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天津得名历史的“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碑”。
天津制造的第一块国产手表。
近年来,从博物馆认识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成为新文旅热潮。摄影姚文生
天津北方网讯:谁定格了一眼万年的深情凝视?谁开启了天津卫的“命运齿轮”?谁是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天津人?又是谁在沽上画出最美的中式浪漫?
在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之际,天津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博古通“津”系列活动,其中联合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推出的“文物中的天津”津城文物“显眼包”网上投票活动已经启动。文物的印记比620年更加深远,这些“显眼包”让天津人读懂了家乡,延绵的津城记忆也让文物“开口说话”。
文物中的天津
不止620年
天津从唐代军粮转运的河海冲要,到金代的“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明永乐的“天津卫”,一直到清雍正设天津府,至清中叶发展成为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商业城市,成为居于首都之下的北方第二大城市,再到清咸丰1860年开埠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上,有哪些见证物对这座城市而言具有非凡意义?哪些文物最能体现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精神?
作为保存人类创造力与历史记忆的宝库,天津的博物馆将为以上问题做出回答。
本次评选活动策划人、天津博物馆贾曼接受新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博物馆基本陈列“天津人文的由来”和“中华百年看天津”就分别从古代和近代两方面,系统介绍了天津城市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价值。
“人面象形石雕”
第一个入选
两厘米多长的“石子”上,显现着一个人“深邃”的神情,这是一万多年前人类面部的具象。这枚新石器时代清池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人面象形石雕”,可谓是天津第一件艺术品,低调却极具网红气质,成为此次评选活动首个入选的天津文物。
贾曼向记者揭秘了这枚石雕的深远内涵,“它将天津城市历史拉长至史前时期,打破人们对天津‘退海之地、无古可考’的偏见,是天津地区诞生的第一件艺术品,与这座追求艺术和美的城市文化气质相匹配。”
此外,入选的多件文物为天津历史写下了多个“第一”,天津博物馆馆藏的“鲜于璜碑”,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它风格雄强朴厚,且不失灵动自然,是东汉时期的典型碑刻。1973年,“鲜于璜碑”出土于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今武清区高村镇兰城村),该碑墓主人鲜于璜,是日前已知史料中记述的天津地区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天津人。另一块“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碑”,记录国天津得名历史的。天津制造的第一块国产手表,则填补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项空白,开启了中国制表工业的新纪元。
《雪景寒林图》缘何未入选?
要讲天津事要有天津味
贾曼说,这次评选并没有遴选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天津文物。
亮出家底
讲述动听故事
穿越历史
触摸人文魅力
这个岁末,“博古通‘津’——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系列活动”将于天津博物馆陆续开展。
市民可以在博物馆里亲近城市历史,感受家乡魅力,重新发现天津,了解天津,爱上天津。
领略大明风华
“穿越620年,在文物展览中寻觅天津”活动,将带领市民了解天津为什么又叫“津沽”“沽上”“天津卫”?拱卫京畿、面朝大海的地理格局,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什么影响?有明一代,津城留下哪些文物瑰宝?沽水文脉悠长,孕育出哪些历史文化名人……12月22日,天博二楼“耀世奇珍”展厅将调陈上新,邀您回到天津设卫筑城的大明之初,在文物瑰宝之中领略大明风华,探寻津城文化源头和魅力底色。
此外,“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暨华世奎诞辰160周年‘物语新声’——华世奎书法文献精品展”也在同日面向观众开放。
“穿越620年,在研学活动中遇见天津”活动,“津沽百年”穿越时空之旅研学即将拉开帷幕。在专业团队的带领下,成员们将前往天津博物馆、天妃宫遗址博物馆、鼓楼、广东会馆等,不同的展馆文化,别样的津城特色,一路走过,悉数收藏。与此同时,一场文化探访直播活动也将在天博上演。
技艺中触摸津味
“穿越620年,在文物评选中描摹天津”活动,将让更多天津文物走入天津人的视线。“穿越620年,在沽上技艺中触摸天津”活动,将结合“沽上风物——天津民间工艺展”,策划推出板凳上的博物馆——天津民俗特色课程,带领在校学生依次走进“天津人文的由来”和“沽上风物”展厅,探秘天津人文历史,欣赏杨柳青年画等民俗瑰宝,让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杨柳青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越620年,在沉浸探秘中爱上天津”活动,还将创新推出“天博文韵·韵山海”项目。
以“青玉羽人”作为文化引路人,通过文物故事引导游客了解天津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演变,深化对津派文化“包容、开放、创新”内涵的理解,打造“天津人文历史趣味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