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空间中的数字化应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作为与传承同等重要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成为了传媒、教育、公益、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中,作为向公众阐释文化遗产、实现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展示场所的兴建成为了非遗保护乃至传统文化振兴的一个热点。但是,“传统博物馆”模式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间的分歧由来已久,“远离真实”“固化遗产”等论点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以维系生命力为保护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无形性、动态性、时空性等特征,决定了可视化媒介、体验性展项以及“虚拟+现实”的场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将被大量应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优势

1.1遵循非遗活态保护规律

1.2体现现代展陈设计趋势

对于当代各门类博物馆乃至整个展览业而言,数字科技手段等无形展陈运用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拓展之中。可以说,由20世纪末期作为展陈设计的一种辅助表现形式,逐步升级为吸引大众眼球的主要表现形式。数字技术等运用的频度不断提高,展区设计中交互区域面积不断增加,使得无形展陈设计风格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的整体艺术设计风格。甚至可以说,数字化展示是展陈环境与氛围营造的能手。对于非遗实体展示空间而言,在墙壁介绍文本基础上,可以利用讲解声、背景声效、背景音乐、影像等媒体文件类阐释语言共同构筑故事情节、引导情绪升发。

1.3适应当代信息传播特征

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决定了参观者对于展览传播信息的内容与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符合现代传播理念与受众需求的展示形式相结合,才能使非遗博物馆类展示机构受到公众的欢迎。国外,现代技术促进非遗类信息共享的实例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例如,荷兰国立民族博物馆就主办了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亚欧博物馆”(ASEMUS)平台,以促进收藏信息共享。另外,借助“全球体验”,该馆与欧洲的文化少数群体建立了联系,并且把展览与艺术、文学、喜剧和音乐活动融为一体[1]。又如,国立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在很早之前已经试图实现实物展品与虚拟数字化信息之间的平衡[1]。

1.4实现保存文化记忆功能

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强大的辅助实现功能,使得数字资源具有了很高的记录、呈现与创造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将非遗项目的“无形”向“有形”的转变,将非遗项目以可视、可听的非遗数字资源的形式进行固化的功能。为数字化展示而挖掘生成的数字资源,已然成为了博物馆一类重要的展品资源。借助多媒体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未来保存珍贵的文化记忆,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提供了不可估量技术保障。

2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方式

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态差别较大,数字化展示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传统表演艺术类主要围绕视听体验进行设计,如曲艺中的方言就是一个可以做数字化衍生展示的亮点;对于传统工艺技艺类而言,交互体验是设计的亮点,如手艺的多媒体虚拟教程与实物制作的体验;传统节庆仪式类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则旨在营造情境模拟的最佳效果,如民间元宵社火、节庆庙会盛况的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其中场景营造与氛围营造的到位与吻合是一个关键点。

2.1工艺技艺类

传统工艺技艺类非遗项目需要将繁复、精妙的“手艺之美”传达出来,因而,只求制成品的有形展陈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主要有3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让手艺持有人配合参观需求常驻展馆表演,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妨碍正常生计与传承秩序;第二种方式是将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直接设在展示空间内,但参观者并非时时都能看到手艺展演的“高潮”部分,通常看到的只是普通工作场景而已,违背展示传播的初衷;第三种方式是借助数字多媒体等手段,将凝练的、精彩的过程演示通过媒介投放在展览中,在影像之外还可升华为交互体验。

体验是加深理解的良好手段,因而,交互体验是工艺技艺类项目展陈设计的重要环节,手艺的可视化虚拟教程可与实物真实操作体验相互配合。目前,许多博物馆都开辟了手工制作空间,但在可视化的体验引导设计方面还有待加强。

2.2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

传统表演艺术类主要围绕视听手段来呈现,但并不止于视听。有时候,空间设计无法完全满足不同表演类型对舞台场景与表演氛围的要求,比如一些以走街形式结合传统节庆进行的群体性表演,无法以固定的舞台、戏台设计空间来承载,就需要更立体化、多维度、跨时空的虚拟展示手段来呈现。

图1:在“摆手舞”体验展项中使用体感识别技术

另一方面,“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特别是地方传统表演艺术,需要兼顾本地参观者与观光客来诠释这些项目,为参观者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展示信息。由于展示空间有限,除实物外的各种介质的衍生信息需要通过数字交互设备等手段来完成。比如曲艺中的方言,就是一个可以做无形衍生展示的亮点。

2.3节日仪式类

图2:在元宵社火展示中使用幻影成像技术

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与新兴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3.1非遗与VR

在内容层面,我们可以试着探讨VR(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展示之间如何结合这一现实问题。

非遗里面有丰富的民间生产生活,是体验传统生活的载体;有梦幻的神话故事形象,是体验中国式科幻的载体;有精妙的传统科技智慧,是体验思维探索的载体。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态与思维特点决定了它在VR内容领域的潜力。那么,如果就此搭建一个非遗VR体验空间,观者就可以走入非遗中间,就如同于当代先进的科技馆、电影博物馆一样,在吸引大众、吸引青少年方面表现得就会十分出色。

3.2非遗与AR

AR(增强现实技术)与VR是不同的概念,VR是指创建完整的、身临其境的3D环境,而AR是指使用各种硬件技术来创建一个基于真实世界的、带注解的或者“增强的”复合场景[3]。

假设虚拟现实技术无限发展完善,那么就展示功能而言,其对实体空间的需求就会降到一个相当低的程度,加之自然用户界面(NUI)等感官体验技术的辅助,博物馆实体展示空间的存在价值将不断被虚拟展示所取代。而在上述技术迭代过程中,增强现实技术或可扮演博物馆或其他实体展示空间“吸引物”的角色,基于这个技术,博物馆实体构景与强大的虚拟内容开发,将维系实体展示空间作为信息与知识传播媒介未被取代的存在价值。

3.3非遗与NUI

NUI(自然用户界面)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参观者与展示内容之间的互动方式,提供了体验式接触、空间探索、动作模拟等虚拟实现的可能性。

就非遗展示而言,NUI使得手工制作视频观看和简单信息交互有了提升的空间,虚拟手工制作体验将使不适于在展示机构中体验的内容得以实现。例如,卢浮宫《安地诺面纱》展览中使用微软Kinect使得参观者接触数字形式的古希腊挂毯[3]。

利用NUI可以进行微观世界的探索。例如,核雕内部空间的虚拟微距动态探索,被雕刻的细节所彻底折服。

运动控制类交互界面则可用于体验舞蹈等肢体动作形式。例如,《国家地理》杂志“天堂鸟”展览中的“舞蹈,舞蹈的演化”游戏,可控制一只虚拟的3D鸟进行真正的求偶舞蹈仪式。

4案例部分

4.1“马街书会”数字影像展示设计

“马街书会”起源于元代延祐年间,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每到正月十三,远近的曲艺人负鼓携琴来到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千座书棚,吹拉弹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马街书会的宏大场面成为了中国曲艺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如何在实体空间中展示马街书会?马街书会现场是北方冬季的麦田和村镇,范围很大,书棚自由凌乱,人们随意行走驻足,摄影、摄像所得素材存在着画面缺乏重点、同期声嘈杂等问题,如果直接展示,不仅无法让参观者直观理解这一传统曲艺文化空间的规模、特点与价值,而且无法让参观者感受到书会在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独特艺术魅力。

这就引出了以展示为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技术参与信息加工的必要性问题。比如,利用数字虚拟影像制作技术,就可以实现内容的提炼与内涵的凸显。可设计为俯视角航拍的虚拟效果,虚拟视点由远及近,由广袤的中原板块,拉近到宝丰县、马街村,再到麦田之中,虚拟视点穿过密密麻麻的书会人群,带领参观者聚焦一个个说书人、听书人的特写画面。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结合,将传统曲艺的精气神通过说书人投入甚至夸张的表情、听书人专注甚至痴迷的表情传递出来。甚至还可以加入田野调查片段对话,例如“听书人口中的说书人”等。

在多媒体展示基础上,还可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将人物面部特征和动作抽象后动画化,制成更为特征鲜明而抓人眼球的展示素材短片;也可利用全息投影、3D投影、VR虚拟现实等技术,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马街书会互动体验空间。

4.2“哈尼卡乐园”交互式展示模型

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研究生娜文,在张烈、史元春老师指导下制作的毕业设计《哈尼卡乐园(HanikaParadise)》,是一个面向民俗博物馆实物模型交互式展示的探索方案。它结合了达斡尔族传说故事和哈尼卡纸偶艺术,为体验者呈现出具有奇幻色彩的纸艺空间。该空间也是可以交互的实物用户界面,体验者可以像玩纸偶游戏一样将人偶移动到空间中的特定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系统反馈的提示信息找到隐藏的道具开关完成更多互动来体味达斡尔族的传说故事和民俗风情[4]。

以奇幻的视觉和交互体验,传播口头传统中的典型意象和手工技艺中的代表性手法,形成现代科技辅助下的新型传统文化展示空间。最终目的是吸引参观者进入场景情境,在互动游戏体验中,达到知识传播等目的。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M].陈双双,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22.

[3]MULLENT..增强现实:必知必会的工具与方法[M].徐学磊,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

[4]娜文.民俗博物馆实物模型互动展示系统HanikaParadise[D].北京:清华大学,2015:1.

作者: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本文部分内容已刊登于《遗产与保护研究》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专题论坛历史类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维度逻辑和路径摘 要梳理3种数字化展陈维度,总结其优势与不足,并基于数字孪生和混合现实技术构建了“虚实相生”、多元维度、弱化尾声的回响式展陈逻辑,有效缓解了“博物馆疲劳”和过度娱乐化问题。此外,还基于互联网的爬梳式数据聚合,通过对文物的知识组织,构建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NTcyOTY5NA==&mid=2247491423&idx=1&sn=49c40bf06a745cfde47272794aadd417&chksm=c1835a719c9290b681213bc087a913dc21cb31a7063a00bf9ba907152b5be3f68a1f9d10578f&scene=27
2.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重塑文化遗产的新篇章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重塑文化遗产的新篇章 在信息时代与数字社会的持续演进中,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守护者,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博物馆数字化工程,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与传播方式。本文将深入探讨博物馆数字化工程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示数字技术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294967504343040
3.数字博物馆对比传统博物馆的特点有哪些?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博物馆已经成为如今重要的博物馆形式,它的特点是不受空间的限制,让人足不出户浏览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数字化与博物馆的有机整合,特点鲜明。管理员能更方便地对博物馆的资料进行编辑、加工和 …https://www.chinalivi.com/baike/2227.html
4.3d数字艺术博物馆的特点及艺术效果元居科技3D数字艺术博物馆是通过数字技术和设计来呈现艺术品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它是数字时代的艺术展览,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强大的艺术效果。 一、3d数字艺术博物馆的特点 1. 交互性强 3D数字艺术博物馆展览具有非常优秀的交互性。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人们感觉到仿佛身临其境https://www.mvpmeta.com/newdetail/1420.html
5.数字化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所具备的特点期刊摘要:数字化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比,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传统博物馆不足,摆脱了传统博物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利用范围。开辟文化产业的新路径。可能会对传统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也无法替代传统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gsj201208282
6.给你所需的——数字博物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服务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和服务方式的个性化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三大特点。服务资源就是个性化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所要依赖的信息的集合;服务内容则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根据用户定制需求对数字博物馆的资源作特定处理后呈献给用户的结果集合;服务方式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的一系列人机交互手段。 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303/9808c83bfa1748549c175e3e0ea9159f.shtml
7.2024年博物馆行业分析报告除了常见的综合性、历史类、自然类、艺术类外,更是出现了综合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一些新形态博物馆。过去的博物馆主要是历史和文物的陈列,更像教科书,现在要让博物馆更加贴近生活。 至“十二五”末,博物馆行业将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https://www.cir.cn/2014-01/BoWuGuanHangYeFenXiBaoGao/
8.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第三章 国际博物馆所属行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全球博物馆市场总体情况分析 一、全球博物馆发展历史综述 二、全球博物馆行业特征演变 三、全球博物馆行业分类分析 四、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发展现状 第二节 美国博物馆行业调研 一、美国博物馆行业现状 二、美国博物馆收藏特点 三、美国博物馆的公众定位和筹资模式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I09165O4NN.html
9.2024年宁波大学“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微专业招生简章宁波大学“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微专业是面向宁波大学本科生及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微专业,设置世界著名博物馆十五讲、博物馆学与现代技术、博物馆与东亚文化寻踪、海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外博物馆藏文物的视觉元素与文化表达五门课程。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历史学,以宁波大学历史系为学术平台,组建http://jwc.nbu.edu.cn/info/1302/8864.htm
10.“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819个传统村落基础信息、100万+文字介绍、56万张传统村落图片、1万6千分钟音视频素材、278个村落全景漫游、33个村落实景模型、43612栋传统建筑、7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已达2.3T。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自2017年建成以来已成为了中国广袤大地上农耕文明的遗产基因库,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乡村遗产数据库。 https://www.caupd.com/zgzh/zhfw/detail/788.html
1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全球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中;1995年,欧美区域的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进一步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化。 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12.3D空间漫游技术的日趋成熟,让博物馆数字化大放异彩!本文探讨了3D线上博物馆如何通过科技结合传统博物馆,提供便捷的在线体验,强调了其互动性、信息丰富、参与度高以及在文化传播、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推动3D线上博物馆进一步发展。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https://blog.csdn.net/www720yun/article/details/135404005
13.武威市人民政府专项规划武威市“十四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持续开展图书、文博、展览、科技等流动文化服务,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丰富“书香武威”建设内容。 (三)加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纪念馆、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建设项目,构建标准统一https://www.gswuwei.gov.cn/art/2022/2/8/art_1414_478564.html
14.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新闻 湖南新闻联播 2024 00:00/00:00 自动 倍速 沈晓明在调研文博数字化工作时强调 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打造“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 节目简介https://www.mgtv.com/b/607540/20843546.html
15.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6.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 数字化博物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丰富、更高层次的服务,将是博物馆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数字化博物馆 概念 特点 技术支持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wenxue/29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