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妇好吃上“汽锅鸡”,博主科普冷知识让人上头
你敢想象,藏于河南博物院,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妇好(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墓中出土的汽柱铜甑,和现在云南的汽锅鸡器型的形态和原理简直一模一样?你有没有想过,奢靡的商纣王当年建造古今闻名的“酒池肉林”也许并不是用来喝的,可能是想通过泡澡把自己泡醉?
这些新颖有趣的历史冷知识,都源于一个名叫“大脚老师”的抖音博主,在她的视频中,将商代的汽柱铜甑和现代云南的汽锅鸡器型从各个方面做了详细比对:都是一个蒸锅,下边是篦子,中间有空心的铜柱,下边的水蒸气可以通过它进入上半部分;在幽默风趣的解说中,令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关于“酒池肉林”,“大脚老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以前人们觉得酒池里的酒应该是喝的,但是考古发掘出来那么多商朝的盛酒器,大的小的都有,为什么要用一个池子来盛酒?“有一次读文献的时候,看到一个案例,说有一位女士为了全身消毒,就在浴缸里倒入40%的酒精,把自己泡进去,结果再没爬起来。法医鉴定发现,她是酒精中毒而死,并不是溺亡的,那就说明皮肤通过吸收酒精达到醉酒状态。”
于是“大脚老师”便猜测商纣王修建酒池的目的是为了泡澡,因为商朝时期酒的度数很低,要是拼命喝酒,肚子会很胀,可能也醉不了,如果喝的同时把自己泡进酒里,通过皮肤吸收酒精,就可能快速达到醉酒状态。
像这些藏匿于全国各地的历史博物馆中好玩、新鲜的历史冷知识,在“大脚老师”的抖音视频里还有很多。
周末打“飞的”参观博物馆,省级博物馆基本“刷”了两遍
“大脚老师”是个80后,老家在湖北襄阳,在广州一所高校任教,专业是环境工程,和文物考古几乎不搭界。但她从小就对考古感兴趣。从2017年开始,她就到全国各地参观博物馆,“起初只是随便看一看,没有系统的研究和拍照,前些年一些航空公司推出‘随心飞’机票,我就买了一个‘随心飞’,从2021年开始,每个周末都飞到一个地方参观博物馆。”
为什么要看这么仔细?“大脚老师”是有心得的,“因为博物馆里很多有意思的点都藏在细节里,走马观花随便看看,拍个照片,那肯定是不行的,有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赶紧查询,有时候还能遇到一些讲得很不错的志愿者,就跟着蹭听讲解。”
目前“大脚老师”已经参观过120多个历史博物馆,全国的省级博物馆除了西藏和台湾,她都刷了至少两遍,“第一遍要么用讲解器,要么请一些讲解员。第二遍我就不再需要这样的帮助了,有时候会蹭一下讲解,有时候自己查,而且还加入了一些博物馆和中国古建筑爱好者的群,不懂的东西也可以在群里问。”
除了去省级博物馆,“大脚老师”还看了很多地市级博物馆。
看了那么多博物馆,“大脚老师”有了不少心得,她说看商朝文物一定要去郑州、洛阳和安阳。春秋战国到汉朝这一段的文物在中原地区的博物馆里比较丰富。”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脚老师”来了两次,看了三天,“南京博物院很厉害,我看了三天,把我累坏了,但是依然感觉是走马观花。”
看完博物馆要“做作业”寻找有趣知识点拍短视频
做视频是“大脚老师”的一个业余爱好,“也算是自己看完博物馆之后的总结,把自己看到有意思的东西记录下来。”
目前“大脚老师”已经做了100多期视频,文案都是自己写的,语言风格有点幽默。
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大脚老师”发现不同博物馆的某些文物可能存在关联,有一个演化的途径,“我就去想象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
有些文博类博主做的视频可能只是在博物馆里拍的一些照片,配上比较火的音乐,再配一点文字,“他们讲的只是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甚至可能不是完整的知识点,只是讲一讲器物的材质,叫什么名字,但对于它怎么来的,可能就讲得不是很清楚。我就想把有些东西能串联起来,比如说古代的武器戈,是中国特有的武器。戈是怎么来的?古代有石镰,古人可能从中获得启发,然后演化成武器。我讲戈的时候也会讲到矛。我查阅文献发现,古人使用戈的时候,在它的杆上绑有一圈或几圈羽毛,毛尖朝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阻挡血流下来,以免拿在手里打滑。羽毛绑的多一点,在刺杀敌人的时候可能还有迷惑作用,这种羽毛后来就演化成了红缨枪枪头上的红缨,它们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
“大脚老师”有一个新计划,就是到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实地探访,然后结合考古发现和博物馆里的文物,复原当时的事件。“我们在学古文的时候,里边涉及一些地名和青铜器,现在的读者可能不太熟悉,我想进行实地探访,打算先做‘郑伯克段于鄢’。郑国的国都和郑君的弟弟段叔分配的鄢其实都有遗址。暑假的时候开车去河南,到‘郑伯克段于鄢’所涉及到的一些地方拍摄视频,然后结合考古发现讲一下这篇古文,复原当时的这个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