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火了,然后呢?——中国新闻网河北

发于2024.8.5总第115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博物馆能让我暂时跳出日常生活的语境,去沉浸于感受某一段历史。比如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着一墙的墓志铭,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个曾经具体鲜活的,也许是‘小人物’的一生,这是一种博物馆带来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体验。”KK去过很多地方,有些是因为读书,有些是因为工作,有些只是单纯的旅行,但不管到哪里,当地的博物馆是一定要转转的。这个习惯从大学时期保持到现在,她探访过的博物馆已经超过了200座。

不过这两年,一种微妙的情绪却在KK心底渐渐地萌生出来。她开始有点担心那些自己所珍爱的博物馆被人知道了,就像害怕一个宝藏被发掘一样,因为她眼见着博物馆里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曾经难得的一方静谧正在消失于众声喧哗。

类似的情绪,唐毅和刘珺这对“80后”夫妻也有。在过去的将近二十年里,博物馆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大部分节假日都在观展中度过,有了孩子以后,逛博物馆更是成为他们陪伴和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只是生活在襄阳这样一个三线城市里,他们常常会感到孤单,因为身边很难找到拥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我跟同事说我们喜欢博物馆,同事都觉得很无聊,他们从来不去。”

但刘珺最近发现,博物馆开始出现在同事的假日行程中了,而他们自己的旅行却随之变得困难了,许多想去的博物馆一票难求,即使有幸抢到了入场的机会,参观体验也大打折扣。“博物馆这种地方应该是安静的、古朴的,不应该人头攒动,像集市一样。我们确实很希望看到朋友们都去,但真的都是人了,感受肯定会很差。所以我爱人每次都说,趁这个地方还没有成为网红,我们赶快去,一旦成了网红就去不了了。”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前所未有的热

博物馆正在变得火爆,这不只是唐毅、刘珺或者KK的一种直观感受,同时也在数据中得到切实的印证。

大年初一的早上,各家博物馆的门前便挤满了人:山西博物院的馆前广场排出6000人以上的“长龙”,陆续有1.5万人入场参观,停车场在开馆半小时内爆满;山东博物馆的游客以“之”字形队伍排列,延伸百余米,一直排到附近的经十东路再拐弯向东……南京博物院大年初二开馆,当天即接待25537人次;年前才开始试运营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春节期间便迎来9万人次的观众,日均接近2万人次……

热度在五一假期依然延续。浙江省博物馆假期共计接待观众10.2万人次,其中仅4日就有2.47万人之多;三星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26652人,平均每天2万多人;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假期前7天就开启了预约;苏州博物馆5月1日的预约,开启仅4分钟便告罄;辽宁省博物馆假期首日接待观众近1.8万人,同比增长22%;在重庆,1.5万人顶着绵绵细雨守候在三峡博物馆门外,一边听着广播里不断播放当日预约已满的通知,一边等着入场;2月26日才对外开放的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5月2日的客流量达到了22487人次,创下开馆以来单日参观人数高峰;……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两日,全国各地重点博物馆的门票预订及预约量同比增长了406%;国家文物局的统计则显示,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和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假期前三天共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博物馆热是前所未有的。”河南跃涵文化传播公司的创始人王跃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几乎是全程见证着博物馆从冷清到热闹的:“我从2006年上大学时就开始看博物馆,那时候各家博物馆都门可罗雀。2011年到2015年,我在河南博物院做过五年义务讲解员,家里人都认为我疯了,当时的博物馆志愿者以40周岁以上女性居多,大学生志愿者很少的,而且待不长。但2017年以后,博物馆就热起来了,河南博物院连工作日人都乌泱乌泱的。愿意来当志愿者的人也多了,院长是我朋友,他告诉我现在都是先刷简历再面试最后培训,经过一个很长的周期才能上岗讲解。”

2018年之后,增长依然以年均300家左右的速度持续着。据国家文物局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的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6833家。与此同时,博物馆藏品数量、建筑面积、展览个数等也得到了相对应的提升。

正是在这样的势头下,王跃涵在2019年注册了公司,以组织文博游学活动为主营业务,他预感到一个可堪开拓的巨大市场正摆在眼前。这是博物馆热所产生的一种辐射效应,亦是博物馆热的又一重体现——大量周边产业兴起,许多人正在涌入这条迅猛提速的赛道。“公司开始做的时候,游学市场相对还比较小众。紧接着碰上疫情,挣扎求生,本以为2023年业务可以好起来,没想到比我们想象的情况要差很多,因为竞争对手变多了,包括旅行社都在大量转型干这个。”他甚至有一个打算,倘若这一领域继续拥挤下去,未来公司可能考虑改换经营内容,转向策展:“它会比游学的商业模式稳定一些。”

“这个行业公司越来越多,我所在的上海,可以说多如牛毛,北京、杭州、南京这样的城市也是。所以蛋糕虽然非常大,但是并不代表你就能吃到其中的一块。”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博物馆娱乐

“通过一些稍微流行化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注意到,这是所有博物馆的必经之路。”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者王思渝看来,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所呈现出的升温状态是一种必然:“从全世界来看,博物馆的发展其实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它以器物的收藏为主,往后开始变成了一个公共智识机构,愈发注重教育功能和公共服务,而到20世纪后半叶,西方世界更强调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参与和应对现实问题。中国的博物馆起步比较晚,目前主要还处于第二个阶段。”

政策的推动和引导同样重要。2011年和2012年,国家文物局接连印发《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与《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对建设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2015年,国务院出台《博物馆条例》,不仅填补了博物馆行业全国性法规的空白,还明确了“博物馆在不违背其非营利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自此,博物馆在创新运行与多元发展的轨道上大步前进,开始以愈发醒目的形象走入公众视野。

王思渝觉得,在拥抱公众这一点上,现阶段的国内博物馆某种程度上显露出一种饥渴的心态:“这两年,休闲文化的热度是在上升的,大众愈发地喜欢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对此,我们的博物馆整体上的姿态表现得接纳度很高,主动释放出了许多迎合大众的东西。包括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娱乐化的推送也是博物馆自身在主导的。”

而在小红书发布的《2023年度生活趋势观察报告》中,话题“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以近2000万的阅读量、超35万的笔记当选年度趋势,其中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绘陶缩脖俑和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位列“三大顶流”。尤其富有意味的是,网友还给这三尊文物各自取了一个喜感与自嘲交织的艺名,分别唤作“无语菩萨”“委屈小人”和“着急下班的打工马”,穿越千年的古人智慧一转身成为当代青年自我表达的载体。

对于网友给予博物馆的千姿百态的“开发”,常丹婧并不觉得新奇:“(博物馆的)意义不是由博物馆直接传递给观众的,而是源于观众自身的解读。观众在参与中主动探索意义、发现意义和创造意义,并且在博物馆中交换意义。”她只是觉得在娱乐的性质和程度上,应该保留一份必要的警惕:“娱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博物馆的娱乐应该是在浅层娱乐当中能够进入深层次的一种自我发现,而不只是停留在那种感官上的娱乐。”

陷阱

一些现实正在印证着常丹婧的警惕。

2023年8月的《中国青年报》便刊发过这样一则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里,一位南宁市民参观时被一名打扮时髦的女孩拍了一下肩,请求可以让个地方给她和朋友拍照,市民本想等她们照完接着欣赏,可几个女孩轮流拍过以后,有人觉得不满意,又换个姿势让同伴继续拍,其中一人还带了好几套衣服,不断变换造型。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观众都表示自己有过相似的经历,一些人甚至无视“请勿触碰”的提示,为了拍照效果而破坏展品。

带团游学的过程中,王跃涵也发现,实际上许多报名而来的顾客对于强文博类的项目兴趣并不是很大,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趣味性强、感官刺激强或者更容易让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比如石窟、壁画、彩塑的直观感是最强的,不需要知识背景就能体会到美。博物馆也是,热起来的更多是那些精美的器物。”

如果说受众层面表现出的种种真实情况尚且可以理解,毕竟群体的急速扩张中难免良莠不齐,那么博物馆自身在轻量化、亲民化的过程中过度滑向网红,则是一个更为深邃的陷阱。KK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她所游览的一些博物馆中,有些虽然人气很高,但只是一味打造“打卡景点”,展览内容缺乏深度,无法体现博物馆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过于追求商业化,忽略了文化传播的初衷,短期内可能会提升知名度和访问量,但长远来看却存在竭泽而渔的风险。”

类似的情况,西方博物馆曾经出现过。20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的一些博物馆经历了经济衰退的困境后,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开始依赖于营销化、市场化,甚至不惜采取一种迪士尼式的展陈设置,大量利用声、光、电,不断地制造奇特景观。但从90年代起,这种发展走向被学界认为是一段弯路,批评和反思开始产生。

“我们当然必须要去考虑公众的需求、兴趣,但是不能完全围绕着这个来做。”在这个问题上,常丹婧与王思渝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果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想要迎合观众、吸引观众,把自己搞得很热闹的样子,很容易偏离博物馆的宗旨。”

民营博物馆的挑战

对于当下的博物馆热,王思渝一直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有的时候,繁荣不等于多元。”而倘使着眼于一些更为细节的部分,这句话或许还可以讲得再保守一些——繁荣不等于共荣。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中博热搜榜”,长期以包括常设展指数、参观量指数、文创指数、百度指数、微博指数、短视频指数等在内的20项指数,对国内博物馆进行热度排行。在这些榜单里,所有位列前排的席位全部由大型国有博物馆占据,很难找寻到民营博物馆的踪影。

天津金融博物馆是一家开设于2010年的民营博物馆,曾被民政局连续评为天津市4A级社会组织,接待过各界访客近70万人次,累计推出讲座、论坛、专题展等各类活动600余场。但2023年12月起,这家博物馆停止运营并永久性关闭,直到今年2月19日,其官方公众号上才发布了告别信,信中将该馆停运的原因解释为建筑安全隐患和长期承担亏损,面对《中国新闻周刊》,馆长邵颖再次对他们面对的窘迫做出了详细说明。

邵颖粗略地算了一下,博物馆年均的运营成本120万左右,十几年下来,他们搭进去的钱总共得有上千万。好在前些年有一个评比,金融博物馆年年稳居前十,每次能从政府那里获得40万的补贴。“这笔钱对我们来说帮助很大,每年我们都要做一次大型临展,搭展撤展的费用是很高的,这40万非常关键。但从2019年到现在,这个评比就没有了。”

挣扎求生,这不是天津金融博物馆独有的困境,而是民营博物馆共同的挑战。在行业里工作多年,邵颖经常会和同行交流,听到的大部分情况都和他们差不多。而且就在他们宣布停运的半个月前,上海的一家民营博物馆——邬达克纪念馆——也关上了迎候游人的大门。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但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仍旧不时哽咽、哀叹连连:“过去这些年,我是用我其他企业的钱反哺纪念馆,我已经60岁了,做不动了,企业的利润也没有办法再帮我去支撑这么一个场馆。(闭馆前)最后那几天,天天下着大雨,许多市民在雨中排了几公里来送别,给了我很多感动。”

在这个阵营中,观复博物馆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中博热搜榜”上,它常年都位列于民营类的头名。然而即使如此,其创始人马未都依然表示:“博物馆热给民营博物馆带来的红利很少,我们肯定是一个弱小的、自然生长的状态。”

作为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第一次提出正式申请是1992年,那时候各种条件都不允许,所以没获批准。四年以后,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北京市文物局就把我们这个事提上了议事日程,1996年10月30日,我们拿到了法人资格。”马未都说,当时的人们不理解开博物馆这件事,也没有逛博物馆的需求,开馆以后的观复虽不至于完全没人来,访客却实在少之又少,“头十年还是很艰苦的。”

但马未都抱有一个理念,他认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物以“知”为贵,因此他对博物馆始终有两项基本规划:一是抓品牌,注重媒体宣传,让观复深入人心;二是适应社会的变化。于是转折在2008年到来,那一年他登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以52讲的体量,博闻、幽默地讲授了家具、陶瓷、玉器、漆器、杂项五个品类的收藏文化。那是《百家讲坛》最为辉煌的时期,通过这种方式,马未都在获得巨大个人影响力的同时,也一举提升了观复博物馆的知名度。

所以很大程度上,观复的发展路径与“马未都”这张名片是密不可分的。对此,他并不否认,并且坦诚地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观复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它的难以复制表现在至少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时代,我的成长曲线跟国家的成长曲线是吻合的,这个很难复制;第二个方面是我个人的情况,我最初是一个文学编辑,写跟说这个事对我没什么困难,而且我愿意积极去做,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我老说我是黄山悬崖峭壁上长的一棵歪脖松,长不大也死不了,它是一个特殊条件在缝里活下来的。你真往那缝里去种,怎么种也种不活。民营博物馆在今天想要做到有规模有效益,我觉得确实是一个难题,没那么容易。”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THE END
1.北京汽车博物馆更多>> 更多>> 更多>> 主题活动 科普读物 志愿者招募 ·资料中心 ·商品预定 ·捐赠指南 更多>> ·展厅分布·开放时间 ·参观须知·票务信息 ·在线预约·交通地理 ·服务设施 更多>> ·业界交流 ·藏品研究 ·友好机构 更多>> 更多>>http://automuseum.bjft.gov.cn/
2.上海博物馆云游上博 更多 新闻公告 上海博物馆与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4-12-18 专题|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开幕 2024-12-03 教育活动特别展览 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 木石双清: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展 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
3.澎湃新闻一个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号登录 @thepaper.cn 5天内自动登录 管理员登录忘记密码https://mail.thepaper.cn/
4.新闻Comprehensive up-to-date news coverage, aggregated from sources all over the world by Google News.https://news.google.com/
5.让文物活起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全面及时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概况,藏品,展览,活动,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各项内容,提供参观导览,门票预约,留言问答等多类服务,努力为公众了解国家博物馆,参观国家博物馆和享受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各类文化休闲服务提供支持https://www.chnmuseum.cn/shxg/rwwhql/
6.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镜头全国博物馆/阅读下一篇/ 特色产业炼成记|云南永胜:“林菌共生”助力乡村振兴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被“国宝”闪到眼!银行博物馆又双叒叕上央视啦!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2024-12-10 09:04:48 1 跟贴 1 日本掠夺中国文物360万件,11件已成“日本国宝”,价值难以估值 快看张同学 2024-12-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L20DIF05346RC6.html
7.文化中国行当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12月3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国博要接待观众2万余人,其中有超6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 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是惊喜,但绝不是意外。随着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https://m.youth.cn/qwtx/xxl/202412/t20241205_15694850.htm
8.博物馆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博物馆新闻 博物馆新闻2024/10/23北中医博物馆焕新开馆 2024/12/04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嘉宾一行参观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4/11/30《颜色里的中药》在东城区展开新一轮巡展 2024/11/26博物馆焕新开馆活动之“本草彰施”中药扎染活动圆满结束 2024/11/26博物馆焕新开馆活动之“中药香囊”https://bowuguan.bucm.edu.cn/bwgxw/
9.泉州网上博物馆周末到闽台缘博物馆参与铜镜主题活动 闽台缘博物馆举行铜镜精品展 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奉献史”馆年底投用 门里博物馆(中国泉州馆)4月荣耀开馆 建社区博物馆 更好保护泉州文物 这宝贝 泉州博物馆会收藏吗? 海外文物力证泉州为宋元大港 瓷器多有泉州窑品 https://www.qzwb.com/spec/node/node_45700.htm
10.新闻博物馆解放日报在沪创刊75周年:从一份报纸,读懂一段历史2024-08-09 梦回吹角连营——忆丽水日报创办初期的那些人和事2024-09-27 《群众》周刊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动员2024-04-24 红色中华新闻台的广播2024-04-10 75岁生日快乐!这样的湖北日报,你爱了吗?2024-07-02 http://www.zgjx.cn/news/index.htm?page=xwbwg
11.在新闻博物馆追溯时代记忆文化“报纸堪称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一篇重要报道、一张精彩图片,都是历史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的报纸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同时也留下国家发展和人民情感的深深印记。即便在纸媒面临转型的今天,报纸的意义与价值依然存在。”昨天,“辉煌印记,献礼华诞——报纸中的时代记忆”展览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幕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8/8417228.shtml
12.新闻动态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再认识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再认识。博物馆官方网站是互联网上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中心、公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平台及博物馆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渠道。 首先,官方网站是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建立的门户。官方网站作为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综合性信息资源和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平台,是大众打破时空界限,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载体;是博物https://www.hy755.cn/article/23737.html
13.新闻观察:“博物馆热”带来机遇今天适逢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我们一起来聊聊博物馆热及其背后带火的文博经济。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预订量最高的景区类目中,博物馆展览馆超过动物园、主题公园,从去年第四名跃升至第一;去哪儿大数据显示,今年文博类相关景区门票销量同比2019年增长3倍;持续升温的“博物热”,折射着深厚的文化自信,更体现了博https://www.xmtv.cn/xmtv/2023-05-18/2057d815ab5a54bf.html
14.周末高雅又免费的遛娃中国新闻出版博物馆#0元玩转这座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出版为主题的博物馆。带娃去拍周岁照随便逛了逛,很惊艳,关键是免费又有意义!!! ?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免费9:00-17:00 周一闭馆地铁12号线隆昌路站 整体场馆布局如下:1楼: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2楼:特色主题馆3楼:儿童出版馆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799903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5.图片新闻中国国家博物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12月3日,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参观展出的西周“盂”青铜鼎。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年内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https://www.cqrb.cn/yingxiang/tuji/2024-12-05/2105190_pc.html
16.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每年除夕闭馆一天,其余时间原则上不闭馆(临时公告闭馆除外),黄金周、小长假和寒暑假(1、2、7、8月)实行延时服务,开放时间08:30~20:00,停止入馆时间18:00。门票预约 个人通过“三星堆博物馆”小程序进行预约;团队在网站即可进行预约 查看详情 (点击放大) https://www.sxd.cn/
17.[新闻直播间]福建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新闻直播间]山西 云冈石窟两座洞窟完成保护修缮恢复开放 00:01:23 [新闻直播间]福建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 00:02:27 [新闻直播间]新疆 多地迎来新一轮降雪 局地将有中到大雪 00:00:58 [新闻直播间]中央气象台 本周多股冷空气影响我国 气温多起伏 00:00:29 [新闻直播间]西班牙农民在马德里举行抗议活动https://tv.cctv.com/2024/12/17/VIDEnKadHe6dwNqcTH4oaSBc241217.shtml
18.[中国新闻]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CCTV节目官网[中国新闻]上海:实施离境退税三周年 累积退税7000万元2018-07-02 09:32:41 [中国新闻]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2018-07-02 09:32:41 [中国新闻]武警上海总队:极限训练打造特战尖兵2018-07-02 09:32:41 [中国新闻]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 直落三局胜巴西 中国女排获季军2018-07-02 09:32:39 [中国http://tv.cntv.cn/video/C10336/d595d897b39f4e5abd31fe32f5ce3526
19.新闻湖南博物院【新闻】我院派员参加全国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培训班 2024.11.19 【新闻】志说湖南——大型史志?文物联展在湖南博物院开幕 2024.11.19 【讲座回顾】湘博讲坛 第103期 湖湘历史文化、湖南人与湖湘精神 2024.11.19 【讲座回顾】湘博讲坛 第102期 我眼中的马克·吕布摄影与中国 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content/%E6%96%B0%E9%97%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