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考证第一个问题:良渚文化到底是什么时候的文明和民族溯源。
考古学家论证,良渚文化距今约12000余年到距今6685年,属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良渚文化的下限,也就是距今最近的距离,约为距今6884年,也就是公元前4664年。首先,这个地域文明与吴人、越人有关,部分学者考证认为,良渚文化是古代吴地文化,吴地主要有两个部落民族,一是吴人,二是越人。地质学家认为,距今1.5万年左右,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人类进行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越人,越过钱塘江,进入今天浙西和苏南一带的丘陵,于是形成了良渚文化。所以一般认为良渚人的祖先是越族人;
图源:百度百科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的主人是九黎族,这个名称是考古学家陆星,根据殷墟卜辞所建的干支二十二自考推理而来。所谓九黎,是指龙山一带的九黎地区,也就是当代震泽附近的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可能就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传统上的观点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国家著名的考古学家陈民振认为,在良渚文化中晚期的时候,由于洪水、气候变迁等原因,使得良渚文化最高文明的部族称为“原始夏族”,从西北迁移进入安徽中北部的江淮地区,与当地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壮大后的原始夏族,势力向北挺进至河南地区,向西到达我国商洛地区,所谓中原地区,向南到达浙江杭州和浙江余姚一带。
图源百度
从历史年代表上我们可以看出,宋朝距今千年左右。而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王朝,距今两千五百年左右,由此上溯至夏朝,距今约四千一百年左右,而良渚文化繁盛期,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左右。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认为太湖地区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平均气温比今天还要高摄氏两度,海平面提高了两米左右,所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片汪洋,迫使良渚文化的原始部族,开始了迁徙之旅,向北、向南、向西,最南的一支到达了今天的广东省北部即粤北地区。但部族的主体则渡江北上,到达了今天河南以北地区,也就是所谓“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祥地”的中原地区。
良渚文化考证第二个问题:文化价值。
日前笔者探访了良渚文化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馆,发现良渚文化的文明价值,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A,良渚文化应该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我国二零零七年开始挖掘,开始大规模考古开发工作,至二零一九年,申遗成功。中国的考古学家认为,该文化是最初中国的第一个结晶,良渚文化对后来的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B,作为旧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特征性器物“玉琮”,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礼器或祭祀用品,也可能是权力的象征;
C,良渚文明最大的特点是良渚文明事实上是地球上最早驯化野生植物,到将其培育成人工稻米水田,这是良渚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是农耕文明的水田作物的发端;
图源百度:王宫复原模型
D,从目前出土的各种文物、器物,直到王城、王宫、民宅,都体现了良渚文化的较高的文明程度。不仅是王城的护城墙,还有王宫建筑的人工夯土,以及高度发达的建筑设计水平,从各种玉器,到王宫、王城建设的技术水准来看,当时的测绘水平可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E,良渚文化的几何概念以及测绘手段。虽然未被考古学家发掘,但从良渚玉器的很多器物外形,如玉琮的外方内园的复杂结构到王宫的外形结构,都说明当时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测绘技术以及建筑技术。事实上,测绘与建筑密不可分。良渚考古遗址是一九九六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二零一九年七月六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事实上。良渚文明的大部分遗址有可能埋藏于太湖湖底。而目前所开发的仅仅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即反山遗址,以及良渚文化时期的塘山遗址,主要是浙江省塘山卢村段,直到猫耳弄段。至今已经探明两组文化的堆积,已经被战国文化层叠压,因此给良渚文化的勘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除了我们大家关心的欲从等各种玉器之外。最为奇特的是两种遗址中发掘出的石镰石斧,事实上是左利手;为什么会形成出土的石镰、石斧,百分之九十是有利于左手使用的;是否能够推断良渚文化的古老部族,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左撇子,这还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此外,左撇子产生在距今一万年前,对人类学和人类生理学、心理学都具有怎样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源百度:左利手
最有趣的是反山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族徽或者王徽。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的王徽或族徽基本形状是兽面神人,实际上是采用了神人的兽面纹,良渚文化玉器的兽面纹,主要采用的是以阴线琢刻细补,并经打磨提亮;最终形成族徽中,经特殊放大的双眼,以及双眼之上云纹款式覆盖整个前额,前额之上覆盖的一个冠冕。因此,这个族徽是否代表国王的仪仗和权威是个需要证明的问题。
图源谷歌:王徽
良渚文化考证的第三个问题:最后我们再谈谈和良渚文化时代上接近,其他地区平行发展的文明。对比之下,我们的良渚文化特点突出。
首先,西亚地区乌尔城遗址的苏美尔文明,距今约五千八百年至四千年,生业方式是旱作物农业。距今已经发落发现的村落公顷数为六十公顷,且有早期文字系统。接下来是。西亚地区的乌鲁克城遗址仍然属于苏美尔们文明,距今五千五百年至五千一百年,在旱作物农业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畜牧业,至今发现的村落公顷数为八十一公顷,主要是象形文字;接着是南亚的摩亨索的达洛城遗址,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三千五百年,生业方式仍然是以旱作物、农业为主,已经发掘的村落公顷数为两百四十公顷,形成的符号体系尚未破译,不能被确认为文字。最后是南美地区的卡罗尔苏佩圣城遗址的小北文明,距今五千年到三千八百年;主要是渔业和少部分耕作农业,至今已经发掘的村落公顷数为六十六公顷,文字为结绳文字。
图源谷歌
图源良渚博物馆
对比而言,我国处于东亚,良渚古城遗址文化代表的良渚文化繁盛期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到四千三百年。生业方式主要为水稻作物农业,目前已发现的村落公倾数为六百三十一公顷,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发掘的最大规模的村落遗址。除刻画符号外,考古学家至今未发现良渚文明已经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或没有能力解读所有这些符号。
无论如何,良渚文化的器物器型以玉器、陶器、漆器为主;苏美尔文明以金银器和石器为主,其它器型,也包括了彩陶、铜器、金银器,以及圆柱形印章;最后才是哈拉帕文化摩亨索的达洛城文化,其器型主要为铜器和石刻;最后是南美的小北文明,其器物器型主要是石器、骨器和和木器。在建筑外形和结构上看,我国的良渚文化主要为城墙、墓葬,大型建筑遗址;苏美尔文明主要为城墙、神庙、宫殿、陵墓、水利系统以及塔庙式公共建筑,园林墓地、民房以及观星台;哈拉帕文化主要是城墙、住宅、学校、公共浴池、粮仓和排水设施;而南美小北文明主要是阶梯状土堆、仪式中心、分等级居住建筑。
这些平行发展的文明各自都有特点,但是水稻作业是良渚文化所特有的。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这几个文明之间有过交流和互鉴,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早期的几个人类文明是相互独立的,或者说文化交流是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