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北京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博物馆集群 媒体关注

这座“城”的营建日新月异。2020年,北京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概念和目标,随后,“城”的建设驶入快车道:2021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签订共建博物馆之城的战略协议;截至2023年6月,北京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217家,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

这座“城”还在不断生长。随着逐渐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初展风姿。

建设提速地标大馆串联成线

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坐落于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前不久重新开放。经过半年多的修缮,祭坛区域恢复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首次揭开面纱。

观众走进这座博物馆,一路向西,经过太岁殿院落、神厨院落,重新油饰过的古建筑恢复了原本的朱红色调。殿内檐上,旋子彩画经过清洗除尘等工序,全部原样保留,重焕风貌。

神厨建筑群内,宰牲亭院落首次对观众开放。宰牲亭一直保留着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其独特的重檐悬山顶结构,被古建专家称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

观众赵钢很喜欢古建馆的氛围,他说:“重修过的彩绘保留着历史痕迹,看上去很有韵味。这里所承载的古代农耕文化和建筑文化深深吸引着我,我期待着更多区域实现腾退和修缮。”

有“天下第一仓”之称的圆廪神仓等建筑修缮工作基本完成,静候游人造访。本报记者方非摄

如他所愿,先农坛内有很多区域静待揭秘。神仓建筑群修缮工作进入收尾阶段,近200年未曾开放的“天下第一仓”将与观众见面。记者率先探访,四角攒尖顶的收谷亭,两侧是加工谷物的碾坊,再向北是神仓区域的核心建筑——有“天下第一仓”之称的圆廪神仓。“这里因存放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田地所收获的粮食而得名,储藏的谷物需要在此经过祭祀仪式后才能成为祭品。”古建馆研究馆员张敏提前剧透,正在布展的“神仓历史文化展”,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主题展览,系统阐释神仓的历史文化和功能,“展览还设置了实物展示环节,让观众零距离了解谷物的加工过程。”

纵观整条中轴线,这座博物馆只是一个缩影。

中轴线南段东侧,有着70余年历史的北京自然博物馆今年6月升格为“国”字头博物馆: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该馆馆长孟庆金正在为新馆的建设做准备,他的心里有本账:现有馆藏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中位居首位;然而,现有展厅面积只有8000平方米,受空间限制,展出的展品不到4000件,建设新馆迫在眉睫。

“南中轴延长线上,大红门地区,愿望正在变成现实。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面积是目前展馆的10倍,展览面积将达6万平方米。”孟庆金说,新馆的建筑概念设计已进入评选阶段,展陈设计、空间功能、收藏研究体系等方面的规划也在稳步推进。新馆将设置展览陈列区、教育科普区、藏品收藏区等区域,教育科普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我们希望新馆不仅成为南中轴上的标志性建筑,还可以成为城市的客厅。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学习,还可以休闲、娱乐,比如喝上一杯三叶虫拉花的咖啡,沉浸式感受自然文化的魅力。”孟庆金期待,要把新馆打造成连接中国自然博物馆行业与世界自然历史博物馆界的桥梁。

将目光转向另一条城市轴线——长安街,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大馆提速建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每天客流如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长街上璀璨的地标明珠。

游客在国家自然博物馆游览参观。本报记者方非摄

社会参与小博物馆“各美其美”

用画笔给纸上的小马涂上颜色,再通过激光扫描设备将画面投射到墙上,短短几分钟后,不同花色的马儿便依次行进在“古道”上……在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观众成了“布展人”。该馆正在展出的“流动万象”沉浸式光影展,灵感来自永定河。策展人通过扩展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光影空间,营造出不同形态的“水”,让观众感知自然之美与城市文明。

这座颇为时髦的博物馆坐落于首钢园内,类似由料仓、筒仓等工业遗产改造的博物馆、艺术馆,迸发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活力。

今年,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正式以“类博物馆”的身份加入北京博物馆家族。市文物局统计,除备案博物馆外,目前北京存在500多家有开放空间、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条例》备案条件的场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民办场馆。近年来,《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私家珍藏实现了社会共享。

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馆长韩月说,开馆以来,该馆围绕家风文化、诗词文化、永定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划了三期展览。“展览突出科技属性,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向观众展现活态化、沉浸式的上古神话传说以及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同时设置互动环节,呈现中国传统诗词的审美意境。”该馆还计划与北京艺术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合作,借助科技手段,让瓷瓶上的花纹、碗底的款识都“动起来”。

不同形态的“类博物馆”,正在成为北京的特色名片。

声音艺术博物馆老北京声活展厅里,从鸽哨、鸟笼、蛐蛐罐到游商响器,一件件老物件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声音记忆,让整个展厅升腾着老北京浓浓的烟火气。本报记者白继开摄

今年,全国首个声音艺术博物馆在通州区宋庄开馆。82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声音总站”“声音艺术空间”“声活中心”等部分,以声博物,观众可以“穿越”到20世纪初的老北京城,在胡同鸽哨声、游商叫卖声中,找到最亲切的北京文化记忆;也可以从昆虫的鸣叫、鲸鱼的歌声里,共听、共享世界七大洲中七个独特的自然声场。英籍声音艺术家秦思源是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在他眼中,北京是声音元素最丰富的城市之一。“鸽哨、空竹、叫卖……我愿意用声音记录北京的城市发展,通过探索、采集、保护、传播声音艺术作品,架起一座联通世界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如今,北京城市更新进程中融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功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集聚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利用腾退后的文物建筑、名人故居、会馆,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馆;朝阳区利用工业园区腾退空间和集体产业空间,建设特色鲜明的主题博物馆;海淀区一批高校博物馆各具特色……一座座小而美、小而精的博物馆正在化零为整,盘活老北京城的记忆。

在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带观众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魅力。本报记者邓伟摄

数字变革畅游不打烊博物馆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市文物局推出的“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馆城”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博物馆“资源云聚”“服务云通”“数据云连”“展示云浸”,用户可以在虚拟时空畅游北京,感受古都的无穷魅力。

按照计划,更多博物馆将入驻该平台。“同时支持博物馆虚拟空间及文物3D数据弹性扩容,逐步体现‘文物+科技’的规模效应。”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利用网络交互的优势,广交世界朋友,联合办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各类博物馆纷纷“触网”,一座座云端博物馆24小时不打烊,不间断地讲述古都故事。

数读京城博物馆

今年2月公布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北京博物馆之城“两轴四区多点”的规划布局。根据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挖掘整合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发展潜力,面向全市着力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构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2条博物馆之城的关键空间轴线,以及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4大政策分区。

依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各类博物馆(包括类博物馆文化空间)总数量超过4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点评

以更多元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首都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也是加强文物博物馆工作,促进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

从博物馆数量、密度、布局、办馆水平、发挥公共服务效能上看,北京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博物馆集群。目前,北京博物馆持续开放基本陈列520个,年均举办临时展览600余项、各类活动逾千次,服务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博物馆观众满意率达99.54%。

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突破了传统的博物馆和城市空间局限。目前,北京正在推动形成地标性大型博物馆群落;支持东城、西城、朝阳等有条件的区实施“博物馆强区”战略;探索利用腾退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空置厂房等闲置空间及城市综合体,引入博物馆文化功能;鼓励非国有博物馆“抱团发展”,形成一批博物馆聚集区;支持、推动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现代化博物馆。

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博物馆也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展现城市文化的窗口,拉近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大厦6层福建省文物局

网站主办单位:福建省文物局联系方式:0591-87505960传真:0591-87118173

THE END
1.3小时逛遍国家博物馆应看敬!3小时逛遍国家博物馆应看尽看! 为什么只有3小时,因为预约了下午时段,去国博之前先去了四季民福(故宫店)现场取号,打算逛完国博差不多可以排到,差不多2点进入国博,5点准时闭馆,满打满算游览了3个小时,把想看的都看完了,心满意足! ?时间:9:00-17:00 (16:10停止入场),要严格按照预约时段进场,5点准时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43644192?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2.游览中国国家博物馆需要多久?一天时间都不够。但只是想看其中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花费2-3小时差不多。建议从上往下参观,所有博物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18201432-18427871.html
3.2024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预约抢票攻略(地址+开放时间+交通+展厅+那么中国国家博物馆门票多少钱?怎么买票?怎么预约?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有哪些必打卡文物?最佳游览路线是怎样的?今天小编就详细整理了这篇2024最新最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预约抢票攻略,包括博物馆地理位置、开放时间、镇馆之宝、门票预约、逛馆注意事项等等,赶紧收藏吧!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8379109
4.蚂蚁庄园形堂今日答案蚂蚁庄园最新今日答案6.29:为什么泡好的菊花茶放一段时间后会变绿 答案:氧化了 6.28:为什么有些博物馆的展览禁止用闪光灯拍照 答案:强光对文物有伤害 6.28:小鸡宝宝考考你: 2024年欧洲杯在哪个国家举办 答案:德国 6.27:小鸡宝宝考考你:所有的大象都有长长的象牙吗 答案:并不是哦 6.27:你知道吗?成语“充耳不闻”的“充耳”在古https://m.duotegame.com/mgl/35822.html
5.2024中国国家博物馆旅游攻略之剧场和影院博物馆、展览、艺术、建筑、博物馆 从您位置到国家博物馆景区的卫星地图 驴友游记: 旅游攻略:中国十大博物馆 旅游攻略: 因施工原因,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2019年3月20日16:30起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最佳游览时间: 四季皆可 景区位置: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 https://www.meet99.com/jingdian-NationalMuseumofChina-56645.html
6.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门票/地址/图片/我们主要去了B1参观了中国古代展展厅,如果想要看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就在这层,凤冠的位置靠近B1楼参观的出口,我们当时在B1参观了一圈才看到,这个参观点需要排队,队伍很长,参观时间很短,但是能看到还是很值得的,真的很美;其次我们去了2F复兴之路展厅看了鼠首和兔首;门票:国家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但是门票特别https://you.ctrip.com/sight/beijing1/62722.html
7.游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在这个暑假,我和父母一起游览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次游览,我看到了许多课本上的国宝,让我受益颇多。下面我来介绍我的这次游览感受。 博物馆的大厅宽广明亮,地上是光滑的大理石。阳光从外面照进来,把博物馆照射得蓬碧金辉。博物馆高端大气却又不失庄重和优雅。 https://www.meipian.cn/55lxlbfx
8.《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不远处就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的文物十分精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25ue2w4.html
9.北京5日游攻略今日备忘:我按照你们坐一夜火车早上到北京做的行程,但是第一天尽量没有安排你们计划要去的景点,这样如果你们是第一天下午到北京,直接把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去掉,去宾馆办好入住直接去天安门广场就可以了。 1、中国国家博物馆 4.6分(1307条点评) 游玩指南:到前门先办理入住,有可能上午没有房间不能办理入住,那就先https://www.ruiwen.com/w/182408.html
10.挖宝丨科普探索+艺术熏陶,这些“国”字头网站,藏着你不知道的教育有点小众的中国古籍保护网藏着宝藏! 在这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古籍、年画、甲骨、数字方志、敦煌遗珍、古籍保护小知识…… 徜徉其中,能够直观地领略到古籍之美,并了解古籍的来源,学习如何保护古籍! 第四站:中国国家博物馆 网站地址: https://www.chnmuseum.cn/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832095
11.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最早我们没有服务时间的要求,直到2011年,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我们的志愿者工作迎来了新的变化。志愿讲解服务开启了制度化发展的新时期,所有志愿者每年至少服务25次、40小时以上,我最高的纪录是1年服务100小时以上。疫情发生前,我们又开展了定时定岗讲解服务,在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的路上不断探索。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061010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