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至关重要。红色文化的传播有很多渠道和载体,其中红色场馆(包括革命遗址遗迹,下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本文将就红色场馆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的作用谈点初浅的认识。
一、红色场馆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永固阵地
传播红色文化,可以通过文字、课堂、影视作品、舞台剧、展览、实地走访等渠道来实施。这些渠道的畅通实现,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同样非常多元,如出版社、报刊杂志、各类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拍摄机构、演艺集团、各类红色场馆等,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
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中,学校和红色场馆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具有固定性、长期性、反复性以及传播的优势,而红色场馆较之学校,还具有直观性和体验性的优势。可以说红色场馆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永固阵地。
红色场馆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直观性和体验性,主要体现在:大量历史照片、文件、图表、实物的展示,运用声、光、电等新科技手段营造的幻影成像、全景或半景式历史场景重现、模拟互动等,视频滚动播放的历史资料片、运用互联网进行直接点播等,都为观众营造了重回历史现场的氛围。
随着融媒体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相信红色场馆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将更如虎添翼。
二、红色场馆是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红色场馆所呈现的红色文化,以其丰厚的红色资源,在“以文化人”方面,提供了生动教材和特定环境。
首先,红色场馆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场馆非常重视,认为红色场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红色场馆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展陈的事件、人物、文物,向观众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观众能够认识到:正是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和坚决跟党走的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上前赴后继,才使我们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所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
“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实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要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馆。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深情地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红色场馆,目的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带动和倡导下,红色场馆在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广大党员、干部在参观红色场馆中,通过接受红色教育,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真正做到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其次,红色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连续多年、分批次遴选评比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仅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在全省革命遗址遗迹普查的基础上,分4批共评选出111个全省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的特点,亦评选出6个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62个浙江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这些教育基地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供了生动教材和实践基地。
通过红色场馆教育基地的实践,培养了青少年的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三,红色场馆是广大群众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有益场所。
红色场馆展陈内容因其历史性、时代性、生动性、直观性,因而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其中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杭州市方志馆)接待观众55.2万人次,举办活动100场次;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含周公馆)半年接待观众165万人次,举办活动5028场次;南湖革命纪念馆半年接待观众220万人次,举办活动449场次;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党史馆)开馆半年接待观众15万人次,举办活动45场次;安徽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名人馆)接待观众76.3万人次,举办活动77场次。
有条件的红色场馆,如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还将展陈内容制作成巡回展板,将红色资源送进机关、学校、军营、企业、农村、社区等,进一步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受众。
广大群众通过参观红色场馆,进一步了解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而不断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坚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红色场馆是研究红色文化的丰富宝库
红色场馆中展示和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这为红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在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电报、一个个故事,我的思想又受到一次深刻教育。”这些珍贵的图片、实物、电报、故事,既是育人的生动教材,也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对红色场馆自身来说,加强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立馆强馆的重要手段。许多红色场馆内部都有史料征集、研究、保管等部门,并有专人从事这些工作。红色场馆所征集的历史文献和书刊,所进行的专项研究,对传播红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仅以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为例。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在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开馆时就组建了史料科,以加强对史料的征集、研究。经过多年的史料征集、考证、补充、研究,编写出版了《碧血丹心——浙江烈士英名录》丛书,辑录了浙江省籍和为浙江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贡献的外省籍烈士共2万多人。这套图文并茂的7卷本丛书,不仅是一套革命传统教育读本,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激励当代浙江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路走来,历尽艰辛,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要充分运用红色场馆中丰厚的红色资源和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