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

据新华社消息,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

李倩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本文拟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6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李倩倩副教授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元知识”的人类文明起源研究如何在各学科纵深式发展的同时,由学术领域走向公共知识领域?作为遗产阐释权威机构的博物馆如何综合运用田野考古发掘的物质遗产、学术研究成果与新兴数字技术,向公众转译人类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由科技部立项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或“探源工程”),是最具系统性与代表性的华夏文明起源探索。探源工程自2002年立项至今已开展工作20余年,历经预备性研究和第一至第五阶段,现已同步进入推动研究成果展示、宣传推广与转化利用的知识普及阶段。在知识生产多向度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一方面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文物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与展示的进步,为博物馆向公众揭示文化遗产内涵、增进互动沟通赋能;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考古学研究从田野迈向阐释的步伐,继而对博物馆知识加工、转译、展示与输出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文明起源研究:以考古学为基础的知识生产

卡尔·波普尔(CarlR.Popper)将“知识”区分为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主观知识由意识经验世界构成,客观知识则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构成。系统认知文明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理性记忆的需要,其探寻过程是客观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机制互动反馈的结果,这一过程的支配性机制是人通过反思、批判、总结等方式持续创造知识集群作用于物理的自然世界,继而基于主观认知构筑客观知识。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近年来,学界有关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公众阐释与传播的讨论逐渐增多。2023年3月,在“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上,曹兵武提出“探源之后怎么办?成果如何与公众对接?如何实现文明互鉴?”等问题,高大伦则就目前遗址博物馆信息展示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观点,尤其强调遗址博物馆仿复制品、辅助展品过多,虚拟复原、虚拟再现、沉浸式设备滥用,以至遗址信息阐释被削弱等弊病。同年5月20日,“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开幕,对考古遗产活化利用的探讨未来势必会包括数字技术运用的问题。

博物馆展览是探源成果走向公共知识领域的主要渠道

考古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模糊、有争议或悬而未决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博物馆展览的信息阐释。就博物馆展览的知识转译而言,学术研究是展览策划与文本撰写的基础,故而,在“再语境化”的博物馆场域中,史前考古材料更加依赖多重意义网络的建构和演绎式填补。理论上,博物馆展览内容与辅以图文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结论推演,可在最大程度上为合力重建“有限度的真实历史”创造条件,帮助观众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知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程,确保展览内容的客观性、学术性与启发性,起到“以物证史”“透物见人”的作用。如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统筹和浙江上山遗址考古领队蒋乐平在访谈中提到,“最客观最带有结论性的东西是文物,但文物的展示应该允许出现适度的内涵演绎,可以带有研究过程和结论,学术也是可以展览的”。如“稻·源·启明”展第二章“那一粒米”的单元说明文字如下: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从此,那株祖本是狗尾草的稻,在古人的培育下“疯狂”生长。

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隙鲸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裁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这些都是何其伟大的发明!正如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那样振奋人心。他们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

上山遗址灰坑中发现的陶器胎土中散落的羼、稻壳与稻叶是考古学家眼中世界最早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然而,如不加以科学阐释,公众很难单凭对物的观赏理解遗物负载的重要文化意义,而照搬考古报告则会形成另一重阻碍观众深入理解的屏障。“稻·源·启明”展将学术信息进行了适当转化与演绎,使观众通过单元说明进入万年前先民水稻驯化的情境之中。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主题讲座《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与国博官方网站、社交平台账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央视新闻”社交平台的直播节目录屏共享于官方网络平台,在展览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能持续通过网络发挥知识普及的效能。

助力或阻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早期文明展示中的角色问题

作为阐释媒介的博物馆数字技术

洛阳博物馆实景观展

从中观层面来看,数字技术为动态拓展博物馆展览阐释语言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数字屏幕或投影界面不仅可扩展展墙、展板、展牌等二维界面的描述性阐释功能,也能以声画结合、虚实结合的动态方式填充考古文物的阐释语境,在展览中创建考古学家推拟建构的可视化的远古时代景观,为观众的智识体验提升创造条件。比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展以裸眼3D成像技术为基础,使用声光电体感装置,雷达互动投影墙等数字手段展现二里头夏都遗址推拟复原后的视觉意象。另一方面,投影技术也常被用于遗址地理信息的展示。地图类说明此前多以静态图版的方式展示,视频投影使其信息得到了动态拓展,图文及解说等方式随影像连点成线,增益了观众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人群迁徙、文化传播路线等情况的宏观认识。投影装置往往被设置于展览序厅或展览起承转合的部分,作为各重要节段的知识铺垫。因投影覆盖面积、形态可根据需要进行弹性设置,有效填充了博物馆展厅竖界面的视听效果,对观众形成的阈限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2021年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如果承认作为阐释媒介的博物馆数字技术可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上调和展览阐释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助于遗迹、遗物信息立体、全面地展现,增益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开放式结论推导,那么就探源成果展示而言,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其一,如何在展览中有效统合学术阐释与视听等数字化互动手段,科学地转译出土文物的内涵与价值信息,改善文物由于语境剥离造成的理解困难、传播效能受阻。其二,如何利用数字手段调和学术知识输出与观众认知特点之间的错位,提升展览的可观性、传播面与影响力。其三,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既“展结果”也“展过程”,充分利用展览元素向公众客观、深入地展示考古学之于早期文明研究的工作方法、过程与成果;以及如何处理考古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观点。

THE END
1.VR+博物馆,沉浸式+无限制的参观方式真City!博物馆国宝建筑风格“天宫藻井”位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太岁殿内,被誉为“稀世国宝”,是中国藻井艺术孤品,作为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经过精心修复后重现于世。 通过VR 全景技术,将这座博物馆 1:1 还原到线上,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个精美的国宝,从而了解古代匠人的技艺和文化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时间https://m.163.com/dy/article/JJHPO0490538O66N.html
2.VR全景博物馆——让博物馆“火起来”不管是十里洋场的繁华、还是红岩革命的英勇,博物馆一直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通过VR全景拍摄制作技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穿越空间,去切身体验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历。 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布局,使得展品的信息承载量不能完整的呈现出来;其次,传统展品宣传只能通过视频、图文等二维媒介介绍展品的信息,https://blog.csdn.net/kuleimanvrqj/article/details/135554584
3.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跟随小鹿姐姐一起去穿越体验吧~ Flash Player插件未安装安装插件,如果已经安装请检查是否被禁用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22366797891694304&track_id=24d9e903-9f51-43d1-aaeb-937ca4ba1792
4.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跟随小鹿姐姐一起去穿越体验吧~ 制片人丨武慧锋 摄像丨南士凡 现场编导丨常方卉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828/t20240828_526875536.shtml
5.中国博物馆在展览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以【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中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藏品进行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使观众从"观看"传统艺术转化为"体验"传统艺术,这种藏品展示与观众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方式巳成为我国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的趋势。基于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及大众审美心理的相互结合,开发了VR皮影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BWG202002021.htm
6.博物馆展厅中可以运用哪些数字科技?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博物馆展厅中可以运用哪些数字科技? 在博物馆展厅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以下是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几点建议: 1、互动展示: 智慧博物馆展厅中我们通过触摸屏、手势识别等技术,观众可以自主浏览展品信息,甚至与虚拟展品进行互动,如模拟文物修复、历史场景重现等。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1400825
7.VRAR技术在虚拟博物馆游览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本文旨在探讨VRAR技术在虚拟博物馆游览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的具体实现方式和效果。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数据采集: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调研,收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背景等资料;2、数据处理:利用3D建模技术构建虚拟场景,结合AR技术将文物和历史背景融入到虚拟场景中;3、数据分析: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549028587
8.VRAR技术究竟能为艺术展览带来什么?“用AR还是VR,并没有哪个技术更先进的概念,而是针对展览的特点和带给观众的效果。”温怡宁介绍,AR和VR技术在艺术展览上的运用范畴和空间、领域是完全不同的。AR更适用于平面艺术作品、媒材的立体化和动态化延伸;VR技术上则适合物质文化遗产或古迹类等具有空间性质的展览,比如在埃及博物馆里就大量使用VR技术来展示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46303
9.VR虚拟现实服装博物馆,带你领略传统服饰之美VR虚拟现实服装博物馆系统是根据权威行业专家提供的内容资料,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服装一体化设计仿真教学系统为工具,再结合3D MAX三维设计软件,运用高清精美图片、文字说明、声音解说、高清视频、360度全景、三维交互等多种手法真实还原中外历史服饰文化,内容涵盖汉、唐、明、清等具有代表性的朝代特色场馆,以及西洋中世纪、https://www.xilinda.com/sys-nd/39.html
10.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案(AI5GBIMVR等技术赋能).ppt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案(AI、5G、BIM、VR等技术赋能).ppt,* 20000流明的国际标准超亮度数字3D投影成像系统;3D数字影像对位校正系统; 数字3D影片播放控制系统;5.1声道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 数字国际标准超高清多通道影片; 数字3D立体墙体秀 - 2.1 核心场景 - 博物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24/5012200224004220.shtm
11.IIGF观点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运营策略研究——以不列颠在线上活动方面,不列颠博物馆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线上展示平台,从而最大限度服务了潜在的观展人群,同时也突破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实现与观众的双向交互。同时,不列颠博物馆还通过与谷歌地图合作推出街景游览策略、发展展厅全线多语言语音导览服务等方式提高线上客户的观览感受,其线上展示内容具有设计精良、内容丰富、参观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7787.htm
12.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基层政务公开规划建设的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现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3个、农家书屋832个,文化信息基层服务点覆盖到村和社区,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共建成村(社区)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60个,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https://www.maoji.gov.cn/grassroots/content/1259946790
13.v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元居科技VR技术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场景和情境。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VR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博物馆领域中。本文将就V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一、V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 1.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人类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的场所。而VR技术则是可以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https://www.mvpmeta.com/newdetail/1446.html
14.vr技术可以用在哪些方面2、VR博物馆 利用VR技术,建立起各种“数字化博物馆”,让游客通过电子设备,更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文物本来的样子,体验古代人类的生活文化。这种高科技+文化的碰撞,让博物馆迎来了一次体验升级。 3、VR样板间 基于三维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平台,将房产宣传推向更具互动性、沉浸感、传播度;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设https://www.36dianping.com/news/10603.html
15.VR技术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穿越千年探索古迹之美——顶端新闻借助VR技术,博物馆中的文物得到了更生动、细腻的展示。浸入楼兰博物馆,千年不腐的楼兰美女干尸就在眼前栩栩如生。从她的深眼窝、高鼻梁面容,以及头戴白色粘帽、脚穿皮靴的穿着风格,能推测出她欧罗巴人种的属性。 采用模型+动画的方式,打破常规还原文物原貌。通过现场模型采集和三维数字化手段为文物赋能,用实景、实物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C58D5ED47B14F70B8639464CB9653
16.在陈家祠玩VR!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数字体验馆带你穿越时空12月27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数字体验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数字体验馆位于陈家祠前东斋,可容纳20人同时体验,综合运用了三维数字投影、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解读陈家祠百余年历史和岭南建筑艺术。数字体验馆以“历史还原和保留建筑融合交融”为核心,以“游客服务”为导向,着眼于为参观者打造身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12/28/c1801587.html
17.虚拟展厅线上虚拟博物馆vr虚拟现实红色展馆建设【不熄灯的博物馆】深层互联运用前沿VR技术,打造高端VR虚拟展厅与线上虚拟博物馆,呈现沉浸式体验。做一个线上虚拟展馆多少钱?无论是VR展厅、VR博物馆,还是3d虚拟展厅、线上虚拟展馆、虚拟校史馆等的设计与搭建,均可量身定制。https://www.depthlink.com/xunizhantin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