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汹涌而来的背景下,AIGC(AIgeneratedcontent,AI生成内容)成为继UGC、PGC之后新型的内容生产方式。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在AI时代:
·创作者如何与AI和谐共生?
·创作者如何利用AI技术?
·元宇宙将如何发展?
·媒介将如何演变?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艺术家、某集体ART+TECH创始人、创意总监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
·海辛|实验电影人、导演、编剧,XR虚拟艺术家
·蒙胜宇|建筑设计、艺术、人工智能及生物学跨领域研究者
·吴卓浩|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阿派朗创造力乐园联合创始人
一、费俊——新媒体艺术与人工智能:创作者的边界
第一个项目是《水曰》,即费老师2021年参加武汉东湖生态雕塑双年展的作品。《水曰》以石门峰纪念公园的一座人工湖作为场地,是一件结合AI声纹情绪识别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观众可以通过湖岸边的一个交互装置来对水倾诉,而水在理解了每一段话语中的情绪后,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涟漪)来回应。
这件作品作为艺术家“万物有灵”创作计划之一,以“艺术与科技”的方式来探讨万物有灵的哲学命题。作品尝试把科技作为灵媒,让自然以一种超自然的“自然语言”来发声和显灵,通过重建人与自然的超级链接,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的对自然的敬畏感。
第二个项目叫《有趣的世界》装置二。
我们总是看到人工智能技术总是被运用在某些“类人”能力,譬如像某某艺术家一样画画,像某某诗人一样写诗,我们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可能阻碍了我们去发现人工智能的“非类人”创造能力,一种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能力。费俊老师认为这个作品探讨的不是人工智能的“类人”能力,而是一种“非类人”的基于机器智能的能力,一种可以与人类共存并产生深度协作的能力。
二、沈浩
——计算重塑媒介的延伸
沈浩老师认为,今天的媒介相较于之前已经延伸到了虚拟数字人、元宇宙等,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是一种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一种媒介。
此外,沈老师通过介绍deepfake的工作,展示了媒介武器化、武器媒介化的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的趋势: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聚合,未来可视化的数字身体将取代今天简单的数字身份,人们可以真正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最终,我们将一直连接到元宇宙(Metaverse)中,扩展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将虚拟数字人融入物理世界,或者随时可以进入完全身临其境的3D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机共生。
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艺术家们、创业者要不断利用智能技术,做出更好的科学和艺术融合的产品。艺术不仅通过创造出现,也通过感知出现。艺术存在于创造与感知之间的迭代中。艺术家要用AI做另外的艺术,如通过能够让人秒懂的艺术性感觉,进行数据的建模,进行社会科学的分析。
三、海辛
——AIGC时代下的创作者实践
上海自然博物馆·山海经神兽
第一个项目是基于Texttolmg技术的文创IP《上海自然博物馆·山海经神兽》。“神兽复活计划”是上海自然博物馆2022年推出的文化科技融合品牌活动。以《山海经》中的生物描述为范本,共同探寻中国古典经籍中的自然文化,共同打造全民共创共享的《山海经》文化IP。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征集画作,自然博物馆会选取一定量的神兽生物的描述文本,邀请一些小朋友画出他们心目中神兽的样子。
然后,联手新锐艺术家对小朋友的画作进行改造、加工,打造出全民的一个文化IP。
海辛老师负责的是对余安琪小朋友画的“青耕”进行改造。其具体文本是“有鸟焉,其状如鹅,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其原始画作如下。
在此基础上,海老师用DiscoDiffusion模型,以小朋友的画作为底图,以翻译成英文的文本让DiscoDiffusion通过纹身图的方式来生成图像,得到了如下结果。
对于这个项目,自然博物馆、海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因此,后续又采用同样的方法做了耳鼠、旋龟等神兽。
《这就是街舞5》开场微电影
第二个项目是基于TexttolmgtoVideo技术制作《这就是街舞5》开场微电影。2022年6月份,海辛担任执行导演和概念设计工作。当时面对的第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是帮助李承铉队长做一个“将水墨风格跟真人更好地融合”的队长大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此,海老师采用midjourney进行一个概念设计,最终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整个过程的具体操作流程是:
首先,在midjourney里面通过文生图的方式告诉系统需要一个水墨空间。
然后,将得到的一系列稿件和艺人、导演反复商榷,最终确定了两个方向,并对两个方向来进行概念的细化。
最后,得到概念设计图以后,为了将概念图实现到影视场景里面,还要把2D的空间变成3D的空间,这样才可以让资产制作方、导演、艺人会清楚最后是在一个怎样的空间里面进行演出。这一步是使用blender对这个整个空间进行细化。在各方对齐了观念以后,再把概念设计放到寓意的场景里面,即放在博采传媒的虚拟制片的棚里面,完成最终的设置。
基于FineTunedModel开发的开发小模型TattooDiffusion
在这个项目中,海老师首先做了一个纹身的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收集纹身的图片。
然后,把这个纹身的这个模型再喂给这个SD模型,训练出一个更精准的小模型。
最后,无论输入怎样的文本,如输入“船”“鸟”,就会得到相应的纹身图片,如下图所示。
除了纹身,海老师还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了“无限周大福生成器”,无论输入怎样的名词,得到的都是周大福风格的设计,如下图所示。
四、蒙胜宇
——用人工智能连接元宇宙与自然环境
通过挖掘各方面信息可以看到:(1)即使是疫情限制了很多的活动的可能性,大家也是愿意到自然环境里面去;(2)大家逐渐把越来越多的活动放到网上去,而且这种趋势并没有随着疫情的逐渐结束而结束,向元宇宙迁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基于上述两个趋势,蒙老师开始思考:元宇宙跟真实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人们在线下的时候肯定是需要自然环境的,因为自然环境其实是一种不可见的基础设施,提供了水、空气等一系列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是元宇宙里面并没有生态循环,那么,我们还需要自然环境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蒙老师去一些经典的作品里寻找答案。毕竟元宇宙其实就是大家脑海中的一个空想世界,只不过载体从小说、绘画等变成了互联网、VR等。通过分析伊甸园这幅经典画作,蒙老师发现作者其实是想传达一种特别美好的意境,但作者并没有架空,而是在整个环境里面琢磨甚多,描绘了一个水草丰美、物种繁盛、特别和谐的环境,这种自然环境带给观众一种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基于此,蒙老师推断,即便是在元宇宙里面,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类似自然环境的东西,去传递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愉悦感。
其次,元宇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子宇宙,去适配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里面的环境也会对场景的叙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荷兰大师耶罗尼米斯·博斯的作品《人间乐园》里面,大家揣测大师描绘的是人类从伊甸园被逐出,先逐渐滑落到凡间,再滑落到地狱的这么一个过程,因为整个环境的变化就是在衬托这个故事的演变。
为了证明环境的作用,蒙老师借助DiscoDiffusion,把这幅画中间所有关于人和动物的元素都替换成机械,把整个环境都改了,以体现机械的一种欢愉。并将其挂在一个以太坊的平台上售卖,并最终成交了。
说完了环境在元宇宙中的作用,蒙老师分析了当下元宇宙技术的发展情况,并指出现在我们其实还没有真正打造出一个理想化的元宇宙世界,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比较接近元宇宙概念的是开放世界游戏,通过对比塞尔达等游戏的世界地图和真实世界的地图,蒙老师发现画面上、系统上存在非常巨大的信息差。通过对比游戏世界的画面和真实世界的画面,蒙老师发现细节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就目前的阶段来看,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看,会发现元宇宙的环境的元宇宙的环境、整体性跟真实世界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除了上述内容,蒙老师还指出一个需要注意到的趋势:当我们逐渐把我们的活动迁移到元宇宙的时候,真实世界的生存世界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在逐渐逐步的减少的,如下图所示。设计师很难去逆转这个过程,但是应该思考有没有可能在元宇宙里面用另外一种形式去保存一下真实环境中的一些生物、环境的多样性。
从生态环境迁移到元宇宙的过程中,AI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证明这一点,蒙老师引入了“显式表达”跟“隐式表达”概念。
显式表达很直观,需要清楚地定义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数据从哪里来,怎么写入,怎么抽象。
AI用的是隐式表达的方法,它并没有一条很清楚的规则去设定怎样把一种数据转换成一种数据。AI是一个参数没有被定义的网络,通过不停地往网络里面“喂”真实世界中的数据,网络就可以根据输入的线索去复现真实世界中的场景。我们不知道网络中每个节点具体在干什么,也很难对它进行完整的可视化。
在构建元宇宙的过程中,如果希望大规模、高保真地把这个世界的信息、组织结构迁移到元宇宙里面呢,就需要用隐式表达,因为隐式表达可以自动化、几乎是没有太多的抽象,能够以最高的效率、最大的保真度在元宇宙里面复现。
六、吴卓浩AI创造力!小朋友与AI的共创
AI可以帮助去发掘小朋友的精彩
可以看到,因为小朋友的生理、心理的发育程度还不高,所以对于造型等方面把握力还没有那么强。但从小朋友的画中能够提取出来独特的的视觉风格,借助AI就可以得到一份既有小朋友特色、又有更好的造型效果的作品。类似的原理,卓浩老师还展示了AI学习小朋友画的飞机、花等各式各样的作品,用学到的各种视觉风格去绘制大机器人,得到很多有意思的作品。
AI可以帮助拓展小朋友的创意
小朋友体内的很多精彩不仅是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甚至是小朋友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这里面蕴含了大量的小朋友自己独到的观察思考与见解。例如,下面的这副画作是一个特别小的小朋友和AI共创的“夜晚的南瓜巴士”。在他的原画当中,巴士连一个完整的样子都没有,小朋友描述的夜晚也只是在整个画面的上面涂稍微涂了点黑色,但是以他的创意为基础生成的这个南瓜巴士还真有模有样,尤其是车顶的绿的南瓜灯,完全是AI发挥出来的成果。
再比如,下面这个小火车头的造型狂野,色彩丰富,在AI的帮助下,这幅画转变成为一个蒸汽朋克风格的火车头,AI为画面补充了很多有趣的细节。
除了这样单幅的绘画,小朋友还可以和AI一起做一些更复杂的事情,比如做绘本。小朋友先和AI一起编故事,然后小朋友画出最初的草图,再去寻找相应的素材,然后和AI一起去做画面生成、风格化,最终得到充满小朋友的想象力、又富于画面品质的成果。
AI与小朋友相互激发
下面的这幅画是基于小朋友画的这个涂鸦,在经过多轮的生成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份在海浪中的机器战士,效果让人非常惊讶。
首先,小朋友希望画一个武士,不过这张涂鸦只是粗略简单的表达了这个创意。当直接用这个图作为基础,要求AI去生成一个武士的时候,得到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在AI生成很多成果的过程当中,非常意外的出现了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点:(1)小朋友用蓝色马克笔绘制的线条被识别成了水的波浪,很有气势;(2)生成的人类武士效果并不好,但是生成的机器人效果不错,很有感觉。
在上述基础之上,AI生成的创作思路被做了调整,生成目标从“一个人类的武士站在战场硝烟里”变为“一个机器人武士站在狂风巨浪里”,最终出现了充满戏剧化与张力的、摄人心魄的一份作品。
除了画画,小朋友还可以和AI一起做表演,用AI变身变脸,一秒钟就沉浸到另外一个故事里面去;小朋友还可以和AI一起玩音乐,和机械臂、机器人一起做游戏;小朋友还可以在自然界发现有意思的生物,和AI一起创作角色形象,并让这些生物“变活”说话、运动起来,进行更丰富多样的创作。比如让以前做动画这种比较难的事情,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
AI创造力:AI时代的核心能力
七、圆桌对话:AI赋能生产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AIGC如何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大众审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AI生成技术与人的创造力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并培养人的创造力?
费俊老师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到AIGC让他想到了珠算和计算器进行转换的时代。在那个时候,珠算大师经过多年磨练出来的一套技能瞬间就被几个按钮给替代了,人们仿佛也不再需要心算能力了。今天我们好像也处在另外一个这样的、特别的转换期,好像人们不需要有绘画的训练,就可以创作一张图像,AI扩展了一个普通人的用图像来表达的能力,无论是用来讲故事,还是生成一幅图像,AI都让普通人的能力更强,表达更方便了。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也许可以思考有没有可能从风格迁移进入到观念迁移这样的一个路径。因为,一个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有迁移的成长过程,多多少少都受到某些人的图像、风格、观念等的影响,所谓的原创其实都是一些已有的内容的重新组合,是他对于前人知识的重新解构和组合,这更多体现在观念上,而不光体现在图像上,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知识关联、知识谱系的联动,那对于当代艺术的推动价值要远远大于提供了一个新的图像生产方式、技术。
艺术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研究事物的一般性、规律性。沈老师首先给两者作了区分,并进一步指出科学和艺术的和谐在今天的AI中产生了。过去AI可能是在社会科学中更深入,是在研究人的行为或助力人的行为,而今天AI已经侵入到了艺术、创意当中。但技术往往遮蔽在文化艺术上,因此,只有当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大家才会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因为AI是大数据赋能的、算力赋能的,因此,在AIGC过程中,艺术的最高表达是数学,从这角度来讲,今天去探讨人们如何欣赏艺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AI都是完胜的。
今天的嘉宾在AI辅助的基础上,注入了他们专业能力的进行再生产,而他们作为艺术家,一直有自己的那种理念、方向,他们的创作不是没有目标的、也不是随机生成的,所以,AI于他们而言永远是一个助手。但是从沈老师自己的角度来说,AI提高了它的创造能力,让他制作出超过一般艺术家的作品。
未来,AI生成的艺术作品会更加写实,更加具有序列能力,即不仅仅生成一张画,而是可以生成一系列作品,甚至编出自己的故事,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在AI赋能内容和物质生产的背景下,作为消费者、创作者,我们能期待、享受到什么?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AI出现之后,成为一个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的门槛提高了。蒙胜宇认为设计师、艺术家立身之本有两个:道和术。在以前,一个人即便“道”的水平没有那么高,但如果在“术”的方面做得很好,即手上的技巧特别好,那可能也是在市场上可以立得住的。但是现在的趋势很明显,“术”的重要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削弱了,理念、见解、把所有问题综合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转移问题)的能力变得更重要了,所以成为设计师、艺术家反而是变得更难了。
八、老师们的祝福
在活动的最后,各位老师针对观众总结了一句祝福,指出了大家在接下来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接下来的世界可以做、值得做的事情。
吴卓浩老师:
在平时带着小朋友一块与AI协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到:(1)极少数的小朋友极其有天分;(2)大部分小朋友有很好的想法、创意,但是表达的功夫没有那么好;(3)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有明显的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小朋友画什么他们就画什么,看到别的小朋友做什么样的创意,他们就想要做什么样的创意。
正因如此,特别特别需要人类和AI一起去各展所长、共生共创,发展AI创造力。
沈浩老师:
对于今天面向艺术的一些人来讲,玩着玩着就智能了,玩着玩着就创意了,玩着玩着你就有艺术感了。
费俊老师:
一方面,无论是从效率角度,还是拓展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大家应该积极拥抱AI。另一方面,无论艺术还是设计这种创造力的活动,最重要的内核部分是一个具生化的体验,如果我们把艺术创作等同于可以用文本进行替换的话,那这就不是艺术创作本身;如果认为输入几个词就可以创造想象的世界,那就误解了艺术创造力的本质。艺术创造力本质是要身体地进行参与,是在智力和我们不能理解的非智力的部分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创造力。所以,尽管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身体的参与”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是如何运作的,但是离开身体是万万不能的。
海辛老师:
未来对独立创作者会越来越友好,创作者不再需要依赖巨大的资本、庞大的剧组,创作者自己就可以完成很多创作,完成自己想法的传递,未来会是一个对创作者非常友好的时代,希望大家能跟我们一起有更多的去拥抱技术。
蒙胜宇老师:
大家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学习一切你认为应该学习的东西。
工业革命发明的很多工具是对你的身体器官的延伸,以AI技术为代表的一些智能技术是对你观念的延伸,他其实是给每个人的行为加了一个非常大的杠杆,让你可以用你的观念撬动特别大的东西。不过,你能够撬动那些东西的前提是你对它有所了解,你千万不要觉得我是一个设计师,所以我不应该了解文学、我不应该了解金融、我不应该了解计算机……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你就应该去学。反之同理,你也不要觉得自己的是一个学理工科的人,就说我不应该了解艺术、我不应该了解设计……你的观念能够处理掉很多东西之后,你是能触及到,但能不能够控制,还是基于你自己对各个东西的了解,现在跨学科的这么一个重要信息越来越凸显了,所以,大家不要给自己设限。
IllustrationbyLosCharlosfromIconScout
-TheEnd-
扫码观看!
本周上新!
多家技术企业招聘来啦!
多家技术企业招聘来啦!有求必应的小将收集到来自TechBeat技术社群内技术企业的招人需求,包含来自微软亚研、腾讯、小红书等企业算法工程师等正式及实习岗位,欢迎有需求的大家向这些公司投递简历哦!
扫描了解详情~
关于我“门”
将门是一家以专注于发掘、加速及投资技术驱动型创业公司的新型创投机构,旗下涵盖将门创新服务、将门技术社群以及将门创投基金。
将门成立于2015年底,创始团队由微软创投在中国的创始团队原班人马构建而成,曾为微软优选和深度孵化了126家创新的技术型创业公司。
如果您是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不仅想获得投资,还希望获得一系列持续性、有价值的投后服务,欢迎发送或者推荐项目给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