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浮雕背后的故事
刘世群
《渡河出发》
《倾情奉献》
《集结于都》
局部矗立在于都河畔原东门渡口上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从落成至今,历经十年的岁月。《集结于都》《倾情奉献》《渡河出发》……每当人们瞻仰这巍峨的纪念碑时,总会在这些讲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故事的浮雕前流连。这组浮雕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近日,记者采访了浮雕的原创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赣州市美协名誉主席刘世群,倾听他十多年前创作这些图稿的故事。
心系长征担重任
2007年12月,于都县城建局、文化局、博物馆的同志找到刘世群,邀请他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主题设计系列浮雕图稿。“长征发生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危急关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壮丽史诗,题材重大!”刘世群回忆说,“当时我正受聘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能力又有限,所以总觉得难当此重任。”
不过,于都县的同志跟刘世群讲述了当年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许多感人故事,伟大的长征精神和苏区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而且当时描绘长征出发的美术作品极少,尤其是雕塑作品,作为赣南本土画家,他觉得创作这个题材的作品是一种责任。于是,他决定接受这一艰巨任务。
以长征精神画长征
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过素描《别了,于都河》、油画《长征路上》,但刘世群深知长征出发系列组雕设计的艰巨性。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老红军回忆录,观看了有关影视片,并前往于都、瑞金、兴国实地采风、调研,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经过梳理,刘世群创作了由“主力红军集结于都”“于都人民踊跃支前”“送子参军送郎当兵”“挥泪于都告别苏区”“夜渡于河出发长征”“金戈铁马闪烁将星”这六组画面,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景。但他发现过程太多,内容也有些重复。为此,他“走泥丸”“破铁索”,大刀阔斧、几易其稿进行重组,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重在思想精神的提练,浓缩为《集结于都》《倾情奉献》《渡河出发》三个画面。最后,顺利通过了于都县的初审,有如“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胆突破求创新
一件艺术作品,艺术表现是关键。《集结于都》表现的是中央红军一、三、五、八军团,按中革军委命令,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不同方向汇集到于都。刘世群告诉记者,画面里,在战后重逢的官兵中,特别出现了手吊绷带和担架抬着的伤员,揭示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烈和失败,暗示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这是创作突破之一。创作突破之二是在《倾情奉献》中,母亲为不到年龄的孩子报名参军说情,老奶奶送上彻夜赶做的草鞋,老爷爷捐献了自己的寿材……这些典型的情节,有力地体现出周恩来总理说的“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渡河出发》是长征出发的高潮,是浮雕设计图稿的重点,也是难点。刚开始,刘世群画了几张《夜渡于河》的草图,不过他觉得这像普通行军,就事论事,很不满意。后来,他反复斟酌,大胆突破,把领导人画入图中作为突破口,因为他们是长征出发不可或缺的人物。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时于1934年10月18日与中央纵队过河的历史事实,他在悲壮的渡河队伍画面中,特别刻画了病未痊愈的毛泽东拄着拐杖立于担架前神情凝重,仿佛在批判过去和思考未来;周恩来心情沉重,无奈地惜别眼看即将丢失的苏区去远征;朱德坚定执行军令,举手指挥红军,明知艰险也要无畏前行;送行的乡亲,洒泪、拥抱、挥手,喊着“盼望你们早回来”……这些创新性的合理设计,大大增加了画面的厚重与内涵。
2009年初,刘世群终于完成了浮雕设计正稿。经有关部门审定后,决定做在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基座上,由县文化局委托南昌一家雕塑公司放大制作成石雕。其间,刘世群与有关部门的同志到现场看样、指导、审稿,确保浮雕作品整体上达到预期效果。
雄伟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于2009年在于都县落成,向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75周年献礼。纪念碑高达19.34米,寓意中央红军长征于1934年出发。基座周边的三块浮雕和一块碑文,每块边长10.18米,纪念中央机关等10月18日渡过于都河。
十年来,这座纪念碑下,多少人重温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精神;多少人宣誓入队入团入党,决心在新长征路上继往开来再出发。6月1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举行。回想起当年的创作历程,刘世群依然心潮澎湃:“我很荣幸创作了这一重大题材,也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激励后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苏区精神!”(记者廖福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