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可以笑着离开的,我听过最无奈的感慨是"这些文物虽然离我这么近,但是却无能为力"。
不过更让人气愤的是,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描述,"尽管中国没有正式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但是许多英国人还是以外交官、传教士、士兵的身份前往中国,很快爱上了这个国家,于是从中国带回来许多纪念品,保持对中国的鲜活记忆"。
大英博物馆
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大英博物馆,藏品800多达万件,囊括了人类文明的稀世珍宝。
但来自英伦三岛的文物连10%的比例都不到,绝大多数藏品在大英帝国殖民扩张时期,进入博物馆,与其说它是博物馆,不如说是海盗的战利品陈列室。
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哪些中国文物?为什么今天这些文物很难追回?大英博物馆又是如何给自己洗白的?
01大英博物馆有哪些中国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了1000万件,而大英博物馆中就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大约有2000件。
其中的33号展厅是专门用来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稀世珍宝。
比如,青铜双羊尊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代表作品,见证了青铜器文明的巅峰,目前全世界仅存有两件,一件在大英博物馆,另外一件在日本。
青铜双羊尊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墨竹图》和明代唐伯虎的《西山草堂图》。
相比书法作品,苏东坡的传世画作寥寥无几,只有4幅画作,《墨竹图》就是其中之一,可以想其稀有程度。
《女史箴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经失传。
现存的是唐代摹本,共有12段,目前仅存的9段在大英博物馆里,曾经是乾隆皇帝的藏品,不但在上面盖了37个印章,还亲手在上面画了一朵兰花。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女史箴图》被一名英军大尉掠夺,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白菜价格收购,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中国文物之一。
《女史箴图》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编纂的百科全书,囊括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百科文献。
比《大英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一共11095册,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遭到毁灭性破坏,甚至一度被当做砖头,英国抢走了9册,今天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我也见过一些国内的二百五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中国的文物给大英保管是最好的归宿,如果在中国就保留不到现在,文物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属于全人类的"
拥有英国国籍的演员张铁林,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外国的博物馆里好多来自各国的文物,而中国博物馆里没有其他国的文物,因为中国没有开放接纳各国文化,这是我们的缺失啊,我们自己的这个观念眼光展的全是中国自己的东西,没有打开,是局限在自己的这个里头的。"
但凡学过一点点中国近代史,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大英博物馆展览的不光是文物,也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鸦片战争
02中国文物为何流失英国
1856年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然后一路北上,1860年10月占领圆明园,3500年英法联军冲入园中,大肆抢夺。
根据现场的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为了抢夺财宝,陷入的疯狂的状态。
甚至互相殴打,很多不能带走的文物直接被他们通通砸碎,被糟蹋的东西更不计其数,当时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
当时参与掠夺圆明园的英国军官赫利思,凭着抢来的大批赃物,在回到英国变卖之后,从此过上了贵族般的生活。
1912年,在他80岁的时候,还非常不要脸的写了一本名叫《中国詹姆》的回忆录,详细描述了他早年在中国抢劫的经过。
火烧圆明园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爆发,西方列强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一次瓜分和掠夺中国。
1900年6月,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烧杀抢掠,德军元帅瓦德西甚至特许士兵公开抢劫3天,他们先后闯入西苑、颐和园、天坛、翰林院等地,肆意破坏、劫掠,又一次导致大量的文物被洗劫一空。
这些强盗丧心病狂的强盗,甚至用刺刀刮去了紫禁城太和殿的铜缸镀金,至今上面的刮痕仍清晰可见,参与抢劫的士兵回忆:他们当时在城中为所欲为,见人就杀,京城里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任凭野狗啃食尸体。
八国联军
03文明古国的浩劫
历史上被英国洗劫过的国家不仅有中国,还有埃及和希腊。
对于英国的海盗文化,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曾在《英国行旅记》中委婉的写道:"英国因为是个不太有创造力的国家,所以努力从外国收集宝物。
从雅典卫城拿来壁面雕刻,从埃及拿来木乃伊研究,以及从各大陆、各殖民地拿来种种艺术品和其他珍宝,大概全世界稍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拿到英国来。"
可以说大英帝国就是文明古国的浩劫,古埃及祭祀用的罗塞塔石碑、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等,这些文物都是英国抢来的。
你知道为什么金字塔还在埃及吗?因为太重了,搬不动,只有金字塔尖能带走,如果大英博物馆要拍宣传片,台词应该是"我们不生产文物,我们只是文物的搬运工"。
罗塞塔石碑
近年来,英国以前的殖民地要求归还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1925年以来,希腊政府就开始频繁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对英国持有的拜占庭文物,土耳其态度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所有权。
有些英国博物馆会采用缓兵之计来应付,适当的归还一小部分藏品来缓和紧张的关系,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以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这种压力就越来越大。
大英博物馆是强烈反对物归原主的,不过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是,该如何向世界交代,英国是怎样拥有这些文物的?合法性在哪里?说白了,就是想着如何把这些文物洗白?
04如何把赃物洗白?
我们常常听到西方国家呼吁"科学无国界",但是技术上说制裁就制裁,说断供就断供,在文物的问题上,也是相同的套路,就是鼓吹"文物无国界"。
具体做法就是,把21世纪的大英博物馆定义为"世界博物馆",且向全球公民开放使用,那么就需要编一个高大上的理念。
比如大英博物馆的存在是让全人类思考共同的历史,强调全球各地的文化的相互关联性。
按照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对媒体的说辞就是,"这些文物应该让全球共享,只有让这些藏品免费让游客参观,才能展示人类自创世纪以来的文化成就",接着大英博物馆频频举办各类文物借展、巡展及文化交流活动。
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
2010年,大英博物馆联合英国广播公司做了一档节目,馆长的麦克雷戈由一件文物起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一段关于这件文物的历史故事,每集15分钟,总共100期。
这些文物见证了人类如何从石器时代进入21世纪,这个节目在英国国内创下了1100万人的观看记录,大约占总人口的1/6。
麦克雷戈将它整理集结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里,很快在英国和美国成了畅销书,大英博物馆这么做的目的是首先要让自己相信这个高大上的理念,要不怎么骗别人呢?
不过大英博物馆鸡贼之处就在于,为了展示所谓的"人类文化的共通之处",刻意的避开了一些敏感的藏品,这样就可以淡化大英帝国曾经的血腥殖民史,以免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展品尤其是亚洲的展品,大英博物馆会很委婉的表示,这些藏品是在19世纪通过贸易或其他手段获得。
但是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巡展期间刻意回避了乾隆御题诗玉璧等敏感藏品,因为这和火烧圆明园有关。
张铁林作为乾隆皇帝的扮演者,作为演员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对角色理解和研究不透彻啊,就光知道瞪眼。
张铁林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的"诡辩"技巧也是世界一流。
2018年10月,发起了一个系列讲座,试图给自己洗白,方法就是拿出一些藏品,然后讲述是如何成为大英博物馆藏品的"心路历程"。
就像犯罪分子向大家袒露自己犯罪多么不容易,都是别人逼的。
大英博物馆还特意组织一些学者对这些藏品进行研究,并且证明这些文物的收藏过程是"有各自的复杂情况的",,比如并不是每一件文物都是掠夺得的之类的说辞。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活动的负责人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件藏品是从东印度公司得来的,文物虽然是抢来的,但是抢文物的人已经皈依了印度教,他还极其反对英国在印度推广基督教,都为印度人说话了,这文物还能叫抢吗?
这情节是不是和好莱坞电影的内在逻辑的电影很相似?《阿凡达》、《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这个逻辑。
大英博物馆为了不想物归原主也是煞费苦心,把一个道德和伦理问题,先转化成了一个"哲学"甚至是玄学问题,制造了逻辑陷阱和障碍。
因为掠夺来的这些文物中,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不在少数,只要开一个先例,大英博物馆就会为之一空。
05为什么赃物很难追回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成功追回文物的例子并不多,因为这个"哲学"问题存在,就是"文物民族主义"与"文物国际主义"之争。
顾名思义,前者就是强调这些文物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关乎民族尊严或情感,那么对本国文物享有不可质疑的所有权。
后者是强调文物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应被看着是哪一国的私有财产,只要是通过合法方式。
比如购买或者是赠与,就应该变成自己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英国非常傲慢的认为,而且目前文物原属国多是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保存那些珍贵的文物,只有在发达国家才能保存完善,因此拒绝归还。
三彩罗汉像
举个例子,如果19世纪一个英国士兵在海外抢劫了文物带回英国,最后将其以一个明显低于文物本身价值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这要这个过程被视为"合法、正规的"。
1983年,希腊政府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庙的雕像,英国就以"文物国际主义"作为挡箭牌给拒绝了,1801年,作为英国外交官的托马斯.B.额尔金伯爵从希腊将神像运会英国,卖给英国政府并被放在了大英博物馆。
讽刺的是,托马斯.B.额尔金表面是英国的外交官,其实是一个文物大盗。
1860年10月18日,英国为了掩盖抢劫圆明园的罪行,将其付之一炬,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成了一片废墟,以"文明人"自诩的英法侵略者,亲手制造了一场文明浩劫。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于1861年11月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滔天罪行仗义直言,"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当时英军的指挥官名叫詹姆士·B·额尔金伯爵,正是托马斯.B.额尔金的养子。
他当年将从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抢劫文物的时候,为了方便运输,就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切割,詹姆士·B·额尔金完全继承了养父的做法,英国的海盗文化就是在父子之间这样无缝传承的。
06非洲之星
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之后,当了近70年王子的查尔斯终于成了查尔斯三世,在他举行登基仪式的时候,手持的皇室权杖引起了南非的不满和抗议,因为上面镶嵌着一个巨大的钻石"非洲之星"。
英国国王的权杖是在1661年英王查理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时制成,1905年南非发现了重达3106克拉的钻石原矿,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球。
当时的珠宝商人,就估计这块钻石价值高达75亿美元,南非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对宗主国表示敬意,当时的南非政府就将"库里南"送给了英国君主爱德华七世,作为其66岁的生日贺礼。
非洲之星
1908年2月10日,这颗巨钻被劈成几大块后加工,加工出来的成品钻总量为1063.65克拉,全部归英王室所有。
最大的一颗钻石取名为"库里南1号",也被称做"非洲之星",重530.2克拉。
1910年,英国在权杖上端加镶了世界钻石之王"非洲之星",它形似水滴,重达530.2克拉。
第二块,被命名为"库里南2号",重317.4克拉,鸽子蛋大小的"库里南2号"被镶嵌在英王室最重要的"帝国王冠"上。
面对今天南非的谴责,英国皇家收藏信托记录称,这是当时南非政府作为友谊与和平的愿望,主动赠送给英王的,完全合法、合规。
但南非人民坚定地认为,"非洲之星"就是"被偷"的。
因为19世纪后半叶,英国成为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殖民主义势力之一,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资源,包括宝石和黄金等财富,这些财富中就包括非洲之星这颗珍贵的宝石。
英国在南非施行了最早的集中营制度,人数高达11万人,几年间因为疾病、虐待等原因死了几万人,在这样的残暴殖民统治下,以钻石为代表的宝贵资源被掠夺到英国也就不意外了。
殖民南非
南非大学非洲政治学教授本耶拉表示:'非洲之星'是一颗血腥的钻石,私人采矿公司、殖民政府和大英帝国都是殖民主义的一部分,这些殖民交易是非法的,不道德的。
"非洲之星"从本质上来看,和所有大英帝国博物馆的藏品一样,浸透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血泪史,是帝国主义曾经犯下罪行的证据。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同样,文化没有国界,但文物是一定有祖国的,希望有一天这些文物能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