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24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调研团一行10人,赴河北和天津,对清初大儒陆陇其任知县的灵寿,颜李学派开创者颜元和李塨的故里博野、蠡县,孙承宗、李鸿藻、李石曾故里高阳,袁了凡任知县的天津宝坻以及曲阳定窑遗址和北岳庙等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调研。
第一站:石家庄灵寿寻访陆公祠和松阳书院遗迹
11月21日上午,调研团一行在灵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赵彦玲和文化股股长尹会凯的陪同下,参观了灵寿县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等地,并在松滹湾文化园的中寻访到陆公祠和松阳书院碑刻遗迹。
一、陆公祠
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清初著名循吏和理学家,浙江平湖人,世称“当湖先生”。在为政方面,陆陇其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廉”。在为学方面,陆陇其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与理学家陆世仪并称“二陆”。康熙三十一年(1692),陆陇其去世,乾隆元年(1736),追谥为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是有清一代“以名臣从祀孔子庙”的三个代表之一。
康熙九年(1670)陆陇其中进士,二十二年(1683)受左都御史魏象枢举荐补灵寿知县。陆陇其任灵寿知县七年,察民情,恤疾苦,三时劝农,四季重教,宣扬道义,扬善抑恶,写《息讼示》布告全县,扭转民风,与百姓讲论而作《六论集解》,定期赴书院与诸生讲论《四书》,其讲稿就是后来著名的《松阳讲义》。康熙二十五年(1686),他与灵寿名士傅维枟修撰的《灵寿县志》告成。此志三易其稿,是清代名志之一,为方志的典范。第二年他又撰成《卫滨日钞》即《松阳钞存》。《松阳讲义》《灵寿县志》《松阳钞存》是陆陇其在灵寿时期的主要著述,也是其思想成熟期的重要代表作。陆陇其在政事之余勤于讲学,对教化灵寿士民、化民成俗贡献卓著,离任之日,只有图书几卷及妻子的织机一部,百姓哭送。
据清同治《灵寿县志》记载,雍正初年,灵寿官方在县城东门外的旧时办公地,建陆清献祠(陆公祠),檐下立陆邑侯去思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扩基,复建废弃的松阳书院,作为陆公祠的一部分。在此“陆清献祠”之前,康熙三十年(1765),慈峪镇士民为陆陇其建有“生祠”,于乾隆和咸丰年间重修。此后,陆公祠和松阳书院融为一体,教泽邑民。
二、松阳书院
明万历《灵寿县志》记载,万历丙子年(1576),松阳书院由邑侯献廷张公(灵寿知县张照)捐俸始建于灵寿古县城东门即聚星门,“盖将聚松阳一河清淑之气而钟之人杰也”。明季,松阳书院毁于兵燹,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林调燮移建陆公祠前,三十九年(1774)知县刘启秀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胡溶重修。如今,陆公祠和松阳书院已不复存在。
第二站:保定曲阳定窑遗址、定窑历史博物馆和北岳庙
一、定窑遗址和定窑历史博物馆
定窑是五大名窑(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定窑)中唯一白瓷名窑,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定瓷烧制始于隋唐,兴于北宋,衰于元,北宋时期,定瓷被选为宫廷用瓷,被誉为“天下第一瓷”。从隋至清,曲阳隶属于定州,因此叫定窑,定窑生产的陶瓷简称定瓷。
定窑遗址位于县城北32公里灵山镇涧磁、燕川一带,总面达10余平方公里,分北镇区、涧磁区、涧西区、野北区、燕川区五个区域,现涧磁村遗址区保存完好瓷片堆13处,文化层堆积厚达10余米。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首次申报立项的定窑考古遗址公园榜上有名。
二、北岳庙
北岳庙位于曲阳县城内,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历代帝王在此遥祀北岳。北岳庙建成后多次遭到毁坏,历代不断修缮,现保存完好。
据嘉靖二十六年(1547)制《北岳恒图》记载:当时北岳庙占地面积260.48亩,约合17万平方米,南北轴线长达500米,以德宁之殿为主殿,其前设有三山门、凌霄门、朝岳门及神门。德宁之殿两幅巨幅壁画相传为吴道子所作,东壁画“云行雨施”,西壁画“万国咸宁”,极为壮观。
第三站:保定博野县颜元纪念馆和颜习斋祠堂
11月22日上午,调研团一行与博野县文化界人士座谈和交流,互赠北学书籍,参观颜元纪念馆和颜习斋祠堂,博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孔繁浩陪同调研,本地学者郑文林做了详细讲解。
一、颜元纪念馆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北杨村人,世称“习斋先生”,是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早年学医,喜读兵书,并学剑术;二十四岁读陆王语录,两年后,又读《性理大全》,改宗程朱理学。三十四岁,对程朱理学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在《存学篇》《存性篇》《存人篇》以及《朱子语类评》等一系列论著中,抨击程朱理学。颜元晚年主持肥乡漳南学院,和门生李塨重实学,主要著作有《四存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
二、颜习斋祠堂
颜习斋祠堂在博野县北杨村,村中十字街上立有一通“颜习斋故塾”石碑,十米开外便是颜习斋祠堂,临街门楼正中书有“颜习斋祠堂”,内侧是“北学之宗”,门楼两侧对联是“哲学思想教弟子,唯物学术育后人”。正对门楼是正殿,两侧抱柱已破旧不堪,殿内正中奉祀“师圣颜子习斋先生之像”,1996年5月由北杨村村民捐资塑造。塑像两侧和匾摆放凌乱,戳着徐世昌题联“抱道不辞筋力苦,著论能补心性空”,右侧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中华瑰宝”匾,左侧是翰林大学士蒋式芬题“倡明圣学”匾。殿内年久失修,屋顶塌陷,从院内陈列的几通碑刻还可依稀寻到昔日颜习斋祠堂的痕迹。
颜习斋祠堂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原有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正殿座北朝南,二进院,东西长11.6米,南北宽6.6米,高7米,五级台阶、为硬山式顶。门额悬有徐世昌题“北学之宗”,二门门额悬有齐书楷题“道冠群儒”匾,殿内悬有堤圈村民送“守先待后”匾。如今,这三块匾额只能在2018年本地学者孔淑茵、郑文林、颜世直编写的《实学大师颜元》中看到老照片。资料显示,颜习斋祠堂做过几次大修,1919年徐世昌拨款维修;1964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维修;“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93年河北省文物局再次拨款重修,仅存现在的三间正殿,同年7月被河北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站:保定蠡县李恕谷墓和汉贤齐公祠
11月22日上午,调研团一行赶赴颜元弟子李塨的故里蠡县。在蠡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西曹佐村村外寻访到李恕谷墓地。之后,调研团一行参观汉贤齐公祠,齐氏家族传承人齐红女士讲解齐公祠的历史和齐氏家谱文化,以及齐氏与北学名儒,特别是与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和李塨的交集。
一、李恕谷墓地
李塨(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蠡县曹家蕞(今西曹佐村)人,是颜元学说最得力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李塨十九岁,进县学生员第一名,二十一岁时常随颜习斋游,尽传其学,常来往京师,与一时名士如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生、方苞皆有往还。方苞与恕谷交厚,尝遣其子从学。王崑绳、程绵庄、恽皋闻,皆因恕谷而拜入习斋门下,成为习斋学派得力人物。因此颜李学派虽由习斋创始,实得恕谷然后形成。
保定地方志资料显示:李恕谷墓位于蠡县留史镇西曹佐村北500米处。墓封土高1.6米,圆型,东西长3.5米,南北宽3.5米,墓南侧建砖砌碑楼一座,顶为歇山式瓦顶,内竖白石碑一通,碑阳刻“皇清大儒李恕谷先生之墓”“咸丰十年岁次庚申仲夏”。墓两侧放置“李恕谷先生故里”“恕谷先生后裔”两通白色石碑。2001年2月,李恕谷墓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西曹佐村中,原建有李氏祠堂,1963年被洪水冲毁。
二、汉贤齐公祠
汉贤齐公祠又称齐氏家祠,位于蠡县大曲堤村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道光十年(1860)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清末举人、东齐庄四存小学校长齐焘主持再修,北京四存中学校董齐树楷和曾担任军学司司长、陆军次长的齐振林均鼎力相助。齐公祠原占地面积8.6亩,“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后做为村里织布厂。1990年,齐氏家族又捐资整修,整修后的齐公祠占地0.7亩。2001年2月,齐公祠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地方政府的鼎立支持下,截至目前,齐氏家族已经陆续收回齐公祠原有占地,谋划恢复原有建筑。
齐氏家谱自宋代起谱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完整谱系传承,并且不断完善和整理,力争成为齐氏家族的一本人文档案。齐氏名人与北学名儒交厚。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以颜元《四存编》中“存性、存学、存治、存人”为题发起成立了“四存学会”,1921年,又建立北平四存中学;1922年,建立北平四存小学,同年在颜习斋故里博野县北杨村建立四村小学。齐树楷受徐世昌邀请筹划建立北平四存中学,并成为校董。高阳庞佐《齐氏家谱》收录有李塨先生为齐氏林玉公所撰写墓表全文,蠡县齐氏与高阳孙承宗家族联姻。
第五站:保定高阳县孙承宗墓及其碑刻、李鸿藻故居、布里留法勤工俭学旧址
11月22日下午,调研团一行到高阳县,首先到高阳文化馆与文化界人士座谈,互赠书籍。随后,在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争鸣,文化馆文史专员史克己等同志的陪同下,拜谒孙文正公,寻访孙氏祠堂碑刻,参观李鸿藻故居和布里留法勤工俭学旧址。
一、孙文正公墓地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谥号文正,高阳县西庄村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举进士第二,人称“孙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位极帝师。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孙承宗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山海关外,后归里。崇祯二年(1629)孙承宗复职,后因部将祖大寿降清被劾,再次归里。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大举进攻高阳,孙承宗以76岁高龄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孙承宗及其子孙二十余人殉难。康熙十六年,孙文正承宗同鹿忠节善继、孙征君奇逢入郡乡贤祠,著有诗集《高阳集》、军事著作《车营扣答合编》等。
孙文正墓地在西庄村外的一片麦地中,坟茔前有一石供桌,长约2.68米,宽约1.18米,厚约0.28米。文革时期石供桌被弃置街头,被西庄村孙树林收藏,在孙文正公及其子孙殉难384周年纪念日,孙氏后裔将石供桌重新安置到墓地。
今年初,由孙氏后裔孙树林筹集建设的孙文正公塑像在西庄小学落成,旨在传承和弘扬孙文正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期,在高阳县城南大街中段进行管道改造施工期间,出土一通“明太傅大学士恺阳孙文正公墓”,年代为清顺治六年(1649)。调研团一行仔细查看了出土碑刻,碑长220厘米、宽87厘米,碑刻内容共37行,满行98字,为青石材质,主要记载了孙承宗的生平、仕宦经历和主要事迹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李鸿藻旧居
李鸿藻(1820-1897)是清末高阳人,近代历史名人李石曾之父,咸丰二年(1852)举进士,入翰林院,由山西典试官,升河南学政。同治皇帝登基前后,李鸿藻专职帝师,后升内阁学士,一路攀升,累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光绪二年(1876),杨继盛《自书年谱》卷被盗并在京出售,李鸿藻、张之万、沈桂芬、焦佑瀛、张之洞、张佩纶等“乡人集议购得之”。光绪五年(1879),李鸿藻居乡守孝,牵头总筹赈捐事务与直隶乡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创建了畿辅先哲祠,崇祀历代先哲并将杨继盛《自书年谱》藏于祠中。
李鸿藻旧居坐落在高阳县城内东街29号,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前后,原建筑是坐北朝南两进庭院,中间是穿堂大殿,后院北面是正房,东西穿堂大殿,两边是厢房,前院临街是门楼,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1947年以后,遭到破坏,正房和厢房相继改建为民宅,今只存穿堂大殿,四面墙壁仍保持原貌。
三、布里留法勤工俭学旧址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位于高阳县赵堡乡布里村南。1917年8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在此创办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8年改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培养二百多名学生,1920年停办。学校旧址为坐北朝南四方院落,有平房11间,含教室、实习工厂、蔡和森办公室,现辟陈列馆,陈列文物、照片。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站:天津市袁了凡文化研究院
一、参观了凡纪念馆、了凡公园和廉政馆等文化古迹
11月23日上午,调研团一行在天津市袁了凡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凡纪念馆,了凡公园和廉政馆,石经幢和广济寺,实地感受了凡思想文化在宝坻区的广泛传播和影响。
明代思想家袁黄(号了凡),万历十六年至二十年(1588-1592),以进士出任宝坻知县,以《了凡四训》享誉后世,是天津南稻北种第一人,其善学思想和善治实践,赋予了宝坻独特的文化印记。
在宝坻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天津市袁了凡文化研究院成立。十年来,宝坻区先后建起了凡纪念馆,了凡公园和廉政馆,使了凡文化中的善廉精华成为宝坻廉洁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形成独具宝坻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
(一)了凡纪念馆
了凡纪念馆位于宝坻大觉寺内,由向善堂、治心堂、省身堂三部分组成,以塑像、浮雕、画像、书籍、楹联、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袁了凡先生一生功绩,重点是了凡在宝坻为官五年政绩和著述。
(二)了凡公园
了凡公园坐落于宝坻老城西侧,占地面积262.85亩,其中水域面积64亩,水系相连,循环往复,从空中俯瞰,恰好构成一个“善”字形,颇具中国古典之美,是宝坻新城五大公园之一。
(三)了凡廉政馆
了凡廉政馆主体建筑是一座两进明清四合院,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厅,展示了凡先生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善廉文化,与了凡纪念馆、了凡公园场串点成线,打造宝坻区廉洁文化建设特色场景。
二、了凡文化调研研讨会
11月23日下午,调研团一行与天津市袁了凡文化研究院代表,宝坻区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共济一堂,开展了凡文化调研研讨会。
原宝坻区袁黄研究会会长;了凡纪念馆荣誉馆长倪守强对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倪守强会长详细介绍了与了凡善文化的渊源,推动了凡文化的心得和经验,阐释了凡文化的定位和深刻认识,以及了凡四训对当代家风家庭建设的重要意义。
袁了凡文化研究院院长刘继宏说,研究院成立的宗旨是通过对了凡文化的学习传播,使了凡文化研究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希望双方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为传播历史文化做出成绩。
宝坻区统战部副部长杨松,宝坻区教师发展中心心理教研员刘俊荣,宝坻区文旅局副局长张英、教育科科长兰建雄等同志分别就各自负责的了凡文化研究工作介绍了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绩。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梁世和代表调研团一行感谢天津市袁了凡文化研究院传经送宝,对北学研究院的调研工作深有启发,受益匪浅。梁世和院长介绍了北学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方向,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将传统文化及逐渐被淡忘的历史文化名人激活,促进当代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是文化学者的神圣使命。调研团一行从石家庄灵寿,保定曲阳、博野、蠡县、高阳一路到天津宝坻,寻访北学遗迹,与各地文旅部门和文化界人士座谈和交流,天津市袁了凡文化研究院对了凡文化的推广经验和取得的可喜成绩值得认真学习、借鉴和思考。调研团在灵寿县调研走访的清代灵寿知县陆陇其与明代宝坻知县袁了凡具有诸多相似度,同是南方寓居河北(宝坻县明清时期隶属河北)的廉洁知县,同是对本地的农耕和经济以及改善民风等做出丰功伟绩,同是著述宏富的官员儒学名家,由于本地对历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力度不同,明清这两位知县的影响力也有明显差异,值得深思。
研讨会气氛热烈,天津袁了凡文化研究院和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互赠书籍,希望双方进一步增进沟通和交流。
第七站:天津徐世昌旧居、梁启超旧居、天津文庙
一、徐世昌旧居
徐世昌旧居坐落于新华路255号,英庭院式三层楼房,现为市教委使用,已拆除重建。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天津人,清未进士,曾两次出任军机大臣,1918年被段祺瑞的安福国会举为总统,自称“文治总统”,1922年因直系曹锟恢复旧国会而被迫辞职。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寓津期间,编书、刻书三十余种。
民国三年(1914),时任国务卿的徐世昌宣布启动纂修大清畿辅先哲传,编书处便设在畿辅先哲祠。来自直隶的桐城派、北学学者长久团聚在徐世昌周围,徐世昌依凭其地域与政治优势统领群伦,谋划与编辑了数部带有鲜明北学色彩的著述。
二、梁启超旧居
梁启超旧居有两座楼组成,位于河北区民族路44号-46号,一座是全家定居天津的寓所,另一座是书斋“饮冰室”,梁启超晚年在该处著书立说。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今广东广东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称颜元之学为中国的实用主义。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阐释南学、北学的形成及特征差异,阐明了“北学”的主体精神。
三、天津文庙
天津文庙又称孔庙,是明清两代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宇,也是天津最早的学宫所在,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天津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雍正九年(1731)又升州为府,并置天津县,州学改府学。雍正十二年(1734),总督李卫在府学西侧又建县学,始成“府”“县”两学毗邻,这一建筑布局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是天津文庙特有的景观。
(郑建党图/文)
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调研团名单
张京华:湘南学院顾炎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州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原院长
梁世和: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河北儒学会副会长
倪彬: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秘书长,副研究员
王坚: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副院长
樊孝东: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孙居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特聘副秘书长,北京景贤书院院长
郑建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特聘副秘书长,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