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近日,“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正在四川博物院举办,展览集结了10省48家文博单位的文物精品,展出文物518件/套、209件一级文物,系统呈现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
长江流域汇聚了中国最为丰富的铜矿资源,早在夏商之际,这里已经开始采铜炼铜。公元前16世纪,为了争夺资源,雄踞黄河中下游的商王朝南下扩张,在湖北盘龙城建立据点。他们在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的同时,也将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和复杂的青铜礼器制度带到这里,从而开启了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时代。
以盘龙城为起点,青铜文明传播到长江流域各区域。各地基于自身的精神信仰,将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器类、铸造技术及礼制思想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进行了改造创新,逐渐形成了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为主,相互借鉴又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体系。同时,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尤其是铜矿资源和青铜技术反哺中原,实现了青铜文明的交流和影响。至秦统一天下,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各文化形态相汇交融,完成了大规模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为此,《读者报》记者采访了本次特展策展人、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为大家解答关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种种疑惑。
读者报:我们常说中国的夏商周属于青铜文明时代,那么青铜时代的特点有哪些呢?
谢丹:青铜时代的文明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首先青铜器出现以后,生产工具加强,我们的生产力就更先进了。大型青铜器的铸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一个比新石器时代更复杂的社会组织构架来管理,国家就出现了。此外,青铜时代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文字的诞生,我们现在已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金文都是诞生在青铜时代的。
读者报:中国的青铜文明诞生于哪里?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何时诞生的呢?
谢丹: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省东乡县林家出土的一把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历史。但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那时只是零星地发现一些青铜器,还不能说它形成了青铜文明。目前学术界认可的。中国青铜文明最早诞生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文化,也就是夏文化,所以我们说夏商周进入了青铜时代。
至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开始于商代早期。黄河流域最早的铜矿资源来自山西南部的中条山一带,但商王朝要铸造那么多青铜器,对铜矿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恰好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你看湖北大冶铜绿山、安徽铜陵、江西铜岭等地,都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和作坊。为了抢夺铜矿资源,商人南下扩张,势力不断南侵,最终在湖北盘龙城形成了一个据点,同时也将北方的青铜文明带到了长江,然后又从长江中游往两边传播。这应该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传播的一条主要线路。也有学者分析,还有一条线路,可能是通过陕西,翻越秦岭,到达四川盆地,最终影响到三星堆文明。
读者报:长江流域各地的青铜文明,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吗?
谢丹:长江流域的青铜器整体面貌与中原地区比较相似,像兽面纹、饕餮纹都是中原发明的,但不同地域又有自己的特色,会加入一些地方元素。
我们这次展出了三星堆最新出土的扭头跪坐人像,它身上的云雷纹就是商周时期流行的,而且这个人像非常写实,与我们以前所看到的三星堆用于祭祀的青铜面具完全不同。其实商周时期中原文明是高度发达的,古蜀国偏安一隅,他们很仰慕中原文化,也希望去学一学,但同时他们又会把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加入进去,最后就看到一些夸张的器物。
长江中游地区,盘龙城完全是商人的地盘,所以它呈现的基本就是商文化的面貌。越往南走,商文化的影响力慢慢减弱,本土的因素就越来越多。你看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就有了很多自己的元素,比如在铜鼎的两个耳朵上加老虎的装饰,铜卣(一种盛酒器)的下面加几个细长的足,在器型上就有了一些变化。湖南宁乡那边出土的青铜器,动物元素就比较多一些,都做得栩栩如生,像四羊方尊、象尊,我们这次展出的一组铜铙,上面也有老虎、大象、虫等纹饰。还有一件铜罍,我们三星堆也出土了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但是湖南那件在腹部下面,就加了一圈鱼的纹饰。
↑三星堆最新出土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读者报:那长江流域各区域的青铜文明,有没有一些共性在里面呢?
谢丹:有一次孙华老师来给我们做讲座,讲到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一个贡献就是它的哲学思想,相较于中原文明的严谨,它拥有更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力。这个说法是比较准确的。整个长江流域的文明相对比较独立,但都会偏向于浪漫奇谲。
中原王朝是讲政治的,他们崇尚王权,而长江流域的很多文明包括三星堆文化、楚文化,他们信鬼神、重祭祀,属于神权国家,这就造成了一种奇谲浪漫的特色,他们的想象力都是很丰富的。
读者报:相比于长江上中游地区辉煌的青铜文明,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青铜文明发展似乎较为缓慢,而且与曾、楚出土大量礼器、乐器不同,吴越青铜器反而以兵器著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谢丹:与中原地区、古蜀国相比,吴越地区的青铜文明远远不够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没有多少铜矿资源,铸造技术也不行,他们就用原始瓷来仿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所以那个时候大多数地方都采取耕战结合的方式。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青铜工具,包括四川的新都马家大墓、江西新干大洋洲都出土了很多青铜农具。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也以农具和兵器居多。对他们来说,铜矿资源非常珍贵,让他们把青铜做成大型器物,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源。但是保护家园非常重要,所以吴越地区最出色的青铜器往往都是兵器。
↑越王勾践剑
读者报:比较奇怪的一点是,四川现在好像也没有发现大的铜矿遗址,古蜀国的铸铜资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谢丹:古蜀国确实没有发现丰富的铜矿资源,有学者分析可能是从云南那边的铜矿来的。同时,古蜀国也没有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那么多高大的青铜器,从外面做好运过来,好像也不太现实。假如说是长江中游地区铸造的,那当地应该也有这些东西的痕迹,但是都没有发现。不过,目前没有发现,不代表没有,对吧。三星堆遗址目前的考古发掘工作只是冰山一角,这些谜题还是留待未来考古界来解答吧。(读者报全媒体记者董小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