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土和回归的各类文物不断增加,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一座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圆明园博物馆建设应努力在高质量策划陈列展览、建设数字博物馆、做好讲解服务和社会教育、培养博物馆人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实现“守正”与“创新”。
□尤李
圆明园在中国人心中拥有特殊地位。201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随着出土和回归的各类文物不断增加,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一座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一种现实需要,特别是在2020年马首归藏圆明园遗址公园之后,更是如此。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北京市海淀区将在三年内完成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下简称“三山五园示范区”)配套的30项具体工作,其中就包括以圆明园正觉寺为核心建设圆明园博物馆。
圆明园博物馆建设既是“三山五园示范区”的示范项目,也是一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民心工程。
高质量策划陈列展览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当代社会的文化坐标。圆明园遗址公园位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首,其博物馆建设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国家级重点专题博物馆。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洗劫,与其紧密相连的三山五园地区也惨遭列强劫掠,留下了不少遗址遗迹,成为当前构建三山五园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人们铭记那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因此,在“三山五园示范区”创建中,遗址博物馆应当具有一席之地。圆明园是“三山五园示范区”内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全具备建设遗址博物馆的条件,建设遗址博物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存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圆明园博物馆采用以正觉寺遗址为主体,与西洋楼展览馆、大宫门展馆及同乐园展厅相配合的场馆联合展览模式,展览总建筑面积为3649平方米。为全面、集中地展示圆明园遗址演化和发展历程,建议博物馆在总体上确立3+1展陈模式,布局“文明的对话:梦回圆明”“世纪的交响:沧桑巨变”“盛世的复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陈列展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
建设数字博物馆
圆明园博物馆应同步建设数字博物馆,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即是将文物信息实体虚拟化。实际上,数字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实体博物馆工作职能的虚拟体现,均以实体博物馆为依托,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实体博物馆,拓展和延伸了实体博物馆的功能。在建成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平台之后,融合当前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和AR、VR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互动装置,以融合、智能和定制的理念,强化陈列展览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构建文物、观众和博物馆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融合平台,将其陈列展览和服务范围从博物馆内扩大到世界各地,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虚实互补互动,实现数字化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在当下,服务时代。
做好讲解服务和社会教育
圆明园博物馆要突出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开展好中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文物回归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圆明园博物馆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的改革创新,推出历久弥新的主题教育展览和讲解,不断增强教育实效。
圆明园博物馆应特别建设好中英文版的数字“1018纪念馆”,在每年10月18日前后一个星期,集中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网上“火烧圆明园忌日”特别纪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培养博物馆人才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圆明园博物馆建设既要满足构建三山五园文物展示交流传播体系的需要,又必须符合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求,努力在高质量策划陈列展览、建设数字博物馆、做好讲解服务和社会教育、培养博物馆人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实现“守正”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