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

“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即将启动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办、人民网主办,人民视频承办的“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将于9月18日在新疆喀什启动。

“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在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引领下,有人以哨所为家,三十多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边境线上从事巡边、守水、护林任务;有人扎根团场敬老院,悉心照顾高龄、孤寡老人,一干就是二十三年;还有人致力于传承老兵精神,在全疆为各地数万名群众讲述老兵故事近百场。

本次活动拟推出“我们的信物”和“一生一事”系列微视频,让展览馆里的老物件为我们讲述信物背后的兵团故事;让老中青三代建设者的热爱与奉献带我们领略一代代人传承弘扬的兵团精神。

此外,人民网人民视频也将以独具特色的“拍客行”活动,带领“人民拍客”去更广阔的创作场景;品戍边“一生一事”的投入与奉献;感兵团发展的今朝与往昔;探冰山下的山泉水如何养殖三文鱼、大螃蟹;闻金秋9月新疆的瓜果飘香,全方位、多视角、沉浸式体验兵团建设的丰硕成果。(人民网记者黄钰)

人民网图木舒克9月19日电(李龙)九月的新疆秋高气爽,瓜果飘香。18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办、人民网主办,人民视频承办的“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在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启动。

网络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人民网李欣洋摄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兵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宣传部部长刘见明,中央网信办网络舆情管理局局长文友华,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副局长王娟,中央网信办网络执法与监督局副局长、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副主任冯明亮,兵团党委网信办主任杨佳伟,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唐维红等出席启动仪式。

刘见明指出,今日的兵团,社会大局稳定、职工群众安居乐业,天山南北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多走走、多看看,深入了解兵团、认识兵团、宣传兵团,通过大家的笔触、镜头和话筒,深入挖掘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丰富内涵,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讲好兵团故事、传播兵团声音、展示兵团形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新篇章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唐维红在致辞中表示,创新讲好兵团故事,要向内挖掘,深一度解码兵团的力量之源;要向新求变,新手段发掘兵团的时代之美;要向外拓展,多视角展现兵团的开放之姿。“我们将在活动中集结‘人民拍客’队伍,以独具特色的‘拍客行’活动,全方位、多视角、沉浸式体验兵团建设的丰硕成果。”

“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启动

“今天吃什么?”

“羊肉!”

锅里炖着肉,小厨房香气四溢,屋外是新送来的生活用水,满满两大桶。这样的情景在四五年前,“42号”的护边员做梦都不敢想。

“42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托云牧场的一个护边执勤房。托云牧场位于喀喇昆仑山北端、天山南麓,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作为兵团第三师唯一一个有抵边边境线的团场,守护祖国在团场境内72公里长的边境线,成为托云牧场人心照不宣的责任。

托云牧场平均海拔3200米,共有4个护边执勤房,其中地势最高的就是一连的“42号”,海拔3800米。

海拔3800米意味着什么?年均温度零下10度,最冷达到零下30度。艳阳高照时毫无征兆地就下起雪,这在护边员口中算是“好天气”。

护边员巡逻。人民网记者李昊洋摄

风掣红旗冻不翻。而“42号”的大风能把冻住的红旗撕裂。第三师托云牧场党委常委、副场长胡跃明说,大约每隔一周,执勤房门前的国旗就要更换一次。胡跃明这样形容“42号”的严寒:夜里把所有的棉衣棉裤都穿上,点燃炭火,全身还是冻透。

两间宿舍、一个厨房、一间厕所,这就是“42号”的全部。但谈起这样的条件,大家都说比起几年前已经好了太多。2019年11月,胡跃明因工作调动来到托云牧场。定期在“42号”进行长达半个月的执勤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胡跃明记得非常清楚,他刚来时,“42号”只有一间屋子,做饭、睡觉都在一起。“屋里是泥巴地,睡的是大通铺。”

没有厨房,护边员们自己从家里带一些简单的蔬菜,炒着配馕吃;没有信号,每次来之前,他们都要和家人提前打招呼说“两个礼拜联系不上”;没有厕所,一想到要上厕所,胡跃明“心里都打起退堂鼓”。

什么都缺的环境下,一天半夜,胡跃明意识模糊间感到自己浑身发烫,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同班次的护边员一看,只见他脸色涨红,嘴唇发紫。“有一种快要挺不过去的感觉。”胡跃明说,这样的症状可能是低温、缺氧所致,“高原空气本来就稀薄,还要和炭火抢氧气。”

胡跃明想过很多种可能,唯独没有想过下山。“我当时的想法是,死也要死在这里。”他深吸一口气,哽咽着说完这句话,坚定地指向脚下“42号”的土地。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精神在托云牧场的护边员身上展现得深沉内敛但又淋漓尽致。今天,许多二代甚至三代护边员接过旗杆,加入了这支守护祖国的队伍:有响应国家号召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有刚毕业就投身护边工作的大学生;也有不让须眉的“花木兰”。

在老中青三代护边员口中,最常听到的话是“缺氧不缺精神”。

山,重重叠叠的山。

日前,车子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出发不久,便一头扎进了连绵不绝的群山之中,沿途杳无人烟、景象荒凉。海拔从低到高,到达阔都尔塔什山口的边境执勤房已是3800米左右。

阔都尔塔什山口执勤房,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喀喇昆仑山脉北段,是托云牧场三连护边员工作生活的地方,已建成多年。这里海拔高,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年均温度零摄氏度以下,常年有5至7级大风,当地人将其称为“云端上的执勤房”。

天空灰蒙蒙的,压得人有些喘不上气。顶着寒风和冰雹,举着五星红旗,记者和执勤房的护边员们行走在巡边路上。

眼前的山峰,似乎永远走不完;肺里的空气,似乎永远吸不满;头顶的汗,似乎永远擦不干……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早已习惯于这份坚守。

37岁的辅警巴合提白克·库瓦已经和妻子托合提罕·马旦木白克在边境线上驻守了10年。巡边路上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巴合提白克·库瓦对记者说,从爷爷那辈开始就是护边员,自己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也要守护好祖国西部边防线。

经过艰难跋涉,记者和护边员们登上了山顶,巴合提白克·库瓦向四周开展观察、记录。

望着连绵不绝的山峰,护边员们心中感慨万千。他们说,守边境,耐不住寂寞,熬不住孤独,就守不住繁华,等不到花开。

“我们每天要来回徒步巡逻三四趟,一天就要走将近10公里的路,有时候会突然遇到暴风暴雪天气……”托合提罕·马旦木白克说,每天的巡逻任务并没有太大区别,每次都会和爱人一起巡边,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祖国的边防线我们不守谁守。

与边关冷月相伴,与风沙戈壁为伍。34岁的刘国卫,2016年从云南来到新疆,2022年5月来到兵团三师,如今是他巡边的第二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守好边的职责使命一刻也不能变。”

刘国卫不仅在边疆守边,还在克州乌恰县安家落户,实实在在扎根在了新疆。

跟随护边员们下山走进执勤房,只见床铺干净整洁,电暖气热力充足,洗衣机、电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兵团师市和牧场党委非常关心我们,这几年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大家在山上执勤,吃得上热饭,喝得上干净水,洗得了热水澡,睡得上暖和觉。”巴合提白克·库瓦说,“以前执勤房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只能生炉子取暖。”

岁月变迁,精神永恒。不少青年逆城市繁华潮流而行,把青春留在祖国边境,王博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来到执勤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博说:“兵团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作为一名当代青年,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觉在艰苦奋斗中磨炼自己,不畏艰难、甘愿吃苦,擦亮青春底色。”

初至茫茫戈壁,眼中是瀚漠无垠;坚守边境沿线,心里有祖国情深。

时光流转,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望着这些护边员,感受到一颗颗赤诚的心,满载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将清澈的爱献给祖国。正是他们身上那一份份沉甸甸的大爱,汇聚成军民团结守土戍边的磅礴力量。

“请祖国和人民放心,这里有我,山河无恙。”刘国卫说。

“选一个喜欢的颜色,先在线尾打个结,然后在描摹好的图案上勾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一栋不起眼的平房里,35岁的塔娜依古丽·居力多西盘坐在彩色羊毛地毯上展示绣法。针线飞扬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很快显露出形态。“这幅孔雀百花图还有十几天就完成了。”

塔娜依古丽·居力多西(右一)正在做手工刺绣。人民网记者李昊洋摄

塔娜依古丽·居力多西是托云牧场帕米尔刺绣合作社的成员。在这里,像她一样的“绣手”还有五十多名。她们大多是牧场职工,工作之余,凭借柯尔克孜族代代相传的刺绣手艺,制作衣服、毡帽、挂毯等各色精美绣品。

柯尔克孜族刺绣多以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为题材,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被用于各类日常用品的装饰。2008年6月,柯尔克孜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作社绣品展示。人民网记者李昊洋摄

“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对我们而言,从日常的家庭装饰到节日服装、婚礼用品都离不开刺绣。”合作社社长吐孔·沙热是托云牧场的一名护边员,小时候,受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喜欢刺绣,五岁多就拿起了绣花针。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跳舞。人民网记者李昊洋摄

2000年,吐孔·沙热在牧场里开起了一家二十多平米的绣品店。“后来很多妇女说也想参加,我决定带动她们一起做(刺绣)。”2015年,吐孔·沙热牵头注册成立了帕米尔刺绣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接到的第一笔订单是托云牧场小学的校服,一共三百多套。红白色的校服袖口、裤腿和后背都绣有柯尔克孜族传统花纹。当时,吐孔·沙热的大儿子也在托云牧场小学上学。“他很骄傲,和同学们说,这是我妈妈做的。”

2019年,托云牧场新建了手工制品刺绣基地,面积约517平方米。建成后,基地成为了帕米尔刺绣合作社的厂房。如今,合作社有社员60名,熟练“绣手”43人,人均年增加收入6000余元。

刺绣基地引入的自动多头电脑绣花机。人民网记者李昊洋摄

“有空就来,有时候一绣就是一整天,不觉得辛苦,喜欢干这个。”塔娜依古丽·居力多西说,她的小姨和很多朋友都参加了合作社。

吐孔·沙热介绍,目前合作社主要通过零售、与服装店合作、接纳学校订单等方式,将产品卖到阿图什市、乌恰县等地。“唯一的遗憾是销售和宣传渠道有限,希望我们以后能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知道托云牧场和柯尔克孜族刺绣。”吐孔·沙热说。(黄钰李龙)

用一把焊枪在精密设备上“引线绣花”,在大型压力容器里“修补缝纫”,这是全国技术能手,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焊工、特级技师邵旭鹏的“绝活”。

从一名中职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焊工,今年32岁的邵旭鹏一路走来,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身上每一个焊花烫下的伤疤,都是他追求梦想的印记。

12月11日,邵旭鹏接受人民网采访。人民网周静圆摄

2009年,来自甘肃的邵旭鹏从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毕业后,来到公司实习。刚来那会儿,他焊出的成品质量不高。看到师傅们焊出的漂亮焊道,邵旭鹏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焊接工匠。

“那时好像不知道累,只想焊出完美的成品。”邵旭鹏说,焊缝这种技术活只能靠多练习,熟能生巧。

邵旭鹏在车间进行电焊作业。受访者供图

在焊接过程中,他不仅要考虑尽量减少焊接接头的应力,还要从头到尾保持一个身体姿势,确保焊接一气呵成。有时,2000多摄氏度的滚烫铁水滴落在工作服上,衣服贴着肉一起被烫烂。为了保证焊缝的质量,邵旭鹏都是咬牙坚持焊完。

2013年,邵旭鹏开始带徒弟,毫无保留地传授焊接经验,细抠徒弟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培养徒弟们的工匠精神。他说:“要想成为焊接高手,就得下力气、花功夫去学去练。”

2016年,邵旭鹏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从6个人发展到如今的12个人,邵旭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勤恳热情、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称赞,用焊枪带领团队不断创新,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兵团职业技能电焊工大赛冠军等多项荣誉。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行业内的技术领军人才,邵旭鹏攻克了多项难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劳动者的奋斗之歌。“扎根在兵团,受兵团精神的鼓舞,让我觉得,只要脚踏实地,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就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邵旭鹏说。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的最北边,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到2公里的地方,是一五〇团护林员马晓华生活工作了28年的“家”。

冬日清晨,天还没有亮,马晓华吃完早饭,带着一壶热开水下楼,发动了面包车,冒着大雪上了巡林路。入冬后,他每周巡林2至3次,每次需要2个多小时。

马晓华查看林木生长情况。人民网周静圆摄

尽管如此,马晓华却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看到林子,就想起了父亲。”

20世纪60年代,一五〇团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每年刮黄风、黑风,地里的农作物受损严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团场职工拎起铁锹,扛着树苗,背着水桶,挺进沙海。马晓华的父亲马宗辉就是其中一位。

马晓华回忆,1992年,一五〇团急缺护林员,父亲马宗辉便来到无人居住的沙漠边缘,守护团场几十年种下的绿色植被。

马晓华回忆当年和父亲一起种树的情形,满是怀念。人民网周静圆摄

“护林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3年后,马晓华带着军功复员回家,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却被父亲的这一句话召回。

2006年,马宗辉被查出癌症。当时正值酷暑,他却不让儿子在医院陪护,让马晓华快回去给林子浇水:“再不浇就旱死了!”

“后来树都活着,父亲却走了。”就这样,马晓华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对这片土地的爱,坚守在沙漠深处,28年如一日。他用脚步丈量着林海,冬去春来,足迹早已遍布林带的各个角落。

除了看护380亩的防风基干林外,马晓华还要照管1万多亩公益林。为了方便林地的管护工作,他时常独自一人住在离连队十几公里远的地方。

马晓华白天顶着烈日干活,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饮一瓢沟渠里的水。遇到风沙天气,伸手不见五指,满身沙粒,也要摸索着劳作。他晚上枕着沙包入睡,半夜常常被呼啸的大风惊醒。

马晓华向采访团介绍防护林情况。人民网周静圆摄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马晓华管护的万亩沙漠植被、公益林围栏、宣传牌完好无损,灌木覆盖度在一五〇团所有单位中名列前茅,所管护的380亩防沙基干林带苗木,存活率达到了80%以上,有力抵御了沙漠的侵袭。

父辈栽树,子孙守护。如今,马晓华的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但是林带的小树长大了,绿色更浓了。

“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儿生态非常脆弱,绿色就是希望,林子是我们的生命线。”马晓华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一直能干下去,植树造林、造福子孙。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20世纪80年代兵团职工家庭场景复原。人民网周静圆摄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摆放着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开过的拖拉机。人民网周静圆摄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件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人民网周静圆摄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人民网周静圆摄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一组雕像还原1949年沙海老兵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的情景。人民网周静圆摄

人民网石河子12月13日电(周静圆)12月11日,“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坐落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据介绍,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于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是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博物馆,目前存有文物实物1400多件套,是了解新疆、了解兵团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特殊文物、一处处微缩的动人场景,记录着先辈的峥嵘岁月。

博物馆二楼展厅里,一件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据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宣传教育科副科长顾晨叶讲述,进疆初期,军垦战士们为了节约资金用于工业建设,将一年发一套军大衣改为两年发一套,一年发两套单军装改为一年只发一套。因此,战士们都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这件军大衣不仅承载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也是军垦战士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近年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不断挖掘文物内涵,精心整理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并进行提炼加工,作为宣传兵团精神、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教材”。其中,《坎土曼》《一件军大衣》《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莲》等故事便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如今,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已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了解,开馆迄今,该博物馆接待参观者600多万人次,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窗口。

带着药箱骑着马,穿越雪山为牧民问诊,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原党委书记、“马背医生”李梦桃的工作写照。1964年,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1970年被分配到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医生。扎根新疆近60年,如今的李梦桃已年过七旬。

1999年冬,李梦桃在北塔山冬牧场骑马为牧民巡诊。受访者供图

北塔山牧场距离乌鲁木齐市400多公里,海拔3200米,年均气温只有2.4℃,自然环境恶劣。李梦桃介绍,当时牧场有5个牧业队,100多个牧业点散落在群山之中。因为草场资源稀缺,牧民的毡房之间大多相距10公里以上。“虽然路途遥远,但只要牧民需要,我们随叫随到。”李梦桃说。

1978年1月,离牧业队100多公里的牧民家不满周岁的婴儿得了心衰病,向牧业队求医。李梦桃和另外一名医生得知后,立即骑上马,拉着骆驼,带上药物和干粮就出发了。路上突遇大风雪,骆驼原地卧倒,马驹不停嘶叫,两人只好在风雪中过夜。第二天雪停了,他们扒雪开路,继续赶路。最后,为了治疗和照看孩子,他们在牧民家住了7天,直到孩子转危为安后才离开。

1998年夏,李梦桃在北塔山夏牧场,为牧民送医送药。受访者供图

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何还要留下?李梦桃回忆往事,感慨地说:“记得有一次,在抢救病人回来的路上,我胃病犯了,趴在马背上不能动。马把我驮到一座毡房前,一位哈萨克族牧民用家里仅剩的一点白面给我做了一碗面条,而她6岁的儿子却吃着玉米面馕;晚上,她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盖在我身上,孩子却盖着毡片。”

李梦桃为牧民的纯朴善良感动不已,下定决心留在北塔山为牧民看病。多年来,李梦桃过冰滩,摔断过尾骨;爬山梁,摔伤过脊椎;黑夜出诊,掉进过山里。怀着服务人民的热情,他坚持走遍了北塔山的沟沟坎坎。

在牧场工作的30多年间,李梦桃骑马累计走了26万多公里山路,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与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也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等称号;2009年,李梦桃还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受父亲影响,李梦桃的小女儿李静也学了医,目前在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工作,她说,要跟父亲一起建设边疆。

人民网五家渠12月25日电(周静圆)近日,“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以下简称:将军纪念馆)。该馆集中展现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的光荣历史,及从前身部队走出的开国将帅、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而奋斗的光辉历程。

据了解,将军纪念馆于2013年开馆,其馆藏文物由建馆之初的百余件,发展到如今的2045件。展览主要采用雕塑、场景复原、幻影成像、场景画等手法,以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示屯垦戍边战士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

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支部副书记曹斌才介绍,每年的4月到10月,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不仅有专题展览,还通过讲座宣讲、主题活动等方式,变“阵地式讲解”为“体验互动式宣讲”,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实起来。此外,该馆还举办“小小讲解员大赛”,开展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

近年来,将军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称号。开馆至今,该馆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已成为兵团的“红色名片”。

宣讲红色故事、教唱红色歌谣、展览红色图片……81岁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团长徐金石,经常活跃在社区、学校、团场连队,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

“我18岁时从四川来到新疆参与边疆建设。这么多年来,兵团精神和红色文化始终激励着我。”聊起初心,徐金石格外激动。

2002年,徐金石从第六师五家渠市机关党工委书记岗位退休,2005年至2017年间任第六师五家渠市关工委副主任,2018年至今任第六师五家渠市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团长,他还创办了“红色文化”老党员银发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红色文化宣讲中。

为此,徐金石做足了功课,整理了各类党史文献资料、党报党刊,还制作了几十本报纸简报。

徐金石回忆,之前在连队时,每天给大伙儿读半个小时报纸,吸收“营养”的同时,政策水平和理论素养也随之提升。

如今,这已经成为习惯。每天早饭后,徐金石就会坐在书桌旁,翻阅报刊,摘抄笔记、剪报,整理宣讲材料,一忙就是一上午。

“党报党刊是我汲取红色养分的土壤,要想提升红色故事的宣讲水平,学习钻研、真学真用是唯一途径。”徐金石说。

徐金石在翻看宣讲资料。人民网周静圆摄

时光飞逝,虽已满头银发,但一说起红色文化,徐金石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他说:“我要做一台不生锈的‘红色文化播种机’,把红色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把兵团精神讲到全国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有一位“老军垦”,被大家称为军垦文化的“活化石”,他就是胡友才。近日,“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胡友才家中,听他打快板,讲述屯垦故事。

胡友才表演快板。人民网周静圆摄

1954年,17岁的山东小伙胡友才参军入伍,而后随部队进疆建设。“当时这里没有树木,没有路,只有一片戈壁滩。”胡友才回忆道:“我们住在‘地窝子’里,就是在地上挖个坑,拿木头当梁,找红柳搭个顶,睡觉的时候可以看见星星。”

物资匮乏的年代,开荒时连队没有盘子,战士就把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可锄地、挖土)上的土擦掉用来盛菜;没有筷子,战士就地取材,把盐碱地上的芦苇秆子拔下来做成“筷子”。日子辛苦,胡友才却能苦中作乐,编写快板词来激励自己和战友:“铁锹头当饭碗,坎土曼当菜盘,筷子竟是芦苇秆,乖巧华丽又方便。”

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芦苇湖、开垦荒地……胡友才当连长的17年里,他参与了开发建设团场。“兵团人以苦为荣,都在努力为兵团的发展作贡献。”在胡友才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日子越过越好。

1997年,已经退休的胡友才不肯闲着,自费购买相机,走家串户,到连队、进工厂,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很多作品。

为让更多人了解兵团人的屯垦故事,胡友才在2002年第八师一五二团筹建红色旅游景区军垦第一连时,担任了讲解员。

“军垦战士意志坚,劳动号子冲破天。”游客听他用快板讲述的鲜活故事,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那些军垦战士的奋斗史、创业史,真实又震撼。

胡友才也和他的红色快板,成为了军垦第一连的标志之一。多年来,他累计为游客讲解6000多场次。

采访最后,86岁的胡友才用一段快板讲述石河子的今昔变化:“六十年前石河子,一片荒滩芦苇子。我们艰苦奋斗一辈子,才让荒滩戈壁变成了花园子……我们住在石河子,真是幸福一辈子。”

胡友才表示,将继续发挥余热,助力兵团精神代代传承。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大批青年奔赴祖国西部边陲,投身于屯垦戍边的事业中,用青春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60多年来,昔日荒漠变为片片绿洲,少年的青丝却已成华发。近日,“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马太生家里,听他讲述当年的屯垦故事。

马太生接受人民网采访。人民网周静圆摄

1941年出生的马太生从小靠吃百家饭长大。1956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屯垦戍边号召,来到边疆与众多青年一起建设西部边陲。

马太生回忆,1957年12月,他加入了修渠大军。“那时国家缺粮,如果把莫索湾大渠修好了,几百万亩土地就能生产粮食了。”马太生说,莫索湾当时还是一片莽莽荒野,要开荒首先要有水,而水源远在30公里外,所以必须抓紧修建一条总干渠。

修渠挖土,每天定额每人挖1.5立方米。可当时正值寒冬,严寒的天气将红焦土冻得比石头还硬,60厘米的粗钢钎都砸成了碎片,还是无法完成任务。

为此,马太生独创“挖空冻土,下层掏暖土”的方法,烤化一片冻土向下挖洞,将地下的干土掏空后在上面用榔头砸,工程进度因此提高了很多。

1958年6月,全长30余公里、最宽处30余米、最深10多米的莫索湾总干渠全线贯通。马太生至今清晰记得,大渠挖成那天,工地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

马太生向采访团讲述自己获得奖状的经历。人民网周静圆摄

60多年有苦有累,马太生却没有后悔。作为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家里珍藏着十几张奖状、证书。即便退休,他依然关心社区建设,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时刻以优良的作风要求自己,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

“身为兵团人,我这一生很骄傲。”马太生坚定地说。

人民网石河子12月18日电(周静圆)“军垦战士不怕苦,夜以继日垦良田。”近日,“砥砺奋进新征程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军垦第一连,重温那段屯垦岁月。

据介绍,军垦第一连所在地原是20世纪50年代垦荒连队的驻地,保存着当年垦荒时的地窝子群、蓄水涝坝等军垦遗迹,还有木轮牛车、木犁、石磨等垦荒工具和生活用品。2017年被命名为兵团廉政教育基地。

小礼堂墙上挂着许多征集来的黑白老照片,展示了当年战士们屯垦、学习、生活的场景。每张照片所呈现的鲜活故事,仍散发着穿越时光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军垦第一连的讲解员高美瑜表示,要传承红色文化,不能光靠听和看,最好的方法是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为此,军垦第一连的劳动体验场复原了当年的豆腐房、酿酒房、编织房、木工房、铁工房,展示了当年开荒时使用的部分农具,让游客在实地亲身体验当年艰苦的劳动生活,感受那段充满激情的创业岁月。

THE END
1.@许昌人线上就能逛展览!“云服务”日渐流行的今天,宅家云游,逛展赏景两不误。 为了方便市民亲近文化、感受历史之美,“我的许昌”客户端新上线了720°VR全景功能,把许昌博物馆正在布展的“生命律动——古代动物造型艺术展”搬到了线上,让用户能够在客户端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人类驯化、饲养及长期观察动物的全过程。 https://www.xuchang.gov.cn/zjxc/005010/20241216/7656e885-caec-4835-93e3-22f50a411224.html
2.招13人!这家单位公开招聘→上海博物馆是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馆藏文物近102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5万余件,尤以青铜器、陶瓷、书画最为突出,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设有青铜研究部、陶瓷研究部、书画研究部、工艺研究部、考古研究https://www.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479469
3.探古人智慧——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主题路1.本活动免费,但请注意,预约信息不可作为进馆门票。请务必提前预约并购买当日中国科技馆主展厅门票。 2.活动资源有限,请确认好活动内容及时间,一旦报名,请确保全程参与。 3.预约报名截止时间为12月16日(周一)17:00。 4.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请您务必在活动开始前至少5分钟到达现场。若迟到超过5分钟,您的预约将https://www.cdstm.cn/activity/hysl/202412/t20241216_1081837.html
4.过一个科学的周末!中科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周末开启地点: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教室 时间: 13日14:00-15:00 第一场; 14日10:00-11:00 第一场; 14日14:00-15:00 第二场。 限制条件:过程中、教室仅限6-12周岁小朋友入内,家长需在外等候或馆内参观,活动结束后来接孩子。 4.科普市集:科普书及文创展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70614?commTag=true
5.重庆3日游自由行攻略2、云端廊桥 再说云端廊桥,它比天空悬廊挑出的距离要短很多,因此对于想要观赏壮阔图景,但是却没有勇气走上天空悬廊的旅行者们来说,是一个更加友善的观景地。 虽说短了很多,不过云端廊桥的景色一点也不会比天空悬廊差,而且站在云端廊桥上,还可以看到透明地面之下的金牛瀑布飞漱山间。山下梯田层次分明,还有农家辛勤劳http://www.vcaibah.com/lyhd/1533.html
6.主题调研报告2、林场基础设施陈旧,生产生活条件差 一是林区道路差,主要是简易砂石路,抗灾能力弱,一遇自然灾害就成断头路,养护成本高,不利于森林保护和消防工作的开展,也给干部职工、群众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二是工区管护用房破旧,维护成本大。工区管护用房多数是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房屋,都已成危房。 https://www.oh100.com/a/202302/6255419.html
7.凤凰艺术两会如火如荼,文艺界代表和委员们都说了些什么?三、围绕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一、二线城市博物馆资源丰富,中、小学可以结合线上课的内容组织博物馆参观实践;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可以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四、课程设置 关于提高完善乡镇村史馆的提案乡镇村史馆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https://m.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DY2NzgyMTCD35dlsJykcw.html
8.缅怀英烈告慰英烈丨“这盛世如您所愿”鸦片战争博物馆 线上祭英烈 云端表哀思 本端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180多年前,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等爱国将士在珠江口畔的虎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写下了中国军民捍卫疆土、奋起抗争的壮丽篇章,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今天我们在鸦片战争博物馆举办‘我们的缅怀——清明直播活动’,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走进那段https://news.ccmapp.cn/news/detail?id=76214234-c4d4-4cca-a860-37dfd19cd001&categoryname=%E6%9C%80%E6%96%B0%E8%B5%84%E8%AE%AF
9.西昌自由行第3天:从磨西古镇出发经雅西高速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参观,入住西昌俪阳酒店。 第4天:上泸山下邛海,参观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登顶泸山,继续入住俪阳酒店。 第5天:从西昌去泸沽湖,品尝石锅鱼,入住隐庐酒店。 第6天:泛舟泸沽湖、远观王妃岛、登上“亲爱的客栈”;乘车环湖游、里格半岛游;漫步摩梭人走婚桥、情人滩;https://www.meipian.cn/2a74pw8r
10.专题10现代文阅读人们或是在馆中游览,或是在“云端博物馆”漫游,或是参与研学活动、学习相关知识。文博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④激发博物馆的活力,需要用“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空间”。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遗址上打造沉浸式体验,以原貌、原尺度立体标识展示,让宋韵走进寻常百姓家;山东青州博物馆根据馆https://www.0516ds.com/69295.html
11.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12篇(全文)文物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上到下从外到里得被观看, 毁坏的文物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复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失去的历史镜头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观众在参观中感兴趣的文物, 只要记住了电子导览工具里相应的编码, 回家后浏览博物馆的网站就可以查阅到相关的资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得博物馆陈列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jj83lsy.html
12.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盛宴,真是太棒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国国家博物https://www.jyeoo.com/shiti/1069e131-e152-4c15-589b-2d9900257099
13.云上观博探民俗”线上博物馆参观讲解活动—山东站—中国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此次“鲁疆情深心相连,云上观博探民俗”线上博物馆参观活动,让远在新疆的同学在“云端”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让厚重的历史鲜活了起来。不仅为新疆的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泰山民俗文化的窗户,也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讯员:黄莎莎)https://shandong.eol.cn/sdgd/202412/t20241212_2645961.shtml
14.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带你玩转博物馆&圣彼得大教堂攻略4.一直前走上了小段楼梯便是博物馆参观区域 上了短楼梯后左右两侧各有租赁讲解器的柜台,可以在那里领取博物馆地图纸质版,也就是网上订票成功后发给到邮箱里的参观地图。 同时也能看到下图这个指示牌,左边的路线包含了博物馆主要展厅,右边的路线网上游记攻略提及的较少容易被忽视,若是时间充裕也是可以逛逛这里的。但https://bbs.qyer.com/thread-3242139-1.html
15.球迷小王想去参观德国足球博物馆,那么他应该去到哪个城市?A型显示轮轴、轮对微机控制超声波自动探伤,在规定的探伤灵敏度下进行扫查,透声检查的验收范围为车轴端面中心至1/2半径以内。在验收范围内,如果底波达不到垂直满幅度的30%,该轴判为透声不良;如果底波高度( )时,且其总面积达到或超过验收范围的1/16时,该轴判为透声不良。https://www.shuashuati.com/ti/af89d689c8b1499ea3d7bfd0cba52502.html?fm=bdb27ff81aec15dbee5d02f97248a0af8c
16.有关博物馆参观的心情说说汇总五十一条有关博物馆参观的心情说说【篇一】1.通过参观苏州博物馆,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让我感悟https://bbs.openke.cn/thread-479555-1-1.html
17.参观地铁博物馆作文(通用17篇)参观地铁博物馆作文 3 昨天,我们一家和阿姨、外婆,还有朋友罗子舟一家去参观了地铁博物馆。 我和妈妈先来到了楼下的麦当劳和阿姨他们集合,然后到餐厅去等罗子舟他们。吃完饭后,我们就准备前往地铁博物馆了。一路上,妈妈一直在向我们介绍地铁公司的楼房。我抬头一看,啊,摩天大楼直入云端,非常雄伟。在其中一座大楼上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30412115836_269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