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爨文化博物馆暨曲一中校史馆”位于曲靖一中老校区院内(前身为爨碑亭,由曲一中创始人、首任校长谢显琳先生于1937年把“爨宝子碑”和“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移置一处,建亭保护,1988年,国家曾拨款维护),2012年9月动工新建,两碑分置,划定保护面积2亩,2013年3月揭牌,2015年10月对外开馆,依托曲靖一中管理。
因两块碑均属国务院1961年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在曲靖一中校园内划定2亩地作为保护区,又称“爨园”,同时也是云南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曲靖一中校友的资助下,爨文化博物馆建成集展览陈列、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及社科普及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博物馆主体文物自曲靖一中成立以来,先后接待中央领导、汉学专家、国际友人及普通民众逾数十万人次,为宣传曲靖独特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了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面南背北的博物馆大门上悬有匾额一方,上书“南碑瑰宝”四个大字,初为云南史上名士周钟岳先生所书,现为爨书名家陈正义先生所题。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因碑版小于陆良《爨龙颜碑》,故俗称小爨碑。
碑座半圆首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题衔五行,每行3字,共15字;碑文凡13行,每行7至30字不等,共235字;左行书,碑末职官题各13行,每行4字,共52字;总计402字。除碑末行最后一个字残缺外,其余字均清晰可辨。
碑称立于大亨四年乙巳,实际应该是义熙元年,也就是公元405年。碑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已出土,但又湮没。清咸丰二年重新出土并移置城内武侯祠保护。直至清光绪《云南通志》始详记载。
此碑至晚清,才大显于世。康有为先生在《广艺舟双楫》中对爨宝子碑评价极高,称此碑为“正书古石第一”。是研究汉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为国内外书法家所重视。
1937年,为欢迎国民政府京滇公路周览团,省教育厅拨款委托原曲靖中学校长谢显琳先生在校内选址建造碑亭,将爨宝子碑从武侯祠迁移至亭内保护。同时还从城内奎阁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一同移至亭内合庋保护。
爨碑亭为庭园式保护设施。园内苍松翠柏环绕着古香古色的碑亭。碑亭正面悬有一匾,为云南名士、石屏袁嘉谷先生手书“爨碑亭”三个鎏金篆字和题写的两边楹联,上联写“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下联写“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同享其荣,赫然列于其中。国家指定文管部门对碑亭进行维修,划定保护范围,制作标记与说明,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到极为妥善的管理。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碑”、“石城盟誓碑”、“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会盟碑”。现保存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爨文化博物馆内。此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大理国时代的遗物,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曲靖市北出土。
此碑面较小,高1.25米,宽0.58米,厚0.61米,分上下两段。碑顶有道光二十九年喻怀信记;碑上段为正文,11行,每行13字,左行,正书;碑的下段是官衔题名,8行,皆人名,行书。此碑行款特殊,正文直行。从左至右,才能读通;上下题记、题名,又需从右至左,才合顺序。全碑共403字,书体行楷,书法敦厚逎劲,历代的书法家对之评价甚高。
碑文记述了大理国主段氏(白族)联合三十七部(彝族)出战滇东一些部落后,于石城(今曲靖市)会盟立誓,并颁赐职赏的情况。此次会盟史籍中并没有记载,是研究大理国和云南当时境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大理国职官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此碑在明代时已有著录,后湮没土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曲靖城北的旧石城遗址出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移至城内保存。
1961年国务院公布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爨宝子碑》原碑文:
《爨宝子碑》中的异体字、别体字和假借字,在古碑刻中是最多的,据李根源先生在《景邃堂题跋》指出就有33个之多。
爨宝子是中原文化熏陶出来的人物,深得汉文化正传,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而且有很高的造诣,他举秀才、历主簿、治中、别驾,最后达太守之位。可见爨氏家族培养接班人的做法。
碑文一开始说:“君讳宝子,字宝子”,这同魏晋时人们取名是一致的。“孔安国,字安国”、“王思政,字思政”,可见南中爨氏效晋的风气是浓厚的。
《爨宝子碑》的碑文,骈散结合,以骈为主,文辞典雅,古意盎然,颇具六朝绮靡、纤细的文风。全文先略述墓主的经历、修养和治绩,然后采以铭辞,辞皆四言,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用典古奥。由于爨宝子早逝,碑文所记事不多,但仔细研读,也可从中窥见当时的一些社会、政治情况,为研究爨氏以及整个南中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爨宝子碑的书法是汉隶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典型碑刻,反映了汉字由隶向楷演变过程中一种字体的风格。在晋碑中,无论南碑、北碑并无与之相类的书体,可见宝子碑在书法界的宝贵程度。周钟岳先生称其为“南碑瑰宝”实非过誉之辞。顾峰在《晋爨宝碑贴前言》赞其“结体古朴而奇巧,布局参差有趣致,笔画外柔而内刚,下笔刚健如铁,其姿媚如神女,颇饶篆隶余韵”。康有为先生在《广艺舟双楫》中更是评价其:“朴厚古茂,其姿百出”,为“正书古今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