星期六下午,我学完跆拳道,妈妈带我去了台州府城墙博物馆游玩参观。
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座落在巾山脚下的巾山广场。一进门就看见罗哲文选生苍劲有力的题字。再向里走,您能看见一座栩栩如生的江南长城的模型。随着我们的指点,三台电视机和灯光为我们一一介绍,让我知道了崇和、靖越、兴善、镇宁、丰泰、括苍、朝天,这六扇围绕古城的城门。
我又看见了那英姿飒爽的戚继光将军,正在排兵布阵。还有那精致的沙盘,坚硬的仿真石墙,古老的民俗用品等等,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一个橱窗里的场景是许许多古人在修建城墙,他们有的在打水泥,有的人在挑着沉重的城砖,还有的人在添补墙的破洞。一个个小人都做得非常有趣可爱。他们的城墙也是一样的逼真。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在观赏。我们还看到古人在修城墙的时候在用牛车来把土地压实。
在最后一个展厅,我们看到了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城实景展盘。让人错觉回到了千年之前。设置精妙的江下街微缩场景,仿佛让我穿越到了那个时候。几个强壮的大汉在背运船上的麻袋,在一家水果店的门口放着许多的西瓜和桔子。让我看着觉得好玩极了。在旁边的一家药店,我犹如闻到了药味。在旁边还有一首古老的童谣,写的是就是江下街,“外婆家,江下街……”
在这里,那斑驳的断痕,流金的岁月,有关古城历史的一切,值得每一个参观者带着对文化的尊重,永久记忆和珍藏!
我爱临海古城,我为我是临海人而感到自豪!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看了鲁迅的故事后,我想到了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鲁迅不是和那些成功的人一样,他们的辉煌历程,不是用勤劳与汗水造就出来的吗?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就是从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吗?
去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收获真是不小啊!
五颜六色的颜料,构成了我那调色盘似的童年。红色代表喜悦、灰色代表伤心、绿色代表惊奇……
正是这一种种颜色的出现,使我时常回忆起那像按了录像带的后退键的往事。
那天一大早,我随着妈妈一同来到历史博物馆。车上有说有笑,好不开心!这是我对博物馆的憧憬度随之上升。终于到了目的地!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古香古色的三层建筑。金色的房顶,紫色的门窗,加上那飞翘着的房檐,显得十分的典雅壮观。
历史博物馆分上下两层。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古书、古画、古瓷、古砚……充分的表现出了历史博物馆的长久历史。“这次我可真是大饱眼福了!”我不紧不慢的自言自语道。
在一楼大展厅的正面墙上,挂着历代名人像: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有明代天文学家齐颜槐,还有中国的铁道鼻祖詹天佑……画像的左边是一排展橱,展橱里摆放着一方方巧夺天工、形态万千的砚台,展橱里还陈列着牙雕、石雕、木雕和各式各样的玉器、陶器……
我觉得最有趣的要算一尊彩色的花鸟瓷瓶了。瓶上有几枝蓝色玫瑰和三五只黄莺,栩栩如生。忽然背后传来了一声“多美啊!”的赞叹。原来,妈妈正在欣赏一尊唐代菩萨像。妈妈拉着我的手,向我解释着她对这尊雕塑的理解……妈妈说完后,我看看妈妈又看看雕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随之也挤出“真美!”俩字。原来一尊雕塑蕴含着这么深刻得内涵。
看来我还真来对了,能够欣赏到这么多的历史文物,让我的视觉细胞又来了一次冲击。哈哈!你们也来参观吧!
今天,我们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早耳闻藏物的珍贵和多样,我很期待今天的活动。
随着大巴的前进,博物馆雾灰色的顶部在一排松柏的缝隙间不时地显露,一会儿就到了大门口。黑底金字的长匾,白色的柱子,博物馆的壮观尽在眼前。
我们跟随讲解人员前往第一展厅,开始参观。秦朝的箭矢让人惊叹,根据介绍,这些箭的剪头都做成规整的等腰三角形,更不可思议的是,磨制的痕迹是平行的,说明这箭可能是用类似砂轮的工具打磨出的。我佩服不已,早在那时竟然就有了如此巧妙的制造手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
接着看见的是唐朝著名的工艺品——唐三彩,其名为“三彩载乐骆驼俑”。在偌大的方形玻璃罩中,一只昂首挺胸的棕毛骆驼迈着优雅的脚步,在骆驼身上有吹笛子的,弹胡琴的,吹风管的……还有一个站着歌唱的女人。他们神情欢愉,演绎着美妙的异域歌舞,迷人的音乐仿佛穿越千年历史传入我的耳朵。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身下铺着的毯子,拥有着绿色、黄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色泽光亮,变化无穷。
通过这精美的工艺品,大唐博大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特点可以最直观地被我们所感受。我回忆起从前学过的唐朝文化,温习着过去的`历史知识。畅游在这文明和知识的璀璨星空中,我彻底陶醉了……
在这次参观中,我更深地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浩渺。
漫步在历史的殿堂,从前的古老记忆仿佛浮现在眼前,那面含微笑的胡人好像牵着汗血马,慢慢地朝盛世走来。
一大早,我和妈妈乘坐高铁来到上海,直奔这次的目的地,自然博物馆。上海不止一个博物馆,可是我对动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择了这里。
博物馆的外观是一个鹦鹉螺壳似的建筑,十分雄伟壮观。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恐龙骨架,好像是蛇颈龙,我仰头看着它,想起了电影《侏罗纪世界》,这一层都是骨架模型,这一个个骨架似乎讲述了恐龙从前的辉煌岁月。继续往里走,这个展厅里全是动物模型,标本,非常逼真,就仿佛是活生生的动物。往上一层的展厅里有各类的化石,我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邓氏鱼的鱼骨,还有更多恐龙的化石,看着这些,我不禁感慨考古学家的伟大。
到了人类演化过程室,里面竟然有人类的头骨和完整的人体骨架,墙上的大屏幕里放映着人类进化史,看了短片,我懂得了人类是怎么一步一步进化而到今天的。来到一个玻璃房跟前,玻璃上有很多枯叶,我再仔细一看,“啊”!原来是枯叶蝶!如果它们没张开翅膀,里面美丽的翅膀没有暴露出来,真的和枯树叶没有区别,难怪说它们是隐藏高手,确实伪装的很好啊!
最下面一层是非洲大草原,进到里面,音乐响当当起,配上意境,真的像穿越到了非洲草原一样,很多的动物在草原上奔跑,我最喜欢狮子,因为它的神态像极了《狮子王》里的辛巴。最后,我们去看了四维电影,主题是宇宙的起源,我们坐的椅子随着情节的变化也跟着晃动,还不时的有凉风吹出来。我一会往左,一会往右,晕头转向都快吐了,可仍然觉得很好玩。
我们一直呆到了闭馆,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那里,这次的博物馆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希望人们能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正午过后,阳光灿烂,大家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上了参观博物馆的路。
一进入博物馆,现代气息极浓,这里有许多高科技产品,完全与古代扯不上干系。可刚一进入第一展馆的入口,一个入眼帘的八个大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把我们直接扯回了远古时代,风格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博物馆共有八个展馆,分别是原始社会时期,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等。让我为之惊叹的是被称为“逐鹿与争鸣”的东周时期展馆里的“莲鹤方壶”。
进入第四展馆,我随着人群来到了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包围的人称“镇院之宝”的“莲鹤方壶”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了进去,当时还在疑惑不解:是什么东西这么有吸引力?随之,便情不自禁的失声惊叹起来,多么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啊!它是一个大概高一米,宽二十厘米的瓶状物体,造型巧异精妙。壶身上有很多图形,但杂而不乱,神龙怪虎,形态各异。在这些龙,虎……的衬托下,壶顶,那只被二十片带有镂空花纹的莲花瓣托起的鹤,就成了这个壶的主角了。它被铜匠铸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只要有人大叫一声,就会拍拍翅膀,惊恐而飞。
我在那里左转转,右转转,在哪里足足端详了十分钟,我为当时古人那样的巧夺天工而惊叹。那样奇妙的造型,那样精致的铸造,就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也不敢保证能做出来。
要与这些文物告别了,我依依不舍的走出了博物馆,心中,又多了一次震撼。
作文栏目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单元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伞,也有这么多故事啊!”寒假里,我去运河边参观了中国伞博物馆,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伞博物馆,我看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伞。比如八角型的油纸伞、民国末期的小姐伞、现在的西湖绸伞和尼泊尔的工艺伞等,每一把伞都是一件工艺品。关于伞,有许多优美的故事和诗歌。比如白娘子和许仙之间感动天地的人蛇奇缘,就是缘于《西湖借伞》。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多美啊!
伞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是起源于荷叶。大约4000年前,一位儿童在池塘边耍,突然天降大雨,他灵机一动摘起身边的一片荷叶,顶在头上,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滚下,启发人们发明了伞。
还有这么一个说法,是说春秋战国时的鲁班在乡间干活时,妻子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沿途建造了一些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然而,夏天雨情多变,固定的亭子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天,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听了妻子的话,鲁班茅塞顿开。他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柄。“伞”就这样问世了。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春游,去游览久负盛名的南京博物院。当我们到达中山东路,就一眼就看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宽阔的广场、多彩的琉璃瓦、曲线优美的飞檐,彰显了皇家的气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院内广场,旁边树立着景点分布图和具体介绍。近前一看,眼花缭乱、内容丰富,按照“一院六馆”的格局,设有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通过介绍,我们怀着一颗急迫的心情直奔艺术馆,去饱览艺术的天堂。艺术馆会不定期的展出各个时期的特色书画,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吴为山雕塑馆,位于艺术馆的第一层。馆内有形神兼备的四十多尊雕像。这里有吴为山先生精心创作的'名人雕像,梅兰芳、徐悲鸿、阿炳等等。看着阿炳,仿佛见到了真人一样,瘦小柔弱、微弯身躯,手握着一把二胡,正深情的拉奏着那流传于世的二泉印月,曲缓乐美、沁入心田,我们被他的神态深深的陶醉了。
接着,我们进入负三楼的民国馆,就能看到门前停着的黄包车,民国老邮局,站台上停着真火车头的南京火车站。整条民国老街上还有民国时期的理发店、中药铺、书店、银楼等等,都是上世纪初的装修风格。而其中的每间铺子每座建筑不仅能看,还能进入参观。而当我们站在二楼“醇享咖啡厅”的走廊上,看着楼下穿梭的人群和身边各种老物件、老标语,一时真的会有时空
穿梭,置身民国街头的错觉。虽然陈旧笨拙,却又格外真实。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游览了特展馆、数字馆等,领略了当今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科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