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才是上帝看什么不再由导演说了算
在通常理解的概念中,电影镜头往往是设计好的,它会配合电影的剧情做相应调整。例如场景对话中,为了引导观众把注意力放在某个角色的身上,在画面的设计上,镜头通常会把主角放在画面四分之三或者三分之一的位置,这是为了提高核心注意力。而另外一个角色则只显示背影或者被虚化。
如果未来VR电影真的普及到人人都可以在家中观看电影的程度,或许,整个电影界的模式将有颠覆性的改变。未来编剧才是整个电影的掌门人。
VR影视如何推广体验店或成最佳方案
现在的商业模式遇到了瓶颈,从技术来看,实现360度全景在交互层面互动都可以实现,但需要付出的资金也是高昂的;从消费市场来看,VR头显还停留在20年前手机拥有量的状况,优秀的内容即使做出来,观看范围也非常小众,做出的优秀VR电影,成本也无法收回,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冒这个风险。为未来市场做铺垫,做推广,是整个行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60度全景影视技术门槛降至用户级
VR影视分为两种:360度全景影视(市场上常见360度全景视频)或是VR交互式影视(即在视频中可以与观众有互动内容的影视)。
从技术实现来看,核心问题是图像拼接技术。即使加入CG特效,最终也需要图像的拼接,图像拼接的团队会根据拍摄的视频球,考虑到扭曲变形到什么程度,根据场景的要求再进行拼接。所以拼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VR影视的最终效果。
对于现在的VR拍摄技术来说,已经逐渐在普及大众。一般的消费者在了解基本原理后,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拼接来实现效果。
对于普通民用级来说,实现手段就是用现在众所周知的3D打印机,打印出来一个可以放置四个槽的支架,将GoPro相机分别架在上下左右的位置拍摄,最后把拍摄素材用VideoStitch或者AutoPano一类的拼接软件拼接。
而对于VR视频团队,则会用更专业的设备来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Google公司去年的VR电影《Help》。它结合了二代纸盒眼镜GoogleCardboard、16台Gopro组成的360度摄录设备以及一系列后期合成软件组成的Jump系统配合使用。两个鱼眼相机或者全方位的相机拍出来是全景视频(相当于一个提前渲染好的三自由度球面);Googlejump用到的是16个相机,等于两个提前渲染好的三自由度球面。
通常情况下,在前期制作过程中,影视特效的团队会根据故事版的内容,在拍摄绿背中合成CG特效动画。每个摄像头所拍摄到的位置都需要处理到位,之后CG素材会交给VR视频制作团队来完成。这些前提是,VR制作团队需要与特效团队达成默契,平台开放给特效团队,这样才能把握拼接关键部位与特效内容细节处理上的连贯性。
目前来看,由于国外已有先例,这样的工业流程会逐渐普及化、专业化。它不仅能保证团队间良好的沟通,同时也能确保团队内部技术的保密性。
除了拍摄设备外,目前也有些企业也可以实现VR眼控模组追踪,即视频可随着观看的位置进行实时渲染。七鑫易维近日发布消息,称他们已经实现眼球范围垂直30°,水平50°,可以覆盖FOV大于110°的技术。在这样前提下,观众观看根据眼球移动来实时渲染,可随时控制内容进行的进度,让VR影视变得更智能化。
随着VR硬件技术的不断提升,VR内容的展现效果也会越来越多样,沉浸感也会越来越强,期待VR影视的春天在不久的到来。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