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明确了这一点。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及其文物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故宫文物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是明清两代宫廷历史文化的信息记录。故宫博物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产物,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突出代表,更是推动建立当代中国文化新思潮与新思考的重要力量。如何立足故宫实际,做好故宫学问?这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战略任务赋予故宫学的发展机遇,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赋予故宫博物院的历史重任。

故宫学是一套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故宫何以为学?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故宫、故宫文物和故宫博物院是构成故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三者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稳定的逻辑结构。故宫博物院由故宫和故宫文物转变而来,它们承载着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重内涵,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文化艺术的载体和象征,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的见证和缩影。

首先,以故宫为主体的宫殿建筑群是一套严谨有序的知识体系。故宫建筑群是一套秩序井然、关联密切的知识体系,其规划设计、形制布局和建筑意象的思想源流和实践路径皆清晰可循。在规划设计上,紫禁城居都城中央,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例如,太庙、社稷坛、西苑三海、景山、大高玄殿、皇史宬、中央衙署皆环绕紫禁城而布置,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坛庙则散设于北京城之四周。在形制布局上,紫禁城遵循中国古代“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营建规制。主体建筑严格按照皇权礼制布置:前为三殿,后置三宫,是为体现“前朝后寝”之制;东设太庙,西建社稷坛,则是遵循“左祖右社”之制。在建筑意象上,宫殿的排列顺序及命名体系既体现王朝的政治权威和财富象征,又表达为政者的治国理念和人文情怀。特别是以太和、保和、中和三殿为代表的紫禁城外朝建筑,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与观念。自明朝“永宣之治”的肇建与擘画,到清朝“康乾盛世”的定格与发展,紫禁城见证了明清两朝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继承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礼制思想,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

其次,以故宫文物为概括的宫廷收藏是一套繁而不乱的知识体系。故宫文物是一套流传有序、品类齐整的知识体系,其文化传承与学术演进的轨迹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器以藏礼。中国的礼制,存诸于典籍,昭显于器物。殷商重器多集中于宗庙,周代设“天府”“玉府”以藏王朝礼器,汉朝建“天禄”“石渠”以收图籍档案。宋徽宗时期,宫廷收藏尤为丰富,书法、绘画、鼎彝渐成体系。及至明清两代,帝王亦重视宫廷收藏,乾隆时期更是达到极盛,修筑文渊阁以贮《四库全书》,辟设三希堂以藏法帖。其次,文以载道。中国的古物,长于鉴藏著录,归于文脉传承。宋代艺术鉴藏之盛,学术著录之丰,由《宣和博古图》《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可见一斑。及至清代,宫廷收藏著录渐成大观,品评鉴赏蔚然成风。仿《宣和博古图》之样式,著录登记宫廷收藏之青铜器,并绘制器型,标注款识,援据考证,终得《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乙二编之洋洋大观。参《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之成例,以贮藏殿阁地点编次,详记作品名称、尺寸、质地、书体、题材内容、本人款识、印记、他人题跋等项,并著录饱学之士、书画名家之品评鉴赏,始成《秘殿珠林》与《石渠宝笈》之皇皇巨著。

紫禁城建筑群及其宫廷收藏是一个文化整体。经过百年来的发展,紫禁城建筑群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名义得到保护、利用,其宫廷收藏也以博物馆文物藏品的身份得以保管、展示。“故宫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构建,正是基于对故宫建筑群及其文物收藏所蕴含的文化整体的深刻思考和科学认识。“文化整体性”是故宫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强调将古建筑、文物藏品和宫廷历史联系起来加以保护、研究与诠释。“故宫的古建筑群不是孤立的一个‘壳’,它与丰富的清宫遗存连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

故宫学是一套经世致用的学术体系

学问之道,在于格物致知,在乎经世致用。故宫学是一套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内不断探索现代学术体系的建构。故宫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文化整体性,即故宫建筑、故宫文物和故宫博物院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在类型庞杂、内容交叉的研究对象中找寻相通的理论方法,建构合理的学术体系,虽非易事,却有迹可循。

首先,文物点查与史料整理奠定了故宫学的学术基础。博物馆业务和学术研究并举,是故宫博物院建设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1924年11月,李煜瀛在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时,就明确提出“多延揽学者专家,为学术公开张本”。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沈兼士、钱玄同、马裕藻、黄文弼、马衡、胡鸣盛、朱希祖诸教授参与清宫物品点查。其间,清室善后委员会陆续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6编28册,按殿堂楼阁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空间登记各类物品约117万件,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管、学术研究和陈列展览提供了基本信息和详实参考。1929年4月,故宫博物院“为处理专门学术上问题”,制定《专门委员会暂行条例》,在古物馆、文献馆和图书馆内各设专门委员会,以协助各馆馆长“关于学术上一切馆务”。清华大学陈寅恪、辅仁大学陈垣、北京大学钢和泰(AlexandervonStael-Holstein)、燕京大学容庚、中央研究院傅斯年诸先生受聘为专门委员。一时之间,紫禁城集古今文化精萃于一处,故宫博物院汇中外名流于一堂,学术研究渐有创建。审查鉴定古物、整理刊布档案、清点出版典籍以及筹备国际展览等工作陆续开展,为博物院的业务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古建保护与文物研究建构了故宫学的专业领域。重视文献考据与考古调查的科学结合,是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物鉴定、修复和研究的重镇,拥有一大批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唐兰执掌学术委员会,陈万里主持陶瓷研究室,单士元负责建筑研究室。王以坤、顾铁符、刘九庵、徐邦达、孙瀛洲、罗福颐、耿宝昌、乔友声、王文昶等文物鉴定专家和郑竹友、金仲鱼、杨文彬、张耀选、孙承枝、古德旺、赵振茂、金禹民等青铜修复、书画临摹专家,陆续集聚故宫博物院,充实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学术研究、文物鉴定、古建保护、陈列展览及文物修复等业务工作有序进展,故宫博物院学术体系的框架逐步建立并日益清晰。故宫学人从具体文物入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借鉴科学研究方法,将艺术理论、文献资料、文物藏品与宫廷历史相结合,或深化了以往的研究,或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或形成了新的研究方法,造就了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多元开放的格局。

百年来,故宫学人从文物的点查、整理、刊布逐步拓展至文物的鉴定、修复与研究,再逐步延伸至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逐渐形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故宫学派:强调多重论据法,要求综合运用古建筑、文物藏品、图书典籍和档案文献等资料,实现以物证史、以物论史、以物鉴物、以史论物的研究目标;提倡跨学科研究,要求从对单体文物研究的思路进入哲学化的思维方式即强调联系与发展,进入美学化的思维方式即导向审美与评赏,进入历史化的思维方式即注重社会与背景,并且扩展到对其他学科的认识。

故宫学是一套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

第三,“太和”思想是故宫学话语体系的精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哲学追求的完美境界“太和”,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进入新时代,“太和”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历久弥新,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自2016年起,故宫博物院已成功举办五届“太和论坛”,开启了古代文明保护国际合作的新历程。论坛以中国哲学的“太和”思想为指导,以紫禁城建筑文化为表征,以构建和谐世界为目标,形成传播世界文明的深刻诠释,唤起跨越种族的文化认同。当下,故宫博物院自觉担负起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有力地推进“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体系建构,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围绕“故宫学”这一主题,故宫博物院将逐步形成学术梯队健全、科研成果丰富、学术平台发展良好、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学术科研体系,成为中国文博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作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故宫及其文物的保护传承,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休戚与共。在民初的社会鼎革时期,紫禁城及其宫廷收藏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走过筚路蓝缕,历经战火淬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从百废待兴中重新出发,逐步蓬勃发展,不断推进创新性发展。故宫学所倡导的“故宫在北京,故宫学在中国,在世界”的学术目标,是对故宫博物院百年学术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是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一脉相承的自觉守护,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阐释表达。回顾历史,故宫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已经得到诠释应用。展望未来,故宫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还将得以丰富完善,故宫学的文化影响将会进一步凸显。尤其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切实挖掘故宫学的价值内涵,不断完善故宫学的理论体系,充分提升故宫学的实践能力,在更广阔的中国语境和全球视野下实现故宫学的学术使命,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而且非常必要。

THE END
1.“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元宵节特刊画吉祥,唱团圆—新京报本次展览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出120余件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精品,将十种釉色按五大色釉体系分为五个单元,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颜色釉瓷的神韵风骨和陶瓷匠人的智慧匠心。 沧海撷珠——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 时间:2月-12月 该展为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0余年以来首次举办的大型珍藏文物精品展,共遴选瓷器、玉器、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08398285129905.html
2.北京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单霁翔先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全占军先生 门头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杨建海先生 各位发布人将向大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问题。 首先,有请门头沟区委副书记、区长吕晨飞先生向大家介绍门头沟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http://www.scio.gov.cn/xwfb/dfxwfb/gssfbh/bj_13826/202409/t20240909_862153.html
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 鄞县,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 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 安徽省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王稼祥,纪念园 淮海战役双堆烈士陵园 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省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长汀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闽侯县,“二七” 华侨博物院 江西省 秋收起https://baike.sogou.com/v8550948.htm
4.「瞰见未来」202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吴甘沙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加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2011年晋升为英特尔首席工程师,同年领导英特尔全公司的大数据长期技术战略规划,2014年成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布局5G通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三大方向。2016年创业成立驭势科技,力争在2025年前成为世界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提供商和创新服务运营商。2000年以来,他发表了10余https://www.fdsm.fudan.edu.cn/Aboutus/fdsm1556952668881.m
5.智慧树走进故宫见面课测试答案20213、故宫博物院成立多久? A、70 B、80 C、90 D、60 我的答案:C 4、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吗? 我的答案:√ 5、“正大光明”牌匾是由哪位皇帝御笔亲书? A、同治皇帝 B、康熙皇帝 C、乾隆皇帝 D、顺治皇帝 我的答案:D https://shouyou.3dmgame.com/gl/35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