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高29.6、甬长9.8、舞修11.6、舞广11.3、铣间18.4、钲间14.8厘米
2004年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胎色灰白,内外施釉,釉色泛黄,长甬,甬下部有幹,悬虫作虎形堆塑,合瓦形钲,平舞,弧于,甬上下均有双线刻划的三角形和戳印的“S”形纹,舞部饰戳印的“C”形纹,篆部以乳钉纹相隔,钲部左右各有九个枚,鼓部有刻划的出郭长方形框,内填戳印的“C”形纹
越窑青瓷“王尊”款双系小锺东汉
高9.2、腹围7、口径3.6、底径4.2厘米。
1977年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出土,宁波博物馆收藏
口沿、底有磕损
直口,束颈,鼓腹,肩部饰三道弦纹,中间一道饰蓖纹,分置二直系。束腹,有高座呈喇叭形,并饰以二道弦纹。胎色灰白,质地坚细,施青釉绿,呈细小冰裂纹,釉色淡雅匀净,是东汉越窑青瓷的代表。底部刻有铭文“王尊”
越窑青瓷熊形灯三国·吴甘露元年(265)
通高12.3、口径9.5、底径15.2厘米
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吴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熊灯为灰白色胎,土黄色釉,灯盘为钵形,灯柱制作成幼熊的形状,腹部鼓起,身体上刻画有细线纹,代表鬃毛。熊的头上顶一浅盏,该器整体造型生动、逼真。器底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
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三国·吴赤乌十四年(251)
高16、长20.1、宽11.8厘米
1955年南京市中华门外赵士岗4号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国的东吴时期,因人口的增长和厚葬风的盛行使瓷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在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涌现了一大批如袁宜、范休可、项霸等制瓷名匠,他们所制作的瓷器在六朝建都的南京以及附近县市大量出土,此器就是其中的作品之一。虎子通体施青灰色釉,中间细腰,前端上部有一圆筒形口,筒后雕塑一兽形提梁。兽首昂起,头顶独角,圆目前视,底有四兽足,全身有凹窝形纹饰。腹部一侧右下横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十三字
越窑青瓷鹰首盘口壶西晋
高17.5、口径10.5、底径11厘米
南京板桥石闸湖墓(西晋永宁二年)出土
瓷质,浅灰胎,青灰釉。浅盘口,短颈,斜肩,鼓腹,底平稍内凹。肩附二竖系,并堆塑鹰头,下腹部贴塑鹰爪和鹰尾。腹部浅刻羽翼纹
越窑青瓷卣三国·吴
高25、口径11.3、腹径64.6、底径13厘米
马鞍山市雨山区三国名将朱然墓出土,出土时残碎,南京博物院修复完整
灰白胎,蟹壳青釉。椭圆口,短直径,椭圆腹,圈足外撇,器底内凹。肩部压印联珠纹,菱形网格纹及锯齿纹,每组纹饰以弦纹相隔;圈足两道弦纹之间饰菱形网格纹。肩部四周对称贴塑四个羊形铺首,长径方向的一对蒲首较大,上附泥条形耳;短径方向的一对蒲首较小,紧贴在壶壁上
越窑青瓷提梁人物鸡首壶西晋
口径12、腹径17.7、底径12、通高23.4厘米
1995年宁波市余姚肖东派出所移交,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盘口,矮颈,溜肩,圆腹,平底内凹。两个胡人头顶盘口,作盘腿状,肩部饰网带纹,连珠纹,弦纹及铺首衔环,鸡首肥大,提梁形似黄鼠狼正对准前方的鸡首,造型逼真。施青釉,不及底
越窑青瓷人物堆塑罐西晋
腹径26、底径16、通高46.5厘米
1979年11月出土于慈溪鸣鹤龙潭山古墓葬,慈溪市博物馆收藏
由罐与楼阁堆塑两部分组成。罐作盘口,丰肩,深长腹,平底。肩腹部以网格纹带组成交错的长方形框二排,每框印贴图案,腹部分七框,框中图案有:佛像一,持械武士二,游鱼一,人骑麒麟二,双凤一。肩部正面为三框,贴双凤、立羊、持械武士各一。背面为一细长框,中贴四组图案:其中一组人骑麒麟在前,麒麟、凤凰随于后,其余三组分别为奔犬、立羊、双凤。肩与盘口处分别贴有卧羊四,人骑麒麟一,兽首二。
楼阁堆塑分三层,第一层内壁呈圆形,贴佛像五,跪拜人及持械武士各一,前后开方门,门前均有重檐庑顶式门楼。前门有凤凰、麒麟、蹲猴各一,后门左右分置卫士一、持笏文臣一。有人骑麒麟过往门前,门楼左侧有一持笏下跪文臣;右置跪拜人及小羊各一,前门左侧居中蹲坐一人击拍,其前有乐师卧羊各一,后有二歌舞者,前门右侧有乐师,人骑麒麟各一,持械对仗武士二。
第二层,略呈方形,堆贴凤凰,人骑麒麟、飞鸟等装饰。楼台四角各置一小盂,堆贴飞鸟、蹲猴、麒麟等。后门两边贴印大型铺首衔环。
第三层为一方形庑殿式建筑群,前后开门,四面围庑廊、望楼,中置门亭,外开门窗。胎灰白,施青色釉,釉层薄而均匀,滋润明亮
越窑青瓷“凌倜”墓志罐唐光启三年(887)
口径9.9、底径9.5、高19.8厘米
1977年宁波市慈溪桥头乡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内敛口,直筒腹略形方形,不规则状矮饼足,腹部一周自右至左满刻墓志铭文。文字中明确记载上林湖唐代已有专制贡瓷的贡窑。内外施釉,釉色青黄
越窑青瓷徐府君墓志罐唐会昌二年
器身口径13.6、底径12.2、器身高22、器盖高9.1、盖径15.6厘米
1980年陈敖康捐赠,出土不详,宁波市余姚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罐呈直筒状,盖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花蒂为纽。通体铭文,自右至左,共二百五十余字。釉色青中泛黄,胎质细密,胎体厚重。底有五个内外贯通的小孔
越窑青瓷蟠龙罂唐乾符六年(879)
高41、口径20.7、底径11.3厘米
1982年上虞市丰惠镇庙山南坡出土,浙江省上虞博物馆藏
器表施青黄釉,盘口、嗽叭形颈、扁圆腹。颈中部与器物的肩部贴有四个双股柄。柄上堆塑一蟠龙,龙头上长有四角,张牙咧嘴。四脚、脚步上三爪,脚踩祥云,云朵贴塑罂的肩部。身上戳印龙鳞,龙尾卷屈贴于罂的肩部。乾符六年纪年墓出土。口沿近二分之一部分修复粘合
越窑青瓷褐彩如意云纹熏炉唐代
通高66、口径40.3、底径41厘米
1980年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西墅村唐天复元年(901)水丘氏墓出土,临安市文物馆藏
整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合而成。盖为盔形,长颈托盘承钮,钮作含苞欲放的荷花,花心中空。苞蕾镂菱形、圆形花瓣,花边褐彩,钮颈和颈底一周分别褐绘云纹和莲瓣。盖身阴线弦纹两周将装饰分成三组,上组镂三层间隔排列的三十六个花孔和七朵莲花褐彩云纹,中组和下组分别褐彩不同形态的六组云纹。炉身直口,宽平折沿,筒腹平底。折沿满绘十八组莲花。炉身阴线三周,上下各绘五组云纹。平底外缘置等距五虎首兽足,虎首露齿吊眼,面目凶狞,额阴刻正楷“王”字。虎肢内凹,五趾。底座为环状须弥座形,宽平折沿,底圈外撇,圈壁镂八个等距壸门,壸门之间褐彩云纹,壸门边沿绘褐彩。熏炉通体施釉,器盖釉色青翠、滋润,炉身与底座因窑温不够等原因,釉色烧成效果欠佳。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坚致。器体硕大,器形规整,工艺集镂与釉下彩绘于一体,精细至美,以荷莲与如意云纹为主题,构思精妙,宏伟的气度和典雅的造型,堪称唐代越窑青瓷工艺的巅顶之作
越窑青瓷浮雕贴金蟠龙纹罂五代天福七年(942)
底径14.3、残高37.2厘米
1965年杭州玉皇山钱元瓘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口、颈部缺失。现存残器有内口,圆肩,深腹,圈足外撇,原颈肩部安对称双股双复系。器身浅浮雕二龙戏珠纹,龙作三爪,龙身划鳞,龙身下划有浮云。龙姿威武,造型灵动。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匀净润泽。胎质青灰,细密坚致。器体浑厚庄重。出土时龙身处曾残留贴金三片,惜现已不存
越窑青瓷花口碗唐代
高8.5、口径16.7、足径8.3厘米
1980年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西墅村唐天复元年(901)水丘氏墓出土,浙江省临安市文物馆藏
五瓣花口,深弧腹,外壁压印五棱与口部五出相连。圈足,足沿较宽,有支点痕。通体施青釉,釉面匀润、莹亮。胎质细腻。器型端庄规整,展示越窑精湛的烧造工艺和工匠的艺术创造力
越窑青瓷茶托五代
高3.5、口径13.5、足径6.2厘米
1970年浙江省临安市板桥乡如龙村五代吴随□墓出土,临安市文物馆藏
浅盘口,斜折沿,圆唇内卷,唇部饰等距内压五葵口,折腹,盘内底饰两道凹弦纹,高圈足稍外撇。通体施釉,釉色青灰、匀润
越窑青瓷瓜棱盖罐五代
高11.1、口径4.5、足径6.4厘米
1996年浙江省临安市玲珑街道祥里村后晋天福四年十二月(940)康陵出土,临安市文物馆藏
由盖和罐组成。平顶盖,盖缘略下弧,盖壁一侧有两个小圆孔。子母口,小圆唇,肩部两侧置对称系,四条内压直线将器身等分成瓜棱形,圈足稍外撇。通体施釉,釉色青灰,莹润。器内壁有旋痕,盖沿、口沿和足沿有多处支烧痕
越窑青瓷唾盂五代
高9.8、口径16.8、足径6.6厘米
大盘口,小圆唇,束颈,丰肩,圆腹,器内壁有旋纹,矮圈足稍外撇,外底中心微鼓,足沿有九个支烧痕。器底厚重,盘口与器身粘接明显。整器规整无暇,具有唐代金属同型器特征,说明五代越窑青瓷也承袭唐代不同质地器具的艺术风格。唾壶胎体致密、细腻。通体施釉,釉面匀净,釉色青翠、滋润,堪为五代越窑青瓷烧造技艺的上乘力作
越窑青瓷方形套盘五代
高6.7、长14.3、宽14.3厘米
方形,子母口,委角,浅斜壁,平底。盘置于须弥座式方足上。圈足外壁四面各镂两个外饰凸线的壸门。通体施釉,釉色青灰,釉层不匀。盘与座分别制成后粘接成器。墓同时出土方盒九件,可组合套叠使用,也称套盘
越窑青瓷刻花卷草莲瓣纹熏炉北宋咸平元年(998)
高19.5、口径19、底径12.6厘米
1987年11月,浙江省台州市文管会工作人员金祖明等在黄岩头陀灵石寺塔内发掘出土,后收藏入黄岩区博物馆
子母口,器盖圆弧呈半球体状,下腹内收,圈足唇部略向上卷。盖镂空(孔),三瓣卷叶缠枝花为主纹饰,其周边作二道环带,内环作六组,外环作七组,每组三叶四孔自成单位,共由十七组连环构成,叶瓣均为蓖状式纤细划纹。上下口沿各饰二道弦纹带,上带四面相等,饰四枝覆兰,下带为仰兰,腹部刻划五道弦纹,下腹作重瓣仰莲一周
越窑青瓷宴乐人物纹注子北宋
高18.2、口径4、底径7.5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直口,瓜棱腹,矮圈足外撇,长流,高曲柄。塔式盖,壁有双孔。盖面刻划云纹,柄和流为卷草纹,腹部划四人宴饮图。器底刻“永”字款,并有五个条形支烧痕。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绿,花纹清晰,制作工艺精湛。
越窑青瓷划花缠枝菊花纹盘辽开泰七年(1018)
口径17、底径10.7、高4.6厘米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侈口,呈六曲花瓣形,曲口以下呈瓜棱形,弧腹,平底,圈足外撇。胎质略粗,呈灰褐色,釉下有麻点,通体施青釉,油层厚处略呈灰绿色,釉色发暗。口沿内壁下刻印1周卷云纹,沿着曲口分6组,花纹上下各刻1周细弦纹,盘内底压印三朵缠枝菊花纹,组成圆形图案。底部圈足内有5个长条弧形支钉痕迹,正中刻1行“官”字款
越窑青瓷划花双蝶纹盘辽开泰七年(1018)
口径16.4、底径6.4、高5.1厘米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侈口,口呈六曲花瓣形,曲口以下呈瓜棱形,弧腹,平底,圈足外撇。盘内底印有双蝶纹。胎质细腻,呈灰白色,胎壁轻薄。通体施釉,腹壁有轮制痕迹。圈足内有5个长条弧形支钉痕迹
越窑青瓷划花带托茶盏五代
托高8.1、口径16.5、底径6.5、盏高4、口径10.4、底径4.8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辽韩佚墓出土,首都博物馆收藏
盏荷花形,敞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一圈支烧痕。托盘荷叶形,内起托座,高圈足,底部有五个长条形支烧痕,托盘内刻划花卉和小蜜蜂。盏托施青釉,釉质纯净,色调青翠,胎质坚硬,呈灰白色,是五代越窑秘色瓷的代表作品
越窑青瓷划花云鹤纹套盒(盘)北宋咸平三年(1000)
口径11、腹径14、底径10.5、通高20.5厘米
1985年河南省巩义市元德李皇后陵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残。有四层相套而成。上层为器盖,作母口,盖顶隆起,中间有圆形捉手;中间两层,皆子口内敛,直腹,圈足,器表上下有一周凸棱作边;最下一层系盒底,子口内敛,腹壁上部较直,下腹内收成圈足。中间两层中部线刻云鹤纹;盒底表面上部划有卷云纹,下部划以束云纹,圈足外表划绳索纹。盒底内中部又凸出一内盖,盖表面划仰莲纹,似向上呈镂空香薰状。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通体施均匀的青绿釉,油层极薄,釉面光洁莹润。圈足内有八个条状支烧痕迹。圈足中心阴刻一“千”字
越窑青瓷划花龙纹盘北宋咸平三年(1000)
口径8.2、底径3.6、高4.6厘米
1989年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残。敞口,弧腹,下腹微鼓,高圈足外撇。器内口下划线弦纹一周,腹壁上分别划对称碟纹和花卉图案,其中另一侧花卉图案残缺,底面上划变形花卉图案。器表刻划三重仰莲,莲瓣上分别划篦纹。灰白胎,胎壁较薄。通体施满釉。底面上显不规则圆形砂圈支垫痕
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北宋
蟾蜍长10.4、高6.2、托盘口径10.8、底径3.5、高1.5厘米
1983年12月采集于宁波市慈溪彭东寺龙村窑址,慈溪市博物馆收藏
由蟾蜍和托盘两部分组成,蟾蜍昂首口微张,双目圆瞪,后背微隆,体形丰满。两眼至颈饰桃叶形纹饰一对,背上布满乳丁,间饰卷云纹,中心有一注水圆孔。腹光素,三足,两前足自然支撑,趾间有蹼,后独足曲蹲作欲跃之势。托盘薄胎,卧足,盘体浅坦,取荷叶之形,两侧内卷,内壁刻纤细叶脉纹。通体施青色釉,晶莹润泽。整体工艺精湛,造型寓意"蟾宫折桂",极其罕见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半月刊)、《收藏快报》(周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石狮日报社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35-1301/G0。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雅昌艺术网等业界门户网站重点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