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空间中的数字化应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作为与传承同等重要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成为了传媒、教育、公益、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中,作为向公众阐释文化遗产、实现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展示场所的兴建成为了非遗保护乃至传统文化振兴的一个热点。但是,“传统博物馆”模式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间的分歧由来已久,“远离真实”“固化遗产”等论点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以维系生命力为保护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无形性、动态性、时空性等特征,决定了可视化媒介、体验性展项以及“虚拟+现实”的场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将被大量应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优势

1.1遵循非遗活态保护规律

1.2体现现代展陈设计趋势

对于当代各门类博物馆乃至整个展览业而言,数字科技手段等无形展陈运用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拓展之中。可以说,由20世纪末期作为展陈设计的一种辅助表现形式,逐步升级为吸引大众眼球的主要表现形式。数字技术等运用的频度不断提高,展区设计中交互区域面积不断增加,使得无形展陈设计风格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的整体艺术设计风格。甚至可以说,数字化展示是展陈环境与氛围营造的能手。对于非遗实体展示空间而言,在墙壁介绍文本基础上,可以利用讲解声、背景声效、背景音乐、影像等媒体文件类阐释语言共同构筑故事情节、引导情绪升发。

1.3适应当代信息传播特征

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决定了参观者对于展览传播信息的内容与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符合现代传播理念与受众需求的展示形式相结合,才能使非遗博物馆类展示机构受到公众的欢迎。国外,现代技术促进非遗类信息共享的实例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例如,荷兰国立民族博物馆就主办了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亚欧博物馆”(ASEMUS)平台,以促进收藏信息共享。另外,借助“全球体验”,该馆与欧洲的文化少数群体建立了联系,并且把展览与艺术、文学、喜剧和音乐活动融为一体[1]。又如,国立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在很早之前已经试图实现实物展品与虚拟数字化信息之间的平衡[1]。

1.4实现保存文化记忆功能

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强大的辅助实现功能,使得数字资源具有了很高的记录、呈现与创造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将非遗项目的“无形”向“有形”的转变,将非遗项目以可视、可听的非遗数字资源的形式进行固化的功能。为数字化展示而挖掘生成的数字资源,已然成为了博物馆一类重要的展品资源。借助多媒体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未来保存珍贵的文化记忆,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提供了不可估量技术保障。

2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方式

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态差别较大,数字化展示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传统表演艺术类主要围绕视听体验进行设计,如曲艺中的方言就是一个可以做数字化衍生展示的亮点;对于传统工艺技艺类而言,交互体验是设计的亮点,如手艺的多媒体虚拟教程与实物制作的体验;传统节庆仪式类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则旨在营造情境模拟的最佳效果,如民间元宵社火、节庆庙会盛况的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其中场景营造与氛围营造的到位与吻合是一个关键点。

2.1工艺技艺类

传统工艺技艺类非遗项目需要将繁复、精妙的“手艺之美”传达出来,因而,只求制成品的有形展陈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主要有3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让手艺持有人配合参观需求常驻展馆表演,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妨碍正常生计与传承秩序;第二种方式是将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直接设在展示空间内,但参观者并非时时都能看到手艺展演的“高潮”部分,通常看到的只是普通工作场景而已,违背展示传播的初衷;第三种方式是借助数字多媒体等手段,将凝练的、精彩的过程演示通过媒介投放在展览中,在影像之外还可升华为交互体验。

体验是加深理解的良好手段,因而,交互体验是工艺技艺类项目展陈设计的重要环节,手艺的可视化虚拟教程可与实物真实操作体验相互配合。目前,许多博物馆都开辟了手工制作空间,但在可视化的体验引导设计方面还有待加强。

2.2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

传统表演艺术类主要围绕视听手段来呈现,但并不止于视听。有时候,空间设计无法完全满足不同表演类型对舞台场景与表演氛围的要求,比如一些以走街形式结合传统节庆进行的群体性表演,无法以固定的舞台、戏台设计空间来承载,就需要更立体化、多维度、跨时空的虚拟展示手段来呈现。

图1:在“摆手舞”体验展项中使用体感识别技术

另一方面,“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特别是地方传统表演艺术,需要兼顾本地参观者与观光客来诠释这些项目,为参观者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展示信息。由于展示空间有限,除实物外的各种介质的衍生信息需要通过数字交互设备等手段来完成。比如曲艺中的方言,就是一个可以做无形衍生展示的亮点。

2.3节日仪式类

图2:在元宵社火展示中使用幻影成像技术

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与新兴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3.1非遗与VR

在内容层面,我们可以试着探讨VR(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展示之间如何结合这一现实问题。

非遗里面有丰富的民间生产生活,是体验传统生活的载体;有梦幻的神话故事形象,是体验中国式科幻的载体;有精妙的传统科技智慧,是体验思维探索的载体。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态与思维特点决定了它在VR内容领域的潜力。那么,如果就此搭建一个非遗VR体验空间,观者就可以走入非遗中间,就如同于当代先进的科技馆、电影博物馆一样,在吸引大众、吸引青少年方面表现得就会十分出色。

3.2非遗与AR

AR(增强现实技术)与VR是不同的概念,VR是指创建完整的、身临其境的3D环境,而AR是指使用各种硬件技术来创建一个基于真实世界的、带注解的或者“增强的”复合场景[3]。

假设虚拟现实技术无限发展完善,那么就展示功能而言,其对实体空间的需求就会降到一个相当低的程度,加之自然用户界面(NUI)等感官体验技术的辅助,博物馆实体展示空间的存在价值将不断被虚拟展示所取代。而在上述技术迭代过程中,增强现实技术或可扮演博物馆或其他实体展示空间“吸引物”的角色,基于这个技术,博物馆实体构景与强大的虚拟内容开发,将维系实体展示空间作为信息与知识传播媒介未被取代的存在价值。

3.3非遗与NUI

NUI(自然用户界面)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参观者与展示内容之间的互动方式,提供了体验式接触、空间探索、动作模拟等虚拟实现的可能性。

就非遗展示而言,NUI使得手工制作视频观看和简单信息交互有了提升的空间,虚拟手工制作体验将使不适于在展示机构中体验的内容得以实现。例如,卢浮宫《安地诺面纱》展览中使用微软Kinect使得参观者接触数字形式的古希腊挂毯[3]。

利用NUI可以进行微观世界的探索。例如,核雕内部空间的虚拟微距动态探索,被雕刻的细节所彻底折服。

运动控制类交互界面则可用于体验舞蹈等肢体动作形式。例如,《国家地理》杂志“天堂鸟”展览中的“舞蹈,舞蹈的演化”游戏,可控制一只虚拟的3D鸟进行真正的求偶舞蹈仪式。

4案例部分

4.1“马街书会”数字影像展示设计

“马街书会”起源于元代延祐年间,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每到正月十三,远近的曲艺人负鼓携琴来到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千座书棚,吹拉弹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马街书会的宏大场面成为了中国曲艺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如何在实体空间中展示马街书会?马街书会现场是北方冬季的麦田和村镇,范围很大,书棚自由凌乱,人们随意行走驻足,摄影、摄像所得素材存在着画面缺乏重点、同期声嘈杂等问题,如果直接展示,不仅无法让参观者直观理解这一传统曲艺文化空间的规模、特点与价值,而且无法让参观者感受到书会在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独特艺术魅力。

这就引出了以展示为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技术参与信息加工的必要性问题。比如,利用数字虚拟影像制作技术,就可以实现内容的提炼与内涵的凸显。可设计为俯视角航拍的虚拟效果,虚拟视点由远及近,由广袤的中原板块,拉近到宝丰县、马街村,再到麦田之中,虚拟视点穿过密密麻麻的书会人群,带领参观者聚焦一个个说书人、听书人的特写画面。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结合,将传统曲艺的精气神通过说书人投入甚至夸张的表情、听书人专注甚至痴迷的表情传递出来。甚至还可以加入田野调查片段对话,例如“听书人口中的说书人”等。

在多媒体展示基础上,还可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将人物面部特征和动作抽象后动画化,制成更为特征鲜明而抓人眼球的展示素材短片;也可利用全息投影、3D投影、VR虚拟现实等技术,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马街书会互动体验空间。

4.2“哈尼卡乐园”交互式展示模型

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研究生娜文,在张烈、史元春老师指导下制作的毕业设计《哈尼卡乐园(HanikaParadise)》,是一个面向民俗博物馆实物模型交互式展示的探索方案。它结合了达斡尔族传说故事和哈尼卡纸偶艺术,为体验者呈现出具有奇幻色彩的纸艺空间。该空间也是可以交互的实物用户界面,体验者可以像玩纸偶游戏一样将人偶移动到空间中的特定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系统反馈的提示信息找到隐藏的道具开关完成更多互动来体味达斡尔族的传说故事和民俗风情[4]。

以奇幻的视觉和交互体验,传播口头传统中的典型意象和手工技艺中的代表性手法,形成现代科技辅助下的新型传统文化展示空间。最终目的是吸引参观者进入场景情境,在互动游戏体验中,达到知识传播等目的。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M].陈双双,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22.

[3]MULLENT..增强现实:必知必会的工具与方法[M].徐学磊,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

[4]娜文.民俗博物馆实物模型互动展示系统HanikaParadise[D].北京:清华大学,2015:1.

作者: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本文部分内容已刊登于《遗产与保护研究》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举办了1.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举办了主题展览。主题展览展出文物实物1580余件、照片800余张以及大量历史文献、艺术品等,运用VR仿真、虚拟影像、3D多维投影等技术,让参观者能近距离接触见证历史的时间信物,感受先行者们的精神与力量。这有利于( ) ①重温峥嵘岁月,创新革命文化的内容 ②创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2637695
2.VR全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VR全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VR全景: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需不需要门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VR全景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VR全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VR全景:广州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参观时间开放时间:上午9: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VR全景 广东省博物馆VR全景:关于广东省博物馆的看点在哪?还有对http://www.gdvrw.com/vrquanjing/
3.曲面全息投影ARVR全都有,今后参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是这样这些都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献给市民、观众的最新厚礼——3日上午,该馆基本陈列“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升级版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了开展仪式。全新的展览改陈也就此和观众正式见面。 改陈升级为十大部分 本次“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改陈工作从两年前就开始实施了。其间,红岩革命https://www.cqcb.com/entertainment/2018-09-03/1063993_pc.html
4.五一文博活动大集结,与文物亲密接触,感受历史的风韵志愿者介绍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的自然风光、植被生态、古树名木等知识。小朋友手工制作天龙山定制香薰挂件。活动结束后,讲解员为小朋友免费讲解天龙寺,重点参观蟠龙松和七松坪。 5.“竹编春韵 溢满天龙”社教活动 时间:5月3日10:00-11:00/14:00-15:00 https://www.taiyuan.gov.cn/wbxx/20230429/30039510.html
5.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举办了主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举办了主题展览。主题展览展出文物实物1580余件、照片800余张以及大量历史文献、艺术品等,运用VR仿真、虚拟影像、3D多维投影等技术,让参观者能近距离接触见证历史的时间信物,感受先行者们的精神与力量。这有利于( ) https://www.jyeoo.com/shiti/4b090109-0415-4015-a502-8bb0be3f1257
6.数字摄影中的超现实10篇(全文)在虚拟现实系统中, 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其特征来实现信息资源的三维建模, 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参观热情, 也为观众在探索宏观和微观世界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便于直接观察事物, 提供了极大的便利。VR技术其作为高新技术的支撑点, 提升了信息服务质量, 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促进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o4m014a.html
7.亿像素·提供南昌VR全景制作,倾斜摄影,航拍,宣传片,等一站式技术1、VR全景适合哪些行业使用? 需要给客户展示环境的行业都适合用全景来展示,酒店、景区、医院、银行、度假村、企业、学校、房地产、博物馆、古村镇、现代农业等。 2、什么是倾斜摄影? 利用无人机,分别从一个垂直、四个倾斜等五个不同的角度采集影像,最后生成垂直正射影像或者实景三维模型成果。 3、什么是大像素摄https://www.yixiangsu.cn/?term=126
8.全球首个仅存于VR的博物馆展出74幅名画它能吸引多少客人?界面据悉,为了让这些真品最大限度转化为VR画作,Kremer Museum采用了最新的摄影测量法。将同一副作品拍摄了约2500至3500次,成为数千分辨率的照片,以保证最为精确的重现,然后再制作成3D画作。 此外,博物馆还聘请了纽约建筑师Johan van Lierop设计没有重力和任何物理定律约束的虚拟环境,“设计一个没有重力的博物馆,这是每个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846262.html
9.湖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12篇)信息化博物馆在你身边 2017年7月,英国大英博物馆为纪念罗塞塔石碑出土218周年,在网上发 布罗赛塔石碑的3D扫描照片,并配备语音讲解。一时间引起众人围观。这已不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拥抱新技术,早在2015年,英国大英博物馆与谷歌艺术计划合作,推出在线VR参观功能。无独有偶,在2013年,湖南省博物馆就携手谷歌艺术计划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ihu7cj6.html
10.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开发了多款辅助APP,“宝藏猎人”(Treasure Hunters)就是其中之一,观众在参观访问博物馆时,接受“宝藏猎人”提出的随机照片挑战,寻找最符合描述的“宝藏”并拍照,赢得胜利。“宝藏猎人”实现了数字技术与参观访问的深度融合,将博物馆的参观活动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互动游戏,深受观众喜爱,获得洛维奖“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90.html
11.vr网上参观博物馆是真的吗vr网上参观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虚拟博物馆参观,让观众身临其境。 VR网上博物馆提供3D模型、图片、视频和音频指南,使您可以在不必亲自到达博物馆的情况下浏览展览和藏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可以让人们从任何地方,随时访问这些世界级的博物馆。 https://www.mvpmeta.com/newdetail/1548.html
12.VR网上参观博物馆,足不出户看遍古籍展览VR网上参观博物馆,足不出户看遍古籍展览 商迪3D博物馆VR全景是一种新型的视觉展示技术,通过将前期使用拍摄设备拍摄的一组或者多组的图片,经过后期的拼接合成制作出全景图像,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方位互动观看的真实场景还原展示方式。 博物馆作为连接历史的桥梁,如果引入VR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多方位、生动立体https://www.web3di.com/article-1352-13.html
13.海昏侯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自开馆便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为展览的数字化推广、新媒体应用和观众观展体验提供了便捷的网络环境,为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了网络保障。 数字展览 守正创新 (一)VR虚拟展览 “金色海昏”360°全景线上展厅以“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为http://hhhmuseum.cn/html/detail.html?parentID=58fae6a0-76cd-48e7-a76c-689f81df93f3&id=da6bc95d-6786-4c47-bbf2-bd03ff573b7d&articleID=082942bd-4921-4019-b4d4-54a4be0ab91c
14.上海博物馆埃及展VR体验:8.5分上海博物馆埃及展VR体验:8.5分! 今天去上海博物馆看了埃及展,结果鬼使神差地跑到二楼花了198元体验了一次VR。如果你不恐高,这个体验绝对值得一试!头戴设备虽然有点重,但体验感很棒。以下是我的个人分享: 购票与寄存 我上午参观完埃及展后,直接上楼买了票。当时人不多,但等我开始玩的时候,人明显多了起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427154226680843204
15.手机VR在线参观国家博物馆自动播放 接下来播放 05:01 《漫步京郊——延庆》 2024-12-10 26:05 【对话基层一把手】聚焦旅行社管理 2024-12-15 01:03 相声《现代病》 之 都是耳机惹的祸 2024-12-13 02:33 相声《学四省》 之 兄弟相见太搞笑 2024-11-24 00:48 相声《地名学》 之 有趣的地名大串联 https://item.btime.com/473b7a7ru7q9icqhud0ttgjvdgq
16.盐城市博物馆VR参观始建于1961年的盐城市博物馆是一座研究和反映盐城地方历史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承载着盐城的千年风华,是联动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盐城市博物馆现有1个基本陈列、3个专题展区和两个临时展区,六大展区构成了盐城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展示、表达和体验场所。在这里,您可以感受盐城https://720yun.com/pano/01vkbldlOpb
17.秦皇岛军事博物馆秦皇岛旅游景点大全秦皇岛军事博物馆-军界,因商业原因暂停对公众开放,仅接待国内军人;军人持有效证件前往参观。 秦皇岛军事博物馆-准确名称叫做:秦皇岛军事科学教育VR基地,是全国首个全要素的军事科学教育基地.对军事感兴趣的孩子一定去体验一下 秦皇岛军事博物馆地址:秦皇岛开发区宁海大道;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会旁边。 https://www.beidaihe186.com/m.qhd_jd_vr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