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何以至此?

你一定听过,“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中国,而在大英博物馆”。

(请滑动查看晚清百态特展,展品均为他馆借展,摄影师@闫廷钰&吴越)▼

不止中国,埃及最好的文物,大多也不在埃及,而在大英博物馆。

事实上,希腊最好的文物也不在希腊,而在大英博物馆。

这里是收藏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历史上所有文明、以800多万件馆藏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的大英博物馆。

人们批判它的藏品都是殖民时期偷的、抢的、非法掠夺的。

那么,大英博物馆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它没有良知吗?

事实上,其暴力行径的背后,藏着一个丢失了初心的故事。

探索世界

当英国人第一次开始收藏,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在无意间触发了一连串一发不可收拾的浪潮。而这一切的原点始于牙买加。

牙买加位于加勒比海,自15世纪末欧洲国家发现此处,他们竞相前来瓜分土地、开发种植园、贩卖黑奴,开启了臭名昭著的殖民时代。

其中,英国一个小小岛国,抢占了比自己本土大百倍以上的殖民地。

(请横屏观看北美洲殖民地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英国不断将本土生产的工业制品卖到殖民地,以发家致富。殖民地越大,等于市场越大,暴富的机率就越高。

于是人们从手缝针线织布升级为脚踩织布机织布,再升级为用蒸汽机让织布机自己织布。工业革命就此爆发。

而这场革命背后,还有一场思维方式的大转变。信奉基督教的英国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上帝的真理,由此开始观察大自然的规律,一场理性至上的启蒙运动席卷而来。

(知名英国科学家,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这里是18世纪的英国,你课本中出现过的各种历史大变革集中在此时爆发。

变革如大雨冲刷了过去的蒙昧,人们经启蒙后打开了新视野,发现身边平凡的事物突然变得新奇、有趣,好奇心逐渐被唤醒。

其中,一位名叫汉斯·斯隆(SirHansSloane)的医生随殖民的船队远赴牙买加,他在这里发现了在英国未见过的草木、昆虫,受好奇心驱使将它们收集起来,制成标本带回英国。

除了搜集标本,斯隆还有不少来自印度的玩物。殖民运动让英国人看见新的地理空间,他们不仅到北美,还往更远的印度、东南亚寻求新机遇。斯隆的患者中有不少往返印度的商人、驻外使臣,带回了各种新奇小物件。

长此以往,斯隆在伦敦的别墅堆满了蝴蝶、珊瑚、动物头角及各地的珍稀玩物,变成一座琳琅满目的珍奇阁。

这就是英国人收藏的开始,而浪潮也刚刚兴起。

若说是好奇心启发了斯隆捡起一颗果实、一片树叶,理性思维则驱使斯隆着手研究。他雇用一群语言学、自然科学的助手,对藏品进行分类、编目,编成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斯隆爵士收藏的自然科学手稿,晚年编写了《牙买加博物志》。)

不少好奇的人群听闻斯隆的收藏,纷纷前来参观。于是斯隆在晚年订立遗嘱,将7万多件藏品全数献予国家,要求国家将藏品通盘保留,不得破坏、丢弃,不能做一分一毫之缩减,并且必须对公众开放。

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增进所有人的学识与新知。

——《1751年斯隆遗嘱附件》

1753年,斯隆逝世,议会通过《1753年大不列颠博物馆法》,遵照斯隆条款,收纳他所有藏品,与另外两家贵族的藏书室合并,成立大英博物馆。

其命名承载了当时生机勃勃的政治愿景——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国合一,成为大不列颠王国,命名“大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Museum),坐落在首都伦敦,昭示着这座新兴王国的澎湃气象。

斯隆的标本与上万册的图书摆在一起,这就是大英博物馆最初的样貌。

那时残暴的文物劫掠狂潮还未发生,它以展示图书、标本、钱币徽章为主,如同一座阅览室,鼓励人们一边阅读、一边观察物件,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去发现“文”与“物”之间的联结。

好奇心正是大英博物馆最质朴的初心,英国理性、实证的精神因其出现而有了承载实体。

18世纪末,工业带来的富强让远洋探索成为了可能,英国航海家在王国扩张蓝图下,相继抵达北极、澳大利亚,“海洋”推开了缤纷异样的新世界。

于是,《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角一生志在遨游四海,《格列佛游记》船长不时打开航海地图,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荒岛,背景不再是虚幻,雪莱的《西风颂》歌颂着推动帆船前行的西风。

海洋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那个时代,海洋就是未来。

(英国为开拓西北航道,抵达北极,图为北极圈内岛屿,摄影师@苏铁)▼

1771年,一支探索南太平洋的船队归来,带回的珍稀奇物归入大英博物馆,其藏品从人们已知的地理范围跳向更广阔的未知世界。

若知识是一片海洋,大英博物馆就是一艘小船,载着人们驶向未知的未来。

那时人们心中的期许简单而质朴:世界还很大,我们要去看看。

收藏世界

19世纪,如果你的国家没有博物馆,那你的国家可能会被砸碎搬进别国的博物馆。这是一条来自埃及的血泪教训。

数个世纪以前,欧洲人打破宗教的束缚,往更古老的希腊、罗马时代追溯文明的根源,是为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欧洲社会兴起一股收藏的风气,一众以私藏为主的博物馆相继出现,但这对埃及却是种危机。

此时埃及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是一个帝国并立的时代,奥斯曼盘踞地中海东岸,黑海以北是沙俄的天下,法国凭拿破仑一己之力称霸西欧。英国相对狭小,却以数百艘战舰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编织出一张隐形的交通网。拿破仑不断对外扩张,欧亚局势一触即发。

(拿破仑帝国时期欧亚势力分布,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埃及东部的红海是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捷径”。拿破仑为阻断英国的交通网出征埃及,英法随即在埃及开战。

大英博物馆最初以接受藏品捐赠为主。1799年,英国海军在埃及沿海击溃法国,后者驻军期间搜刮的古埃及文物,全数作为战利品归属英国。大英博物馆就此打开一个新的藏品渠道:赢,即作为战胜国,收归战败者的财产。

奥斯曼眼看英法在自己的领地大打出手,它既没有收藏的风气,对古老文明也没有兴趣,索性开放埃及以息事宁人,任由欧洲学者、大使、小偷、投机商人将古埃及的木乃伊、建筑、雕像拿走。

欧洲的博物馆已经做好了搬运整个坟墓的准备。

——《劫掠尼罗河》

收藏之风转变为劫掠文物的狂潮,席卷到地中海。英国人埃尔金(这位埃尔金爵士正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埃尔金爵士的父亲)在奥斯曼的默许下来到希腊,将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作帕特农神殿,敲开、炸开、割开,装入200个箱子运回英国。

听闻帕特农浮雕抵达英国,其他国家的皇室、博物馆主管明白其艺术价值,纷纷前来出价购买。

英国之前从未为藏品掏过一分钱,在热火朝天的竞价下,英国先发制人,以3.5万英镑的最高价买下。

大英博物馆再新增一个藏品渠道:买。向富裕的大收藏家收购,或请贵族捐赠再回以谢礼。(受文艺复兴风潮影响,此时购买的多是古希腊罗马文物)

奥斯曼开放埃及,如同引狼入室,英国趁势渗入其军事势力,资助由外交官、地理学家组成的科考队,进入奥斯曼封闭已久的中东腹地。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两河文明,首次以科学的视野被发现,考古学的意识在这种暗流涌动的局势下萌芽。

大英博物馆又增加一个藏品渠道:发掘,即收纳由科考队擅自在他国发掘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亚述展厅,此时大量亚述文物入馆,摄影师@陈阳)▼

英国一边蚕食奥斯曼,一边自黑海向北制约沙俄扩张。沙俄将战力集中在欧洲,英国却早早将目光望向广袤的欧亚大陆。它以印度为据点,英国军队一边扩张,英国学者一边探索。他们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喀什;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遇见敦煌。

此时各国对文物的主权意识尚未萌芽,英国早早意识到文物的价值,连哄带骗地将其从当地人手中买下。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步步领先,以灵活的海上交通网将各国的势力封堵在陆上。科考队穿梭在猛兽出没的非洲丛林,翻越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征服极地寒冰,一步步打开人类未知的大陆腹地。

无论他们深入何方,只要抵达沿海,就能经由在世界五大洋游荡的英国海军保驾护航,安全回国。那个时代,掌控了海洋就拥有了世界。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在此时暴增,其规模是如此庞杂:

(千古岁月,千人千面,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若以空间为横轴,世界再无东、西文明之别,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地球上不同人群的多彩创造一览无遗。

(绿松石文物合集,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人们对藏品进行分类、编目,博物馆的管理体系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文物还未成为文物,每一件藏品像是未雕琢的美玉,等待考古学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

它们被归纳在希腊罗马古物、钱币徽章、东方古物三大部门,各个藏品是如此新奇、又朦胧,不断由点延伸出线,与其他藏品产生意想不到的联结,编织成一张浩瀚的“互联网”。

(罗马雕塑凝望亚述石雕,摄影师@孙业林)▼

趁世界各国对考古学、文物主权还处在朦胧、无意识的状态,大英博物馆就此依托英国的军事实力,一步步“收藏”了世界。当英国的船坚炮利勾勒出日不落帝国的轮廓,大英博物馆随之进入巅峰。

玩转世界

19世纪中叶,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看见海,就能感受英帝国的存在。

它的军事自海洋渗透世界各地,英国海军灵活地穿梭在世界各个海峡、海港,一旦发现各国燃起战火,立马化身“海上警察”强行扑灭。

它的贸易自海洋遍及世界各地,英帝国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以炮舰击破欧洲的关税堡垒、炸开清王朝治下的中国,倾销“英国制造”的商品,将世界强行打造成英帝国的贸易市场。

(晚清百态特展的《南京条约》正本,英国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牟取暴利,1840年清政府禁毒销烟,英国以维护贸易自由为借口向中国开战,摄影师@闫廷钰)▼

它的文明自海洋影响世界各地,英帝国自诩为拯救者,以“散播文明的种子”为使命,派出传教士、医生、教师前往偏远之地建设教堂、学校、医院,以大不列颠文明为准绳强行“改造”世界。

将懒惰、低级的人改造成社会的道德积极分子。

——詹姆士·斯图亚特

(请横屏观看日不落帝国版图变化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大英博物馆亦借由帝国的触手扩充馆藏,曾经欧洲局势剑拔弩张,如今各国受英帝国军事势力所压制,英帝国将目光转向西欧,派出学者探索英国文明的根源,大量的西欧藏品在此时纳入馆藏。

(西欧文物合集,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世界各国的市场被强行打开,大量本土的文物开始流向海外。在市场中,“文物”与“商品”没有意义之别,只有价格之别。

于是无论是火烧圆明园的战利品、他国考古队擅自发掘的文物,或清朝遗臣倒卖给拍卖行的皇家珍藏,以贸易之名从各地流入欧美市场,人人唾手可得。大英博物馆在此时收购了大量东方文物。欧洲社会掀起一股“东方热”,热衷收购来自东方的茶叶、版画、瓷器。

英帝国的势力越来越稳固,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之路也变得越来越轻松。19世纪中旬,世界如同英国人的游乐场,大量国民不再拘守本土,而是移居海外。他们投资航运业、保险业,建设炼油厂、铁路等,在当地发展经济,发家致富,人们开始收藏当地的小物件,各类新奇的藏品纳入馆藏。

世界各地的藏品汇聚到大英博物馆,人们开始发现印度佛像与希腊雕像是如此相似,中国的造纸术居然与撒马尔罕相同。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文明的传播、融合与交错,如一幅恢弘的图景轰然登场。

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视“保护世界文明”为己任,一边通过军事侵略,劫掠藏品;一边通过自由贸易,收购藏品。

藏品越来越多,大英博物馆也修建新馆扩大收藏空间,1857年,新馆正式落成。

其正面模仿希腊建筑由44根廊柱组成,即我们现在所见的入口处。

东西设有两馆专门摆放大型藏品,中心为宽敞的圆顶阅览厅,进入厅内,抬头如同仰望穹苍。

这里是帝国的心脏,英帝国自上而下出资添购藏品、维护管理,对公众免费开放。国民亦热烈响应,不单入馆参观,还积极捐献自己的收藏。双向的投入令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迅速扩张,数量之多,不得不分设新馆,哺育了国家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地质学博物馆等一众直系后代。

建馆之初,斯隆的自然标本也被挪走,另设为自然博物馆。

然而,斯隆的藏品离了馆,就像初心被挪走了一样,从启蒙时代到帝国霸权,英国从一头懵懂的幼狮长成傲视天下的雄狮,却忘了这世界不止有它一个捕食者。

19世纪末,世界第一台发电机在德国出现,第一桶炸药在瑞典试爆,第一架飞机在美国起飞。一众工业后起之秀纷纷追上,这些工业国家为了保护本土初生的产业,重新关上被英帝国敲开的关税堡垒。

新兴的工业列强为抢夺市场及原料,竞相瓜分非洲、亚洲,英帝国为保有势力卷入厮杀,矛盾进入白热化,升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帝国以霸权维持的和平假象就此破灭,暴力的真面目亦被揭穿。

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的心脏,在战时收纳了大量血腥的战利品,并在战后修复文物、重新开馆,维持着帝国的威仪。然而英帝国的势力在战火的消耗下逐渐式微,实力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1939年,二战开打,大英博物馆的圆顶阅览厅遭轰炸而坍塌,大雅高堂,化作荒原。

历经战火肆虐,有人开始反思帝国的殖民之恶,有人还对重建帝国怀抱期望。大英博物馆所象征的威仪逐渐与帝国的现实困境出现落差。随着战后日不落帝国解体,大英博物馆,将去往何方?

漂泊世界

21世纪,全世界约有超过9万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成立之早、名声之响、馆藏之多,坐稳了始祖级元老的宝座。然而二战后,元老的体面却越来越难以维持。

经营一座元老级博物馆需要资金。英国在二战后负债数十亿美金,难以恢复战前大英博物馆的开销水平。

(大英博物馆入口处,摄影师@颜描锦)▼

经营一座元老级博物馆还需要空间。大英博物馆地处伦敦的黄金地段,为议会厅、大本钟、伦敦塔桥等一众政治、经济、文化地标所包围,想在此扩建新馆已不再现实。

如今英国共有1800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与其中数十座共同依赖政府的拨款。经费僧多粥少,他们需要另外寻求企业赞助,举办展览提升竞争力,并大量宣传,吸引游客。大英博物馆作为元老,依旧需要与众多后起之秀竞争。

对外需要竞争,对内,大英博物馆还有庞杂的管理问题。

贵为昔日帝国的心脏,许多国民将它视为一个永恒的“藏品之家”,他们不断捐赠自己的藏品,有的捐赠图书、油画,有的捐赠香烟卡、打火石、纪念信物。这些贵重的、平凡的、不起眼的藏品,共同组成800万件藏品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藏品都适合展示。

大英博物馆无法拒绝他人的捐赠。囿于建馆以来不断修订的《1963年大不列颠博物馆法》,其中斯隆的条规:通盘保留,不得分割,亦不能随意丢弃,就此陷入无节制扩张的两难。

海量的藏品填满了大英博物馆这艘大船,它沉甸甸地漂泊在海面上,进退两难。

始料不及的是,风向开始改变。

1954年,世界在历经纳粹的洗劫后,逐渐萌发文物保护意识。多国共同签署《海牙公约》,视战争期间强行将文物带离所在地为非法掠夺。

(晚清百态特展的圆明园雕塑,摄影师@动脉影)▼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相继脱离殖民统治,建立民族国家。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各国纷纷开始追溯自身文明的根源,反思、批判过往殖民的暴行,强调文物应归属所在国,要求昔日的殖民者归还文物。

大风吹,浪花起,反殖民浪潮轰轰烈烈在全世界兴起,曾经“平等”的假象被揭穿,殖民的罪行也被摆在判桌前。

大英博物馆在其中难以调头,若它顺应浪潮,归还文物,相当于否定自身过去的建树。

于是它一边以斯隆的条规:“通盘保留,不得分割”作为挡箭牌,一边将斯隆的雕像挪到殖民历史的展厅以示反思。

(斯隆雕像,摄影师@孙业林)▼

那么,除了反思,大英博物馆是否付出了行动?

2004年大英博物馆发布《遗骸法案》,将为考古所用的人类遗骸归还其亲属,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归还文物。

接着2009年,英国议会通过《大屠杀文物归还法》,归还部分纳粹大屠杀时期获得的文物。

然而,大英博物馆并没有归还帝国时期获得的文物。即便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那是以贸易为名的非法收购,在它看来,那是商品,而非他国的文物。

(请横屏观看大维德瓷器厅,由大维德基金会长期租借给大英博物馆,摄影师@孙业林)▼

大英博物馆也没有归还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侵略印度、缅甸、马来亚、南非、新西兰、加拿大获得的文物。即便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那是非法劫掠,在它看来,那是战利品,而非他国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当然没有归还19世纪科考队获得的文物。即便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那是趁现代考古学意识、文物主权意识尚未发展起来以前毫不尊重国家主权的非法盗掘。在它看来,那是英国优越的考察成果,而非他国的文物。

它的荣耀是他人的灾难,它的建树对于他人是破坏,对立的矛盾令大英博物馆失去了方向。

时代在向前走,大英博物馆在往回望,当反殖民呼声如朝阳将往昔的黑暗照亮,面向太阳,它身后拉长的阴影是那段已经落幕的帝国时代、已经落幕的战争时代、已经落幕的扩张时代。

阴影的尽头,是落幕已久的启蒙时代。

两百多年前,在帝国侵略战争爆发以前,在文物劫掠狂潮掀起以前,斯隆在牙买加第一次受好奇心驱使,捡起了第一颗果实,摘下了第一片树叶,制作了第一个自然标本。

这些最质朴的初心,早都不在了。

注:

[1]本文制图的文物信息均来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2]文中的《海牙公约》为简称,指的是1954年多国在海牙签署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议定书》和《实施条例》共三份文件。

【参考文献】

[1](英)詹姆斯·汉密尔顿著;王兢译.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5.

[2](英)詹姆斯·劳伦斯著;张子悦,解永春译.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弱[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11.

[3]看懂大英博物馆[J].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期(970期).

[4]Delbourgo,J.(2017).CollectingtheWorld:TheLifeandCuriosityofHansSloane.UnitedKingdom:PenguinBooksLimited.

[5]吴昊.荣耀之海:19世纪英国海军战略与帝国霸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6](美)布莱恩·费根著;王佃玉译.劫掠尼罗河:埃及的盗墓贼和考古学家[M].格致出版社,2020.5.

[7](美)弗朗西斯亨利泰勒;王琼,洪捷,赵松宇译.天使的品味:艺术收藏的历史[M].华夏出版社,2014.

[8]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D]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

[9]陈文平,安夙.离家的国宝:中国海外文物寻踪与鉴赏[M].中信出版社,2023.

[10]TheOxfordHistoryoftheBritishEmpire:VolumeI:TheOriginsofEmpire.(2001).UnitedKingdom:OUPOxford.

[11]刘明倩.从丝绸到瓷器:英国收藏家和博物馆的故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1.

[12]Hoock,H.(2010).EmpiresoftheImagination:Politics,War,andtheArtsintheBritishWorld,1750-1850.UnitedKingdom:ProfileBooks.

[13]郑鑫尧.世界拍卖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4](英)大卫·埃利斯顿·艾伦.不列颠博物学家:一部社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15](美)詹姆斯·库诺编.谁的文化?博物馆的承诺以及关于文物的论争[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16](英)布赖恩·莱弗里.海洋帝国:英国海军如何改变现代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6.

[17]吴国盛.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001):18-29.

[18]俞可平.通向帝国巅峰之路——大英帝国的政治逻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16.

[19]曾一珏.从大英博物馆看17-19世纪英国古典雕塑收藏与陈列[D].中国美术学院[2024-03-11].

[20](美)HughH.Genoways,MaryAnneAndrei;路旦俊译.博物馆起源: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M].译林出版社,2014.

THE END
1.大英博物馆博物馆瓷之韵英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斯隆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它们还可以完好地保存。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的继承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cizhiyun/museum/detail/2.html
2.世界艺术的奇境——大英博物馆40件!通过海外殖民与掠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越来越多。随着英国的殖民足迹遍及全球,各国文明的珍宝也渐渐通过各种形式流入英国本土,最终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 中国 据大英博物馆介绍,馆藏的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遗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收藏,但其来源只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掠夺;二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盗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031778361491824&wfr=spider&for=pc
3.大英博物馆十大馆藏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大英博物馆值得看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 世界上最好的浮雕 争议最大最持久文物 馆藏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雕刻十分精美,亦是帕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大英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馆藏品之一,有大英博物https://www.maigoo.com/citiao/list_77697.html
4.大英博物馆藏鼻烟壶下CCTV节目官网CCTV4走近赛努奇博物馆(下)2009-08-15 12:57:15 走近赛努奇博物馆(上)2009-08-15 12:57:14 赛努奇博物馆藏中国陶俑(下)2009-08-15 12:57:14 赛努奇博物馆藏中国陶俑(上)2009-08-15 12:57:14 赛努奇博物馆藏 中国佛像2009-08-15 12:57:11 赛努奇博物馆馆藏中国金器2009-08-15 12:57:08 大英博物馆藏中https://tv.cctv.com/2009/08/15/VIDEgJ9QD3zJG8eWBOK45pAX090815.shtml
5.大英博物馆的珍藏品羊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是温顺、善良的形象,也传递着吉祥的寓意。我们很多的青铜器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四羊方尊。而在大英博物馆也同样有着一只精美的以羊为主题的青铜双羊尊。 西周康侯簋 簋 汉字,读作:guǐ。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https://www.meipian.cn/54d79i8q
6.大英博物馆馆藏历史,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大英博物馆中现有中国藏品接近三万件。其历史始于汉斯?斯隆爵士在17、18世纪时对同时代中国艺术品及器物的收藏。https://britishmuseum.org.cn/history_of_the_collection.html
7.大英博物馆:世界文物的收藏库旅游频道这些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搜括的文物都运回了英国,藏在各地的博物馆里。其中大英博物馆(准确译名是“不列颠博物馆”)的收藏之多之丰之贵,不仅称冠全英,而且名列世界前茅。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从古到今,从英国本土到世界各地,从人种起源到科学技术,门类繁多,包罗万象,堪称世https://travel.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6/02/6785758_0.shtml
8.匠心成就价值马洪伟《双羊尊》再入藏大英博物馆时至2019年初,大英博物馆再一次收藏了马洪伟的玉雕《双羊尊》。《双羊尊》以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商朝青铜双羊尊为原型,两头公羊组成尊的主体,尊口下饰弦纹和龙面饕餮纹,庄严肃穆,又不乏生动,集上古礼制文化与审美特征为一体,精湛的玉雕工艺,又把青铜器的稳重凌厉和玉器的温润可人恰如其分地交融,是马洪伟玉雕青铜https://artexpress.artron.net/wapNewsShare/308750?from=singlemessage
9.酷站两连发!大英博物馆3D模型图免费下载+5.3万卷中文善本特藏这几年全球无数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逐渐将馆藏数字化,透过各种渠道开放到网络上,提供给需要的使用者在线浏览或下载使用,让我们不用亲自飞到几千公里外就能坐在计算机前仔细观赏,更重要的是有些素材可在下载后再利用,对于创作者来说也省去重新制作的时间。对此 Goohttps://www.uisdc.com/british-museum-harvard-library/
10.大英博物馆20世纪初期,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在第二次的中亚考察(1906-1908年)中,购得中国敦煌绘画文书等被纳入大英博物馆馆藏。1930年代后期,乔治?尤莫霍浦路斯(George Eumorfopoulos)向大英博物馆X了2000余件中国文物,其中包括青铜重器双羊尊。珀尔西·汤玛斯·布鲁克·塞维尔(Percy Thomas Brooke Sewell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489/
11.伦敦大英博物馆攻略,大英博物馆门票·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馆藏之巨几乎可把整个世界的文明历程展示出来。 ·博物馆内收藏有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品700多万件,藏品数量和种类之丰富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主要藏品来自中世纪,尤以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的藏品闻名,兼有亚洲、中东、非洲、美洲的大量珍贵文物。 ·馆内允许拍照,并向公众https://www.mafengwo.cn/poi/16363.html
12.伦敦大英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伦敦大英博物馆门票/地址/图片/开放时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极大且十分知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内收藏有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品700多万件,藏品数量和种类的丰富,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丰富的馆藏珍品因为馆藏之巨,大英博物馆几乎可把整个世界的文明历程展示出来。虽然有空间的限制,每次依然能同时在馆内展出藏品约5万件。主要藏品来https://you.ctrip.com/sight/london309/12586.html
13.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作为英国最著名的文化机构之一,大英博物馆本月卷入大量藏品“失踪、被盗或损坏”的丑闻。 随着约2000件馆藏文物失窃被盗,丑闻持续发酵,多国要求博物馆将其藏品归还原籍国的声浪越来越高。 8月27日,《环球时报》社评:作为一家中国媒体,我们正式向大英博物馆提出要求,请把所有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无偿地归还中http://news.hnr.cn/snxw/article/1/1696318323598290945
14.大英博物馆:从掠夺保护到分享的变迁——200万年的思考与凝视英国时间6月15日,复旦大学EMBA的七十多位学生探访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带着一种对人类文化的温情与敬意,队伍从玻璃穹顶包裹下的大厅出发,一步步踏入这个收藏着200万年世界文明历史的博物馆中。 大英博物馆: 从掠夺、保护到分享的变迁 ——200万年的思考与凝视 https://www.fdsm.fudan.edu.cn/emba/article/0e0e5cc4dbd94cbf97876cf253924312
15.大英博物馆:变宝为废,我们有一手!这实际上又是大英博物馆离谱的制度之一,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约占藏品总数的一半。 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 所以说,文物丢了,大英博物馆自己都不知道,甚至出现在网上售卖都毫不知情。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e8d557366c.shtml
16.在这家集合店,看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五大博物馆文创走进Museum & More,仿佛走进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天鹅贵族棋盘、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当代艺术大师作品、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馆藏穆夏版画、V&A博物馆蒂普的老虎、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梵高《向日葵》一一呈现。经典艺术结合现代生活,经过设计师的创意,为现代生活注入美与诗意。 https://m.thepaper.cn/uc.jsp?contid=13932429
17.大英博物馆超话—新浪微博超话社区7月1日 17:47 来自大英博物馆超话 带着微博去旅行超话 大英博物馆超话大英博物馆百物展 2英国·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8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c +关注 天空蔚蓝qp 7月1日 17:41 来自大英博物馆超话 带着微博去旅行超话大英博物馆馆藏 大英博物馆超话 2https://www.weibo.com/p/10080880cbd79bf01b079257f9804144e88c90/super_index
18.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哭泣的中国国宝然而,大英博物馆里的馆藏文物,其实大多数像《女史箴图》一样,有着曲折的身世——许多都是从旧中国流失出去的。比如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我国抢走的;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我国偷走的;有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后偷运出境的。 https://www.jianshu.com/p/dd2eb5648398
19.热点爆火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完结!这些细节看懂了吗△大英博物馆,中国宋代木雕观音。 为何选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为主角? 夏天说,很多文物的介绍和图片寥寥无几,最终选择了这盏“小玉壶”。“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https://finance.sina.cn/2023-09-06/detail-imzkumke4367111.d.html
20.大英博物馆陷监守自盗丑闻拒不归还掠夺文物遭多方批评原标题:大英博物馆陷监守自盗丑闻 拒不归还掠夺文物遭多方批评 近期,大英博物馆被曝出有约2000件馆藏珍品不翼而飞,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2000件馆藏珍品为何会不翼而飞?是谁偷走了这些文物?大英博物馆还有没有能力管理从各国掠夺来的文物?让我们先从这次的文物失窃丑闻说起。 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9/06/032744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