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在素质教育行业第一垂直媒体睿艺举办的“2017ACE素质教育行业峰会”上,尤里卡教育创始人张晓扬发表了“如何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的主题演讲。
演讲重点:
成本结构:课程、师资占18%,酒店占38%,餐饮占18%,大交通占16%,门票、场馆占10%。
在游学/研学/营地领域,课程建设能力将越来越重要:
优质课程的六大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不同主体对课程建设的期待程度是不同的
博物馆的重要教育价值:
让儿童和代表历史的实物面对面
展示精密完整的知识体系
展示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展示多元文化,极大扩展包容力
博物馆课程建设的第一个关键词:课程化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用大概念串联碎片信息
课程结构-围绕目标组建“教学模块”
课程实施-根据知识属性和教学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程评估-有根有据的记录和分析学生成长数据
博物馆课程建设的第二个关键词:产品化
基于数据库、工具箱来做产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精彩语录:
IfIshootatthesun,Imayhitastar.向最高标准看齐,自然会达到标准稍低一些的需求。
尤里卡一个典型的游学产品的成本结构分析显示,师资和课程所占比例是18%,另外场馆、大交通、门票、住宿、餐饮等分别占到了82%。严格意义上来说,在这个产品当中,18%是我们完全可控的,但是另外82%的成本不是我们百分百可控的。
我在几年前一个春天的下午和一个创投界的老前辈聊天,他听说我在做博物馆课程,而且要做成游学产品,他给我分析了一下,他认为游学市场可能空间非常大,但是这个行业的价值链是这样的。它的价值链是从多到少,从大到小,首先是流量入口,如BAT及其旗下的各种OTA,因为用户首先从流量入口知道他要买哪个产品,参加哪个夏令营。接下来是机票和酒店的大批发商,比如说携程;再往下是机酒的小批发商,然后是旅行社,再往下便是增值服务。我就是在做以博物馆为载体的课程,属于增值服务,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价值链的最末端。
同时,在差不多薪资的前提下,坚持做真正的好课程,也会让你招到最好的教育人才。因为现在90后已经开始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这些同学我认为他们是更加具有价值导向的,他们不光要有一个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而是希望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如果只是把一些活动、模块简单地拼接起来,这样会让你招不到很靠谱的90后成员。在我们团队也是如此,如果我坚持做课程,那么自然而然就可以吸引来同样价值观的人才。
同时,国家政策大环境越来越好,20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就下发了一个有关综合实践课程的文件,当时已经把综合实践定为了八大课程领域之一。在学校教育里面,综合实践课程在好的学校会做成一周的学程周,让学生去工厂参观、去科研院所探索,但是很多没有资源支撑的学校,可能就会请个专家做活动,或者是随便应付一下。但是到了2014年,教育部又颁发了一个有关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政策,政策颁布出来的时候,我正在研究芬兰、日本、英国、美国的教改,因此发现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这份文件的理论水平、视野并不狭窄,水准和我刚才提到那些教育发达国家水准是看齐的。但是,我们如何实现它?紧接着教育部等11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9月份政府又下达了一个综合实践课程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的政策文件。在座的各位要做研学的话,我非常推荐在座的各位要仔细地阅读这几个文件,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这份纲要当中,细节程度可能会超过你的想象。我也在看美国的国家大纲和芬兰的教改,问题是如何实施,如何将它进行落地,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所以今天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在游学、研学领域里面,课程建设能力会越来越重要。
先说什么是课程建设能力。我认为课程建设至少需要包括这六大元素,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管理。当然,我们面对不同主体的时候,说的话是不一样的,做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下图是我们尤里卡在面向不同主体销售博物馆课程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右边是我们的代言人阿基米德,品牌部小伙伴给他穿了一件明代的衣服。大家有多少人知道尤里卡的故事?是阿基米德当时在洗澡的时候发现的定律,他大喊了一声尤里卡,跳出澡盆奔向王宫,当时他没有穿衣服,太兴奋了。尤里卡在希腊语当中是“我发现了”的意思,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不仅仅有发现,还有更加深度的成长。
再回过来说这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从孩子到学校,学校对课程建设的期待程度的需求是最高的,而孩子需要的是课程内容,他希望课程有趣,希望获得成就感。家长需要比孩子更多,家长希望机构有很好的实施以及比较好的服务。然后我们还会面对媒体类平台,比如说各个地方会有小主人报,每周会组织活动。针对旅行社和媒体类平台,他们除了要求课程靠谱之外,他们还会要求课程能够安全、大规模地执行,且需要有一定的返点。我们面对大规模这三个字的时候,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亲身经历过这个变化过程,按照1比7的师生比来实施一个博物馆课程的时候,便可以做得非常精致,但是当这个比例变成1比15或者1比30的时候,这便是完全不一样的操作方式。凡是做研学,并且与学校合作,一般来说它的量是以500人起步,当你一个团队操作500人的研学、1000人的研学、5000人的研学,都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操作规范和模式。
接下来再看学校,学校对我刚才说的六个要素都有要求,而且如果想要跟学校合作的话,我们就需要做到表中的那些需求,同时也需要有一个相对深刻的课程建设能力。为什么要提到学校呢?就是因为大家如果想要做游学或者研学,尤其是做研学,如果说你跟渠道合作完全没有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和学校直接合作,这其实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想跟学校直接合作,那肯定是要响应他们的需求。向最高标准看齐,自然会达到标准稍低一些的需求,这句话我是非常认可的。
刚才我说的是课程建设能力为什么很重要,接下来我就要说博物馆是怎么一回事。在我个人的判断里面,如果说去过三次以上博物馆基本上算是博物馆的爱好者了,很多人去一个城市的时候就会去博物馆看一看,而且基本上是把它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我们国家博物馆实际上有4000多个博物馆,2016年底有4692座,比二十年前翻了10倍,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在继续增加。因为要想建一个文化强国,就要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等等,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来让民众、让孩子们知道中国的起源及历史,所以博物馆的数量会一直逐渐增加。博物馆的文物藏量一直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家有五千年文明,它所沉淀下来的以实物为载体的智慧数量也非常大。
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在哪里呢?其实我第一次认识到博物馆是一个好的探索场景和好的教育场景是在英国。当时我在剑桥读书,有一天我走过剑桥当地的一个博物馆,它没有像往常一样闭馆,因此我在博物馆门前排了长队,在那个队伍里面都是家长拉着孩子,我看到很多孩子进馆之后,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打开他们的手电或者头灯开始自由探索。因为博物馆里面没有开灯,除了一些地灯之外,只有那些头灯和手电发出的光线,孩子们在光线当中可以看到来自中世纪的骑士盔甲,来自古代埃及的木乃伊猫,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等等。
后来我就进一步研究博物馆教育领域,发现在美国、英国、芬兰、日本,这些国家博物馆成了社会教育第二大提供商,第一大是学校,第二大是博物馆。其实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课程不光是一两款单款的产品能够做好的,它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
针对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我认为以下这四点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是让儿童与代表历史的实物实现面对面。你想让孩子去理解人类文明有多伟大,这句话非常空泛,但是你可以带他到答应博物馆的展柜前,跟他说那块石头看起来很平常,但它是来自200多万年前的非洲,这样一比较他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人就会制造工具了,而且非常厉害。第二点是博物馆展示精密完整的指示体系,这点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非常关键,因为孩子们每天面对的信息实在太多了,博物馆每个展厅都是一个成体系的完整的知识框架。第三,展示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比如说2015年南京博物院曾经举办了一场拿破仑特展,我们看到了拿破仑的同学、老师、政敌、团队、家人,不同的视角对他的评价。孩子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拿破仑是一个影响世界进程很厉害的人,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和周围人产生互动。第四是展示多元文化,极大扩展包容力。博物馆当中不光展现历史当中的伟人和英雄,也包括当时的弱势群体,会展示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存在的方式和生活,比如说博物馆当中经常会有不同历史时期民俗文化的展示。
博物馆教育的水准,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相对较高的,它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呢?不光是博物馆和学校之间合作来设计一些课程,它们也可以联合来办学,双方共同成立一个基金会,从课程设计出发去讨论如何把学校做起来,从零开始做一个学校,叫做MuseumSchool。这样的”博物馆学校”在美国一共有25所,他们会讨论如何基于实物把教学做成一个博物馆式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他们钻研的方向。
在我们国家,博物馆的数量是很多的,当然了,绝对数量很多,但是人均拥有量还是比较少的。2016年底的数据显示有8.5亿人次参观过,其中30%是青少年,所以青少年并不是并不是没有走进博物馆或者不知道博物馆的存在,而是在于他们的参观方式,之前他们只是把博物馆当作了一个景点,没有去想博物馆背后承载的是什么。
再来对比一下中美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方面的不同程度。美国的民营、公办博物馆的数量加起来是3万多家,意味着每9000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数量还只是中西方差距体现的一方面而已,我认为更大的差距在于博物馆和教育界的合作,美国70%以上的博物馆是和学校合作开发项目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博物馆和教育界还是两个领域。
2015年我们国家把博物馆的功能第一位定位为教育,而在那之前教育这一功能是排名最后的,功能排名前两位是研究、收藏。当政策发布之后,很多博物馆行动起来了,所以我们是一个自上而下驱动博物馆教育开始慢慢蓬勃起来的行业,而尤里卡正好碰上了这样的行业发展时期,一开始我们的初心是想把博物馆的场景挖掘出来。
刚才谈到的是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很大,但是却远远没有被开发,尤里卡做了三年的努力,而且做得还不错。接下来我想说关于课程建设,以及如何去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我想说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课程化。以下这三个是我认为比较典型的坑,为什么叫坑?第一个,它是设计寻宝游戏,这是一个类别,会设计很多好玩的游戏。第二个,我们设计任务单、学习单,单上面会有填空、选择、判断,各种题型。第三个是单点、单馆打磨课程。这三个被我列出来作为有可能的坑,为什么?因为脑洞是无限大的,我们可以雇很多团队,可以让他们头脑风暴,可以尽可能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开发很好玩活动的时候,那我们拼的是什么呢?是拼谁脑洞大?还是拼谁服务好?这样的竞争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我们跟别人比拼活动好坏,这样的比拼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应该比拼的是整体架构课程的能力,因为有了大纲,有了架构之后,你再来看局部的灵感,那样会使得你的团队有更好的竞争力、更好的竞争势态。
我们再复习下优质课程的六大要素,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管理,接下来我会以尤里卡的经验为例来说说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因为毕竟我们也是在路上,想要做得更好。
关于课程理念。尤里卡刚刚过完三周岁生日,前三年我们的Slogan是让博物馆生动起来,当时我们想了很多,比如说让孩子爱上博物馆,让更多孩子走进博物馆,但是我们认为让博物馆生动起来是能够最全面地表达当时我们的愿景的。因此当我们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之后,自然而然会有更多家庭走进博物馆,会有更多孩子因博物馆而受益。
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三年,第二个三年我们想做什么?我们想要做的是“构建一个有趣的、有效的学习生态”。所以从第一个三年到第二个三年,我们希望以博物馆为载体,链接到更多的资源,包括营地、学校、科技馆、美术馆、户外场景,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加丰富。比如说研学和营地是一个价值链非常复杂的领域,我们单打独斗是没有办法做得很大的,我们必须要合作起来,因此我才希望以博物馆为载体,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为什么要提有趣和有效?很多人在做的时候会选其一,当我们考虑有效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有趣,我们只想做有趣的时候会忽略有效,老师上课的时候也经常难以平衡趣味性和有效性。
尤里卡总结出了七大目标,分别是多元识读、多媒体表达、自主学习、审美、自信共情、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这七大目标是我们在博物馆的线上线下课程当中最容易培养的。比如说多元识读,意思是我们通过不同的渠道去阅读和运用不同层次的信息,博物馆当中有很多图表,有非常多的地图,图表和地图承载的信息是非常大的,但是它和孩子平时阅读的文本是不一样的,很多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到了博物馆当中并不会阅读图表。我们把这七大能力和中国的核心素养做了对比,发现我们的“七大能力”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子集。
下一点是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我们是这样做的,我们会围绕教学目标来组建教学模块。传统教学模式是导入、主体教学、检测的循环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是这样做的,我们把很多教学方式整理出来做成工具箱,围绕目标来进行组合。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教学模式,比如说现象式教学,还有游戏化学习,新概念有很多,教学方法也很多。但是教育问题并不能用一个教学方法来解决,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态势,更加灵活的一种结构,所以我们会围绕目标来组合模块。如果我们想要做项目式教育教学,我们可能会把互动、讨论、操作当作主要模块来组合,那么老师的讲解就会淡化。如果我们要做问题式教学,我们需要把问题阐释得非常清楚才有可能触发接下来的学习。这是尤里卡如何搭建课程结构、教学模块的。大家在研学领域,这些方法是可以使用的,比如说让那些教学方法逐渐浮现出来,然后成为一个工具箱,在老师培训、打磨课程的时候,这个工具箱都会非常有用。
接下来的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我最想说的是根据知识属性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两张图是来自实地教学,这边是圆明园,那边是南京的甘熙故居。我们还会讨论圆明园是否要重建的一个社会话题,事实上已经有清华大学的教授带团队用3D来重建了圆明园,可以在iPad上面看到。对于孩子而言,这两个场景都会让他们动脑去想很多事情的,我们会用辩论和讨论额教学方式,这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让孩子辩论圆明园要不要重建的问题,我们会让孩子分成正方和反方辩论选手,正方是支持要重建,反方是不要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会互相吵起来。但是在非遗那边我们会选择剪纸还是云锦,辩论这两样手艺哪个可以胜出,孩子可以充分调用信息,这也是对刚才所输入知识的输出。但是圆明园的重建涉及到非常大的话题,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对中国社会的认知,更适合老师引导他们讨论,所以讨论和辩论能够产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也对老师有不一样的要求。辩论,要求孩子们不光要输出知识,还要直面输赢。而这里的讨论是没有输赢的,他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圆明园的话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产品化。我在三年前刚做尤里卡的时候很不喜欢“产品”这个词,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很纯粹做课程的人,觉得课程是一段教学旅程,它不应该用产品这个词来形容,产品是一个缺乏灵魂、没有温度的一个词。直到后来我面对了非常多的挑战,比如说我们的合作方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会要进行定制,这样非常累,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做产品应该会懂得这一点。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量,而且家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如何在更大规模上做课程?光有灵魂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外包装,我们需要通过产品设计引导用户把需求说出来,让他们确定他们的需求是否会满足。
ID:ruiyi-news
ACE·2017|少年商学院张华:素质教育直播课四年实践心得ACE·2017丨成长保魏俊杰:在线素质教育的核心逻辑ACE·2017丨鲨鱼公园张永琪:STEM教育在中国独特的商业发展思路ACE·2017丨希望美术孙镜健:解码运营管理125家直营校区的基本功和战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