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去的博物馆和古建筑,有了新“看”法

“我们小时候,XX古建随便进,XX文物随便摸,现在都拦着不让进了,看得真没意思。”如今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不少关于古建筑游览受限的抱怨。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去古建筑、博物馆的游客越来越多。人多了,甜蜜的烦恼也来了。

游客的吐槽、质疑逐渐增多:到门口发现没预约不能进;预约难,“逛个博物馆堪比抢火车票”;人挤人,文物看不到,“不知道是看人还是看文物”;想看的文物不是在“出差”就是在修缮,要么就是围着铁栏杆;花了钱又费了精力,最后走马观花,转头就忘……

图源:视觉中国

怎么以前老一辈人能进的古建筑、能摸的文物,现在围上了栏杆?买票还得限流?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能不用顶着风吹日晒、挤在“人从众”的队伍里,就能一饱眼福?

节假日,避不开的限流

一到节假日,“临时闭园公告”“临时限流措施”频频出现在全国一些文保单位的公众号和官网上。

古建筑或者文保单位停止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很多,但综合来看,采取限流措施或者暂停开放,往往与巨大的游客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密不可分。

云冈研究院发布的消息显示,2023年入夏,云冈石窟游客量日均达到2~3万人,致使洞窟内温湿度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含量较往年升高32.8%,PM2.5均值较往年升高20%,凝结水对洞窟安全形成的潜在威胁日益增大。

因此,云冈石窟采取了石窟轮流开放的模式,即在客流高峰期间,对第5窟和第6窟实施隔天轮流开放的临时管控措施。对于游客而言,想要一睹两窟全貌,就需要连续两天来到云冈石窟游览。

图源:大同市人民政府网站

实施这样做法的不止云冈石窟。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文物保护单位都采取了“限流”措施。

“以前没有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时候,经常会有游客在石窟上刻字。”在甘肃麦积山石窟工作30余年的董广强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刻字行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目前麦积山石窟共有窟龛221个,要想进入塑像更加精美、更具有考古学价值的特窟,需要额外购买特窟门票,按照特窟的等级,分为每人每窟100元、160元和180元三个档位。而且,特窟门票限量发售,售完即止。

董广强说,这是限流的一种手段。在推行这一制度前,狭小的洞窟内经常挤满了游客,“一转身就能碰到精美的塑像”,安全隐患极大。那时候,麦积山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几乎都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时刻担心着文物的安危。

“此前我们并没有任何限流的措施,80年代,大家对特窟参观的意愿度不高,因此没有专门采取措施。90年代开始,麦积山石窟开始针对特窟收费,但价格比较低,大概维持了20年。大约五六年前开始,麦积山石窟的特窟开始按照每人每窟单独收费。”

麦积山石窟收费标准。图源:天水市人民政府网站

“限流(特窟收费)措施施行后,我们与游客之间的信赖度有所提升。”董广强说。然而,这样的限流措施,的确保护了特窟内的壁画和雕塑,却让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法现场参观,影响了整体的游览体验。

数字化,文物新“看”法

这些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的意识渐渐深入人心。过去“景区随便进、文物随便摸”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

但文物保护的进步,就意味着游客游览区域的限缩吗?文物保护,就是文物“藏起来”保护吗?

“文旅开发的性质是利用,利用就会存在消耗,存在对保护的威胁。”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薛岚说,“但两者的本质目标是一样的——为了人类文化的传递和传承,文物保护是为了长远留存,繁荣子孙后代的文化需求,文旅开发则是聚焦当下,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薛岚认为,尽管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有着冲突的一面,但却有相同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两种需求之中找到平衡,既不过度保护,故步自封,又不过度利用,竭泽而渔。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特任研究员朱展云也认为,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并不是矛盾的关系。

“文物保护是文旅开发的基石,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将历史、艺术、旅游价值有机结合,实现文旅和文保的深度融合。”朱展云说。

我国新版文物保护法规定,“旅游发展,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

但是其他的利用方式,比如解说、保护性展示、数字化传播、文创产品等,都是更好、更科学的利用方式。新版文物保护法也提到,国家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之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平衡“利用与保护矛盾”,薛岚举了莫高窟的例子。

近年来,莫高窟通过在游客体验中加入数字电影的环节,不仅大幅缓解了游客增长带来的文物保护压力,也加深了游客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游览体验。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生动复现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数字资产规模超过50G,画面精度达到4K影视级画质。图源:数字敦煌官网

让那些不再对外开放的文物、景区,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创建“赛博分身”,让游客通过一块屏幕、一部手机甚至一台VR设备就可以一观其貌,似乎是解决当下文旅困境的解法之一。

不止是莫高窟,从国家到地方,许多景区和文保单位近些年都在推广古建筑和文物的数字化探索。

点击屏幕,瞬间位移,秒穿“良渚”,又或者是探索地图,领取专属任务,近距离接触文物……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央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何以文明”全球巡展,现场观众通过互动大屏,进入数字化创新技术呈现出来的“良渚”文明遗址,同款大展同样开放给全球网友,通过央博App即可一键体验,通过数字化还原的气候、地形、植被、建筑、人物等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穿越时空的文明魅力。

除了“央博”这样的国家级项目,全国也有不少景区在尝试。

2023年5月,总投资700多万元的“大佛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张掖大佛寺的建筑、壁画、彩塑等重要文物,即将迎来“孪生数字版”。

这不仅是现有景观的复现,同时,还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赋予文物以“生命”。

“能想象到自己身处壁画中的感觉吗?”张掖大佛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康说,“佛像在你面前,身边的树木随风摇曳,壁画上的人物与你擦肩……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让游览更有沉浸感。”

张掖大佛寺内部。于天昊摄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此前曾因博物馆主体建筑结构超过设计寿命,存在安全隐患,进行闭馆改扩建工程,其展出的文物无法与公众见面。而通过文物数字化,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工作,让博物馆内的文物“数字再生”,让观众把遗址“装进口袋”。

增强游览体验,深度保护文物,方便统计管理,方便文化传播交流……文物数字化,好处不少。

数字化,好搞吗?

数字化似乎是文物保护和文旅游览冲突时的解决之道。但实操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023年,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学者周锡震、程倩、周华、张子迎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截至2022年7月,我国文物行业现行行业标准102项,国家标准37项,现行的文物数字化各类标准4项,北京、山西、河南等地也出台了各自的地方标准。但关于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仅有1项,除了基础的标准分类与图示等标准之外,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屈指可数。

因此,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尽管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是文物命名、采集精度、数据安全等都还没有标准和约束。

数字化的另一面是高昂的资源投入。

“与敦煌相比,我们的数字化难度更高,投入更大。”董广强说,“比起平面的壁画,我们的塑像立体扫描和打印的成本更高。”

高昂的投入,让一些推广数字化的单位依靠项目资金无法完成。而一些盲目上马数字化的工程,也往往因投入巨大而中途夭折。

“资金也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350平米左右的场馆数字化构建,耗资大约在800-1000万元。”王康说,“仅凭项目经费,无法支撑起整个项目的建设。因此,后期我们对社会资本进行招标,引入投资方共同建设。”

一些三维打印技术的造价。图源:《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发表于《遥感学报》

而投资方的要求更加严格。王康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将文物数字扫描归档,将数字化浮于表面,是无法吸引投资,也无法支撑后续运营。

因此,在数字化建设时,大佛寺向社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最想了解的内容。

数字化的耗资不仅在“数字化”的技术应用中,还有美术设计、构建形式、场地搭建等“外围操作”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

因此,不同景区数字化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就是受限于场地,没有合适的展出空间。”董广强说,“未来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博物馆或者更大的场地来展示数字化内容。”

克服了技术和场地困难,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产品注定会成功。毕竟,没有人会希望数字化的未来是类似当下商业街一样“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结局。

“数字化不是复制藏品,而是全程贯彻产品思维。”王康说。“盲目跟风肯定不可取,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知道,数字化的设备、技术迭代非常快,后续如果更新跟不上,做出来的东西很快会被淘汰。”

而对于游客而言,数字化也并不适合所有人。

“博物馆本身是面向公众的,面向全年龄层的,但数字化的接受程度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做数字化,是不是意味着就把不愿意用电子产品的老年人拒之门外了?那些晕3D、身体不适的游客,是不是也无缘体验了?”一位从事VR技术的行业内部人士说,“技术应该是更好地服务人,而不是把一部分人隔绝出去。”

这位专业人士认为,数字化是一种趋势,但是如何应对这种趋势,需要更冷静的判断、更全面的统筹和更现实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宋伯涵.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04-106.

[2]舒斯强.地方博物馆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以江西为中心[J].红色文化学刊,2024,(03):62-68+111.

[3]周锡震,程倩,周华,等.国内外文物数字化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标准科学,2023,(01):67-72.

[4]王梁.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及利用分析[J].新楚文化,2024,(22):70-73.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22.017.

[5]刘迪,张晓娟.文物“活”起来旅游“火”起来[N].石家庄日报,2024-07-02(008).DOI:10.28728/n.cnki.nsjzb.2024.001216.

[6]杨媛.新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研究[J].参花,2024,(31):38-40.

[7]王颖.用户体验视角下文物数字化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DOI:10.27280/d.cnki.gsdsu.2024.001607.

THE END
1.通告湖南博物院关于院内停车场临时关闭的通告湖南博物院为提升观众服务质量,我院近期将对停车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受此影响,院内停车场将于12月17日至20日暂停对观众使用,恢复使用时间为12月21日。感谢您对湖南博物院的支持,已经预约的观众,请提前规划好出行方式,建议选用其他交通方式或选择附近其他停车场停放。入馆参观的观众,请注意远离施工区域,确保人身安全。由此带来的不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10360
2.图片新闻长治市博物馆:游客欣赏展品日期: 2024-12-16 06:51来源: 山西日报 朗读 12月15日,正值周末,长治市博物馆内,游客正聚精会神地欣赏展品,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杨晨玉摄省政府部门网站 市、县(区)政府网站 国务院部门网站 各省区市政府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http://www.shanxi.gov.cn/ywdt/tpxw/202412/t20241216_9721682_slb.shtml
3.山西博物院疫情防控公告山西博物院参观人数限额为4500人/天,山西青铜博物馆每天参观人数限额为1500人/天,两馆均实行实名制、分时段预约。 4、预约方式: 游客可提前3天(含当天)在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菜单“参观服务”中预约。目前仅接受个人预约,暂不接受团体预约。 5、入馆流程: https://m.gmw.cn/2021-01/15/content_1302040000.htm
4.山西博物院恢复开放第一天共接待预约游客517人山西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称,疫情防控期间,山西博物院仅向公众开放东门(临近滨河西路)。每天参观人数限额为1200人,瞬时观众量不超过400人,山西青铜博物馆每天参观人数限额为600人,瞬时观众量不超过200人;疫情防控期间,仅接受个人预约。观众可提前3日(含当天)通过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分时段实名预约,每个预约单最多预约2人(每https://t.m.china.com.cn/convert/c_nKTCvHPs.html
5.文博日报博物馆内不得违规饮食新发现北魏家族墓地■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创新展陈手段 让文物活起来 【考古】 ■ 福建泉州发现明代古钟 ■ 山西发现北魏家族墓地 ■ 密云长城“匾额楼”抢险加固 文旅部:博物馆内不得违规饮食《旅游景区文明引导工作指南》发布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旅游景区及从业人员落细落实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Q2Nzg1NDKD33WssXbKcw.html
6.来山西博物院没预约上怎么办不要慌?有办法#优质笔记萌芽计划 我们来的时候就知道要预约,但是在高铁上看票,发现周日的票也约不上了,网上有说可以尝试不断刷新,就会出票,但是这个概率还是很小的,尤其是暑假这种人多的时候~ 在山西博物院的小程序上,有一个数字馆的门票,68/人,如果买了这个门票就可以进主馆啦~适合像我一样来旅游但是没预约上的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71271358?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7.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https://baike.sogou.com/v8819218.htm
8.山西博物院暑期延长开放时间个人和团队可提前3日(含当天)在“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菜单“参观服务”,选择“山西博物院预约”进入预约页面,实行实名制预约。 值得注意的是 暑期开放日16:00前为参观高峰期,为营造良好参观体验,需预约入馆。山西博物院将区分时段组织入馆参观,其中,09:00—11:00预约4000人,11:00—13:00预约2000人,13:00—16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850754
9.2024太原山西博物院门票预约入口(附开馆时间+票价+游玩攻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现在。在这里你可以亲自揭开三晋历史的神秘面纱,感受山西历史文化、快来感受山西博物院的魅力。 山西博物院开放时间:01/01-07/14 周二-周日 09:00-17:00开放;07/15-08/31 周二-周五 09:00-17:00开放;07/15-08/31 周六-周日 09:00-18:00开放;09/01-12/31 https://www.dahepiao.com/lvyounews1/20230803407253.html
10.博物馆打卡第十八站——晋商博物院这是博物馆打卡第十八站——山西晋商博物院 晋商博物院位于太原市府东街101号,是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 昨天2020.12.28日才开放,见景点绝不放过的我们第二天就来了。 2020.12.29日我们预约了下午1——4点的参观时间。 https://www.meipian.cn/3c43avb7
11.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婷婷不要慌的「此刻」山西博物馆必打卡的24件文物,见世面了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山西博物院。从太原回来一周了,后劲还在,熬夜整理了这份逛博物馆攻略。 从北京过去,高铁2.5h 太原站→山西博物院,15km,车程20分钟 太原南站→山西博物院,23km,车程35分钟 http://live.16fan.com/info/485939.html
12.线上线下齐行动就地过年也精彩2021年春节前夕,故宫博物院推出“云上”文化大餐,邀请观众“云上过年”。线上“故宫知识课堂”如期开课,围绕“文物与自然”和“建筑与历史”两大主题进行在线课程直播,两大系列、二十场不同主题的课程精彩纷呈,与大家相聚云端。 为方便大家“看”展,山西博物院的山西传统银饰展推出线上看展服务。参观者只需要在该院http://news.sxrb.com/GB/315075/9681561.html
13.山西博物院暑期延长开放时间周六日延长一小时根据“限量、预约、错峰”的开放原则,个人和团队可提前3日(含当天)在“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菜单“参观服务”,选择“山西博物院预约”进入预约页面,实行实名制预约。值得注意的是,暑期开放日16∶00前为参观高峰期,为营造良好参观体验,需预约入馆。山西博物院将区分时段组织入馆参观,其中,09∶00—11∶00预约4000人,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7/14/032669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