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27四川
每到一个地方,博物馆必去。来到开封这座历史名城,怀揣着对开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憧憬,我们走进了开封博物馆。
开封博物馆位于开封市龙亭区郑开大道,虽是市级博物馆,但建设规模很大,气势宏伟庄严。
(二)开封博物馆简介
进门,大厅的墙上有一面大钟,我暂叫它时光钟,时光钟的刻度与一般时钟刻度不一样,是以开封从古至今的地名变迁为刻度的。
从时光钟刻度面可以看出,开封历史上曾叫老丘、仪邑、大梁、夷门、启封、浚仪、开封、梁州、汴州、陈留郡、东都、东京、汴京、南京、汴梁。时光钟浓缩了开封几千年的盛衰兴亡。
开封是北宋的东京,帝国的都城,公元960年北宋开始,1127年寿终正寝,历经九帝167年,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所以,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侧重在北宋,很多内容展示的北宋。
博物馆总共分12个展厅,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8000多年的历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通过8万件馆藏文物构成的时空隧道,一一展示给游客。
主要展厅分布在一楼和二楼。文物以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石刻为特色。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开封历史和北宋文化。
(三)二楼的馆藏文物观览
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从二楼开始观展。主要是开封古代文明展,开封近现代社会生活展等专题。
先从开封古代文明专题参观。
从新石器时代至隋唐五代时期,依次展示远古时期的远古文明,还有夏,战国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共八个朝代在此建都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
从远古时期一路看下来到民国时期开封的变迁,伴随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揭开开封悠久而厚重的历史。
①青铜器展厅,展示了开封地区在商、周、汉、唐等历史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陈列柜里陈列着,如铜鼎、铜斝、铜觯、铜匜、铜盘、铜簋、铜罍等各种青铜文物。样式各异,内容丰富。
特别是商代的饕餮纹鼎,造型独特,纹路精美,尤为珍贵。
▲商代饕餮纹铜鼎▲
面对一尊尊青铜文物,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这些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和造型艺术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卓越。
②来到唐代的瓷器展览区。
▲开封博物馆里的各种瓷器▲
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瓷器,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出盛唐的繁荣景象。
▲开封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抱鸭女佣瓶▲
那三彩抱鸭女佣瓶,色彩艳丽,女俑圆溜溜的瞪着大眼,好奇、呆萌、惊吓…生动逼真,可解读的内容很丰富。也是镇馆之宝。
到了宋代,科学、文化、教育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周边各国及以后各朝代,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钧窑、汝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一件件瓷瓶、瓷盘、瓷碗、瓷罐、瓷枕,陈列在陈列柜中,静静地迎接着人们惊艳的目光。
▲开封博物馆馆藏的宋钧瓷碗▲
宋代钧瓷窑以紫色、红色最为难得。天青色、玫瑰紫交相辉映的宋钧瓷碗,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因其艳丽炽热的玫瑰紫而成为镇馆之宝。
③还有镇馆之宝的北宋“大晟夷则”编钟。据语音解说,一千年前,大晟编钟是北宋宫廷乐府“大晟府”之重器,它统一了古代的音律。有“一朝大晟钟,余音八百年”之说。今世仅存25枚,在河南,仅开封市博物馆收藏一枚。堪称国宝。
▲开封博物馆馆藏的北宋“大晟夷则”编钟▲
大晟编钟,高27.5厘米,最大口径18厘米,重约6千克,甬部为双夔形,钲部有36枚。舞和篆部饰蟠虺纹,正面中部阴刻篆书“大晟”二字,背面刻“夷则”。器形古朴典雅,纹饰优美,篆刻工整。
“大晟”编钟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庙堂乐制、青铜乐器仿古铸造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工艺史和宋代古器物学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④宋代的书画展览区。各种各样的字画,实在是让人眼花缭乱。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清明上河图专题展厅。
▲开封博物馆大屏幕动画展示的清明上河图▲
进入展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令人叹为观止。一个巨大的屏幕以动画的形式向游客展示着清明上河图的全貌。大屏幕前方有一台触屏电脑,人可与画中人互动,仿佛置身于画中。
接着来到玻璃陈列柜前,欣赏难得一见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前听说过清明上河图,没想到在开封博物馆见到了,虽是复制品,也叹为观止,心情极度兴奋,边欣赏边录视频或拍照,唯恐没拍全。
▲开封博物馆馆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品部分截图)▲
《清明上河图图》画的是清明时节的东京汴梁的情景,壮丽的画卷,呈现了宋朝时开封的盛世景象。着重反映了东京清明前后的经济生活及习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12世纪开封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生活面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据解说介绍,开封博物馆的张择端版本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精心仿制的,据说仿真度可达到80%,真是难得一见。
▲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部分截图)▲
还有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清代宫廷画家陈枚、金昆、戴洪合绘的《清明上河图》等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创作形式、不同材质的《清明上河图》的文物及史料。真是饱眼福了。
清明上河图专题展是二楼专题的精华,欣赏完清明上河图,其他专题展感觉就很逊色了,我们走马观花,一游而过,参观完二楼展厅,乘电梯下行到一楼。
(四)一楼的馆藏文物观览
一楼主要有石刻展厅、宋代科技展厅、明清皇家用品展厅、明清佛像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厅等五个专题。
①石刻展厅,多是碑刻,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读。碑刻按历史年代顺序,分南北两个长廊进行分区域陈列。
▲孔惠超石造像
慢慢游览这一道道碑刻,一道极为精致的石造像引起了我的的注意,那就是孔惠超石造像,雕刻于北魏晚期。孔惠超石造像为莲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称为镇馆之宝。
▲开封博物馆馆藏“孔惠超石造像”▲
主尊高121厘米,面相长方,大耳贴面,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内着僧袛支,右手屈肘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掌心向内施触地印。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
二菩萨头戴宝冠,左、右侧菩萨分别高88、89厘米,上身赤袒,宽大的帔帛在两肩形成翘角,双手捧莲蕾屈肘于胸。
其莲瓣式背屏雕刻极为华丽,背屏上端边缘有少许残损,分五层雕刻纹饰,层层之间以细窄带分开。
▲孔惠超石造像的莲瓣式背屏雕刻▲
从内至外第一层为主尊的椭圆形头光内饰莲花瓣。
第二层桃形项光内刻禅定坐佛九尊,间饰荷叶及忍冬纹。
第三层顶端刻结跏趺坐佛,左右各刻飞天四身,上两身为供养天人,下六身为伎乐天人。或吹竖笛,或吹横笛,或吹笙,或吹埙,或翩翩起舞。
第四层顶端刻一禅定坐佛,左右各刻一身飞天,身下饰流云和摩尼宝珠。
第五层,即最外层刻火焰纹,顶部边缘有残损。
背屏背面上部刻五脊屋形龛三间,脊上饰鸱吻。
▲“孔惠超石造像”莲瓣式背屏的背面雕刻▲
中间龛内饰帷帐,内刻交脚弥勒,头戴宝冠,宝缯外展折角下垂至肩,有桃形头光。面相长方。宽大的帔帛在肩部形成翘角,下垂至腹部交叉,然后上扬绕肘外飘。下身着裙,交足而坐。手施说法印,表现的是弥勒菩萨在上生兜率天宫为众生说法。
左右两龛内各刻一供养菩萨,均有圆形头光,帔帛绕肩下垂至膝际交叉上扬穿肘外飘。手托供物面内跣足立于莲花座上。
孔惠超石造像的珍贵之处在于其背屏后所示的明确纪年。虽字迹脱落,辨识不清,但仍能够推测出此石造像的纪年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
孔惠超石造像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是研究北魏时期社会佛教信仰及佛像艺术史的宝贵文物资料。
▲《开封府题名记》碑
印象最深的是《开封府题名记》碑,在游开封府时,也看到这样一块碑记,不过那是复制品,只有开封博物馆这块才是真迹。
▲开封博物馆中的“开封府题名记”碑▲
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
该碑记录了北宋146年间开封府知府的信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146年间历任开封府长官名录,共计183人次,堪称北宋的“文人天团”。有很多都是家喻户晓,如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
②宋代科技展厅,用很现代的方式,展了一千年前古人天文、造船、印刷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中间还原的巨大的水运仪象台,就像古人通往天际的阶梯一般,配合星空天花板,不可思议又充满魅力。
在宋代科技馆,可以看到宋代时期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开封博物馆中的活字印刷模型▲
宋代在天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更是成为撬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杠杆。
③明清皇家用品展厅,展示了明清两代皇家宫廷御用物品,其中主要有瓷器、玉器、笔墨砚、宫廷绣品、金银器等珍贵文物。
每件文物都很精致,特别是那“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精致漂亮。
这展厅的文物均是明清皇家日常所用之物,是明清历史文化的缩影。旨在阐释明清宫廷的饮食、文房、陈设和服饰配饰等文化内涵。
④明清佛像展厅,馆藏的明清时期的的汉藏佛像精品。
⑤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厅,属于本地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诞生于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于明清两代达到鼎盛,现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些年画,都赋予传统的神话故事与浪漫色彩,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参观感悟
游览展厅要按照朝代的顺序观看,才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开封博物馆里,通过视频和3D模型看到了开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深厚。
这些馆藏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如同一幅悠久的历史长卷,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信仰、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参观开封博物馆,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