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与叙事:新媒体技术下博物馆沉浸体验设计研究

关键词:审美文化;博物馆;新媒体影像技术;叙事性;沉浸式体验;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让观众与博物馆文化遗产互动,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沉浸式体验,是如今博物馆文化发展的最大议题。博物馆学专家科特勒在研究博物馆的发展轨迹时这样认为:传统博物馆是“收藏导向”,重视文物本身,现代博物馆是“教育导向”,侧重观众的学习;后现代博物馆是“体验导向”,除了收藏和教育功能外,更多研究观众参观的动机、需要、期待和体验。[1]30-39,58-61

“沉浸式体验”是当下博物馆行业流行词之一。观众的期望不断增长,他们要求更多的情境互动,与文化对象有情感性的交流,创造自己的体验。新媒体影像技术使沉浸式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叙事性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是博物馆体验的关键。麦克卢汉(Mclunhan)认为:“如果博物馆想在当今媒体饱和的世界向广大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那么就需要理解并接受21世纪的媒体技术。”这表明21世纪的媒体技术在博物馆文化展览上有极大的潜力去创造和营造沉浸式叙事性故事,提高感官参与度,建立文物和对象更深刻的认知,加强情境空间,提升博物馆文化叙事性内容的质量、丰富性,并以故事的生动性与创新性来创造沉浸性体验。[2]162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的叙事主体,通过叙事媒介、叙事空间、叙事故事、叙事身份让文化的认知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以更好发展、传承、传播文化。

一、沉浸技术:新媒体影像技术

技术与数字化创举是博物馆的创新之道。博物馆文化的数字化时代到来,技术革新了艺术、文化的消费,博物馆巨头们正在积极整合技术,寻找博物馆曾经拥有的最佳参观人数,并拓展新的观众。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博物馆企图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传承、展示、传播文化艺术,更多地与公众连接。

(一)技术与数字化创举是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美国朱莉·德克尔(JuleeDecker)认为:技术与数字化创举是博物馆的创新之道(JuileeDecker,2017)。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席数字信息官肯尼斯·威恩(KennethWeine)对2017年博物馆发展充满自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7年游客人数超过700万人,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都会在2016年底将其收藏的三万五千五百万张图片图像数字化,供公众使用,使得艺术品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计算机上、手机、Ipad下载。数字化方向引发了博物馆发展,一系列的小工具程序正在被添加到观众的收藏,一系列新媒体影像技术如移动APP、眼动追踪仪、全息投影、符号解码软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博物馆文化数字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旨在丰富参观者展区及线上的参观体验(Griffiths,2018)。[3]19从早期基于内容的文字、图像到影片和音频内容一体化,到最近新一代的多点触控界面数字化多媒体,对博物馆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数字数据库,已经在全球很多展览中使用,这意味数字信息技术会从文化可用性、内容以及使用价值上呈现多元化沉浸体验。

“数字化举措”促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示数字扫描的虚拟娱乐产品和数字再创造的实体物品,将实体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借助多媒体、新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方式搭建数字博物馆。目前主要三方面的“数字举措”:一是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二是数字化展览,为博物馆展览场域带来了属性革命;三是AR、VR等数字技术从媒介成为展览主体。

(二)沉浸技术:新媒体影像技术

博物馆叙事媒介主要通过新媒体技术(Newmultimediastorytelling)将静态图像(Picture)、动态影像(video)、声音(audio)和文字(literature)等跨媒体叙述有机组合,通过互动性、参与性来加强博物馆文化沉浸体验感。2013年塔隆(LoicTallon)对博物馆与科技技术调查分析表明:各种新媒体影像技术应用在博物馆的展示以及艺术创作上。计算机算法、移动智能手机、投影互动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裸眼3D光影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MR,各种新媒体技术无不与艺术、博物馆密切结合。根据美国博物馆联盟报告,2017年美国博物馆文化机构每年访问超过8.5亿次,超过大多数体育赛事,直接经济活动约210亿美元。这些显著的数字可能还会有所增长,因为博物馆在移动应用和丰富展品繁荣期间提升了技术实力,博物馆正转向虚拟现实、应用程序APP、人工智能等开启文化体验之旅,旨在增强技术精湛的访客体验。

二、沉浸式体验:感官体验与交互体验

(一)心流:沉浸与沉浸式体验的涵义

沉浸式体验的本体在于体验,沉浸式是一种状。体验是促使人们形成深刻感知的实践经历,体验在学术上目前由两种说法,一是派恩和吉而摩的四分法: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审美。二是伯思德·H.施密特的五分法: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关联体验。它包含三要素:实践性、认知性和情感性。从艺术学角度看,体验是艺术家通过引导观众参与、观众互动、观众创造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实现心中的自我价值。王一川教授在《审美体验论》中写到:“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研’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

(二)沉浸式体验:感官体验与交互体验

交互体验,也叫互动体验,就是人行为上的交互体验。观众感觉达到数字环境是真实的充分信念,能够以自然,直观的方式与环境交互人与人交互、人与作品人机交互,各种人机交互沉浸式技术(例如手势控制,运动跟踪和计算机视觉)响应观众的动作,移动脑控制接口(BCI)响应观众的脑波活动,从而进行一系列的交互。传统博物馆交互很少,随着技术发展,艺术、人物、文物与观众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当沉浸理论延伸搭配人机互动媒体上,就出现了沉浸媒体。所以在沉浸式体验含义上也理解为数字技术或图像、影像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及心流;总结就是:沉浸是让人专注在当前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心理状态。

许多研究表明,多感官浸入和互动沉浸可以增加感情参与,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更深刻难忘的体验。加州科学中心的“GooseBumps:TheScienceofFear”的展览研究表明:博物馆体验可以深深植根于游客,是最具潜力的学习记忆,体验和感受加强人的知识和认知情感。[7]约翰富沃克(JohnHFalk)在他所著《博物馆体验》一书中说:“沉浸式的情绪可以唤醒人的认知和记忆。虽然认知过程中,情绪被认为是独立的,但是这个体验过程,多感官是不可分割的。情绪、记忆与决策紧密联系,他们的体验记忆可能最终影响参观者的选择,而最终影响学习。”[8]6

在今天信息重叠的时代,身临其境沉浸式的博物馆环境提供了另一个引人专注的优势,即不受外部干扰的聚集体验,使访问者能够完全沉浸在当下的内容。沉浸式体验的价值越来越彰显在博物馆文化活动中,一切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联姻故事正在演绎文化体验的各种可能性。全面式的沉浸文化体验时代已经到来。

三、博物馆叙事性:情境化叙事空间与移情化叙事故事

(一)叙事的本质就是讲故事

叙事性是对文艺理论研究中叙事学在实践特征上的表述。叙事的本质就是讲故事,是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叙事意味着一种通过体验和行为的偶然性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博物馆不仅仅是故事发展的场所,也和文物、藏品、场景、事件一起产生叙事性故事。“叙事”包含叙事者、媒介、受体三个层面,叙事者提供叙事素材,叙事媒介传播信息,受众接受信息,并转化认知情感。博物馆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性,从而决定了叙事性设计与观众的交流方式,在新媒体影像技术下,博物馆叙事性带有沉浸性、交互性和移情性,博物馆在不同地区,通过不同的平台,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用富尔福德(RichardFulford)的话说,我们生活在故事的尼亚加拉河中;在这里,博物馆可以讲故事,讲故事被认为是在休闲娱乐的外壳下,具有交流价值、传播价值,是具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的行为。

(二)情境化的叙事空间

在博物馆叙事性里,将叙事的主题与空间展示融为一体,打造复原过去、模拟未来,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多媒体技术配合的场景空间,是叙事空间的功能特征。其目的是让观众身临其境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信息。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数字动画、AR、VR等技术手段,使消失了近2000年的庞贝古城以数字化的形式“重生”,通过构建可视化、情境化的三维动画、虚拟古建筑场景、关键活态事件,并利用AR技术将这些数字内容叠加在现实的文化遗迹环境中,使游客能在庞贝古城的遗址中体验背后的历史情境。展览“‘看见’圆明园”借助圆明园数字复原成果,选取圆明园正大光明、勤政亲贤、方壶胜境、西洋楼等26个景区,通过“园居理政”“畅襟仙境”“西风东纳”三大主题,多角度复现“万园之园”的恢弘景色。并通过实体搭建与AR、VR等多种虚拟体验相结合,使观众在展厅中便可看到“再现”的历史场景,获得沉浸式的虚拟游览。营造情境的空间位置、空间氛围、复原景观、观众在体验中回到历史,重视历史,加强观众感受和情感记忆。

叙事空间的互动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采用的新方式,人和物、观众和展品之间适时发生互动关系,通过让观众直接参与的方式去了解展项所要表现的展示内容、科学原理,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交互技术结合4D动感影院的机电控制技术,以艺术时空的手法模拟仿真的自然景观,达到震撼人心的时空效果。在南京军区使馆军事演习虚拟互动空间,利用4D动感影院的机电控制技术和交互技术相结合,模拟真实的自然景观,当观众走上军舰戴上手套,发出指令,立即海面万舰整法,炮火轰鸣,头顶飞机呼啸而过,当炮弹爆炸,观众所处的战舰剧烈震动,并伴随扑鼻而来的火药味。这个体验区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战争对抗的紧张氛围,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感受战争中官兵的心理状态,从而对战争、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情境化设计将想要表达的叙事内容和空间完美结合。

由此可见,博物馆叙事空间在新媒体技术下创造的新型情境体验空间,体现人与环境的互动,人与展品的交互。

(三)创造情境性、移情化的叙事性故事力量

在多感官的环境呈现中,叙事性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强大沉浸式的工具,谁没有围着篝火被一个可怕的鬼故事而惊魂不已呢那树上呜呜的风,黑暗中夜猫发出怪异叫声,长长的影子在火焰中闪烁穿梭……这些情景都有助于营造并加剧观众恐惧或兴奋的气氛。

博物馆中虚拟现实所创造出的情境性、移情性的叙事故事体验,突破了传统叙事中与观众的界限,使观众置身于所叙故事时空情境中。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图3.0”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4D动感影像,以动起来的街道、河流、树木、人物,一切像似一部“流动”的影片,吸引所有到访者为之驻足。以宋时气息、光影、乐曲通过360°沉浸式体验和全息技术还原那时的“驻马绿杨荫,酒楼三月春”,“清明上河图3.0”营造了众多艺术形态的多层次交互沉浸体验空间,这种沉浸交互体验,打破了观众与文物、与画卷的对立。观众似乎身临宋都,“清明上河图”中的景、人、物一切都有了生命力,这就是典型的情境式,移情性的叙事艺术。

在博物馆文化中呈现的叙事是一种高度审美的艺术,优秀的故事有许多与事件有关的美学元素,叙事也可以指自我认同,是记忆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杜克大学著名学者欧文·弗拉纳根(OwenFlanagan)写道:“所有文化中的人类都以某种叙事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身份,我们是光荣的讲故事者,故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绘画艺术作品和大多数作品都讲述故事;事实上,大多数人文学科都涉及故事。故事是古老的起源,存在于古埃及、古希腊、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和他们的神话,故事也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组成部分。”文化需要相应的叙事形式———它不是通过科学,也不是通过事实,而是通过故事,所以博物馆也需要叙事性的故事。[9]197-203

在博物馆环境中的沉浸式故事讲述就像一部好电影一样为大家“难以置信”地娓娓道来。它引诱观众进入故事中的时空,陷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让观众忘记纷乱困扰的现实生活。库尔特·史密斯说:“引人入胜的影像或图像让观众同喜共悲这才是深度沉浸式体验。”[10]121

在一些文化展览上,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带来的多感官体验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进而把他们带入悠悠岁月的古老文化与历史长河(Siverstone,1988,235)。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进叙述性故事中,通过高度的沉浸状态,激发个人耐人寻味的心灵涟漪。

朔尔希博士认为:“从长远来看,与游客进行有意义的心灵撞击与情感博弈,是博物馆影响力最好的见证。在时空情境转换沉浸体验上,博物馆该提供怎样的具有长远视野的文化消费呢或许最难忘的沉浸体验莫过于跨越文化差异,引起观众人性共鸣的故事吧……”[11]

四、叙事观众身份:接受者—参与者—创造者

博物馆文化体验是由文物(或艺术)、媒体技术、概念设计、叙事性故事和观众共同构成的。麦圭根(JimMcGuigan)说:一个参与范式的空间,将会阐释公共和个人政治生活,并与其斗争,同时参与其情感维度中。如果博物馆能进入这样的空间,重新成为充满好奇和创造力的地方,那么对观众“参与范式”的研究可以构想博物馆将如何成为文化公共领域的领导者。[12]

(一)观众“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共同创造”的演变

随着新媒体影像技术的发展,博物馆里的艺术、文物、观众、空间的存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观众的身份与体验也发生了变化。观众身份经历一个由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再到共同创造者的演变。

(1)单向传统被动接受者。“观众—作品”模式,观众去往博物馆、艺术馆站在一幅画(或文物)面前静静欣赏,接受纸张标签注释理解那高高在上永恒的艺术。观众单向个体体验艺术,他者或许是破坏性的干扰性,具有负面影响。

(2)主动参与者。移动终端线上和线下体验,“观众—作品—终端—互动”模式。观众通过手机或网络获得数字艺术体验,或走进博物馆利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与之交互、互动,产生沉浸体验,观众介于单向个体与少数群体之间的互动之间。

(3)共同创造者。沉浸交互创造性数字艺术体验,“观众—作品—互动—其他观众”模式,观众是活跃的、积极的参与者,并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参与创作并和其他观众一起进行创造性表现。在沉浸交互艺术作品中观众更容易意识到其他观众的存在,形成观众之间的超级连结。由单向个体转向群体,他者在空间中的存在是积极的。

(二)叙事身份:沉浸的自我

利文斯通提醒说:考虑到所有媒体或媒体技术,博物馆体验中,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观众,对于观众而言,什么才是最有用的和有趣的”在沉浸式博物馆体验中,代表性的主角人物经常交织在展览的叙事情节和上下文的内容中,现在许多博物馆不再是通过简单的图像和音频来呈现历史人物,而是使用新数字媒体技术让观众成为叙事故事中的主角。在伊利诺伊州的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博物馆,斯普林菲尔德采用全息技术营造一个鲜活的林肯鬼魂阴魂不散地在总统图书馆飘荡,当黑光与林肯“声音”撞击时,周遭的空气弥漫着林肯的音容,让观众与精神领袖情景交融地灵魂对话,分不清此时是“我”还是“林肯”,角色已混。在《真正的海盗》电影展览中,通过队长山姆·贝拉米的生动表演,海盗船长的声音叙事性地给游客以完美的沉浸式体验。在“埃及艳后”展览中,埃及末代皇后的搜索引擎,语音导览则是埃及艳后的声音,跟随她的声音走进代表着埃及艳后生命中重要古文物的亲密之旅,仿佛她就在你身边,却沉陷于她的世界。此时你是观众,还是故事中的人物主角沉浸式体验让“你”身陷其中。

用文字来吸引受众,故事是核心。在博物馆展览,有一种天然的机会,让观众将自己融入角色性格成为叙事的一部分。由于展览生机勃勃的动人故事切入环境,观众通过展览空间的简单互动行为让身体沉浸在故事之中。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让游客选择一个大屠杀中真实的受害者身份,并按照展会要求走路,个人脚步声被发现而遭到杀害。海恩针对博物馆主动学习与环境研究表明:“主动参与学习,并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添加到某种心理数据库,而是一种模式的转换,其中学习者扮演积极的角色,出现心灵交融的一系列现象”(海恩,Hein,1995)。更明确、积极的角色,更让游客沉醉在展览叙事中,研究表明,角色扮演特征越明晰、活跃度越高,参观者在展览叙事性故事中就陷得越深,沉浸感就越好。

参观者带着个人的兴趣与期盼走进博物馆、艺术馆,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调整自己在展览中的角色性格与文化学习状态。福尔克教授建议,“博物馆不应该把观众限定在如年龄、种族、族裔、学历结构、专业领域等一系列框架里,相反,我们需要欣赏并认同每一位游客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都具有与众不同、宽泛的游客体验。”(福尔克,2009)

五、新媒体影像技术下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交互体验的类型

许多博物馆展览在同一区域或装置中结合沉浸式方法来达到效果,正如本文前面探讨的,沉浸式身临其境的体验是由媒体技术、概念设计、叙事性故事和访问者共同作用产生的。[13]博物馆文化的观众体验目标从观众分类、需要、动机、行文、结果等五个层次考虑,源于触发机制,通过内部触发与外部触发,让文物的感官特征具有直觉性暗示功能,增强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存在感,跳出传统的交互模式,构建新媒体影像时代的沉浸式体验设计范式,确立与修缮体验设计模型。对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其沉浸式体验类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经验沉浸式、叙事沉浸式、剧场沉浸式、互动沉浸、虚拟沉浸式。

(一)经验沉浸式

没有叙述性故事的沉浸体验纯粹是感官的,是一种纯经验式体验。创造情境式的博物馆叙事空间是经验沉浸式体验的有效方法之一,博物馆空间叙事性通过空间结构、陈列内容诠释主题,在刺激情感联系上非常有效。事实上,这种类型的沉浸具有高度挑衅,比如参观洛杉矶恶魔监狱博物馆,讲解员是一位监狱犯,他指使每个观众独自步入单身牢房,并狠狠关上门,仅一分钟禁闭的气息萦绕在阴暗潮湿的空间中,给人一种难忘的经历体验,这种体验不需要叙述,只是营造了气氛。在密苏里州堪萨斯的阿特金艺术博物馆,自然的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照射到艺术家克利姆特的装饰艺术作品上,营造了一种冥想音乐视觉形式,射映了爱情与大自然交融时刻,观众凭着自己经历与思维去解读它。阳光、人、自然、爱情、大地、山脉等都是灵感持久记忆元素。当然,在今天新媒体影像技术时代,纯经验式虚拟异地空间的时空模拟体验更加丰富。

(二)叙事沉浸式

在博物馆文化与美术馆等主题展览馆中,采用叙事性手法驱动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变得越来越流行。把观众体验设计到故事中,将观众设计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演绎丰富上下文串联的故事,通过多感官的多媒体技术营造体验环境;根据叙事性和符号学表述博物馆的“文化故事”,策划情节设计、行动动机、审美特性和角色人物性格,把握叙事性故事技巧层次。

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以叙事为途径与公众进行沟通,正如弗格森强调的那样,“将艺术品作为在制度化故事中被提升为观众的元素叙述”,蒂娜·拉波拉也进一步强调“故事或叙述”是引导内容的首选工具。越来越多的世界巡回展览或美术馆、博物馆采用叙事性方式,利用新媒体影像技术来连接有故事情节、艺术性的设计环境,为游客设计动感性的体验性故事。“图坦卡蒙和法老的黄金时代”巡回展2005年在洛杉矶开展,巡演遍及美国纽约市的时代广场,伦敦、澳大利亚等博物馆场。一个介绍性的高清晰度视频,埃及演员奥马尔·谢里夫深情解说,戏剧表演与高品质环绕声的多屏幕,为游客打开图坦卡蒙的世界。其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亮点是,一个签名神器把游客拉入第十八王朝古埃及的旅程,经历少年国王的崛起之路,见证1922年发现的坟墓,了解古埃及的祖先,并探索木乃伊的现代科学分析及困境。高清晰度视频、Photomurals、档案图像、三维电脑动画和音乐活化、情境化古老文化文物,让参观者通过展览体验观察员、探险家、发现者、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的多角色。

2008年11月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古埃及展,采用了高清视频、多屏技术、签名文物的动画视频标签,模拟CT扫描木乃伊,对图坦卡蒙的智齿牙、头颅底部防腐树脂、膝盖有感染迹象收录了真实数据,这些全方位的综合媒体为展览沉浸提供了原动力。当观众走进仿真的古埃及大门的一瞬间,就沉浸到一个代表3000年古埃及文物的文化故事,新媒体影像技术在整个展会上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体验。

(三)剧场沉浸式

20世纪末期,博物馆营造剧场沉浸式体验通过环绕屏幕技术,将高定义视频和数字音频相结合,创造强大的身临其境体验。通常是在一个展览的开始掀起游客情绪,提高游客对文物和上下文的连接对象,并扩大观众移情理解展览,利用3D剧场技术浮出水面,并为新的4D身临其境的体验铺平了道路,从而提高有形元素如运动座椅、风、雾、气泡的身临其境体验。华盛顿特区的新闻博物馆安装了一个最早涉及新闻学的永久4D影院,这在历史上是亮点,爱丁堡游客中心,苏格兰开设了永久的4D影院的节目“我们的地球动力学”,一个立体、照明、音响、风、雪和香气的盛会。

MAX和IMAX3D影院和程序以及全天域等环绕屏幕技术也在不断扩大。数字新媒体影像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大屏幕分辨率,降低了成本,为许多新的设计开辟了道路。一个特殊的圆顶剧院讲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故事。2004年史密森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Nmai)“Fulldome“设计了全球浸入式剧场,随后在2009年11月进行了升级。一个120个座位的圆形剧场,游客沉浸在一个13分钟的演讲题为“我们是谁”的当代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头顶的穹顶模拟天空位于剧院的中心,放在数字营上空的录像带给观众印第安人的生活故事,访问者的注意力同时指向三个层次:视觉定位,眼睛屏幕上的屏幕,以及头上面的圆顶屏幕。Fraunhofer研究所还开发了一个圆顶屏幕但不像Nmai圆顶的被动体验,这其中包括一个交互式组件使游客参与内容创作,这种互动的沉浸式设计被各大博物馆使用并对之进行探索。

21世纪剧场体验的最黑科技当属360全景影院剧场了,美国首座天文馆芝加哥阿德勒天文博物馆在天象厅,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球幕影院,360度球幕沉浸式体验,运营计算机三维技术,将虚拟的银河画面投射到圆形的天穹屋顶上,座位的扶手配有先进的感官系统,娓娓道来的关于银河故事,让观众仿佛置身银河之中,观众可以指出最亮星星的位置,观赏他们所形成的星座,打造了一场令观众惊叹的视觉效果体验星系的魔幻星空,探索宇宙的奥妙,让人沉浸于银河世界。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Accenture成立了ImmersivStorytellingStudio沉浸式叙事工作室,设计旨在调研利用VR、AR和360度全景影院剧场提升剧场戏剧故事方面的表演能力。

(四)互动沉浸式

(五)虚拟VR/AR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是当下博物馆文化叙事性中,最能给观众带来最强烈沉浸式体验的技术。也是博物馆叙事性设计将“历史、文化和艺术立体再造”的一种独特艺术创作。虚拟现实技术本身具有虚实结合、实时交互和三维沉浸感的特点,在叙事空间、叙事手法和叙事者身份等给观众带来特殊的“虚拟叙事沉浸体验”,体验者强烈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虚拟现实的权威专家斯坦福米里杰·拜伦森研究人类大脑在数字世界中的行为方式,数字体验永恒的哲学问题关于”自我“和”真实“,表明虚拟现实当前和未来的形式—沉浸式视频游戏、社交网络沉浸式体验将无缝对接我们的生活。通过VR、AR身临其境地在异境中行走、观察,从而对各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体验,这是文化体验、教育一场极大的变革。[16]9

新媒体影像技术拓展了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属性和维度,沉浸式体验模型走向复合和超越性,观众不再是感知墙上艺术,而是厘清心理感受,参与并释放自我表达格式的互动沉浸式体验,实现观众和展品的情感交融,激发叙事空间沉浸式体验。

六、结语

参考文献(略)

原标题: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

THE END
1.你试过戴上VR穿越千年古蜀吗,在虚拟的世界里,你既是旁观者,也是你试过戴上VR穿越千年古蜀吗,在虚拟的世界里,你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真实的与奇幻相遇,感受心跳的律动。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中国历史文明,《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打破了传统展览的规制,用科技邂逅历史,在方寸里走过千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以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人文景观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125120674/m7eaac4a203301k3yk
2.VR线上展厅如何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历史场景重现:利用VR技术,线上展厅可以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时刻,比如站在柏林墙倒塌现场或参与美国独立战争。 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反馈,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使他们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 互动式学习: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VR环境中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人物的动机和https://blog.csdn.net/www_3dyz_com/article/details/144436969
3.2024vr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22篇)word模板范文vr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22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请大家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心得体会有所帮助和启发。参考范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今天,叔叔带我和俩哥哥一起去xx博物馆参观。我们乘公交车到那儿,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排的队伍十分长,足足有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66157770
4.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6 今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培科学骨干老师,有幸来到了南京国家地质博物馆参观,感受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震撼。 据我所知南京国家地质博物馆是南京全部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所,有着74年的悠久。首我们来到了恐龙世界。一进入恐龙世界里的一个放着恐龙骨架的大厅,引入眼https://www.cnfla.com/xindetihui/3567887.html
5.湖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12篇)这已不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拥抱新技术,早在2015年,英国大英博物馆与谷歌艺术计划合作,推出在线VR参观功能。无独有偶,在2013年,湖南省博物馆就携手谷歌艺术计划,面向全球网络用户,推出在线藏品展示,为观众开辟一个永不闭幕的线上展厅。博物馆早已告别“老旧陈列馆”,新技术、信息化的运用成为博物馆建设的潮流。新湘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ihu7cj6.html
6.文化传承新突破:VR技术与博物馆的精彩邂逅51CTO博客博物馆对公众来说很有意义。只有通过博物馆,我们才能体验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了解和感受过去的历史和文化。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博物馆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为参观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华锐视点的VR虚拟现实设备,传统博物馆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行业探索的新方向。 https://blog.51cto.com/u_11953902/5351016
7.参观航天博物馆感悟作文(通用33篇)今天在航天馆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感受颇深,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振兴中华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航天梦,我们的中国梦! 参观航天博物馆感悟作文 10 哈哈,今天终于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中国航天馆,因为我早已听说中国航天馆可以“驾驶飞机”。我们一家排了大约1小时的队,终于排到啦! https://www.ruiwen.com/zuowen/ganwu/1005221.html
8.参观博物馆有感参观过展馆,我心中的涟漪久久不能平复。好像意犹未尽一般品味着中华文化。身为一名中国人,对于自己祖国的了解,是不是太少了呢?正是这次的游览,使我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所释放出的精华。 参观博物馆有感2 安徽的博物馆里有许多让人惊叹的东西,有恐龙时期的,有石器时代的……总之,无论有多少时间,都无法叫人把它们https://www.jy135.com/guanhougan/962380.html
9.8周时间,做一崇感官的博物馆沉浸式交互体验!《纽约博物馆》 沉浸式体验就是使体验者忘记其他因素的干扰,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用户能够置身于一个新世界,从多感官角度体验真实世界所无法触及的感受。像近些年大热的密室逃脱、剧本杀等线下活动都是源于沉浸式体验。 Z世代青年们作为新消费的主力群体,他们渴望更新、更潮、更独特的感官体验。而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E5OTYwNjIzNzmFuY1jsJmgcw.html
10.推荐博物馆拍摄VR全景的好处?专业博物馆展厅VR全景拍摄展厅360真实感强:VR全景技术通过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博物馆的展品和场景,使参观者能够感受到更加真实、生动的体验。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传统的图片或视频展示更为直观和震撼。 全方位互动:参观者可以通过VR设备进行全方位互动,如观察展品的细节、听取语音导览、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等。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提高了参观的趣味性,还使参https://www.ckvr.net/news/231.html
11.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方案必备13篇组织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开展文物知识普及、文物鉴赏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同时邀请社区居民参与文物修复、文物复制等体验活动,感受博物馆文化的魅力。 4.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体验营 针对青少年群体,开设博物馆教育体验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文物修复、制作文物模型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素养和https://www.yjbys.com/doc/guojibowuguanrihuodongfangan.html
12.参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_六年级记叙文800字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记叙文,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博物馆_六年级记叙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youxiuzuowendaquan/3018075.html
13.参观博物馆优秀作文(通用97篇)参观博物馆优秀作文(通用9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参观博物馆优秀作文(通用9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博物馆优秀作文 篇1 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https://m.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1024221330_1419132.html
14.VR网上参观博物馆,足不出户看遍古籍展览商迪VR数字博物馆全景展示充分应用5G、VR全景、web3d开发和三维动画等技术,将实体博物馆整体还原到3D数字空间,让游客360°全景漫游式参观,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还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让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观赏者可以进行操作,比如放大缩小、前后左右全方位观看等,实现场景与场景之间的热点连接,实现https://www.web3di.com/article-1352-13.html
15.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我国科学博物馆在开发辅助参观APP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AR”“甘肃科技馆AR”等APP,采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了虚拟内容与馆内展品的结合,观众使用APP扫描展品即可与其互动,感受乐趣、收获知识。 为参观访问活动提供多种配套电子手册。图文并茂的数字化参观指南、活动指导及辅助教学工具等配套电子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90.html
16.五一文博活动大集结,与文物亲密接触,感受历史的风韵让观众透过欣赏西汉时期精美的漆器,见证汉代时期蜀地漆艺的发展水平,学习漆器工艺,感受纹饰之美,领略涪城汉韵。 3.文物里的劳动者 时间:5月1日 地点:太原市博物馆三层宣教中心 讲述博物馆里与劳动工具、劳动者相关的历史文物,感受古人劳动生活的同时,制作手工黏土作品“锄禾日当午”。 https://www.taiyuan.gov.cn/wbxx/20230429/30039510.html
17.国际博物馆日浅谈博物馆展示中的互动体验体验,是一种由有形层面的展览、设施、空间以及无形层面的氛围、服务所共同给予参观者的综合感受和体会。良好的体验来自于博物馆对参观者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关照,特别是在消费时代,一家拥有高品质环境和完善配套服务的博物馆显然要比一家仅仅拥有专业展品的博物馆更容易获取公众的青睐和欢心。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810/12/3257292_929472446.shtml
18.参观博物馆作文(通用23篇)在机器人博物馆场景化营造、互动式体验、启发式教育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了科技无穷的魅力,科技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观博物馆作文 5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四(6)班家委会的爸爸妈妈们和克拉玛依市矿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组织我们全班同学参观了克拉玛依市博物馆。 https://www.oh100.com/w/318674.html
19.苏州大型宇宙探索VR沉浸体验展即将启幕!2024年6月26日,「宇宙猜想·启程」大型宇宙探索VR沉浸体验展将于苏州博物馆西馆启幕。 展览背景设定在2046年,体验时长约为30分钟,我们将通过XR眼镜与物理空间的行走位移,沉浸体验翱翔浩瀚宇宙,感受星辰大海的终极浪漫。您将作为“火神号”发射任务的成员,亲临发射现场,经历一次虚拟而真实的发射过程。 https://wap.yzwb.net/news_details.html?id=3848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