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03重庆

早在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已经开始涉足文化领域并大范围应用。

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全球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中;1995年,欧美区域的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进一步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化。

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方面,我国紧跟世界步伐,博物馆数字化浪潮可以追溯至1998年8月,河南博物馆成立了首家国内博物馆互联网网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博物馆先后建立互联网网站,标志着我国博物馆“触网”拉开了序幕。

▲国宝数字体验展“东方智美”|数字上釉互动,体验华夏釉彩技与美

伴随社会与博物馆理念的变化,新技术渗透到博物馆展览、演绎和研究等多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智慧博物馆在业界也得以快速发展。

智慧博物馆是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处理收集关键信息,实现博物馆传播展示的全面提升。通过技术革新,博物馆带给参观者的体验感受更为直接,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加强,博物馆从被动的技术推动转变为主动引导技术应用。

同时,国内学者结合智慧博物馆的实践运营,从不同维度进行现状研究,将演绎博物馆学与新技术时代背景相结合,提出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众的体验感受度,并以虚拟复原为例,通过操作设备的辅助,参观者与展览物品的“交互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以3D全景展示10个朝代、30个洞窟

知识图谱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语意处理和互联组织能力,使博物馆文物散落在各方面的信息点形成“串联”。知识图谱可以实现丰富的知识表达、开放互联的服务,可以通过精确语义检索、知识问答、关联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应用到文物的展览过程中。

基于历史文物的知识图谱资源,构建跨馆界、国界的文物知识图谱。

AR、VR、全息投影技术在文物展示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藏品管理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藏品出入库人员进行一对一的管理,记录藏品出入库人员的行为信息,提高藏品管理安全。例如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建立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可以监测开放洞窟的温湿度变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使用视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文物管理工作的智能化;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量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电子门禁和观众流量控制系统、博物馆智能导览系统和其他智能服务系统等。

5GAI在观众导览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在众多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科技大公司的推动,5GAI技术在博物馆开始显示出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工作,通过训练计算机提供系统思维的能力,让计算机完成部分智力工作,模拟人类智能行为。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集中在智能导览、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在文化遗产复原方面,百度公司在2018年启动了一项AI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更多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直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用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准文物拍照,兵马俑可以自己“开口说话”,同时让观众在100米之外就可以看到盔甲上的“文物”;2018年,Google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30000张图片进行自动识别,并将图片做成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档案。

3D打印在藏品巡展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藏品巡展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珍贵藏品的展览也对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为了保存、恢复文物的艺术信息和历史原貌,缓解或者终止文物病害,必须定期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在藏品巡展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文物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这也为文物的日常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3D打印,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已经在国外博物馆的藏品巡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PeaboyEssexMuseum(PEM)博物馆在全国巡展过程中,采用该技术复制了ThomasHartBenton的艺术品,该黏土模型可以让观者亲手触碰,以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也由于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珍贵藏品在巡展中的易碎性、安全性等问题。先进信息技术同样应用到文物保护科技领域,2017年由敦煌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完成“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3D模型同样可以应用到文物遗产的结构模型方面,例如由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汉斯·卢瑟发起的“扎玛尼计划”,通过这些技术制成了遗产地的3D模型、剖面图、平面图、正视图、全景图、全景游览、动画,以及能够精确反映遗产地物理结构、周边地形环境和建筑结构的VR模型。

VR、3D打印、手机移动客户端开发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已经让数字博物馆衍生出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并进入智慧博物馆形态。其突出表现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网络将藏品内容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在博物馆与信息化之间建立桥梁,为博物馆宣传、教育与研究的功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信息化工作是博物馆运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提高文物博物馆单位活用文物资源的积极性。

2018年5月3日,上海博物馆建设完成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上海博物馆的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基于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开发的数据分析和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以博物馆管理为核心,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将人、馆、物等数据实施分类管理。在数据采集方面,该系统主要涵盖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客流、新媒体传播、展览区观众的行为、文创产品的销售数据等内容,并涵盖博物院的收藏、研究、传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在数据应用分析方面,该系统主要对博物馆的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精准分析,并且通过可视化的形式给予准确、形象的表达。

AI智能服务导览:湖北省博物馆掌上智慧博物馆App

MR新技术体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化管理平台

混合现实技术(MR)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AR,将虚拟环境中的物体呈现在现实场景中,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与用户联系在一起,搭建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增强了用户体验的真实感。通过可视化环境里物理和数字对象的共存性,增强两者的实时互动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MR技术应用到清末时期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中,观众通过HoloLens全息设备,可以置身于清末时期的重庆街道,“游览”在街道、店铺、码头等场景中,通过虚实内容的相互结合与互动,理解文物内在的故事,从而提供了全新的交互式参观模式的范本。在MR技术带来的场景中,有效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沉浸在文化科技的新奇中,实现与浩瀚文化历史的“对话”,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体验。

让布展轻松便捷:浙江省博物馆智慧自主策展应用系统

博物馆的展览一方面受制于馆藏文物不够丰富,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已有馆藏文物的盘点、梳理与解读,大量文物仍处于“待开发”状态。随着策展团队专业性的提高,博物馆是否有策展能力对该馆的展览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策展理念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较以往更注重展览的人文体验,更加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学术的知识性、趣味性与传递性的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新技术可以提升展览运营质量,改善观众参与体验。浙江省博物馆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开发智慧策展应用系统,将“展览”与展览边际“展览”工作模式在展览的延展项目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提高策展的科学性,该馆展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智慧博物馆的现状特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信息数据集,通过网络将藏品内容信息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化在博物馆与信息化之间建立桥梁,赋予博物馆新时期的发展意义,为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与研究功能提供技术基础。

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探索国内博物馆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成效,从而为智慧博物馆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基础。智慧博物馆发展现状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

云计算应用于整体运营,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在传统博物馆的整体框架中,云计算在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与利用的全过程中,为博物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日益深入地应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存储服务器,形成计算资源,可以被所有的云用户共享使用。

人工智能应用于展陈导视,实现博物馆的智能升级

AI与博物馆融合推进了博物馆发展,让观众与文物可以更加轻松地“对话”,博物馆的管理更加智能化,尤其是随着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超级AI的发展和应用,博物馆朝着人工智能大步迈进。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工作,通过训练计算机提供系统思维的能力,让计算机完成部分智力工作,模拟人类智能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到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集中在策展陈列、智能导览、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人工智能的到来为博物馆注入新的元素,博物馆也由以往的被动式适应发展转变为自主学习、智能控制、主动探索。

数字化信息采集应用于文物管理,实现文物多方位展示

数字化信息技术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数字化的手段,包含二维高清数字化图像采集和三维数字化采集两种技术。

二维数字化采集主要是针对图书古籍、画稿文献等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主要有三维结构光扫描、三维激光扫描及近景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许多博物馆都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内蒙古博物院建立了三维藏品数据管理系统,甘肃省博物馆对丝绸之路部分文物进行了三维数字化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在进行兵马俑三维模型的数字采集工作,对兵马俑一号坑的陶俑进行了三维数据的采集建模,录入数据库,并借助数据库系统实现兵马俑在线上的三维立体展示,实现文物测量等功能,为文物展示、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遗产,每件文物背后都蕴含文化知识内涵,通过新技术,构建为社会、观众认知文物信息的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及文化发扬光大,是智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

以知识图谱技术为重点,实现博物馆数据的智慧融合

后期要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通过拓宽文物信息开放渠道,加大开放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公布博物馆的收藏文物信息

数据,增加公众了解馆藏的途径,提高公众参与度,满足群众参与的多元化需求。

以数据可视化为基础,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理念

随着观众对知识深度的渴求和了解,博物馆将成为文化知识需求的重要供给载体,这也对博物馆建设与展示过程中所应用先进科技手段的进一步提高提出要求。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理念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完善,博物馆藏品的展览形式将会更为多元化,将展品的实物与电子信息相融合,将会进一步丰富向公众传达的藏品信息内容。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博物馆藏品的趣味性、可视性将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公众直观了解藏品传递的信息内容。

以用户画像和互动式交流为依托,全面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除了博物馆自身,推动博物馆向大众化方向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科技大公司。科技给博物馆和公众的连接带来一场革命,移动互联网、AR、VR甚至是人工智能,都被用于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在收集展览对象的基础数据信息以后,形成用户画像,分析展览对象的基本特征与个性化需求,提高展览推送信息的精准性。

通过预先对展品信息的收集和学习,它可以回答参观者提出的许多问题,从历史到创作技法,甚至还包括和当代事件的联系,这么做的好处是,仿佛真的可以让展品“开口说话”,并且通过互动体验吸引更多人参观博物馆。

THE END
1.展览互动“熔铸古今”展:五大互动惊喜解读日前,“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在国博开幕,本场展览,不仅是视觉和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度互动与探索的奇妙之旅。 展览深挖展品特色,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互动装置、打铜体验及创意集章等多元展陈形式,巧妙融合参观、互动、教育为一体,引领观众以沉浸式的体验,与中国五千年的铜文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https://www.chnmuseum.cn/zl/zlxw/202409/t20240912_270129.shtml
2.面向用户体验设计的科学博物馆用户接受智能互动式展览的影响因素研究智能互动式展览统一技术采纳与使用第二代扩展模型(UTAUT2模型)用户接受用户体验设计 分类号: G260(博物馆事业) 资助基金: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项目(E0290605) 在线出版日期: 2021-12-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13(10-22)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ygcshj202106003
3.互动式观展乐趣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将公教美育活动融入展览中“大家有没有去过延安?”“谁知道这幅画里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木刻版画的特点呢?”日前,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重磅大型展览《我的延安——全国主题性美术作品展》正在展出,配合展览,多场有趣的沉浸式美育公教活动也同期开启。来自各地的美术爱好者、中小学生们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的导览下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3-02/17/content_6687454.htm
4.华盛顿特区最适合儿童的景点和互动博物馆通过这些适合全家游玩的博物馆和景点,探索最适合儿童的 DC。 DC的财富博物馆和景点意味着总有一些神奇的地方,让孩子们从乏味的旅游中转入“哇!”的惊叹。的经历。其中许多景点都设有互动展览和娱乐活动,即使是最小的观光者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这些开始你的探索家庭友善点。 http://washington.org/zh-CN/visit-dc/kid-friendly-museums-hands-attractions
5.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精髓与实践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要尽量让文物展现其最自然的状态,而不是把文物放在某种特殊的架子上,使得文物看起来像是被禁锢的动物一样。文物展现出最自然的状态,能够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了解文物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文物。 3.创造互动式展览 博物馆展陈设计要尽量创造互动式展览,以便让观众不仅仅是观看,而是能够参与其中,https://www.huajun.hk/hyzx/2023/0321/615.html
6.探密求知感受快乐探密、求知、感受快乐--全国首家互动式“儿童博物馆” 广州儿童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互动探索型儿童博物馆, 是广州市政府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第二少年宫的重要教育设施,是广州市少年儿童学习娱乐的中心。儿童博物馆强调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可观性的统一。儿童博物馆将由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幻想、公共(http://www.61cn.org.cn/139.html
7.上海博物馆互动展厅介绍上海博物馆的互动展厅通过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体验、互动游戏、交互式展品和教育活动等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观体验。观众可以在互动中学习、探索和享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如果你对展厅设计装修有需求,苏州火星时代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将是您不错的选择。他们专业的团队能够为您量身定制独特而精美的展厅设计,为您打造https://www.dpsjsj.com/zhishi/143389.html
8.博物馆沉浸式互动体验成风尚!多媒体优势在哪其中,就为展览提供知识的本质职能打开了更多的可能。目前,越来越多博物馆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多点触控等数字技术,对文物藏品等内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相关历史场景,开发基于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体验项目,从而给游客营造一种视听觉上的全新科技体验。游客在沉浸式投影巨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动作捕捉设备、https://www.gzgjkj.cn/bwg.html
9.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12篇(全文)高校博物馆的科研功能表现在其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汉斯·普林茨霍恩博物馆收藏着精神病科医生和艺术史学家汉斯·普林二的艺术品至今仍然为研究工作者提供着丰富的信息, 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医史博物馆展览是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画廊,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提供免费导游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gyzobib.html
10.博物馆教育综合各家博物馆教育理论成果,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乔治·海因(George Hein)提出博物馆教育理论需要一套学习理论为认识论提供支撑,还需要一套教授理论,这些理论的应用可以解决如何学习及学些什么的问题,这些理论支持博物馆成为一个教育机构。海因划分了四种博物馆学习模式:说教式与说明教育、刺激—反应式教育、发现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01.html
11.洛阳云游博物馆数字化展厅文物剧本杀……“科技+创意”让文物活起来云游博物馆、数字化展厅、文物剧本杀……。洛阳市各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互动式感受、沉浸式体验让博物馆一改昔日。40岁的黄南在洛阳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上的数字体验成为人们与文物互动的重要方式。线上平台汇集洛阳市102家博物馆线上数字化内容。https://www.henan.gov.cn/2022/06-01/2460372.html
12.交互式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厅展示设计,多媒体互动纪念馆项目升级改造交互式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厅展示设计,多媒体互动纪念馆项目升级改造 西安一笔一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高清智能影音设备集成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西安一笔一画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围绕产品的批发、零售的凭借优良的产品资源及专业的技术施工经验,本着“用户至上、诚信务实”的经营宗旨,建立起了完善的销售及服https://fuwu.11467.com/info/8161945.htm
13.堪比一场研学!超多互动的沉浸式苏轼展小tips: 1. 交通:打车,可以定位到中华世纪坛北门。坐地铁,可以到一号线/九号线的军事博物馆站下车,步行10分钟左右就能到 2. 现场公益讲解时间:工作日每天上午9:30和中午13:30各一场。周末每天上午9:30,中午13:30和下午15:00共三场,强烈推荐大家挺听讲解,错过有点可惜~ 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590159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4.科学博物馆论坛围绕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科学博物馆论坛主持人张晓天 2023年10月31日上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展览开幕式暨科学博物馆论坛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刘年凯、国家自然博物馆赵妍、独立策展人朱达一分别围绕科学博物馆的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等方向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并进行互动交流。论坛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https://tsm.tsinghua.edu.cn/?p=13387
15.博物馆数字化:沉浸式数字技术还原古物,让“文物”活起来!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一般都是以展品摆设为主,而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可使博物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多种技术赋予文物生动性、互动性,让观众有更直观、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感,同时使历史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虚拟展示功能强大,以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为特色的信息http://yijigo.tuliyou.com/news/info/id/154.html
16.博物馆展览“个体叙事”与“观众在场”落实新博物馆学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最直接和常见的方式即为提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体验感,增加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更多地为观众的舒适度和学习的自主性考虑,而打造沉浸式环境即为提升观众体验感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同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对沉浸体验“专注、投入、时间感消失、不受其他事物https://www.10vows.com/detail/7CJCssyVXPX
17.10个在博物馆能推出的人气的项目/活动/展览景盛龙翔10个在博物馆能推出的人气项目/活动/展览 博物馆(恐龙主题、地质主题、自然主题等)所推出的乐趣项目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孩子们而设的。其实,博物馆是应该具备不可思议的潜力的,不仅可以教育孩子和成年人,同样可以针对成年人而推出乐趣的项目。通过有历史价值或教育价值的藏品和互动的社交空间,博物馆可以吸引成年观众来https://www.idinosaurx.cn/10-popular-projects-for-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