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注意,这里是河南博物院而不是河南博物馆?而
且没有“省”,咱们先举几个例子,你不如湖北省博物馆、洛阳
市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都是馆而不是
“院”,带“院”的你比如,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中国博
物院等等。通过对比大家就会发现,叫“院”一般都是馆藏文物
丰富、国家级的博物院,而河南博物院也不例外,馆藏文物18
万件,可以说是文物众多。
河南博物院外形
河南博物院的外形取自于登封市的观星台。现在的主馆正在
装修,预计2020年开放。
首先进入大厅,迎面而来就是大象中原四个字。那么大家首
先想到就应该是河南的简称“豫”,左边一个给予的予,右边一
个象,这个字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河南古时候水草丰茂,
气候适宜,那个时候大象众多,据说那个时候人的宠物不是狗、
毛等哺乳动物,而是大象,所以“豫”也被解释成人牵象之地。
第二种说法是我个人比较赞同的,什么是豫呢?在《山海经》中
有一句话,“象之大者,称之为豫”象之大者,让人很容易联想
到大象,用今天的眼观来看,象可能是大象,也可能是气象,对
不对?我们都学过文言文,可没那么简单,哈哈。我们都学过一
个词叫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就是说一个东西或事物大到
一定的地步就没有形状,因为“无限膨胀、必然爆炸”。而我们
今天说的豫字中的象就是这个意思,它的引申寓意是河南是万事
万物的起源地、发源地。
前言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前言,前言这部分我们要了解黄河,
身为河南导游一定要会讲黄河。“古人都是逐水草而居”,我们
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在黄河边,河南更是如此,三皇五帝都在黄
河流域,因此前言部分要简单了解黄河。
旧石器时代
从距今约300万年人类诞生开始到距今约1万年人类进入新
石器时代结束,这一漫长岁月占据人类99.8%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9000-4000年,代表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都属于新时期时代。
在新石器之前,人类吃的食物,都是在向大自然索取,地上
有个野草,挖出来直接吃了,树上有个叶果,摘了吃了,这是人
类野蛮的象征,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一现象到新石器时代结
束,人类开始自己生产劳动工具,从向大自然索取开始人工制造,
人工种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一切都从裴李岗遗址的发
掘说起。
裴李岗遗址
距今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期,我们在裴李岗时期出土
了石铲、石镰、石斧等等生产工具。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石磨棒和石磨盘,当你问游客这是干什么
用的,很多人都说是擀面条用的,哈哈,8000年前有面条吗?显
然,不是如此,石磨棒和石磨盘是古人用来碾压稻子,便于稻壳
的脱落。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石磨棒两头粗、中间细,这是长
期使用的结果。石墨盘下有四个圆形的柱子,我们在碾压稻谷的
时候,石磨盘会来回移动,而四个圆形的柱子就是防止碾压过程
中石磨盘来回移动的,固定在地上或者器皿中。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于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世界上最早
的乐器,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贾湖骨笛是鹤的尺骨(也
就是翅膀上的骨头)制作而成,有五孔和七孔之分,我们看到的
这个为七孔,骨笛的发现说明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和
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之前我们听到“笛”,可能最先想到的还是羌笛,来自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个时期一说到笛子,想到
的就是羌笛,想到的就是胡人,也就是西域人发明的,和中国好
像没有关系,但是,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
祖先已经开始演奏音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最好
见证。
我们今天的民族音乐大师潇兴化老师用贾湖骨笛演奏河北民
歌《小白菜》。
仰韶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和黄帝同时期,仰韶文化是1921
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主持发掘,根据国际命名习惯,采用发
掘地命名,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主要是以彩陶为主,这一
时期陶器显著的特点就是彩陶和花纹。
比如我们见到最多的鱼纹,古人逐水草而居,以前经常有人
溺水,但是当人们看到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发现鱼儿不怕水,
于是就把鱼当作“河神”,把鱼绘画到日常生活用具上,就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