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文物摄影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

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文物摄影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

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文物摄影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

董帅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关键词: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文物摄影数字化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阵地,在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博物馆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任务和自身所藏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使中国博物馆各项业务向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数字化是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已经进行了近30年,博物馆传统业务逐步向数字化转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实体博物馆不得不临时关闭或重启限流措施,难以正常提供实体服务。这恰恰为我国博物馆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加快自身现代化建设,许多博物馆建立了数字资源库,越来越多地将展览转移至线上举办。在VR、AR、虚拟数字人、3D沉浸式展览等诸多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利用融媒体“云端”平台发布文物信息、开设网上展馆、宣传介绍展览等内容,观众“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可极大拓宽博物馆的宣传辐射面,使博物馆以全新的形式吸引着观众。

1数字化为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博物馆数字化并不是抛弃历代文博工作者流传下来的优秀业务工作流程,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将原有繁重的业务工作归纳整合,采用互联网与单位内网进行信息构架,将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

2001年以来,随着国家文物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启动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文物数字化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为开展统一的数字资源建设,国家文物局制定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文物元数据、电子身份标识、馆藏文物信息著录、文物摄影数字采集、文物数据存储及交换等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数理与研究。2016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在文物工作中加强新科技支撑。

博物馆数字化是多个业务系统集合而成的统一体,贯穿于博物馆运行的各个方面。从博物馆工程建设方面来说,涉及安保监控、环境控制、物业运营管理等;从博物馆信息处理利用方面来说,涉及参观预约、融媒体宣传、行政管理等;从博物馆藏品业务工作方面来说,涉及文物库房管理、展览展示、文物保护研究与宣传教育等。各业务系统合理搭配组合,可组成博物馆数字展厅展示系统、数字博物馆行政管理系统和融媒体展示系统等综合平台。

2博物馆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2.1博物馆数字化对文物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对文物的破坏力越来越强,使用新技术迅速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是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有效方式。我们要做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就要依靠数字技术有效地降低博物馆日常科研工作对实体文物的使用频率。文物数字化可以一次性高质量多维度多角度地记录文物现状。文博工作者可不再重复提取文物本体,而通过数字影像对文物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的绝对安全。

2.2博物馆数字化对文物管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数字化可协助文博工作者利用数字技术更高效地对文物进行影像采集与数据管理。通过二维、三维等高精度采集技术,全方位全角度获得文物高清信息,构建强大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实现各业务部门的文物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文物管理与研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我们要科学地把握工作规律,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主动承担起博物馆数字化的重担,实现更多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2.3博物馆数字化对教育广大观众具有重要意义

3文物摄影数字化是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数字化为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为观众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供给,使观众更便捷地享受博物馆服务,更好地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技术、新理念、新平台下博物馆事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文博摄影工作者要在本职工作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坚持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重视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物摄影数字化是新时代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高质量文物摄影能够对文物内在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为文物保管、研究、展示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文物摄影数字化涉及内容广泛,如对田野考古中遗迹和遗物的拍摄;对馆藏的陶瓷、玉器、书画、漆器、石窟、壁画、竹木牙角等杂项的拍摄;对建筑、自然遗产风光乃至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拍摄;对遗留至今的革命文物、民俗文化活动的拍摄等。文物按质地划分有十几个种类,主要有石器(包括新、旧石器、石碑、石塔、石雕)、陶瓷器(包括彩陶、素灰陶、瓷器、唐三彩)、铜器、铁器、金银玉器、木器、武器、雕塑、丝织品、字画简牍等。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党史学习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基本陈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通过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实物,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自党史展览馆开展以来,已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作为党史展览馆藏品保管部的摄影师,我立足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素养,对如何通过文物摄影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现代化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信息化的今天,博物馆工作处处离不开数字影像。优秀的文物摄影是迅速提高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知名度和辨识度的有效手段。

4党史展览馆数字采集系统介绍

4.1相机拍摄系统

相机拍摄系统是最常用的文物摄影数字采集设备。相机拍摄系统包括相机、镜头、拍摄支架、摄影灯光四个部分。相机可以分为35mm单反相机、中画幅相机、大画幅技术相机。相机需采用3000万以上有效像素的设备;镜头需采用微距镜头、标准镜头或中长焦镜头,以避免镜头成像出现畸变;镜头光圈选用最佳光圈;使用拍摄支架将相机固定在合适位置,选取合适角度对文物进行拍摄。

图1仙娜大画幅数字技术相机

作为国内一级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使用的是可做前后组非对称俯仰和摇摆操作的仙娜大画幅数字技术相机。该相机可通过前后镜头的摇摆与俯仰,创造出更广阔的有效像场,校正由于拍摄角度而造成的焦平面变化所形成的透视变形。在拍摄大型文物时,为确保采集精度会进行作品的分段拍摄。多幅拼接工作时,大画幅相机可在保持机位不变的前提下平移拍摄,减少相邻两幅影像的重叠面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4.2大幅面平面扫描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很多专门采集特定类型文物的新设备。大幅面平板扫描仪是主要用于扫描大幅平面原稿的工业级专业超高精度扫描仪,被广泛地应用于平面文物复制、装饰设计、陶瓷制造、印刷制版、纺织等领域。党史展览馆使用的MetisDRS1600可变光平台式立体扫描仪是目前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平面文物数字采集设备。该设备可对书籍、档案、书信、油画、国画等平面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获取文物的二维色彩和三维结构信息,建立数据资源库,为学术研究、文物复制、文物鉴定等专业领域提供数据支持看,是对以往传统平面类文物拍摄技术的补充。

图2MetisDRS1600可变光平台式立体扫描仪

4.3三维扫描采集系统

文物三维采集是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扫描,形成点云数据,再通过专业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形成文物的三维模型的工作。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三维扫描采集方法有三种,即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光栅投影扫描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博物馆相继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工作。文物三维数字化对于提高文物的保护、复制、研究、展示等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物三维采集能以无接触、无损害、全方位完全数字化的方式准确、有效地记录文物细节信息。采集完成后,可尽可能地减少易损毁的文物提取与触摸。

图3CreaformGOSCANSPARK便携式三维扫描仪

党史展览馆使用的是CreaformGOSCANSPARK便携式三维扫描仪。该设备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方便各种手持工作,配备四个内置摄像头,可快速进行3D结构扫描和色彩采集,实现各种物体表面和纹理的细致尺寸测量,适用于各类文物的三维采集。

4.4虚拟现实全景采集系统

虚拟现实全景采集系统运用数字技术、高速网络、虚拟现实、新媒体与云服务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观众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访问博物馆。据统计,继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之后,2021年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数量增加到3000多个。2021年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相比2020年增加了15%以上。全景采集技术使用的高动态相机基于360度全景采集真实场景图像的工作原理,在24位真彩色的基础上使用8位的α光线通道,可准确还原现场在任何光线下的细节。该技术凭借可交互、沉浸感强、包容性好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虚拟展厅项目所采用。

图4海洋海泰三维实景采集系统

党史展览馆使用的海洋海泰三维实景采集系统由全自动扫描拍摄系统和指挥研判管理软件两部分组成。该设备采用高灵敏线性CCD传感器和尖端的HDR高动态图像采集技术,具备完整的现场细节记录能力。区别于传统的照片拼接式相机,该设备运行时无需调整光圈、焦距、曝光等专业操作,只需“一键拍摄”,便可在1分钟内采集一组完整的现场全景图片。其自主研发的管理软件可将不同地点场景全景相互串联,同时实现展品的点对点实景定位,让全景采集效果一目了然。设备支持多文件格式导入、管理、分类,轻松实现对纷繁众多的文档统一管理。

5文物摄影数字化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文物摄影数字化不光需要专业的设备,更需要科学地培养我们的专业素质。随着博物馆数字化的日益推进,多维度数据采集工作任务也日益增多。不断提升文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是保证博物馆数字化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文博工作者做好在岗培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确保人员的思想和技能与时俱进,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5.1要充分认识文物的价值,具备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

我们要做好博物馆数字化工作,首先要了解博物馆、熟悉历史,具备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充分认识文物的时代特点和价值。只有充分地了解文物,才能正确理解文物为什么重要?珍贵在哪里?才能在数字化工作时有针对性地着重表现文物。文博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博物馆的各业务职责,设计出更符合博物馆需要的数字化工作方法。

如对明清五彩瓷的数字采集。五彩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众所周知,色彩对瓷器类文物价值的表现至关重要。五彩瓷创烧于明代,兴盛于明代,所用彩料颜色为红、绿、黄、蓝、紫,色彩清新雅致,犹如一方盛夏的荷塘。经过历代瓷器烧造的不断发展,五彩瓷到清代才真正趋于端庄、沉稳、大气。明代五彩瓷的绿、黄二色更为浅淡,清代则略显灰暗。清代五彩瓷色彩更加丰富,大量黑彩的应用使瓷器整体色调更为深沉凝重。蓝色彩料方面,二者均采用青花钴料,但时代不同,回青与珠明料虽然发色接近,但整体效果前者浓重,后者明快。文博工作者要具备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了解文物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文物的细微差异,通过对曝光的精准控制,还原文物的真实颜色,才能真正表现出文物的价值。

5.2要守住传统功夫,具备精湛的摄影技术

摄影术自1839年诞生以来,历经玻璃板、胶片、数码化不断发展,但摄影的基本原理始终未发生改变。文博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工作,熟练掌握摄影基本功,像熟悉自己身体一样熟悉摄影器材,摸清、弄懂、精通摄影技术技巧。将摄影技术转化为自身综合能力,可根据自己创作思想真实表达摄影观点。

5.3要敢于自我革命,时刻把握博物馆文物摄影数字化的工作原则

文博工作者要勤思考多反思,敢于自我革命,重新认识自己的摄影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摄影欣赏水平,处理好博物馆文物摄影与艺术化静物摄影的辩证关系。文博工作者要多读摄影专业书籍,多观看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不断扩充自己的眼界。

5.4要勇于创新,敏锐发现新技术新科技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新时代。博物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广大文博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让我们从文物摄影数字化做起,吸收和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激发文物时代价值。认真做好博物馆的基础数据积累工作,深入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努力提高博物馆数字化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新时代,让数字化赋予博物馆更强大的生命与活力,推动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THE END
1.VR全景博物馆——让博物馆“火起来”不管是十里洋场的繁华、还是红岩革命的英勇,博物馆一直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通过VR全景拍摄制作技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穿越空间,去切身体验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历。 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布局,使得展品的信息承载量不能完整的呈现出来;其次,传统展品宣传只能通过视频、图文等二维媒介介绍展品的信息,https://blog.csdn.net/kuleimanvrqj/article/details/135554584
2.vr互动展示: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总的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为传统的展览模式带来全新的体验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展览可以实现更加直观、互动、多样化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观众,提高展览质量和水平。未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相信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196387133789837&wfr=spider&for=pc
3.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跟随小鹿姐姐一起去穿越体验吧~ Flash Player插件未安装安装插件,如果已经安装请检查是否被禁用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22366797891694304&track_id=24d9e903-9f51-43d1-aaeb-937ca4ba1792
4.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跟随小鹿姐姐一起去穿越体验吧~ 制片人丨武慧锋 摄像丨南士凡 现场编导丨常方卉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828/t20240828_526875536.shtml
5.VR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研究与应用——以中国工艺美术摘要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作品展示的交互设计,发现了一些具有创意且能够满足参观者需求的方案。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现状,结合虚拟现实陈展展示的特点,探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展品虚展开更多 作者 吴庭芳 肖守柏 机构地区 南昌工学院 出处 《河北画报》 2023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0274366
6.VR技术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穿越千年探索古迹之美——顶端新闻360°近距离观赏丝路非遗项目,追寻中原文化受西方影响的痕迹。例如用VR视角解锁“千年佛教艺术的璀璨明珠”——洛阳龙门石窟。 在移步换景的解说中想象佛教东传后的中国化融合发展脉络,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出智慧火花。 热门博物馆 借助VR技术,博物馆中的文物得到了更生动、细腻的展示。浸入楼兰博物馆,千年不腐的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C58D5ED47B14F70B8639464CB9653
7.广州vr博物馆一、什么是VR博物馆? VR博物馆,也称为虚拟现实博物馆,是一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数字化博物馆。它通过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手柄等硬件设备,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环境中,以第一人称视角自由探索博物馆,并与展品进行互动,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VR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参观https://yaotai.163.com/cs/metaverse/pWJ40owBm1p-cBRUivzP.html
8.文化传承新突破:VR技术与博物馆的精彩邂逅51CTO博客华锐视点VR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相结合。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三维虚拟功能,将博物馆建筑和藏品的真实场景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虚拟博物馆。博物馆场景中的文物是与实体博物馆中的真实文物相对应的高真实性数字文物。通过VR虚拟现实设备,虚拟博物馆可以“移出”进行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知识传播的作用。由于展品和场景存https://blog.51cto.com/u_11953902/5351016
9.AR和VR技术,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AR和VR技术,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2016年,对于那些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耕耘的 人们来说,无疑是兴奋的。在大量新头盔进入消费市场的同时,VR和AR的应用范围也在慢慢扩大。这不,有不少博物馆中也应用了这 两种技术。那么,技术和文化的联姻如何带来颠覆性的体验?今天, 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VR技术与https://m.renrendoc.com/paper/124164665.html
10.vr技术可以用在哪些方面2、VR博物馆 利用VR技术,建立起各种“数字化博物馆”,让游客通过电子设备,更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文物本来的样子,体验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这种高科技+文化的碰撞,让博物馆迎来了一次体验升级。 3、VR样板间 基于三维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平台,将房产宣传推向更具互动性、沉浸感、传播度;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设https://www.36dianping.com/news/10603.html
1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将藏品的展览工作与AR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展览工作的生动性。在国内,AR、VR等技术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博物馆资源的藏品展览过程中。例如,2017年5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选取了圆明园西洋楼、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 26个景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给受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12.你见过“活的”文物吗?兵马俑博物馆与VR技术融合,戴上VR眼镜就秦始皇的统一逛展方式已经来临了,借助全景和VR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众多博物馆纷纷打造出“数字化展馆”,让游客以全新的方式亲近和观察文物。只需佩戴VR眼镜,你就能与兵马俑“对话”,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冒险之旅。 在这个虚拟的数字世界中,你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走进展厅,你无需担心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需戴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1273656
13.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技术→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近年来,不断探索将LED显示、全息幻影成像、VR/AR/XR虚拟现实、裸眼3D投影、沉浸式环境交互等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文化展示场景中,用现代科技让“沉默”的展品“动”起来,让“睡着”的文化“醒”过来。 虚拟现实技术 http://www.kltsa.com/Case-10747.html
14.“技术控”的“献礼”!我院学子建了一个VR党史博物馆当虚拟现实技术和党史教育结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如何采用既新鲜又潮流的方法开展理想信念学习?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王渊同学的做法,也许会让你眼前一亮。 王渊采用VR虚拟全景体验系统,结合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制作了一座不一样的党史博览馆——VR党史教育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你不仅可以足https://sise.uestc.edu.cn/info/1054/5209.htm
15.VRAR技术究竟能为艺术展览带来什么?“如今VR技术在世界各大一级博物馆里可以大量看到,通过VR技术,观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这是世界各国在博物馆开发以及博物馆和观众互动上的新趋势。”据了解,除了AR、VR外, 3D立体光雕投影技术、浮空投影技术等在国际性展览中也已经相当成熟,这些技术只要和故事主轴、展览主题搭配得宜,可以起到很好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46303
16.利亚德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技术→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影响力的展览展示项目,并依靠LED显示、全息幻影成像、VR/AR/XR虚拟现实、裸眼3D投影、沉浸式环境交互、全景多声道等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以展演业态组成文化核心,从游客体验情绪、空间动线和后期运营全面考虑,结合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结合,打造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的博物馆,满足人民群众多https://zhuanlan.zhihu.com/p/516839537?utm_id=0
17.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s://www.nbcc.cn/2020/1029/c1114a34386/page.htm
18.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以红瑶文化虚拟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以红瑶文化虚拟博物馆为例作者为杨鹏飞,于2018发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硕士论文,论文导师是吕屏。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4375466.html
19.重庆VR全景拍摄/制作/展示,博物馆VR制作新视觉,VR数字化公司视频重庆新信事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VR全景拍摄、制作、展示与博物馆VR制作的公司,提供Zui新的VR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引导消费者走入数字化的世界,享受A2VR全景拍摄技术需要全景相机和载具,全景相机可以在一次性拍摄中采集所有的视角,并将这些视角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全景图像,载具包括车辆、无人机等,可以将相机https://fuwu.11467.com/info/21397250.htm
20.v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元居科技VR技术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场景和情境。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VR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博物馆领域中。本文将就V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一、V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 1.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人类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的场所。而VR技术则是可以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https://www.mvpmeta.com/newdetail/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