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公益培训即将开启新闻频道

为促进新技术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展览在展现多元中华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作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于2022年4月举办“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公益培训。

课程及专家

培训内容包括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创新、策划选题、形式设计、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

《新时代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展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周庆富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智库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文化管理新读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文化大数据》,主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居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等省部级课题,主编“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系列读本”,对党的文化建设史、文化和旅游宏观政策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只此青绿典藏活化》

景小勇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法学专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专业,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先后在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机关、边疆基层、部属院校和国有院团从事文化行政管理、社科研究、艺术教育和院团管理工作。现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流向那灿然的一片苍莽一一试谈博物馆展览策划内容设计之关联性、密切性和独特性》

陈成军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同年入职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长期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常务副馆长。

《国际展览的策划与思考》

张子康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云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张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纪委书记。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近年来,牵头组织编制《国家文物局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文物局“十四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及重点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和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全国文物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组织开发部署国家文物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网报网审系统等。牵头组织开展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研究,编制《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方案》等。

《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新媒体》

白杰

历史学硕士,社会学博士,现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原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法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历史文化、城市社会治理、博物馆管理,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实现途径研究”,发表《北京会馆成因及其功能解构》《法治思维与博物馆治理》等论文,专著《宣南文脉》《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逻辑》,合著《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网络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主编《北京抖空竹》《极简北京史》。

《糸(mì)——策展的在地性与开放性》

吴洪亮

《博物馆智慧化陈列展览探讨与实践》

黄克力

硕士学位,研究馆员。现任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历任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党总支书记、主任。

《传承传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冬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家组成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专家组成员,北京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衣尚中国》专家组组长。曾担任第五、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总策展人兼策展工作专家组组长,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活动总策展人,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总策展人。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非遗档案——中华老字号传统技艺研究”,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名匠个案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

《传统文化沉浸式展览的诠释与解读》

郑晶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策划的实践与思路》

单月英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7—2009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副教授,策展人。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考古学视野下的秦汉北部边疆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项;多次参加田野考古与调查与发掘;博士学位论文《匈奴考古学文化研究》被评为“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馆院院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从事展览策划20余年,策划展览数十个,其中大型展览和博物馆项目近20个,编撰大型展览图录10余部。

《博物馆数字展示与信息具象化》

陈刚

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理事长,先后任职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动漫集团、歌华文化集团和北京文投国际,从事文化、文物信息化工作20余年,在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动漫游戏、文物艺术品数字化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

《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与形式设计》

王博

北京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二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装饰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执行副会长,北京中关村智慧创新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颁发的2021年度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创新工程奖(特等奖)。

《博物馆智慧化陈列展览与技术应用》

李世杰

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文博展馆智慧化技术带头人。长期深耕于文博行业产品、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博场馆智慧服务与管理、智慧化展览等。发表多篇论文及报告,经常受邀参加行业内交流会议,负责数十个智慧场馆信息化系统、展览展示系统的整体开发管理和交付管理工作,项目产品多次获奖。

《藏品活化云展览平台技术构架》

万帅超

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藏品智慧化管理、保护、应用等。参与“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及“全国第一次美术馆藏品普查”,在普查过程中参与了《美术馆藏品登记著录规范》《美术馆藏品影像规范》两部行业标准以及博物馆工作数十个企业标准的编制,致力于“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建设课题”研究及研发。

培训对象

培训形式

依托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网络学院与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公司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网络平台,邀请十余位国内文博领域智慧博物馆专家在线授课。全部课程结束后,结合在线学习情况授予结业证书。本次培训为公益线上课程,仅收取工本费200元/人(含网络培训技术开发、培训课程录制、培训课件制作及网络部署、证书制作、邮寄等)。

报名与听课

集体报名:请报名单位指定一名代表代为完成培训联络事宜。请该代表在公众号菜单栏点击【最新培训】——【集体报名】,按提示步骤完成报名。

个人报名:点击【最新培训】——【个人报名】,按提示步骤完成报名。

点击【最新培训】——【培训须知】可了解报名须知及学习手册。

工本费由具体承办方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代为收取并开具发票。发票为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项目为培训服务费。

报名截至2022年4月24日。

考核与证书

全部课程结束后,依据学时与总结综合考核,评估合格学员可获得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盖章颁发的“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高级线上研修班结业证书”。本班证书统一为纸质证书,并印有学时数目,收到证书后可自行决定是否在照片位置粘贴个人照片。

报名咨询

附件

《关于举办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的通知》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当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12月3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国博要接待观众2万余人,其中有超6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 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是惊喜,但绝不是意外。随着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https://news.cri.cn/20241205/61ea2b0f-f036-d718-7171-8cf049d68d6b.html
2.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承载厚重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国家博物馆持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国家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设计开发20门课程,为中学生提供“古代中国”研学教育服务1034场次。 国家博物馆围绕各类展览推出49个讲解专题,截至2024年10月31日,累计完成公益讲解6175场次,累计服务观众约35万人次;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拓展馆校合作的内容与范围;打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2/t20241208_270691.shtml
3.AI“活化”文物不要只停在表面信息化网络上,人们对于AI让文物“活”起来的尝试反响热烈。有网友表示,这种传统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让文物显得更加活泼可爱。也有观众对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表示好奇和赞赏,认为打破了博物馆严肃沉闷的形象,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AI技术在文物活化利用中的应用,无疑是博物馆领域的一大创新。它https://www.tjcac.gov.cn/xxh/202412/t20241209_6801180.html
4.青岛市博物馆一、开展2场国际交流活动 《路易斯?法比尼“高乔人”摄影展》开幕式暨青岛市博物馆与乌拉圭前哥伦布土著艺术博物馆友好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市博物馆举办。这是市博物馆签署的第一个与拉美地区的友好协议,为我市未来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艺术、文物展览等领域的博物馆国际交流奠定基础。 https://www.qingdaomuseum.cn/news/detail/7311
5.2024许昌中秋文旅活动大合集来了!河南旅游资讯网–旅游资讯–自驾许昌市图书馆 活动名称:“长空月明十万里--文学作品中的中秋” 网络展览活动 时间:2024年9月10日-30日 地点:线上展览 主要内容:通过朗诵的形式,让小读者感受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激发小读者吟诵经典、热爱经典、亲近经典的兴趣,让小读者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佳节。 http://www.hnta.cn/Info/cxzx/231189.html
6.国家海洋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全媒体矩阵建成沉浸式梦幻海洋科普抗击疫情期间,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居家体验科学魅力,提高动手能力,1月31日, 国家海洋博物馆与中国科技馆等单位联合开展全国科技馆、博物馆线上“科学实验挑战 赛”活动,同步在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向全网征集优秀作品,截止7月2日挑战赛 落下帷幕,共计征集到15000多件科学参赛作品,线上总播放量累计超5亿。 https://www.tast.org.cn/zthg/system/2021/02/09/030012221.shtml
7.国际博物馆日主持词(通用5篇)第六项:线上线下互动活动介绍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您可以参与线上展览、博物馆知识竞赛等互动环节,还可以分享您的博物馆参观经历,与更多人一起感受博物馆的魅力。让我们共同为博物馆的影响力助力! 第七项:总结与结束语 https://www.ruiwen.com/zhuchici/8172001.html
8.湖北武汉文博行业多措并举开展“云”游活动中工旅行湖北武汉文博行业多措并举 开展“云”游活动 中国网5月7日讯 疫情期间,武汉全市文博行业闭馆不闭展,结合实际推出数字博物馆、线上云游博物馆、线上展览等多种服务,为广大市民献上丰富的精神食粮。各馆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活动100多场,浏览观众3000余万人次。https://www.workercn.cn/32886/202005/07/200507103212799.shtml
9.5.18国际博物馆日湘博线上线下活动精彩亮相~湖南博物院参与方式:线上预约 碑帖古韵·传拓千秋现场活动 打造复合式文化教育,满足多年龄段活动需要,湘博教育中心结合“烟云尽态——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展,设计推出碑帖古韵·传拓千秋现场活动,在展览尾厅,观众们就可以现场通过传拓体验,品味传拓之趣味,感受传统书法艺术之美。 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8863
10.天津文博场馆国庆假期线上开展主题活动云端红色游接地气聚人气天津自然博物馆则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喜迎二十大科学传精神”科学家线上展览,并在假日期间举办共享自然线上科普活动“北塘海鲜”和“少年强,则国强”科普品牌活动等。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文遗工坊——博物馆里庆国庆”线上主题活动,通过制作国庆主题贺卡为新中国庆生。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22/10/08/0531963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