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27日,202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临沂大学“拾遗补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奔赴千里前往贵州,在遵义、六盘水、贵阳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感悟红色伟力,践行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勾勒出“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画卷,谱写出青春奋斗的时代华章。
重走长征峥嵘路,红色基因代代传
追随历史的脚步,实践团在贵州实践活动的首站来到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感悟长征红色伟力。实践团依次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会址二楼东侧会议室内的布局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长方形桌上摆放着赭色木架藤编折叠靠背椅,东墙壁上挂着一只挂钟和壁橱,西墙壁则是一排玻璃窗,透进来的光线照亮了历史的未来。
实践团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学习了“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光辉永存”五个部分,每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都在默默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每一件珍藏的实物展品都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实践团成员边走边看,边听边思,深刻感悟。实践团在贵阳沉浸式感受“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在光电声影中,实践团成员依次行进了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以及新时代新长征六个篇章,身临其境地重走了“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长征路,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红军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重走长征峥嵘路,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眸,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革命先辈用生命走完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用鲜血铺就了一条通往胜利与光明的路,让实践团更加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中国青年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征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铭记历史,努力学习,积极实践,追寻长征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穿越时空的隧道,博物馆里看三线
实践团在贵州社会实践活动,一共参观考察了三个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三个三线建设博物馆都各具特色和亮点,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于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的了解和认知,对于实践团对有关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设计打造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借鉴。
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在巨大的空间内设置了两层展厅,展厅布局紧凑有序,展示物品丰富多样。实践团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时代决策、铸就辉煌、追忆青春、筑梦未来等四个展厅。从战略决策的制定到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从工业布局的调整到科技成果的涌现,每个展厅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三线建设的历史画卷。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一个集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步入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先映入眼帘的是融合了“煤、电、钢、材”等元素的“大三线”的雕塑,仿佛一座时空之门,引领每一位访客穿越回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有三层,分为序厅和七个展厅,序厅展示了三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七个展厅依次是战略决策展厅、群英会战展厅、艰苦创业展厅、磅礴征程展厅、辉煌成果展厅、亲切关怀展厅、宏图大展展厅。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感受三线建设者们创造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同时,博物馆还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和文化。
凝心聚力促发展,共绘三线新图景
在遵义,实践团同遵义1964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思成展开座谈交流。双方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保护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和传承红色精神”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韩总经理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遵义1964文化创意的建设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指导教师吴建章和实践团成员向韩总经理汇报了团队的实践研究成果。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三线精神的传承弘扬。座谈会交流结束后,韩思成总经理向实践团赠送了书籍,实践团向韩思成总经理赠送了实践团精心制作的文创产品。
在六盘水,实践团与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进行了深度交流,六盘水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特别是余丽娜会长的大力支持。从参观贵州三线博物馆,到参观“凉都曾扬展藏馆”;从在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办公场所进行座谈交流,到对三线建设亲历者进行深度访谈,无不浸透着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的辛勤付出,因为有他们的支持,六盘水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取得如此圆满的成功,学生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团与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进行了密切的互动交流,对于促进三线文化的传承保护、对于三线历史的挖掘整理、对于加强六盘水与临沂两地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贵阳,实践团与贵阳新天光电有限公司的戎焰生经理进行深入交流。戎经理对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新天光电有限公司进行了简单介绍。实践团向戎经理汇报了实践调研情况。
最是贵州好风景,“黔”行路上故事多
贵州,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文化,都让人难以忘怀。“黔”行路上,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探寻私人展藏馆,公益活动献爱心。在六盘水实践调研期间,实践团探寻了私人展藏馆——“凉都曾扬展藏馆”。展藏馆坐落在水城古镇的“田君亮故居”内,由六盘水民间收藏家兼贵州省收藏家协会六盘水分会会长曾扬2018年创立。展藏馆收藏展品按种类划分为“荷城记忆”“三线情怀”“红色印象”三大系列,所有老物件加起来有5万余件。“这是三线建设时期的手摇计算机,那是军用发报机,还有这边的一整套的广播器材……”曾馆长对每件展品都可谓如数家珍,为大家介绍了这些三线文物背后的故事及文化价值。展藏馆设有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义卖窗口,实践团成员将“爱”付诸行动,成为本期义卖的第一批顾客。
籽籽同心一家亲,共舞团结别样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实践团来到了水城烙锅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锅”餐厅就餐。餐厅外,看到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同胞,实践团与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成员在少数民族同胞的弹奏下,大家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跳起了象征团结的舞蹈。舞蹈动作欢快愉悦,传递出了最真挚的情感。通过与少数民族同胞的共舞,实践团成员不仅学会了民族舞蹈,更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实践团一名成员说:“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梦想是相同的,那就是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沂蒙山小调》歌飞扬,沂蒙精神传四方。《沂蒙山小调》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朴实感人,不仅代表了沂蒙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坚韧和不屈。借此实践活动,实践团用歌声传递沂蒙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了沂蒙精神的力量!在“天下第一锅”餐厅,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为表达对实践团的敬意,特地用大厅的大屏幕播放歌曲《沂蒙山小调》,当悠扬的伴奏声响起,实践团成员与六盘水三线文化促进会成员深情共唱《沂蒙山小调》,清澈悠扬的歌声在大厅内久久回荡……
凉都城里好风景,盛夏时节又逢君。为搭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桥梁,凝聚校友力量,促进共同成长。在六盘水实践调研期间,指导教师吴建章亲切看望了戴金花校友。戴金花是山东莱芜人,临沂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9届毕业生,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奔赴千里之外的六盘水任教,现任六盘水市民族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15年的离别,今朝重相逢,戴金花校友和吴建章老师都十分激动。谈学习、谈生活、谈同学、谈老师、谈学校,一起回忆大学时的点点滴滴。戴金花校友寄语学弟学妹:行而不辍,恒必有成!最后,在戴金花校友的陪同下,实践团参观了学校教室、办公室、宿舍、体育场等场所。
感悟文明新风尚,乌当文明我践行。文明始于心,践于行。实践团在贵阳市乌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带领下,实践团参观考察了乌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组织架构、工作成效、“享乌当”志愿服务品牌、文明书屋等,了解了乌当区在推动文明实践、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扎实成效,体会到了“小阵地发挥大作用”的深刻内涵。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实践团与乌当区市民一同打太极和八段锦。缓缓展开的动作,不仅是一次身体的锻炼,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融合。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市民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拐弯角里的遇见,纸短情长都是缘。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有一些不经意的角落,藏着温暖人心的故事。在结束乌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返程途中,在道路拐弯角处,实践团有幸遇到了贵州师范大学的文毅老师。吴建章老师和文毅老师两个人一见如故,紧握着手边走边谈,文老师关心询问实践团实践活动进展情况,仔细询问每位同学的家乡与专业等,叮嘱他们要努力学习,为国成才,并欣然在实践团笔记本上提笔写下“千里缘法一线之间驻永远”,希望双方友谊长存。离别后,文老师与实践团成员联系,对于三线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不妨放缓脚步,去发现那些拐弯角里的遇见,去珍惜那些纸短情长的缘分。因为每一次的相遇,都可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黔”行路上,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个故事都值得铭记。
同心共上思政课,挺膺担当新时代
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能够引导和帮助他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实践团在贵州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与多所学校同心共上思政课,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与贵州医科大学、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两支社会实践团队一道追寻红色基因,感悟伟大转折,不忘来时路;在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与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实践团队一起感受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领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红飘带”长征数字体验馆,与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队在光影声电中追寻革命足迹,沉浸式重走长征路,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
“行走的思政课”是最生动、最有温度的教材。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同心共上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他们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他们一起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他们一起畅谈感悟,传递思想,共话未来。他们与祖国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同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新时代的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用青春之火点亮理想之灯,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