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电影《阿凡达》重映,距离它在中国大陆首映的日子,已过去十年。
大爷依旧是大爷,重映的《阿凡达》表现强劲。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至3月13日中午,《阿凡达》国内票房累计达5090万元,成功从《复仇者联盟4》手里拿回了曾经属于自己的全球票房冠军。
不断跳票的续集
过去的十年是跌宕起伏的十年,也是《阿凡达》不断跳票的十年。早在刚上映没多久,卡大爷就信誓旦旦地说《阿凡达》会是三部曲,续集会一次过拍完,2016年就能上映。
快到2016年的时候卡大爷开始各种花式拖稿:剧本还在写作,快写完了,新年一过就开拍,争取2017年底上映。过没多久大概是发现2017年上映没戏,又放话说整个系列不是三部曲了,现在改为四部曲,开不开心?不过会推迟到2018年上映。
你还能怎样?当然是选择相信他啊,哪怕他这十年里做了好几部电影和纪录片的制片人;给《阿丽塔:战斗天使》做了制片加编剧,还来中国路演;拿自己的经典作品《终结者》炒了几部不三不四的续集冷饭;拍了关于潜水、素食主义的纪录片;拉着阿诺·施瓦辛格、斯皮尔伯格等一干圈内老友和学者做了个聊科幻电影的深度访谈……
但《阿凡达》续集?别问,问就是史诗,还在拍,快了。
后来终于是片方迪士尼出来一锤定音:2020年上映。结果2020年发生什么事我们也都知道了,在拍的电影通通停摆,本来要上的大制作为了避免损失也大多推迟上映。天要你拖稿,不拖还是人吗?
然而再跳票又如何?你能做的只有祝福卡梅隆大爷万寿无疆永远健康,至少也要活到整个系列拍完。
我买票就是了,还请您保重。/宣传片截图
十年前的全民电影狂热
很多当年的亲历者大概还会记得,十年前那种举国院线被《阿凡达》支配的恐惧。
但当时的情况是你有钱也不一定能看到,2010年全中国3D银幕不到1000块,基本集中在大城市,而能放映IMAX3D版《阿凡达》的影院,全国只有14家。
可能后来都不曾再出现过这样的奇观:买一张电影票搞得像春运买火车票,在没有网络购票的年代,为了看一场IMAX3D版的《阿凡达》,人们不惜冒着1月份的冬日严寒,凌晨跑到影院排队买票,有些地方黄牛票炒到了四五百元一张。
一名大连观众不惜从大连连夜飞到北京排队买票看,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描述当时排队的盛况:
“凌晨3点多出了门,打上车,很快,凌晨3点40分到达影博(中国电影博物馆,当时北京三家IMAX3D影院之一)。早晨7点整排队拿票的已经有300多人了,7点20分左右,估计有400人,而且人已经排到马路对面,这时候,影博书记也出来了,警察也来了。”
大连观众打飞的去北京看《阿凡达》的博客在当时成了一篇爆款博文。/网络截图
当时广东全境唯一的IMAX3D影院在东莞万达影院,这里一下成了全村希望,周边所有观众纷纷涌来。由于场次过于密集,导致胶片烧坏,音画不同步。一批翘首以盼的观众坐等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看不成了,集体暴怒。
500多名观众要求影院赔偿损失,影院经理顶不住压力,当场两次下跪,最后达成协议,全额退票外加赔了200元路费,才把愤怒的观众们送走。
不少人至今对这一事件仍记忆犹新。/微博截图
最后这全国仅有的14个宝贝IMAX3D影院,给《阿凡达》创造了1.68亿元票房,最后《阿凡达》在国内拿下了13.78亿元票房,占到2010年国内全年票房近五分之一,同时也是国内第一部票房上10亿元的电影。
虽然不排除跟风炒作的因素,但这场全民狂热并不盲目,毕竟电影质量摆在那里,所有观众,不管是资深影迷还是路人,都享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不少当时的中国电影从业者都看懵了,导演陆川看完后在博客上长篇大论地感慨了一番,其中有句话是:“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制作团队曾在张家界取景,张家界景区后来为了蹭热度,很不要脸地把“南天一柱”景点名字改为《阿凡达》里面出现过的“哈利路亚山”。/电影剧照
比卖电影票更赚钱的,是卖3D眼镜
中国电影人觉得自己完败了,但中国电影院和发行方则看到了新商机。
3D电影一夜间成了新风口,受欢迎而且票价可以卖更高,于是影院开始一窝蜂地大干快上,3D银幕数量迎来井喷。光是2010年1月4日《阿凡达》上映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各地影院便加紧上马了300多块3D银幕,中国一个多月内增长的3D银幕,相当于当时日本和韩国3D银幕的总和。
接下来的十年中国电影业狂飙突进,各种硬件水平急速攀升。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共有银幕64944块,其中3D银幕58159块,约占90%。而到《阿凡达》重映之际,国内IMAX影院已经接近716家。
真正需要IMAX银幕放映才能呈现最佳效果的电影其实没几部。/pixabay
光有银幕还不够,你还得有片可放。于是3D电影刚火起来那几年,院线和发行方巴不得每部电影都有3D效果。
很快又是卡梅隆站出来给大家指了条致富的金光大道:2012年他炒了一把自己的经典旧作《泰坦尼克号》的冷饭,把这部电影转制成了3D,又拿出来放了一遍,大卖。
大家很快有样学样,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发行的电影,能转3D的都转3D。有些电影甚至连2D密钥都不提供,影院只能播3D版。当然影院也很乐意,因为3D这个噱头实在太好卖了,以《速度与激情8》为例,3D场的平均观影人次比普通2D场次的平均观影人次多了10人次之多。
相比之下,3D片实在是比2D片好赚太多了,除了观众,大家都开心。/壹娱观察
能赚钱的还不只是卖票,很快有的影院发现,免费提供3D眼镜多冤大头啊,这玩意成本不到1元,影院找到厂家进货卖个5元、10元,观众人手一副,这不比卖票赚钱?毕竟,大多数人不会想着看电影还要多戴一副3D眼镜。
很多人不知不觉就买了一堆3D眼镜。/微博截图
老艺术家卡梅隆搞3D转制还是很良心的,《泰坦尼克号3D》制作花了1800万美元。但换别人就没这待遇了,国内的很多3D转制成本500万元人民币都不到,效果可想而知:很多时候这些3D转制片,3D的地方只有字幕。大多数转制效果还不如《3D肉蒲团》。
总有一些事情不会被营销概念改变,即使电影成了3D,原纱央莉老师依然是E。/电影剧照
3D被玩成了一种营销手段,并且泛滥。最离谱的时候,连《寒战2》这样的香港警匪片也要挂个3D的牌子卖。
再后来连外国人都发现中国院线玩3D的猫腻了。一些进口片在欧美等地院线根本没有3D版本,但发行方会专门为中国“特别定制”3D转制版,有时候根本不管有没有必要,是否影响观影效果。
一般电影这样糊弄一下可能无妨,然而2016年碰上了《谍影重重5》。所有观众都在电影院里被这部手持摄影、伪纪录片风格的动作片成功晃晕,很多人看不到一半都不得不把3D眼镜拿下。3D特供版的《谍影重重5》很快招致骂声一片,很多人表示要抵制。
直到2019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才明确,影院不提供3D眼镜属转嫁自身义务,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然而各地的执行状况并不理想,而且因为2020年疫情等原因,很多影院又再次取消免费3D眼镜供应。
豆瓣截图
能取代《阿凡达》的作品,仍然没出现
但即便不免费提供,以后需要用上3D电影的地方可能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多。
被3D概念戏弄了许多年后,中国观众终于慢慢对3D这个招牌脱敏,电影行业的3D热也逐渐退潮。从2018年开始,挂3D牌子的华语电影越来越少。2020年春节档的6部影片,只有《急先锋》和《姜子牙》2部是3D片。
人们看电影的选择也更多看重内容而非技术特效。如近几年获得过辉煌票房的几部作品,《战狼2》和《你好,李焕英》不是3D的,《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4》两部3D片虽有不错的视觉效果,但它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故事。
欧美院线对3D电影的脱敏更早。早在2016年,美国本土的3D电影票房收入占比下降三分之二,仅为7%,英国也只剩下14%。多位著名导演,如昆丁塔伦蒂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等甚至明确抵制拍摄3D电影。事实也证明,2D和3D并不是电影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它仅仅是一种选择偏好。
但即使人们对3D技术已经习以为常,《阿凡达》重映可能依然会让人们意识到,十年过去了,能取代这部电影地位的作品可能依然没出现,甚至在技术上达到同等水准的作品也没几个。
抛开技术层面,《阿凡达》也是一个完成度极高的故事。这个故事题材或许并不稀奇,里面体现的环保主义、自然主义思想以及对人类殖民开发历史的反思,在十年前也不是什么独特的角度。
但这可能就是卡梅隆大爷的厉害之处。纵观他过去所有的作品,几乎没有哪部是以故事的独特性取胜的,《终结者》讲的是穿越和机器人末日,《真实的谎言》讲的是中年危机特工拯救世界,《泰坦尼克号》讲的是穷小子与贵妇的爱情……但每一个故事从人物、细节塑造到技术上的呈现都无懈可击。
除了技术革新,《阿凡达》更体现功力的在于那些很多人看完可能都没意识到的细节,比如为了塑造潘多拉星球,制作团队专门设计了一套高度复杂的、包括各种动植物种类以及天文地理因素的生态系统。美国语言学家保罗·R·弗洛莫专门为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纳美人设计了具有独立语法框架和词汇的语言。
从《星际迷航》开始,美国科幻作品就有为外星世界打造新语言的习惯。/《阿凡达:创建潘多拉世界》截图
一部电影能获得极致的成功,也必然需要为其付出这样极致的努力,但并不是每次付出极致的努力,就能获得极致的成功。说白了,这样的制作,每次都是大赌。敢这么赌的,目前而言也就只此一家了。
所以别说十年后的首次重映了,哪怕今年底续集再跳票一次,然后第一部再拿来重映,《阿凡达》依然是值得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的。
[1]再跳票!《阿凡达》续集最早2021年12月见|北京青年报
[2]放映厅出故障经理下跪《阿凡达》太热惹的祸|广州日报
[3]中国影人看《阿凡达》: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广州日报
[4]通宵排队一票难求,《阿凡达》当年有多火?|Mtime时光网
[5]中国3D银幕一月增300余块总数占全球七分之一|法制晚报
[6]IMAX的中国新增量|毒眸
[7]为什么又是“中国特供”3D?因为背后是中国300亿的电影票房市场|壹娱观察
[8]《谍影重重》3D“特供”是典型的店大欺客|深圳晚报
[9]揭秘影院3D眼镜偏门生意:成本不足1元利润高于主业|北京商报
[10]走访13家影院仅两家免费提供3D眼镜|南方都市报
[11]《阿凡达》上映十年3D电影退潮?|环球时报
[12]当“3D”成了贬义词,《阿凡达》重映还能掀起当年的波澜吗?|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