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在文物修复中对望历史

近年来,“为文物打CALL”“到博物馆去”“博物馆之夜”“爱上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12月12日,“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源中的三秦‘她’光芒”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自开馆以来,陕历博将社会教育、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文物“医生”唤醒沉睡文物

走进修复室,映入眼帘的是正在修复中的大型壁画作品。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次修复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对话。

文物“医生”张蜓,正是这些对话的参与者之一。她和团队人员以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精湛的修复技术延续文物寿命,让穿越千年的历史遗珍重现光彩。

2009年,张蜓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一干就是15年。多年来,她负责及参与修复的文物超过300件,完成了2000多件馆藏文物的健康评估,进行了200多次文物样品检测分析。这些数字背后,不仅体现了她的职业责任感,更彰显了她对历史怀有的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

壁画看似只有薄薄的一层,其实文物修复人员的精力很多都花在了壁画背后的支撑体上。只有做好了背部的支撑体,前面的画才不至于脆弱。壁画修复的真谛在于保留原汁原味的文物,而不是一味地把画做得美观,她们的匠心独具,让千年前的一草一木都鲜活了起来。

金紫琳介绍,壁画修复也是与时俱进的,科技的进步一直在为壁画修复工作添砖加瓦。2016年11月,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申报“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并成功获批,2018年11月,科研基地正式挂牌运行。科研基地定位立足陕西,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充分发挥馆藏壁画资源与壁画保护、材料科学科研力量的优势。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像张蜓、金紫琳这样的女文物修复师有14人,她们深怀敬畏之心,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修复技术延续文物的生命,让那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遗珍重现光彩。

用活文物讲好文化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陕历博积极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社会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教育内涵,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人民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据工作人员介绍,陕历博的社会教育部是博物馆的窗口部门,社会教育服务体系以讲解服务为核心,拥有了一支以讲解员为核心,志愿者、大学生讲解员与专家讲解员为有效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讲解服务队伍,目前服务人员达1700余人。据介绍,2019至2023年累计完成讲解任务近89万批次,被誉为陕历博的“金色名片”。

在青少年教育方面,陕历博开发出体系化、规模化、菜单式博物馆教育课程,共设计研发8个系列百余节教育课程,开展千余场系列教育活动,累计有万余名青少年参与课程。持续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开展“流动博物馆”“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盛世壁藏”博物馆研学课和“志愿行走爱心起航”等各类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据统计,2019至2023年陕历博共开展各类教育活动2200余场,受众累计超过5.2亿人次;对博物馆特色教育活动进行出版转化,推出了《从“殿堂”到“课堂”——陕历博进校园精品教育课程》《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如果文物会说话》等寓教于乐、广受好评的文博科普读物。

THE END
1.承载厚重历史展现璀璨文明国博的观众留言簿给出了答案。一名观众在参观后写道:“一国之博物馆,让一代又一代国人了解历史。”几名年轻观众在看过“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后,不约而同地先后写下“我爱中国”“我也爱中国”“我非常爱中国”。 “‘文博热’下,观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对在博物馆里了解中华文明、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知识的需求,是https://xcb.hgnu.edu.cn/2024/1216/c1397a110166/page.htm
2.市民走进文博场馆,寻根溯源看云间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文明风采已成为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新时尚。在今年的松江区“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群众性主题活动中,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广富林街道重点打造推出了“文博之行 文化传习”文明实践主题系列活动,挖掘和融合松江区域内各类文博场馆资源,通过场馆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57894
3.北京:“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吸引参观者北京:“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吸引参观者 8月11日,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验金石传拓技艺。8月10日,“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五个部分。(来源:中新社 摄影:田雨昊)https://beijing.qianlong.com/2022/0815/7523475.shtml
4.只记住风景没见到文物博物馆直播别当“标题党”国内新闻疫情防控期间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扎堆儿直播,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一眼万年”。但博物馆直播,有的是实力派,不仅吸粉儿还吸金,而有些博物馆则是“标题党”,直播不尽如人意。 “标题党” 只记住风景没见到文物 “我最近看过几家博物馆的直播,有一次直播的角度一直是仰拍主持人,加上阳光比较刺眼,主持人的状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2005/t20200519_5840111.htm
5.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12日正式开馆随着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临汾市还将进一步推进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等规划建设,旨在让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的陶寺遗址活起来。(王鹏) 原标题: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https://lf.sxgov.cn/content/2024-11/07/content_13331993.htm
6.重大学生探访东京国立博物馆1月16日下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日本媒介文化考察实践团在上智大学的老师带领下,来到位于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北端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针对课程中的文化传播主题进行自由采风。在参观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东京博物馆的传播意义进行深入调研。 https://www.cqcb.com/chongqingcaijing/2024-01-18/5484109_pc.html
7.《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3篇)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新闻》 教学设计 2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新闻的第三篇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教学中是想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初读、细读来感知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sheji/285568.html
8.带娃游览博物馆探寻“国家宝藏”的正确打开方式界面新闻如果有一项或以上是YES的话,就要注意啦:你绝对有潜质做博物馆熊家长! TIPS: 培养兴趣比灌输知识重要,参观时不要对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让他们感到有压力,而应该要让他们从中获得新奇、快乐和满足。 引导孩子去了解展品时,一定要寻找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察水平去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孩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就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234729.html
9.新闻如何拟标题(通用8篇)9、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制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武腰饰的两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 12、根据下面一则消息所给出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句话新闻。(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4bf6195.html
10.在新闻博物馆追溯时代记忆文化“报纸堪称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一篇重要报道、一张精彩图片,都是历史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的报纸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同时也留下国家发展和人民情感的深深印记。即便在纸媒面临转型的今天,报纸的意义与价值依然存在。”昨天,“辉煌印记,献礼华诞——报纸中的时代记忆”展览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幕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8/84172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