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咱们在“溜溜神兽”这个栏目里见过了不少文物,比如东汉铜奔马(链接)、商代妇好鴞尊(链接)、新石器鹰形陶鼎(链接)、春秋战国蛙面蹲坐石人……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名字特别好记,基本都是材质/墓主人+动物+器物类型。
为什么这些文物都有这么朗朗上口的名字?
这就要说到咱们国家的“文物命名规则”啦!
上面咱们列举的都是“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是借由一定方式可将其搬起、移动的文物;与之相对的自然是“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壁画、建筑等。
敦煌壁画
悬空寺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对可移动文物的“定名标准”进行了很详细的规定:
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
古代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
中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示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不标示公元纪年;外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注国名、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近现代文物定名应用时代、物主、事件、地点、用途等直接表述藏品的主要内容、特征。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应标示主要历史时期或公元纪年。
也就是说,在给文物取正式名称的时候,年代、特征和器物通称(比如尊、鼎、灯、镇等)缺一不可。不过,我们一般为了称呼方便,也会使用简称。大家可以对照着这个标准,细数之前见过的文物,看看哪些使用的是定名,哪些常用简称!
可能会有童萌问了:那这么看来,文物的名字也不会太长吧?似乎几个字就能概括了。
那可真不一定!如果有一件文物,它身上“要素过多”,特征不单一,那给它起名字可就是个技术活儿啦——譬如下面这件文物,名字不光字数多,用词还生僻,你能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顺利地叫出它的名字吗?
战国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
长37厘米,宽34.5厘米,高34.2厘米
石家庄·河北博物院,战国,生活用具
这件铜匜,器身硕大椭圆,深腹平底,浑朴生动。铜匜的流水口做成兽头状:兽耳挺立;双睛镶嵌一对绿松石;兽口张开形成流口,憨态可掬;兽颈部有一枚铜环。铜匜的主体即是兽身,两侧装饰着“铺首衔环”,尾部有兽形鋬(提手)。铜匜的上腹铸有两周凸绳纹,绳纹间为蟠虺图案,绳纹下有三角兽面纹,底部的圈足外表饰有陶索纹。
这可难住我了。蟠虺是什么?最后面那个字又怎么念?
蟠虺是一种盘曲的小蛇,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身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蟠虺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寓意吉祥的纹样,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那个字,念yí。
整个器物看起来好像一个巨大的水瓢,又像一个带有装饰的大碗。
没错。匜是一种古代贵族用来盥洗的用具,一般和铜盘配套使用。盥洗时,用匜从上面浇水,下面用盘承接弃水。
那什么又是“铺首衔环”?
铺首衔环,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装饰。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呈现为兽嘴中衔有一环,常用于装饰青铜器和门扉,一般多用金属制作,有虎、螭、龟、蛇等多种造型。
这件铜匜,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国都灵寿古城遗址。
在列国争雄的战国时代,有七个“万乘之国”和五个“千乘之国”(“一乘”指一辆由四匹马拉的战车),中山国是这十二个诸侯强国中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国家。中山国崇尚武力,凭借勇猛善战的雄风和纵横捭阖的策略称雄一时。但是,古代关于它的记载却简略且零散。
中山国带铭铜戈
中山国铜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勘探了灵寿古城遗址,发掘了中山成公墓、中山王璺(cuò)墓等五座王族墓和百余座贵族、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得以被揭开,这一系列发掘也是20世纪我国重大考古发现。
中山国圆形猎帐柱顶帽
中山国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中山国尚武的风气,与他们的青铜器工艺水平是否有关系呢?
你说得对。青铜是铜锡合金,合金的强度远远高于一般金属,青铜器作为武器,更加有力。正因为青铜器冶炼水平高,中山国的武器装备才格外精良,战力在诸侯国中十分拔群,才能先后与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历任中山国君还经常在山野中打猎,这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军事演练。
按照前面说的文物定名规则,“战国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这个名字里,“战国”毫无疑问是文物所属的年代,“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都可以理解为文物的特征,“匜”则是文物的器物类别。“特征”占的字数最多,因为特征中可能会包含文物的地域、人文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法、文饰题材、形态质地等本体属性信息。
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也可以先试试用文物定名规则推测感兴趣的文物的名字,再与官方制作的标识牌对照,看看能不能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