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老师,全国著名古建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古建瓦石专业辟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古建界领军人物罗哲文先生评为“一代瓦石宗师”,被业内誉为古建瓦石泰斗。从业近50年,培养园林古建各类人才上万人,主持过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及现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其代表作《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文物保护和古建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人才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刘大可老师非常重视砖石的传统加工方式,他说:“传统加工方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弘扬传统技术,更要记录历史促进传承。”前不久,他听朋友说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收藏展览大量的御窑金砖,由于对极品方砖“故宫御窑金砖”的重视,便来到坐落在中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参观。
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大门入口
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展厅局部
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藏品
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馆长孙春雨先生与刘大可老师
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馆长孙春雨先生陪同刘大可老师参观了故宫御窑金砖,在参观过程中刘大可老师对御窑金砖的热爱与熟知彰显无疑,无论是制作工艺,砖料选材,还是铺墁工艺都了如指掌,真不愧是国内顶级的瓦石作专家。70岁高龄精神矍铄,行走间步履轻盈,谈笑间思维敏捷,对事物的认知与点评更是彰显德艺双馨之风采。此次参观,刘大可老师不仅对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博物馆创始人、御窑金砖收藏家王忠华先生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收藏家王忠华为故宫文化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北京御窑金砖收藏家王忠华先生与刘大可老师
说到这里,刘老师讲述了一个人,一个在京杭大运河南端同样“痴迷”于御窑金砖的人……几年前,刘大可老师代表故宫到苏州御窑厂去考察御窑金砖,感受颇多,感受到苏州市党委、政府对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视与支持;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的担当;让他感受最深的便是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
金瑾是一个苏州姑娘,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个导游,遍览祖国大好河山,而并非守候着祖业御窑砖瓦厂这块方寸之地揉黄泥,制金砖。金瑾的童年和同学不一样,同伴的小学,读书与玩耍填满了童真的世界,而她没有了玩耍,有的是陪伴在父母身边学制青瓦;同伴的中学,读书与梦想填满了青春涌动的世界,而她已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探索古法金砖制作的奥秘。这原本不是她想要的,大学毕业后“终于”远离了泥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15年的离别终回首,这要从金瑾的父亲说起,她的父亲是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金梅泉,父亲希望女儿继承父业,金砖制作技艺不能断代呀,当父亲第一次问金瑾时她断然拒绝“不愿意”。过了一年,父亲又来问金瑾,她丢失了再次拒绝的勇气,年少时期与金砖的陪伴让她爱恨交结,金砖坯做好后需要时时刻刻的呵护它,照顾它,那时,她便与金砖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的再次“请求”让她开始纠结与矛盾,后来想想自己还算年轻吧,就去试一试。
既然答应了父亲就要做好,金瑾一直在想,真正皇宫制砖的古法工艺是什么样的,她觉得有必要按照史料上记载的完完全全复原一次,这个想法遭到了父亲和烧窑师傅们的反对,她毅然坚持。经历了多次失败,最终按照古法使用四种燃料烧制出了最好的金砖,并得到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的认可,2018年她的窑厂成为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她说:“我不仅仅在窑厂烧制金砖,我的内心世界同样在炼制着金砖!”
刘大可老师感慨地说:“一个姑娘能如此重视传统制作技艺,能有这样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国,有金瑾和北京御窑金砖收藏家王忠华这样的金砖守候者与传播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愁后继无人,这是祖国更加强大的希望,是祖国文艺复兴的中国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