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中国·扬州木版年画学术交流会在扬州金陵大饭店召开。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中一门独立的画种。扬州木版年画源头可追溯到汉墓出土的木刻版画和木刻彩绘,得益于隋唐之际的雕版印刷技艺在本地区的率先产生和发展,并在明清时期结合本地资源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是江苏地区乃至中国木版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扬州传统工艺美术以及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扬州博物馆的不懈努力下,2023年11月扬州木版年画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进一步推动了扬州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2024年12月,扬州博物馆遴选百余件(套)馆藏文物精品,举办了《年年有福——扬州木版年画展》,以全面展现扬州木版年画的发展简史、工艺流程和区域特色,期待观众在品赏五彩斑斓的年画艺术之余,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该展览获得“2024年度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2024年度江苏省‘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和“2024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纪念馆重点展览项目”等荣誉称号。
此次中国·扬州木版年画学术交流会,由扬州博物馆、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长江文化研究院、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联合主办,会议下设几个议题:比较视域下长江流域木版年画的典型代表及艺术特色;大运河流域的木版年画研究;木版年画的收藏现状、保护措施;木版年画在新时代的活化和创新实践;实现木版年画大众化、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木版年画的海内外传播与影响。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研究的专家学者、年画非遗传承人等四十多位,共同探讨了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意义。
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致开幕词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致辞
针对木版年画展陈设计与创新活化,扬州博物馆副馆长宗苏琴的演讲名为《释·遗:世界非遗的多元化阐释方式——以中国雕版印刷为例》,总结了扬州博物馆近年来四次与雕版印刷有关的展览设计和思考。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高级工艺美术师乔兰蓉的发言围绕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探索与实践展开,详细讲述了《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式年画作品诞生的全过程。扬州市现代文艺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周鑫将近年来他们筚路蓝缕开拓年画市场,丰富年画文创的经历娓娓道来等等。扬州市云蓝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毅还向扬州博物馆捐赠了他们在传统年画上创作的创新年画《一团和气》。
扬州博物馆副馆长宗苏琴作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之后,由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秦宗财主持,大家进行了综合讨论。其中扬州博物馆研究员沈惠兰对扬州木版年画技艺的归属和重要性问题做了强有力的阐述,福建省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龚文斌表示参与会议受益匪浅,并展示了多幅收藏的古年画拓印作品。扬州中国古琴第一街创始人汪俊峰表示民俗艺术都是相通的,要向年画工作者学习,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责无旁贷。会后,会议组织与会学者前往扬州博物馆,参观《年年有福——扬州木版年画展》,学者们都表示扬州年画馆藏丰富、技艺精湛,是中国年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长江文化研究院
副院长秦宗财主持综合讨论
扬州博物馆研究员沈惠兰参与综合讨论
福建省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
龚文斌展示年画拓印
此次会议正值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会专家学者也多次提到这一点。木版年画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申遗成功,必将使年画文化发扬光大,更进一步深入国内,走向世界。扬州木版年画受国内多地区的年画风格影响,伴随着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兴盛与刻书业的发达,在扬州地区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独有风格,其精工细作的雕刻、细腻流畅的线条、色彩鲜艳的画面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的木版年画,成为极具扬州特色的民俗产品。此次展览和会议将扩大扬州木版年画的知名度,并在促进木版年画技艺的保护传承和研究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扬州木版年画学术交流会合影
扬州博物馆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
特别提醒: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10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游1线(双博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