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去的博物馆和古建筑,有了新“看”法

“我们小时候,XX古建随便进,XX文物随便摸,现在都拦着不让进了,看得真没意思。”如今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不少关于古建筑游览受限的抱怨。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去古建筑、博物馆的游客越来越多。人多了,甜蜜的烦恼也来了。

游客的吐槽、质疑逐渐增多:到门口发现没预约不能进;预约难,“逛个博物馆堪比抢火车票”;人挤人,文物看不到,“不知道是看人还是看文物”;想看的文物不是在“出差”就是在修缮,要么就是围着铁栏杆;花了钱又费了精力,最后走马观花,转头就忘……

图源:视觉中国

怎么以前老一辈人能进的古建筑、能摸的文物,现在围上了栏杆?买票还得限流?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能不用顶着风吹日晒、挤在“人从众”的队伍里,就能一饱眼福?

节假日,避不开的限流

一到节假日,“临时闭园公告”“临时限流措施”频频出现在全国一些文保单位的公众号和官网上。

古建筑或者文保单位停止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很多,但综合来看,采取限流措施或者暂停开放,往往与巨大的游客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密不可分。

云冈研究院发布的消息显示,2023年入夏,云冈石窟游客量日均达到2~3万人,致使洞窟内温湿度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含量较往年升高32.8%,PM2.5均值较往年升高20%,凝结水对洞窟安全形成的潜在威胁日益增大。

因此,云冈石窟采取了石窟轮流开放的模式,即在客流高峰期间,对第5窟和第6窟实施隔天轮流开放的临时管控措施。对于游客而言,想要一睹两窟全貌,就需要连续两天来到云冈石窟游览。

图源:大同市人民政府网站

实施这样做法的不止云冈石窟。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文物保护单位都采取了“限流”措施。

“以前没有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时候,经常会有游客在石窟上刻字。”在甘肃麦积山石窟工作30余年的董广强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刻字行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目前麦积山石窟共有窟龛221个,要想进入塑像更加精美、更具有考古学价值的特窟,需要额外购买特窟门票,按照特窟的等级,分为每人每窟100元、160元和180元三个档位。而且,特窟门票限量发售,售完即止。

董广强说,这是限流的一种手段。在推行这一制度前,狭小的洞窟内经常挤满了游客,“一转身就能碰到精美的塑像”,安全隐患极大。那时候,麦积山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几乎都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时刻担心着文物的安危。

“此前我们并没有任何限流的措施,80年代,大家对特窟参观的意愿度不高,因此没有专门采取措施。90年代开始,麦积山石窟开始针对特窟收费,但价格比较低,大概维持了20年。大约五六年前开始,麦积山石窟的特窟开始按照每人每窟单独收费。”

麦积山石窟收费标准。图源:天水市人民政府网站

“限流(特窟收费)措施施行后,我们与游客之间的信赖度有所提升。”董广强说。然而,这样的限流措施,的确保护了特窟内的壁画和雕塑,却让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法现场参观,影响了整体的游览体验。

数字化,文物新“看”法

这些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的意识渐渐深入人心。过去“景区随便进、文物随便摸”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

但文物保护的进步,就意味着游客游览区域的限缩吗?文物保护,就是文物“藏起来”保护吗?

“文旅开发的性质是利用,利用就会存在消耗,存在对保护的威胁。”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薛岚说,“但两者的本质目标是一样的——为了人类文化的传递和传承,文物保护是为了长远留存,繁荣子孙后代的文化需求,文旅开发则是聚焦当下,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薛岚认为,尽管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有着冲突的一面,但却有相同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两种需求之中找到平衡,既不过度保护,故步自封,又不过度利用,竭泽而渔。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特任研究员朱展云也认为,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并不是矛盾的关系。

“文物保护是文旅开发的基石,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将历史、艺术、旅游价值有机结合,实现文旅和文保的深度融合。”朱展云说。

我国新版文物保护法规定,“旅游发展,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

但是其他的利用方式,比如解说、保护性展示、数字化传播、文创产品等,都是更好、更科学的利用方式。新版文物保护法也提到,国家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之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平衡“利用与保护矛盾”,薛岚举了莫高窟的例子。

近年来,莫高窟通过在游客体验中加入数字电影的环节,不仅大幅缓解了游客增长带来的文物保护压力,也加深了游客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游览体验。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生动复现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数字资产规模超过50G,画面精度达到4K影视级画质。图源:数字敦煌官网

让那些不再对外开放的文物、景区,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创建“赛博分身”,让游客通过一块屏幕、一部手机甚至一台VR设备就可以一观其貌,似乎是解决当下文旅困境的解法之一。

不止是莫高窟,从国家到地方,许多景区和文保单位近些年都在推广古建筑和文物的数字化探索。

点击屏幕,瞬间位移,秒穿“良渚”,又或者是探索地图,领取专属任务,近距离接触文物……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央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何以文明”全球巡展,现场观众通过互动大屏,进入数字化创新技术呈现出来的“良渚”文明遗址,同款大展同样开放给全球网友,通过央博App即可一键体验,通过数字化还原的气候、地形、植被、建筑、人物等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穿越时空的文明魅力。

除了“央博”这样的国家级项目,全国也有不少景区在尝试。

2023年5月,总投资700多万元的“大佛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张掖大佛寺的建筑、壁画、彩塑等重要文物,即将迎来“孪生数字版”。

这不仅是现有景观的复现,同时,还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赋予文物以“生命”。

“能想象到自己身处壁画中的感觉吗?”张掖大佛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康说,“佛像在你面前,身边的树木随风摇曳,壁画上的人物与你擦肩……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让游览更有沉浸感。”

张掖大佛寺内部。于天昊摄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此前曾因博物馆主体建筑结构超过设计寿命,存在安全隐患,进行闭馆改扩建工程,其展出的文物无法与公众见面。而通过文物数字化,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工作,让博物馆内的文物“数字再生”,让观众把遗址“装进口袋”。

增强游览体验,深度保护文物,方便统计管理,方便文化传播交流……文物数字化,好处不少。

数字化,好搞吗?

数字化似乎是文物保护和文旅游览冲突时的解决之道。但实操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023年,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学者周锡震、程倩、周华、张子迎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截至2022年7月,我国文物行业现行行业标准102项,国家标准37项,现行的文物数字化各类标准4项,北京、山西、河南等地也出台了各自的地方标准。但关于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仅有1项,除了基础的标准分类与图示等标准之外,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屈指可数。

因此,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尽管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是文物命名、采集精度、数据安全等都还没有标准和约束。

数字化的另一面是高昂的资源投入。

“与敦煌相比,我们的数字化难度更高,投入更大。”董广强说,“比起平面的壁画,我们的塑像立体扫描和打印的成本更高。”

高昂的投入,让一些推广数字化的单位依靠项目资金无法完成。而一些盲目上马数字化的工程,也往往因投入巨大而中途夭折。

“资金也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350平米左右的场馆数字化构建,耗资大约在800-1000万元。”王康说,“仅凭项目经费,无法支撑起整个项目的建设。因此,后期我们对社会资本进行招标,引入投资方共同建设。”

一些三维打印技术的造价。图源:《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发表于《遥感学报》

而投资方的要求更加严格。王康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将文物数字扫描归档,将数字化浮于表面,是无法吸引投资,也无法支撑后续运营。

因此,在数字化建设时,大佛寺向社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最想了解的内容。

数字化的耗资不仅在“数字化”的技术应用中,还有美术设计、构建形式、场地搭建等“外围操作”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

因此,不同景区数字化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就是受限于场地,没有合适的展出空间。”董广强说,“未来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博物馆或者更大的场地来展示数字化内容。”

克服了技术和场地困难,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产品注定会成功。毕竟,没有人会希望数字化的未来是类似当下商业街一样“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结局。

“数字化不是复制藏品,而是全程贯彻产品思维。”王康说。“盲目跟风肯定不可取,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知道,数字化的设备、技术迭代非常快,后续如果更新跟不上,做出来的东西很快会被淘汰。”

而对于游客而言,数字化也并不适合所有人。

“博物馆本身是面向公众的,面向全年龄层的,但数字化的接受程度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做数字化,是不是意味着就把不愿意用电子产品的老年人拒之门外了?那些晕3D、身体不适的游客,是不是也无缘体验了?”一位从事VR技术的行业内部人士说,“技术应该是更好地服务人,而不是把一部分人隔绝出去。”

这位专业人士认为,数字化是一种趋势,但是如何应对这种趋势,需要更冷静的判断、更全面的统筹和更现实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宋伯涵.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04-106.

[2]舒斯强.地方博物馆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以江西为中心[J].红色文化学刊,2024,(03):62-68+111.

[3]周锡震,程倩,周华,等.国内外文物数字化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标准科学,2023,(01):67-72.

[4]王梁.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及利用分析[J].新楚文化,2024,(22):70-73.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22.017.

[5]刘迪,张晓娟.文物“活”起来旅游“火”起来[N].石家庄日报,2024-07-02(008).DOI:10.28728/n.cnki.nsjzb.2024.001216.

[6]杨媛.新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研究[J].参花,2024,(31):38-40.

[7]王颖.用户体验视角下文物数字化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DOI:10.27280/d.cnki.gsdsu.2024.001607.

THE END
1.良渚博物馆参观的路线图如何画车友交流懂车帝提供良渚博物馆参观的路线图如何画的车友交流详细内容,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懂车更懂你。我们提供最新汽车报价,汽车图片,汽车价格大全,行情、评测、导购等内容,看车选车买车就上懂车帝。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3255149
2.一周年!喜看“这条廊”的成绩单除此之外,依托于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径山文化等影响力和号召力,一个个美丽乡村不断走向共富。径山村的禅村十景、溪口村的众多乡村博物馆、雅城村的蜜梨园等不断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合作之廊:文化交流互鉴不断走深走实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良渚文化大走廊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g1ODgxNw==&mid=2650569558&idx=1&sn=841549d9cd1d5c26079f51fa1fad7912&chksm=89e294469fa9c95f4a743bd5ae6645121a70f3a98d7ea9eda61f7cb45c50d613440f0d440cf3&scene=27
3.参观良渚博物馆参观良渚博物馆400字参观良渚博物馆 推荐度: 查看原文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完整性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一致的,下载前请确保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要下载的内容。(请使用ie10以上的浏览器或切换为极速模式) 参观良渚博物馆 今天,我们去良渚博物馆参观,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车刚停下,我们就象放出牢笼的https://zuowen.chazidian.com/download-zuowen1330163/
4.杭州良渚博物院游玩攻略简介,杭州良渚博物院门票/地址/图片/开放时美丽洲公园漂亮,就在边上。 2015-12-20IP属地:未知 ?举报?11 35***933 5分超棒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的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与良渚古城匹配、建筑很有特色的博物馆,也是参观游览良渚古城前获取相关历史知识的必去之地。博物馆建于2005年,2008年对外开放,但一直不太为人所知。2017年良https://you.ctrip.com/sight/hangzhou14/4080.html
5.良渚博物院秋游作文(精选17篇)时间过得真快,参观博物院的时间结束了,我们来到博物院旁边的草坪上,吃起了午餐。通过这次的秋游,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增长了知识。 良渚博物院秋游作文 4 早听说良渚博物馆很不错良渚博物馆,这次暑假,我终于有机会去参观了良渚博物馆。 来到目的地,远远望去,一块巨大的石头躺卧大门口,上面写着良渚博物馆个大https://xiaoxue.ruiwen.com/zuowen/112349.html
6.良渚博物院之行春日细雨里的一场人文盛宴耀华学子在六年级浙江本土人文课上已初步了解了良渚文化,在七年级的中国历史课堂上再次深入学习了作为新石器晚期文明代表的良渚文化。现代化的良渚博物院和庞大的良渚文化产业,更是九年级商业课的绝佳商业学习研究案例。 本次博物院参观以全体师生集体参观的方式进行,由博物馆的志愿者全程讲解。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通https://www.ywies-tx.com/sc/article/wechat-news/humanities-trip-to-liangzhu-museum
7.良渚博物馆免费开放时间是周二至周六,每逢良渚博物馆免费开放时间是周二至周六,每逢周一闭馆。交通很便利,我们从和睦新村站乘坐372路公交车良渚博物馆站下车,下车后步行300多米就到了。不需要任何费用,只需携带身份证就可以进馆免费参观。暑假期间带着小孩子可以参观学习一下,更能开拓孩子视野。博物馆里面空调开放温度很适宜,人文环境都很好,在里面根本听不到https://m.dianping.com/review/588868693
8.良渚一日游,良渚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馆和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晓书馆博物院在遗址公园前参观为佳,当你在博物馆里对于良渚遗址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去遗址公园的话会有一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20041616-20060472.html
9.参观良渚博物馆今天,我们去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郊良渚镇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参观,我们激动极了。 良渚博物馆分为三大展厅。第一展厅主要是发现求真:是以时空为坐标穿越展示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七十年考古历程。都用现代雕塑刻得那么栩栩如生,那么逼真。 https://www.meipian.cn/3kpjq20h
10.基地成员赴宁波博物馆良渚文化遗址杭州国家版本馆参观地点:宁波博物馆、良渚文化遗址、杭州国家版本馆 概述: 历史博物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增进历史知识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利用博物馆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柳州高中历史学科课程基地组织教师们到各地优秀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http://lsjdlg.lzgz.net.cn/Index/Index/detail.html?id=122
11.良渚博物馆三个展厅(良渚博物馆三个展厅分别是)行业新闻橙牛数字良渚博物馆的秋游周记 今天,我和爸爸去良渚博物院参观那里的良渚文化。 走进之一展厅发现里面的柜子里放着琳琅满目的玉器,真是目不暇接,有:余杭文家山16号墓出土的玉珠。余杭后杨村遗址7号墓出土的玉管、玉锥形器、玉坠。余杭瑶山遗址2号墓出土的玉手柄。余杭反山遗址15号墓出土的玉镯。余杭反山遗址14号墓出土三叉http://www.qiyezhanting.com/news/4697.html
12.杭州良渚博物馆实行网上预约引游人文明参观原标题:杭州良渚博物馆实行网上预约 引游人文明参观 图为一对母子在参观展出的良渚时期宫殿建筑(模型)。 张茵 摄 图为多名游客在参观王族墓葬复原展品 张茵 摄 图为展出的玉钺组件引人驻足。 张茵 摄 图为展出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吸引人眼光。 张茵 摄 https://news.sina.cn/2020-05-29/detail-iirczymk423225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