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时期。这一年的7月30日,离马王堆不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挖开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通过进一步深挖时发现一层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见泛黄的竹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深埋于地下的26张竹席,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内外绘制着吉祥图案,以朱漆为内黑漆为外辅之,居中为殓尸的内棺。以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缠盖棺,如此精美的锦绣饰品在以往墓穴发掘中也属罕见。考古人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然而棺内这具女尸保存完好,考古专家把这座墓穴定为1号墓。
马王堆墓主身份
“遣策”竹简详细记载了随葬物品的情况,1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表明,后人将亡者生前食物和生活用品搬进了墓穴。如1号墓内有装在麻布袋里的稻谷、麦、黍、豆等农作物;漆器具内盛满着烹调成熟的畜禽类菜肴,漆鼎中盛放了各种羹,陶皿内分别装着酒类及酱等各种调味品,还有不少应时瓜果。出土时稻谷呈金黄色,颗粒饱满,久存后脱水逐渐干瘪,藕、桃等水果出土时仍新鲜如初,但不久便腐烂化成了一滩水(墓葬开封容易氧化)。
西汉初期,漆器是时髦且贵重的器物,由于制作工艺繁杂,因此价格远在铜器之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计500余件(1号墓有184件、3号墓为316件),这是全国各地发现的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这批光亮如新的漆器主要有鼎、盒、壶、耳环、钫厄、盘、奁、案、屏风等,多为漆绘黑、红、灰、绿等颜色的装饰花纹,一般以黑色作底,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图案精巧且纤丽。一些漆器书有“轪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漆器(如“九升”等);不少漆器有“成市口”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绢、纱、绮、罗、锦等丝织物和绣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面料及少量麻布。1号墓出土的两件如蝉翼的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两袖伸直长为190厘米,然而重量却轻得出奇,襌衣分别为48克和49克。在各种丝织物品中,考古专家首次发现衣服边缘装饰的绒圈锦,绒圈锦纹样突出于锦面,产生非常丰满华丽的立体感效果。人们以前一直认为绒圈锦织物是从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也有人认为这种纺织
马王堆汉墓墓主辛追夫人
技术是从国外传入的,此次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西汉初年已发明了绒线圈锦织造技术,中国人是绒类织物的创始者。1号墓中出土的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也都是第一次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精湛的技术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印染技术史料。
历史价值
考古规格史无前例,共和国5次批示侯良,省博物馆专家,马王堆汉墓发掘负责人。已经82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两次在博物馆作义务讲解员。在休息室里,他与记者谈起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时现出一脸自豪:迄今为止,国内可能没有哪个考古项目享受这样的“待遇”:周恩来、李先念、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亲自批示,直接指导发掘和保护,而周的批示达5次之多。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后,女尸、丝织品、漆木器、帛书等大量文物需要保护场馆。二号、三号墓又即将发掘。湖南向国家计委呈送了建设库房和二、三号墓发掘方案。
周接到报告后当天做了批示,确定考古发掘项目方案框架,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
之后,周就马王堆的发掘保护等问题又先后作出三次批示。
1背景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2号墓墓主)及其妻辛追(1号墓墓主)、儿利豨(3号墓墓主)的家族墓,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内。马王堆1、3号墓都出土有“T”字形的旌幡类帛画,据墓中所出的随葬器物的列表——“遣册”竹简可知,它的正式名称叫做“非衣。
1号墓非衣的画面内容传统观点认为是包含了天界、人间、地下三个部分的内容,非衣帛画应该是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天)、人(人间)、水(水界)三界的景象。居于帛画“T”字形横段部分描绘的是上天的景象,其正中是一位躯干为人、仅足部为蛇形的女神,有学者认为这便是女娲娘娘。女神两侧共有五鹤仰首张嘴鸣叫,帛画横段的右上部有内栖乌鸦的一轮红日,其下火焰型的树杈上有八个小太阳。与红日对应的画面左上方是一弯新月,其上有玉兔、蟾蜍,乌鸦和玉兔正是所谓“东乌西兔”的写照。月下还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着弯月作“飞天”状,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嫦娥”了。在人躯蛇足女神正下方有两个骑兽怪物和一只悬铎,其上有两鹤欲衔铎顶,铎下是有两人拱手对坐的天门,天门抱框上有虎豹攀援其上看守,天门之上左右两侧各有呈倒“S”型的卧龙。反映人间部分的竖向中段,在华盖和有翼鸟(有学者认为是鸱鸮)之下是一位拄杖的老妇人,应该就是墓的主人辛追。在祭祀用的有鼎、壶等盛着贡品之下便是水界,其左右两边各有一只鸱龟,鸱都站在龟背上,由龟载负着爬行。上述1号墓T型非衣帛画所描绘的上天中,一轮红日中的乌鸦就是学术界常说的“金乌”,也是该文要研究的重点对象。
2何谓金乌
在出现金乌之前,古代最早对日中神禽称谓为踆乌、三足乌和赤乌。《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东汉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晋代学者郭璞(276~324)也有注释说“中有三足乌”。从图像上看,这只蹲居在帛画红日中的乌鸦,其外围是金光闪烁的“朱辉”,故有“金乌”一词的称谓是比较恰当的。而文献中古代是把金乌直接指代为太阳的,如韩愈在《李花赠张十一署》有:“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中也有:“太阳星原贞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乃太阳之真火也。”
马王堆汉墓医学价值东方睡美人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马王堆里尽国宝,而一号墓主人辛追又是宝中之宝。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尸,以前有过,但那是木乃伊,是事先处理成的干尸。而墓主人辛追创造了世界纪录,是保存2000余年而不腐的湿尸,而且形态完整,皮肤保持弹性,部分关节还可弯曲。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后来周作出进一步批示,对古尸进行解剖研究。
通过解剖分析,许多发现填补了医学领域的空白。
文化价值
马王堆汉墓一共出土了各类文物数千件。因为保存完好,极尽精细繁缛,锦绣灿烂,充分展示了西汉时中国人民的智慧。喻燕姣是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第一业务主管。她说,光马王堆的帛书就够研究的。当时的外国人说,以前总听说中国很古老,怎么个古老法不知道。看了马王堆出土的东西后明白了。
艺术价值
薄如空、轻若无
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相传唐代的时候,有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拜见一位官员。他突然发现这位官员身上有一颗黑痣居然透过薄薄的衣服显露了出来。正当他目瞪口呆的时候,官员问他:“您为何盯着我的胸口呢”阿拉伯商人忙回答:“哦,我在惊奇为什么透过双层衣服还能看见您胸口的一颗黑痣。”官员听后大笑了起来,拉开衣服让商人看个仔细。原来他穿的衣服不止两层,而是五层!
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禅(单)衣,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如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两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轻纱薄如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能不令人惊叹!其质地及纺织技术都让现代人称奇。
这件素纱禅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
纱,是中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如今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