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1年,安徽博物院新馆正式建成开放。安徽省作为文化大省,春秋时期在安徽建都的国家就有二十几个。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总共有8件,每一件都是大佬级别。
第一件、龙虎四环铜鼓座(春秋)。1980年出土于安徽省舒城县孔集镇的一处春秋时期古墓。龙虎四环铜鼓座,重约67公斤,外壁有四个弦环铺首。器物的上方龙盘虎踞,塑有猛虎与游龙,造型奇特,体型巨大,气势恢宏,并且饰满羽翅纹。鼓座的外壁上下各有铭文,共约150字。
第二件、吴王光鉴(春秋晚期)。吴王光鉴是中国最古老的冰箱。鉴内有铭文52字。吴王光鉴铸造于公元前505年。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出嫁蔡侯专门制作的嫁妆。
第三件、铸客大鼎(战国时期)。1933年出土于寿县的李三孤堆。这件青铜巨无霸被认定为楚国重器。铸客大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圆鼎,它与后母戊鼎一起被称为青铜鼎中的王者。
第四件、青铜错金铭文鄂君启车节,第五件、青铜错金铭文鄂君启舟节(战国时期)。鄂君启金节于1957年在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在古代,节是一种信物。古人用有节的竹子一剖为二,各执一件,以此为信。是楚怀王当时专门为分封在鄂国的弟弟启颁发的免税通行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护照。金节上的铭文共计312字。目前金节一共出土5件,其中3件在安徽博物院,剩余两件则到了国家博物馆。
第六件、金扣玛瑙碗(北宋)。1994年,金扣玛瑙碗被评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所以你去了通常都看不到它的影。
第七件、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北宋)。1963年出土于安庆市宿松县洛土村北宋墓。这件出自景德镇窑的影青釉注子注碗,可以说是安徽博物院排名第一的瓷器。注子注碗是宋代用来盛酒和温酒配套使用的。胎体洁白细腻,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并且瓷胎极薄,迎着光照有通透的效果。
第八件、剔犀云纹漆盒(元代)。1956年由安徽黄山屯溪的一位张先生所捐献。剔犀云纹漆盒为元末浙江嘉兴雕漆工艺家张成所作。剔犀又称云雕,为漆器中的贵族,是用漆在器物上有规律的逐层修涂,到达一定厚度再雕刻花纹。张成的剔犀器目前只有两件,除了安徽博物院的这件,另外一件则是在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