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由于全国各地都在经历雨季,在河南省会郑州的大多数居民当时并没有想到,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千年不遇的大暴雨。
据郑州气象局统计数据分析,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历史记录,17日-20日三天下了以往郑州一年的雨量。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都是超百年一遇的。
在关切同胞安危的同时,全国人民都在焦虑:有着众多文物藏品与历史遗迹的河南,现在情况如何?暴雨中的河南博物院情况又如何呢?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与人员情况更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从7月20日开始,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安阳博物馆以及洛阳龙门石窟等全省各地文博单位馆纷纷发布公告宣布闭馆,具体什么时候再开放另行通知。
7月20日当天,暴雨中的河南博物院南门口
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保卫文物安全
河南博物院作为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文物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因此,暴雨来袭,保卫文物安全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首要任务。
暴雨来袭之时,河南博物院在院各媒体平台紧急宣布临时闭馆,并立即开展巡查工作。全体工作人员更是在7月20日当晚留在院内,各司其职,全力保障文物安全。保卫处负责观众、人员和文物安全,群众的疏散和妥善安置、馆内防火防盗等工作。后勤处由院领导带队,在全院范围排查漏水点,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疏通、排水等紧急处理措施。办公室则负责总协调工作,调配各处所需资源及人力。
豫博工作人员进行疏通、排水工作
据万捷书记介绍,在全院的充分准备和积极应对下,除了年代较久的东西配楼有几处漏雨情况,主展馆建筑临农业路的验票室和志愿者之家有少量进水,其他位置均未发现威胁人员与文物安全的问题,文物库房也未受到影响,且漏水点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此外,馆内展柜的恒温恒湿系统、文物的监控维护系统都运作正常,可以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博物院主展馆位置比农业路地面高出将近一米,馆藏文物很安全,并且安排有文物保护人员时刻监测、巡查,请大家放心。
博物馆的守夜人,暴风雨中的避风港
在保卫文物的同时,河南博物院也牵挂着每一位滞留在院内的观众,化身暴风雨中的避风港,守护着观众的安全。
7月20日下午雨量最大的时候,河南博物院所在的农业路积水已至齐腰位置,刚刚结束参观的观众无法离开。面对滞留的40多名观众,河南博物院保卫处紧急将他们输送至西配楼,打开学术报告厅,并提供了热水、餐饮,让大家在这里休息过夜。当晚,为了安抚、缓解大家的紧张和恐惧,工作人员还为大家播放了一场电影。
天亮之后,博物院为大家提供了早餐,雨量渐小,直到下午周边的积水渐渐消退后,滞留的市民才陆续回家。有些观众专门从外地来到这里,保卫处的工作人员还帮助大家转移到了周边的酒店入住,解决了大家的实际困难。
此外,河南博物院还加入了河南汛情互助救援,7月22日下午,河南博物院清空文创库房和展厅文创区库存,向防汛救援第一线的解放军官兵捐赠120箱矿泉水和138盒巧克力。
暖心时刻,来自全国的声援与支持
抗洪防灾工作仍在继续,而来自行业内外的关心与祝福则为坚守岗位的豫博人带来了许多暖心的瞬间。
在新浪微博#河南博物院人和文物一切安好#话题下,网友们纷纷留言,为河南博物院加油打气:
“河南博物院的老宝贝们,要好好的,一起度过漫长岁月。”
“‘豫’你同在,中原挺住!等大水退去一起去看国宝。”
“保障文物安全的同时,你们也要平平安安的。”
“刚买了文创,你们加油哦!挺过难关!发货不急,河南最棒!”
“不着急发货,河南挺住!”
“大家都好好的!等你们出更可爱的周边!”
通过文创,河南博物院再次与观众建立了沟通的桥梁,这次沟通的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文化,而是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系,成为博物馆人坚守与前进的动力。
为防汛救灾尽绵薄之力,河南博物院在行动
为迅速响应汛情“战时”号召,积极助力郑州市防汛抢险工作,7月23日上午,河南博物院组织20余名党员志愿者深入结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基层有需求,省直有行动。河南博物院党员志愿者进入社区后立刻进行分工有序、无接缝的“排水”工作,高效解决居民最为担忧的地下室积水问题。随后,党员志愿者帮助社区清理暴雨带来的路面淤积、解决道路障碍,并向居民科普安全避险知识。
河南博物院的党员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担当,为郑州市防汛抢险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