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2022年度广西研学旅行精品路线的通知》,推出的20条广西研学旅行精品路线。20条精品路线涵盖广西14个设区市各研学旅行景区和课程,涉及农耕、非遗、工业、红色、民俗、自然等各方面,注重从区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物产、经济文化多重融合入手,形成具有探索性、趣味性、创造性的研学旅行路线主题。今天,我们沿着“环青秀山研学路线”,一起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东盟风情,收获满满的科学知识和探索精神。
行程路线
环青秀山研学路线
青秀山
广西民族博物馆
南宁市科技馆
方特东盟神画
广西规划馆
01
青秀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南宁市中心,坐落在蜿蜒流淌的邕江畔,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是“广西十佳景区”和南宁市“十佳旅游景点”。
据《广西通志·旅游志》记载,青秀山树木四季常绿,花卉四季常开。林地以马尾松为主,兼有小叶榕、柠檬桉、棕榈等多种树木,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
青秀山拥有千年苏铁园、雨林大观、兰园、壮锦广场等知名景点,是研学观光游览、寻古探幽、休闲娱乐的最佳地点。寻百年古道、访千年古寺、游万亩森林、赏千年苏铁,让你感受近在咫尺的城市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
苏铁园
青秀山的室外教学场所,以千年苏铁园、雨林大观等13个植物专类园为主,打造多条充满趣味的动、植物探知线路,让学生们在优美的环境中也能学到各种有趣的知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02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邕江之畔,是一座民族类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现有包括铜器(以铜鼓为主)、纺织品、金银器、纸质品、石器、竹木器、陶瓷器、老物件等八大类别藏品。常设“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壮美家园陈列”“霓裳羽衣陈列”“匠心神韵陈列”“和谐乐章陈列”8个固定陈列展览。馆内展示广西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其中,世界最大的古代铜鼓——北流云雷纹大铜鼓就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北流云雷纹大铜鼓原存于北流县六靖乡水埇(冲)庵,出土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四年《北流县志》载:“水埇庵内有铜鼓,围二丈许,高二尺”,其时此鼓已存于水埇庵。1955年入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008年调拨至广西民族博物馆。
馆内展品
重要节庆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邀请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师在馆内现场展示定音铜鼓演奏、芦笙踩堂、京族独弦琴等民族文化展演活动,为研学旅行项目提供了融专业性、互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实践平台。
广西民族博物馆露天展示园是博物馆展示功能在室外的动态延伸,目前建有11座民族风格浓郁、特色突出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标志性建筑,包括客家围屋、壮族干栏民居、侗族风雨桥等,是展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窗口,也是广西极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展示场所。
03
南宁市科技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区铜鼓岭路,是一座集科学传播、科普教育、研学实践、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普场馆。场馆以“人与未来”为主题,设有科学乐园、自然乐园、航天世界、智能世界、虚拟世界、科学生活、运动健康等七个主题展厅以及职业体验城、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学会堂、科普展览中心、4D科技影院等配套设施。
近年来,南宁市科技馆通过开展馆校结合进校园、科技创新大赛、中国航天日、科创研学等主题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学习,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热情,锻炼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乐园展厅
航天世界展厅
运动健康展厅
智能世界展厅
虚拟世界展厅
科学生活展厅
04
南宁方特东盟神画
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是一座特色鲜明,充满东南亚异域风情的文化博览园,位于南宁市青秀区66号。作为国内首个以东南亚十国文化、历史为背景的主题乐园,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拥有11个大型文化高科技体验项目和32个大型室外游乐项目,同时拥有200多处休闲景观。
走进南宁方特,迎面而来的是汇聚了东盟各国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的民俗风情街,还有吴哥窟、狮头喷泉等东盟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园区为每个东盟国家建设了一个馆,打造了《走进吴哥》《千岛之歌》《动感狮城》等多个具有故事性和互动性的室内主题项目,让游客不出国门便可遍览东南亚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与人文风情。
在东盟文化的基础上,南宁方特东盟神画通过高科技元素与研学要求相结合的“研学之旅”特色产品,让学生朋友们在游玩的过程中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加深对科学、文化、自然等多层因素融合的理解,开阔视野,寓教于乐,以创新的思维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05
广西规划馆坐落在南宁市五象新区核心区,是广西重大公益性场馆。展馆全面展示了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
广西规划馆针对青少年群体定制了系列研学课程,包括广西区情教育内容的“少年广西行”研学课程、东盟文化内容的“将东盟风情揉进扇面里”研学课程以及无人机启蒙内容的“快乐于行研学于心”研学课程等。同时依托各类传统文化,持续打造特色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舌尖上广西”“非遗知多少”“花样中秋”等内容,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传播多维度的知识和信息,丰富青少年的人生素养。
联合出品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云·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