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04山东
五十年来六次来曲阜,不同的是,第一次是在1974年跟随大人来“批孔”,这一次是在2024年的初春,应邀来讲“安全”。
前日,应“安全易一道来”阅读者汤部长的邀请,到曲阜进行安全交流。交流结束后,汤部长邀请我游览“三孔”,我对汤部长说这是我五十年来第六次来曲阜了,“三孔”已经去过多次了,这次就不再游览了,汤部长说那就去“孔子博物馆”是近两年才开馆的,您一定没有去过。我说是没有去过,那就去看看。
“孔子博物馆”建筑外观。
博物馆内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及其思考以及产生的思想。
孔子画像,与常人不同。
我对孔子画像的不同常人的面向提出疑问,工作人员说这样画孔子正是要表现孔子与众人不同之处的意思。
圣人与常人不同的是思想,而不应是面貌,可见,我们以貌取人的文化是多么的深厚啊,即使对待孔圣人也不例外。
职司委吏,职司乘田,从实践中悟出思想。
孔子青年时期,孔子受雇于鲁国贵族季氏,负责管理仓库和牲畜。孔子不以位卑事鄙,勤勤恳恳,学习了多种技能,同时了解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愿望。
这些经历应该也为他后来“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所以,经历很重要。
孔子在曲阜开创了——无论出身、贵贱,皆可接受教育的实践活动;一束干肉为拜师礼,孔子在杏坛树下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人生幸福观
孔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什么是幸福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一天,孔子与几个学生闲坐,孔子让大家随便说说个人的志向,当问到曾点时,曾点说:“在暮春时节,穿上春装,和几个大人孩子到沂水边玩耍,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霁台上吹吹风,踏歌而归!”孔子听了,大为感概,赞同他的主张。
我们当今的工作者们,在一心追求工作更高业绩和更高收入的时候,也应按照孔子所赞同的观点,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下班后,与家人朋友到附近的河边或小树林,看着小孩玩耍,大人们喝茶聊天,唱着歌欢声笑语地回家,这应该是我们应该享受的生活啊!
孔子的“仁人”观。
孔子认为,“砥砺自己的德性,并且关爱他人,就是仁人”“必须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然后能严格要求自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即使不能成为圣人、贤人,也可以成为一名君子。
我的感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样子,从小事做起,即使不能成为优秀的人,也可以成为一名言行一致的人。
问人不问马,第一反应是关心人,这是真的“以人为本”。
《论语·乡党》记载了一起火灾事故:“厩焚。于退朝,(孔子)日:'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的时代,养马的人地位低微,而马却是重要的财富。孔子仁民爱物,强调人的价值。
孔子观欹器,判“中正”,论“过犹不及”
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时的一次见闻。在庙中,孔子看到一种器具,守庙人称之为欹(qi)器、孔子了解它所蕴含的道理,即“虚则歃,中则正,满则覆”。
弟子注水一试,果然如此,孔子感慨道:哪里会有满面不倾覆的事物呢孔子通过这种器物害诫弟于,做事要切中要害,切总过而不及。此为著名的“观器论道”故事。
看视频——是如何半而持中,如何满而倾覆的?
王阳明从小偷的行为告诉人们——良知是每个人的本心,无需外求。
相传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抓住行窃未遂的小偷后,令他脱掉衣服。小偷虽不情愿,但也只好照做。脱到只剩一件内裤时,小偷死活都不肯再脱了。王阳明借此对众人道,人皆有羞耻之心,知羞耻,便是“良知”的发端。王阳明曾说过“个个心中有仲尼,人人皆可做圣贤”,意思是每个人原本都有着圣人般的良知,关键在于自我发现、自我提升,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只可惜,在孔子博物馆里只有这一幅王阳明的图板。王阳明的心学才应该是孔子学说的真正嫡传。我们都应该践行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的学说就是——实事求是,以行为知,实践出真理。
玻璃展柜里的孔家银质餐具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餐具是在孔府举行祭祀活动和大型宴会的时候使用的。这些银器的制作都很精良,每一个器皿下面都刻有制作者的姓名。我给工作者建议,将每个展柜里的餐具进行复制,将复制的餐具翻过来放在真品旁,让参观者看到这个餐具是谁做的。当今,我们国家倡导工匠精神,这也是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和品质的一个平台,不可浪费这个宣传平台。
清朝孔府家眷的服饰
我看了这些服饰的款式,有些疑惑地问,这不是汉服吗?工作人员说是汉服。我说清朝允许穿汉服吗?不是“剃发易服”吗?工作人员笑着说,男官员必须穿清朝的服装,女的可以穿清朝的服装,也可以穿汉服,没有强制规定。
看看这些服装,真是让男儿汗颜啊!妇女能顶半边天,岂止半边天,是大半个天啊!
博物馆中也展览了当年批林批孔时的照片图文介绍。
批林批孔的时代我是经历过的。1974年,我跟着父亲单位的解放牌卡车来过曲阜,那也是我第一次参观曲阜的孔府、孔庙,没有去孔林,是因为人太多进不去。
那时候单位里都组织去批林批孔,父亲单位里组织一批人去泰安岱庙去批孔。我没有去过泰安,缠着父亲带我一起去。天不亮,几十个人挤在卡车上,没有敞篷,记得天还很冷,大人们怕小孩冷,把我们几个小孩围在中间。那时候坐次汽车不容易,怎么能够放过机会,所以,我就挤到车厢板边上,吹着风,看着慢慢倒去的庄稼地,很是高兴。
到了泰安岱庙,因为来的人太多,根本挤不进去,带队的领导说,这儿进不去,我们直接去曲阜吧。于是,又上车赶往曲阜。中午头赶到了曲阜。到了孔府门口,从车上卸下来带来的馒头和咸菜吃中午饭。平日里吃馒头就咸菜也是美味。
那时候,孔府孔庙里一片白色大字报覆盖。记得参观了漫画展览,还看了一个关人的水牢,其它的景物记不得了。因为孔林人太多,那一次没有去孔林参观,等到参观孔林,是到了2009年干济宁项目的时候了。
1974年到曲阜,是我第一次参观孔府孔庙。
记得那一年,在上课的时候,班主任语文老师提问同学们长大了想干什么?有回答下井当煤矿工人的,有想当钢铁工人的,有想拿起听诊器当医生的,有想拿起教杆当老师的,有想当售货员的,有想当解放军的;有一位董姓同学,记不得名字了,他说他不学“孔老二”光想着当官,他要当一名光荣的煤矿工人。后来转学,与同学在没有联系,不知道这位董姓同学,是如愿地成为一名煤矿工人,还是不如愿地当了官。
参观结束时,我有些感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实践,两千年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但真正的实现普通民众能够上学读书,人人可以接受教育,其实是1949年以后的事了。对于孔子对人的等级观念,对于他说说的“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分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他说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真是直指人心,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教化别人去做。
对于孔子这三句话我有些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真是直指人心,自己不想去做,却要别人去做,这是真虚伪,所以,要以身作则做样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过犹不及”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实就是“以身作则做样子”就好了。
“过犹不及”。做事做的不够和做过了头都是不对的,这也是孔子“持中”的理念概括吧。做事不欠、不过头,做事公正公道就是“持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行一致,方能行稳致远。光说不做、光做不说都不能实现志向,唯有行动支撑的语言才有力量。王阳明“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是对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最好的说明,所以,王阳明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传人。
休闲不一定要到风景名胜,在自己所在的工地周边的村镇、山岭、河边、海边都有很好的风景。就像我在阳江项目的时候,我游览居住几万人的东平镇,诺大的东平镇的角角落落我几乎都走遍了,恐怕东平镇的常驻居民也不一定有我去到的街巷多。几十年后,东平镇大变了样,要找原来街巷的样子,说不定我还能提供一些他们没有保存的样子呢。
一句话:快乐大都是自找的。
相隔五十年,六次参观曲阜,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感受和感悟。
走出“孔子博物馆”,来到孔子塑像前,我们三人在孔子塑像前合影留念。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从两位年轻的安全人身上和他们所管理的公司学到很多东西,也将看到可以提升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收获很多,这就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意义所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必然互相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这次交流实践活动给我的启示。
我六次来曲阜参观:
第一次,1974年,跟随大人来批孔。
第二次,2008年,陪朋友,朋友要远离,陪他来游览孔府孔庙,算是给他送行。
第三次,2009年,陪家人,来游览孔府孔庙。
第四次,2017年,陪家人,来曲阜旅游,这一次第一次将孔府、孔庙、孔林全部看了一遍。
第五次,2024年,春节,在曲阜转车,算是到了曲阜。
第六次,2024年初春,受同行汤部长的邀请,游览“孔子博物馆”。
曲阜是个好地方,我还会再次来的,希望再次来曲阜参观“孔子博物馆”的时候,王明阳的展板多一点。为什么王阳明的东西多一点呢?因为,王阳明重实践,以行为知,这正是工作者所需要的。
做好了,才算做了!一脉相承。
唯有按照程序和规则做事,并养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才能“安安全全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