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07湖北
2023,招标竞赛依然是许多设计团队的工作重心之一。如何从中取胜,也始终是从业者们关切的话题。
点击图片超链接,即可重温方案详情。文中所列方案效果图,均为发布当时情况、或非最新进展,敬请理解。
#01
科大讯飞全球总部
孟凡浩-line+
设计团队以城市设计的角度切入设计,提出“ParkX”的规划理念和“CampusX”的空间类型——以城市公园的整体性设计弥合地块间的断层关系,以此建立新的城市文脉,激活片区;以人性化的尺度建立功能复合、场景多元、高效通达的园区环境,塑造全新的总部办公空间布局。
△项目鸟瞰效果图line+
△园区景观效果图line+
#02
杭州临安区
青山湖城市客厅首发区块
同济院
设计通过城市客厅将文化建筑与中央绿轴整合为有机整体,以呼应青山湖旷朗的空间尺度,共构“一馆一中心”。建筑设计突出建筑空间的联动,由动感屋顶组合相连。
通过滨水空间强调城市阳台整体岸线的活力,连接两翼塑造一体化的活力带;依循地形高差构建人车分流的双层交通体系,塑造丰富的多维公共空间。
△效果图-青山湖绿道视角看首发区TJAD
△效果图-B地块主塔楼TJAD
设计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间接采光以及利用凉爽的海风自然通风,建筑层叠的屋顶如羽翼一般延伸,从最高点沿着中轴线倾泻而下,构成了表演艺术剧院和会议中心的入口大厅。仿佛漂浮在水面上的风帆,与城市后面的海南山地景观遥相呼应。
△建筑远景效果图渲染:BrickVisual
△建筑外观夜景效果图渲染:BrickVisual
#04
宜昌大剧院
OPEN
应对场地沿河较高的地下水位,建筑局部漂浮把主要的功能空间从地面抬升起来,既贯通由山至水的场地气脉,也大幅减小建筑足迹和土方的开挖,同时将地面释放给本地的植物和由渗透性铺装形成的公共活动场地。在这里,地景成为重要的介质,以流动而自由的形态,把半岛内部的自然连结到江岸的绿廊。
△建筑鸟瞰效果图OPEN
△屋顶剧场效果图OPEN
#05
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
MVRDV
整片区域内的核心建筑是一座“艺术科技中心”,圆柱形的外观呼应并放大了曾经遍布厂区的油罐结构。简单的建筑立面内隐藏着高度复杂的内部结构:圆形的展览大厅位于负一层,两层通高的空间为布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地上部分设置了一系列不规则堆叠的矩形盒子,其中设有艺术家工作室、办公室和配套商业。
盒子顶部形成了一系列由楼梯和桥梁连接的露台,激活了“艺术科技中心”场馆内的公共区域,这里同时可用于展出大型装置、举办演出和各类活动。
△方案外观效果图Engram
△建筑室内效果图MIR
#06
长春机场新航站楼
MAD+民航总院+北京建院
航站楼设计像漂浮的羽毛,轻盈、流动。设计结合独特的扇形布局及“大平层”理念,营造了一座艺术、人性、便捷的花园机场。屋顶悠长的曲线真实反映着机场内部的动线和空间,简洁又富动态,也被称为“鹤舞长春”。
△新航站楼整体鸟瞰效果图
△新航站楼室内空间效果图
设计以千灯湖中轴为轴线,体育中心、大剧院与博物馆分列两侧,成为轴线的一部分,同时形成连续、贯穿、自然的城市视觉通廊。立体连通的二层景观平台向外延伸,有机串联起场地北侧的中心湖和滨江公园、艺术中心建筑群与场地南侧的城市空间。
△建筑外观效果图MAD
△沿湖视角建筑夜景效果图MAD
#08
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
北京建院
设计团队将博物馆体量融入上层台地中,用建筑的主立面代替原有挡土墙位置。上层台地成为了博物馆本身,延续了场地原本的纵向肌理;建筑全部退回到挡土墙后,让出更大的室外活动场所,提供给景区和博物馆进行室外展览、公众活动等使用。
这一道从自然边界到博物馆的转变,以建筑修复环境裂痕,是设计团队延续场地记忆、克制地进行更新改造的策略。
△建筑秋景效果图BIAD
△和平大厅室内效果图BIAD
#09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文体中心
(深海博物馆及体育中心)
汤桦建筑设计
为回应场地位于城市入海口的特征,设计掀起运动场所的表皮,以坡度7%的“超级步道”立体环绕,串联功能,充分响应气候,以期“触摸大海,云中漫步”,感受海洋和体育带来的无穷魅力。
建筑边界与场地契合,建立相似三角形的网格模块,造型如同海洋世界的柱状节里玄武岩,让深海博物馆自身也成为一件展品。
△方案总体鸟瞰效果图汤桦建筑设计
△整体模型汤桦建筑设计
#10
设计以场地为线索,以山水为原型,串联出以山为型,以水为景的建筑形式。以自然式作为设计的设计着力点,以山为形态原型,塑造出绕山而上的路径体验,形成了建筑形式与人行活动的融合;以水为景,将水波纹的元素运用于立面,呈现出灵动的建筑形态,并于远景的水库相互融合。
△建筑黄昏时刻鸟瞰效果图TJAD
△架空空间效果图TJAD
#11
南京雨花核心区
文化艺术中心
深圳华汇设计
设计通过引入景观轴线,使北侧城市公园的景观向建筑延伸渗透,在半室外的内庭形成全天候开放的艺术活动空间,与外部公园形成一个整体。从公园看向建筑,建筑以极具标志性和未来感的造型面向公园,宛如公园中的一件艺术品,使在公园树荫下漫步的人们自然地步入建筑之中。
△建筑外观效果图深圳华汇设计
△艺术之径效果图深圳华汇设计
#12
美的MBT新基地
weico
努力实现使设计的逻辑、建造的手段都尽量简单直接,实现工业化、精准化、整体化;具有体验感,日常办公、参观体验与会议接待可一站式完成;功能更加集成,流线更加高效。
△整体鸟瞰效果图weico
△基地入口效果图weico
设计围绕一条2.5公里长的中轴线展开,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场地,且中轴线与不同的水体相交,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整体规划采用大疏大密的手法。沿中轴线的大量景观设计形成了一条绿树成荫的步行道,引导人们穿过整个中心。
△片区整体鸟瞰效果图Foster+Partners
△建筑与景观设计效果图Foster+Partners
#14
杭州三里亭幼儿园
goa大象设计+江南管理
园区的设计理念是打破传统围墙分割内外的形式,使建筑边界与公共绿地融为一体。建筑师从经典的游廊形象中吸收灵感,以一道略带倾斜的、由金属网制成的弧形镂空墙构筑园区与外界之间的“透明”界面,为幼儿园内外带来“看与被看”的体验。
△北立面效果图goa大象设计
△入口效果图goa大象设计
#15
宁波庐南城市更新区
配套学校
华森设计+宁大地基
设计把校园集中式的功能布置,分解重组为一个个小型的综合教学单元;并增加了多功能的拓展学习空间,让整体布局更灵活、更有活力,也更适应未来的学习方式。
△整体鸟瞰效果图华森设计
△庭院活动空间效果图华森设计
#16
西部(重庆)科学城
含谷学校
博风建筑+重庆市设计院
设计对既有的山谷地貌进行局部的修整,形成串联校园不同分区的“绿谷”;结合场地地貌特征,让曲折的教学楼自身成为通行的长廊。接着将长廊与绿谷结合,共同回应了山边谷地的地形地貌。
△东南角鸟瞰效果图博风建筑+重庆市设计院
△学部“坡院”效果图博风建筑+重庆市设计院
#17
重庆西永
社区卫生服务及养老中心
全体建筑+华工设计院
在场地外围,建筑采用沿边布置的形式,充分利用场地边界,形成了连续的街廓;而在场地内部,围合的布局将更有价值的内部空间释放出来,提供了一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留白”。从外向内,空间由封闭转为开放,也从坚硬的城市,过渡到柔软的自然。
△院坝空间效果图全体建筑+华工设计院
△云环效果图全体建筑+华工设计院
#18
重庆市八中
科学城中学校(改扩建)
未知建筑+中国建研院
原始校园建筑形成的聚落被拓展成为容纳校园公共教学功能的聚落群,保留庭院空间以承接“过去”;新增巨构校园建筑以面向“未来”。
△鸟瞰图未知建筑+cabr
△校园中轴线效果图未知建筑+cabr
#19
重庆香炉山
对角线建筑+重庆市设计院
房子和院子共同作为社区功能与活动的载体,并以院子建立主要的公共空间脉络。房子依据不同的城市界面进行退让与切割,顺应场地自北向南分级抬升,环抱自然山体,形成平、剖面不同层次上院子的叠合。
△整体鸟瞰效果图对角线建筑
△丘之院效果图对角线建筑
#20
依托于现有城市T台的上位构想,我们提出空中共享层的理念,拓展城市T台的辐射范围与可达性,为重庆创造一层“面向公众的基础设施”——东站浮岛。它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又作为一个巨大的容器包含几座大楼的配套服务设施。未来的使用者将游戈于岛屿之间,模糊的室内外界限、葱郁的绿意,使得此地成为无界交流与灵感迸发的场所。
△流淌的绿色BIADbyKTS
△十字叠城BIADbySAN
设计将中央绿谷、内湖花园、科创广场、高线公园与城市阳台等与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全天候开放的活力空间。多层次的屋顶露台,可饱览山水景色与城市风貌。水绿交织、望江叠台的室外景观与室内空间相互渗透,打造出多维立体、开放共享的市民客厅。
△整体鸟瞰效果图筑境设计
△内湖花园效果图筑境设计
#22
武汉图书馆新馆
浙大院+MVRDV
外部,建筑体现出武汉城市的“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以三个大窗口,分别将大自然的美好(北面湖泊和公园)、市民的文化生活(东面共享广场)、现代城市文明的高点(南面商务CBD)引入图书馆。内部,建筑以“知识之谷”体现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空间格局,使人们感受城市与江河交汇所产生的丰厚人文底蕴。
△高架角度效果图UAD+MVRDV
△退台空间效果图UAD+MVRDV
#23
海尔布隆人工智能创新园
对于整个园区,总体规划遵循了简单、灵活和可持续的原则。两条偏离圆形中心的轴线,定义了空间划分:其一是历史悠久的罗马小路,作为南北方向的主要路线;而东西方向的是体育和健康走廊,其中设置了一系列户外空间。环绕园区建筑的是一条1.2公里长的道路,它囊括了各种激活园区的活动场地,包括短跑跑道、滑板公园、论坛空间和可眺望周围的观景点。
△园区整体鸟瞰效果图MVRDV
△模型IvoHaarman
#24
深圳海洋大学
清华院
设计结合城市南北向开放空间,打造观山望海的空间主轴线,核心区打造学术平台。建筑依托山体次第展开,与之形成多层次互动的校园景观体系。科研建筑顺应地势及主导风向,凝练“冷巷”这一岭南传统建筑精髓,实现生态节能并回应地域文化。
△整体鸟瞰效果图THAD
△教学区沿街效果图THAD
设计将地块划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办公建筑群落。在两座高低错落、如绿色山丘般起伏的建筑群落之间创造一条蓝绿渗透交融的中央景观绿谷,整合配套功能,将自然延伸到地下一层。
以独特的模块化设计形成“量子社区”,同时采用开敞的楼梯等元素将单元模块垂直连接起来。层叠的屋顶露台在提供开放的共享空间也赋予了建筑生机。
△鸟瞰效果图Atchain
△访客中心效果图Atchain
#26
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地势,合理利用地形的高差,灵活确定不同建筑群体的零高差面,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和交通流向,将不同的建筑类型布局于高低错落的场地中,最大化利用基地,使建筑形式适应丘陵地形,在满足医学院的功能要求同时创造一个与场地和谐融合的校园。此外,通过遮阳廊道串联建筑,这一源自岭南建筑文化的典型元素使医学院各个建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形成了完整的医学院建筑群。
△中轴线鸟瞰gmp
△模型照片gmp
方案融合当地文脉资源意象设计,以山、海、人、鱼四个主题为线索串联,将博物馆主体以横向长条楔形平面形态布局于基地内,形成中间宽两侧收窄的空间形态。较宽的中间处由城市道路至海边延伸构成空间结构主轴,轴线串联基地南北两个区域,形成一轴两翼的空间格局。
建筑单体以流线性为基本形态,如同鲸鱼跃起于山海之间,以流动自然的形态及起翘的灵动态势与天然生态绿境融为一体。
△建筑外观效果图ECADI
△大厅效果图ECADI
#28
深铁前海国际枢纽中心
T7、T9建筑
BIG+中国院
两座塔楼都是简单的棱柱形建筑,通过剥离式的'打开“动作,塔楼的地面层获得了更多的公共空间。开放的立面接缝和开阔的角落空间将绿色景观从地面延伸到高空,为居住和工作在此的人们提供了户外花园和露台。凭借永不过时的简约风格和充满亲和力的开放性,这组建筑将牢牢植根于深圳的城市发展愿景——一座拥有千座公园的垂直现代城市。
△建筑外观效果图BIG
△底部空间效果图BIG
设计在地面以上10米创造出全新的城市基面,“新基面”呈现出慢行友好,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释放出连片开发的空间潜力,将民乐停车场上盖公园与片区连接起来,实现全域慢行的畅通。
同时,结合增加植被的覆土措施,让绿意多样地蔓延,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态片区。从西到东延伸的景观步道和公共活动空间,连接商业文化中心,构建整个片区的活力纽带。
△大鸟瞰AREP
△回望梅林山AREP
设计有意让新校园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可以被逐渐探索发现,以此重筑大学与社区昔日的紧密联系。该方案为校园创造了最大化的建筑面积,同时引入了大量绿化景观,同时也将自然光线引入校园深处,并以富有新意的方式串联各建筑,织造形成一连串的户外空间。
新大楼按三个分区组织划分,设计为相互连接的聚落,衔接校外城市社区的楼层连接贯通全部大楼,让上下行移动可在三层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