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考编人版本)

以“逃离大英博物馆”为主题,拍摄小短片

再加上前不久大英博物馆再传失窃丑闻

大量珍贵文物下落不明

《环球时报》也向大英博物馆提出

无偿归还文物的要求

该小短剧一上线就收获百万点赞

今天小粉笔就从考公角度来分析一波

搬好小板凳来记重点了

短剧回忆

FENBI

01

这部短剧用拟人的修辞讲故事。女主角身着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化身文物玉壶。她脸上带着斑驳污迹、身背行囊,在伦敦街头偶遇男主——一名中国记者。一样的黑眼睛、黄皮肤,一样的汉语母语,让小玉壶认定了眼前这名记者就是自己的家人。“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被网友点上最高赞。

不畏艰难也要返回故乡的“小玉壶”深深撼动着每一位观看视频的中国人的内心。从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到视频号,这部短剧能霸榜热搜,因为它让人看到了小短剧也有大情怀,让人看到了Z世代青年让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价值深处、民族情感深处。

比如剧中男主角名叫张永安,弹幕里回应,“因为大英博物馆里有个瓷枕,上书大字就是'家国永安’”“'家国永安’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含义,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

又如“小玉壶”的脸蛋脏兮兮的,她感慨男主角的住处“这么大柜子只住两个人啊”,被网友解读为国外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潦草态度;而她把茶叶堆满购物篮的举动也有出处——网友援引专家观点证明,当年远渡重洋时,易碎的瓷器内外往往被茶叶塞得满满当当,以抵御风浪颠簸……

媒体热评

02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这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中,贡献了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

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

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客观来讲,该剧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

从故事上,这种拟人化手法的呈现,也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

《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

《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制作的考究与精良,如作为女主角的“玉壶”的拟人化形象身着与玉壶同色的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脸上还带有出逃时留下的斑驳污迹等细节之处,此外,“玉壶出逃”这一情节设定与国人内心深处对国家文物的情感深深相应。

《逃出大英博物馆》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逃出大英博物馆》站在热点话题的风口、抓住时机,用自身的才华和对中国文物深沉的爱拍摄出具有深刻价值的文艺作品,为更多自媒体人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他们身扛“长枪短炮”、手握一支代表社会国家人民利益的话筒,他们不为追逐流量,而是将流量用于文化传播的有益之处,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对媒体行业的热爱,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为文艺作品创作的旅途开拓更加广阔光明的道路。

——《红网》

拓展金句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往往都曾跨越漫长岁月,躲过无数浩劫。因朝代更迭、兵瑟战乱而流散的书画典籍、工艺精品,不计其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文物也未能远离风险。

保护利用文物,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相信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能够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价值作用,将文物工作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真正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那么这对我们未来保护文物之路

又有什么启发?

1.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地传播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文物的安全。

3.创新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借鉴《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经验,运用新媒体、网络等手段,将传统文化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4.教育引导: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让他们成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有力力量。

THE END
1.利用午休时间给同学们播放了人民日报推送的来自剧评之眼利用午休时间给同学们播放了人民日报推送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大结局,每个学生都沉浸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即使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和平年代,也要铭记历史。愿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逃出大英博物馆# #铭记历史# #家国安康# L剧评之眼的微博视频 小窗口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评论 o p 同https://weibo.com/6171489072/5109654017281546
2.游英国有感1000字作文(合集8篇)那些世界闻名的经典,爱丁堡、温莎城堡、伦敦塔、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等等,都在我们的旅游计划之中。 我的暑假生活一定会因为这次英国之行增添无穷的乐趣。 游英国有感1000字作文2 游学是每一位同学所向往的,当然,他们所向往的地方又各有千秋。有的向往行程中的名胜古迹,有的向往餐桌上https://m.dddot.com/zuowen/c9/7b3d46487f1f2575fbffcb11a0ed6e44.html
3.“家书”抵万金——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家书”抵万金——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 ●杨尚兴 最近,有一部短剧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与讨论,这部短剧叫《逃出大英博物馆》,它没有明星参与,也不是大导演的制作,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一起拍摄制作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张永安在英国碰上了http://www.jimei.gov.cn/ywkd/jmbxw/xjc/202309/t20230918_928458.htm
4.强国复兴,有你有我而最令人愤慨的还是他们无耻地炫耀。把珍贵的历史文物运回国后,他们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还洋洋自得、以引为傲地建立了大英博物馆,把从各国掠夺去的文物都展览其中。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这历史背景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英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个中国小玉壶。有一天,她幻化成人。为了帮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送信,https://www.meipian.cn/4xvrv9on
5.家国永安!——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作品国家——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 &&标题&&:《家国永安!——观有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些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来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视频剧集,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思考了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也让我们https://cul.sohu.com/a/739605875_121769698
6.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800字.docx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800字 永安——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 原创曹明曦 脑海里回想着刚看的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随后抬起头来看到了窗外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我陷入了沉思。 剧中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拟人化,在她逃出大英博物馆时遇到了一个叫永安的中国人。在她的坚持不懈下,和永安一起踏上了回国之旅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14/7043061144006016.shtm
7.若羌:家国永安!——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 “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音诉衷肠。” “关内的将士们!替我死守家国!四方鼠辈,凡有犯者,必诛其族!” …… 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责任感,近日,若羌县若羌镇胜利社区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爱国主义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进一步凝心聚气,提升社区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http://www.cfgw.net.cn/2023-09/18/content_25060834.htm
8.9.8遇见: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台风假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这是一个看似荒诞却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奇幻开篇,连接历史和现代,从现实出发,展现宏大主题。这是最近网上爆火的三集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故事。 很久之前,有看到过短视频博主分享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视频,里面展示了很多中国文物,大小件都有,刚开始的时候会认为,在这里有更多人能够看到中国文物,让更多人https://www.jianshu.com/p/557b8788195b
9.看度深观察丨《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Z世代青年的流量之花开在了随着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自信的不断坚定,随着更多年轻创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日益深入,我们相信,《逃出大英博物馆》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更多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家国情怀的作品面世,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能早日回归祖国怀抱,哪怕山高路远,我们终将重逢。https://www.cditv.cn/show/4813-1589985.html
10.《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些台词深刻又有力量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平静地看完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半个月前,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一分钟的预告就收获了300多万的观看量。短剧自正式上线后,迅速火遍全网,总播放量高达3.5亿,获2400万点赞。 作为两个自媒体人自制的短剧作品,做出这样的成绩真的令人钦佩。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76919.html
11.《逃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之漫漫“瑰葭”路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仔细参观大英博物馆,你会发现:原来埃及金字塔消失的塔尖在大英博物馆;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在大英博物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在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对于文物流失在外的国家而言,流失http://www.bznews.org/newpc/content_link.html?id=4631631
12.动画影片《逃离大英博物馆》已获同意拍摄:讲述文物回国过年故事此外,简介为“动画电影《逃离大英博物馆》官方微博”的微博账号日前已开通,并发布前述电影完成备案公示的信息。 该动画电影《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名称与此前火爆全网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高度相似,后者以拟人方式讲述了大英博物馆中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文物归家”的主题在中国观众中引发极大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3_09_17_7089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