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艺术,我们等你回家!

近日,最火爆的短剧就要数《逃出大英博物馆》啦,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吧!精美的制作,发人深思的细节......小编不由地要说一句,试问哪一个中国人可以内心毫无波澜地看完《逃出大英博物馆》呢?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原型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本以为剧情的走向会是小玉壶带着许多文物千里奔赴回家之路,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小玉壶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带回一封封流落在外的文物的家书,字字不提我想回家,却字字都在说,什么时候带我回家,看至此处不禁泪流满面。我们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凝结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流落在外千百年,却未曾遭到应有的对待和保护,中国的古老艺术,巧夺天工,却在忽视和破坏中,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今天我们便来看看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提及到的流落在外的几件中国文物。

唐三彩陪葬俑

公元728年

1933年,燕京大学教授郑德坤注意到英国学者黑得宁顿(Hetherington)在一本书中再次提到刘氏墓出土器物:“黑得宁顿氏书中亦载有武后时仕刘氏(LiuT′inghsun显庆二年至开元[十]八年)。墓中出土带彩马,四神,魌头,鸟冠人物等。”

辽三彩大罗汉像

公元907-1125年

不了解历史的人对于辽三彩并不是非常熟悉,辽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优点并更为精美。

这尊罗汉像来自河北易县八佛洼,为当时发现的16~18尊罗汉中,出土品相较好的罗汉之一。相比常见的罗汉塑像,这尊塑像面相比较年轻,宝相威仪磅礴。其结禅定印的一双手、衣料的质感和皱褶、身体的姿态都得到近乎完美的表达。尤其容貌逼真、表情生动,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实属我国古代写实主义塑像的杰出作品。

而辽三彩的知名度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由于工艺问题,当初生产的辽三彩数量并不多,而保留下来的辽三彩的数量就更少了。

朝冠耳炉

朝冠耳炉又称官帽耳炉,取官帽之形状而来。此炉高颈束口,寓意“言之将出需多思,”下承马蹄足,寓意“行之将为需多想。”在宝物中同款概率仅有2%左右。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乾隆年间(1736-1795)的铜香炉,其形制尺寸和龙饰向世人昭示它的皇家寺庙出身。铭牌上还用英文写着以下内容:“香炉的形制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祭祀典礼上的食品用具。在中国王朝的历史上,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是持续不断的主题。”

明代龙纹陶砖

龙纹琉璃砖是大英博物馆内的一件标志性中国文物。它曾是山西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品,于20世纪初清末民初年间被敲裂盗取,随后被排列成壁板而收藏。至2006年,有收藏家拍卖所得,并赠给大英博物馆。目前存放在馆内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

这组砖由二十块珐华彩釉面高浮雕明代陶砖构成,宽2.44米,每排高39厘米,厚12.7厘米,刻有四条充满活力的蓝黄釉山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穿行嬉戏。整体腾龙威猛,莲花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珐华彩藏品。

其中,黄色的龙朝南装饰在一个屋脊上,蓝色的则朝北放置。这些颜色和设计反映了中国人对于阴阳相互调和的信仰。在传统文化里,龙司雨水,负责掌管水界。所以纹饰的原意是保护建筑免于火患。

明代布袋和尚雕塑

佛教中有纵、横三世佛之分,弥勒佛是纵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俗称笑佛。布袋和尚则是五代后梁时期的僧人“契此”,因常背负一只布袋开口而笑,因此又相传是弥勒佛转世。

明太祖朱元璋以弥勒出世为由起事,因此明代为防有人造反,一度禁止弥勒崇拜,貌似弥勒佛的雕塑多为布袋和尚。大英博物馆的这尊布袋和尚雕塑为三彩陶塑坐像,笑容温暖,亲切慈祥,硕大的肚子裸露无釉彩,有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概。

根据英文说明,雕塑为“成化二十年(1484)中秋吉日制”,由佛教徒DangCheng和太太MmeHui捐赠。

隋代大理石阿弥陀佛像

矗立在大英博物馆楼梯空隙之间的这一尊白色阿弥陀佛像,堪称整座博物馆中最大最雄伟的佛像。佛像整体由大理石雕刻,高5.8米,重约2吨。佛像面容俊秀,双目微启,双唇紧闭,微露一丝浅笑,披通肩式袈裟,长裙束腰与胸前系结,由于采用浅浮雕手法,通身袈裟折纹更显简练。佛像的双手虽已丢失,但其右手臂上抬,左臂平出略向下,仍可判断出佛手姿势应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

佛像原供奉在河北省邢台韩翠村的崇光寺,后被盗运到海外。体型这么大,不知使用何种手段运出去的。

五代木雕观音坐像

彩绘木雕观音坐像是一尊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它高达141厘米,木雕表面残留有彩绘痕迹。观音紧闭双眼、垂头打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表情透露出安详肃穆的感觉。菩萨的发髻高高束起,带有唐代发型特点。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观音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斜披在上半身的袈裟是10世纪和11世纪佛像多采用的风格。如此古老的木雕造像历经战火和风雨没有被毁,的确是奇迹。

清代象牙鬼工球

“以玲珑剔透的镂雕技法闻名。”

其通常由许多精雕细刻的同圆空心球组成,以一种看上去不可能的方式相互融合,整体精巧华丽、通透玲珑。由外而内,每层镂刻各式花纹,皆可自由转动,代表了彼时中华精致绝伦的雕工艺术。

由于产地多在南方广东,鬼工球也被视为南派或广式牙雕的代表作。18世纪末,英国外交家乔治·马戛尔尼的使团曾抵达广州,在当地欣赏的牙雕工艺品中就有鬼工球。另外,早在20世纪初,中国广东牙雕艺人翁昭曾凭手工镂雕的一件24层“鬼工球”,赢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大英博物馆这件吊坠鬼工球于清代道光年间广州制作,吊坠高46cm,其中鬼工球直径12厘米,内含18个同心象牙层。制作者和流失海外的年份不详,可能为当时英国使团带走。

明代“赏善”判官陶俑

这尊慈眉善目的女判官如真人大小,高1.48米的她手捧薄薄的“善簿”卷宗,记载着人在生前所做的善行。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地狱判官,是阎王的助手。地狱判官数量繁多,但主要分掌刑罚、掌善簿、掌恶簿、掌生死簿四大判官。掌善簿的赏善判官,并非位最高权最大(掌生死簿判官职最高权最大)。其身穿绿袍,温婉可亲,沉稳内敛。手持“善簿:中尽录人人生前的行善资料,判官按行善程度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寡一一给予奖赏,遣入轮回。

明代铜铸真武像

真武指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一个重要神祇,也是汉族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明之一,被视为北方之神,具有镇邪、护佑众生的神力。

明代初期,对内平稳政局以及对外安定边疆是明政府的当务之急。永乐皇帝将他在靖难之变中的胜利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庇佑。因此这一时期,崇拜真武之风不仅在宫廷内盛行,在民间也达到鼎盛。真武被认为是护国安邦之神。据说,明代早期的真武像,即以永乐皇帝为原型塑造。

这尊真武像是现存最大的铜铸真武像之一,整体为铜制,原有鎏金、彩漆装饰。塑像长须披发,身着铠甲战袍,战袍正面有龙纹装饰,他左手施真武印,即无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威武非凡,是当时铜制造像的代表之一。为何流入英国并无考证。

以上,也仅是一部分流落在外的中华文物,这些文物汇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艺术精髓,蕴含了工匠们精湛的技术,背后又藏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灿烂的文明,我们热爱我们的国家,也应当学会保护这些文物,寻回我们流落在外的艺术与文明。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流落海外的文物心声,汇成了声声的“家国永安”。

THE END
1.伦敦大英博物馆游玩攻略大英博物馆门票多少钱/价格表馆内收藏了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到希腊雕像等众多珍贵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述说着人类文明的辉煌历程。漫步在展厅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智慧。展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令人流连忘返,馆内组织有序,信息详尽,非常值得一游,让人对世界历史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6+ 半月儿 5分 超棒 这次游览大英博物馆体验https://gs.ctrip.com/html5/you/sight/harrow55320/12586.html
2.《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背后的历史讲给孩子社会新闻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有的没有保护罩,任由往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2309/t20230908_12718636.htm
3.《逃出大英博物馆》:我们一个也不能少,一点也不能少!一位名叫“有理言之”的网友留言提议,可以把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作为主角,拍摄一部动画,让它们回到家乡过年。 1月24日,这个创意被博主“煎饼果仔”看到,他瞬间产生了兴趣,留下一句“等我”,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剧本创作工作。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煎饼果仔”曾发文表示,最初他只是觉得这个故事拍成视频一定很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450298/
4.这么萌果然是苏州的!《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火出圈的玉壶,来自苏州这盏“主角”小玉壶,大名“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别称“青玉薄胎茶壶”,其原型并非古文物,而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我就说小玉壶怎么越看越萌呢 果然是我们苏州的宝贝 当当当当 https://news.jstv.com/a/20230908/1694143998182.shtml
5.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也会想家吧?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与副馆长辞职。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证实,该博物馆大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只有部分被找回,此事件仍在不断发酵中。文物原籍国对流失文物的追索也加紧了步伐。 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吁冲上微博热搜,据《环球时报》报道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117284
6.新闻我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36 评论 新闻我来说|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发现更多热门视频 张常宁!复出首次站上前排,空网起探头暴扣回击! 排球大视界4.1万次播放 方媛教大家瘦肚子,普通话不标准引热议 芒果捞小萌主1.6万次播放 C罗向中国球迷道歉:我爱中国,我想为你们踢球,我很难过 老友记TV37.6万次播放 首次!https://video.sina.cn/finance/2023-09-01/detail-imzkffyx5322792.d.html?type=plw
7.大英博物馆里竟有过万件中国国宝?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里竟有过万件中国国宝?】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现有800多万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馆内空间限制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多个艺术类别,远古石器、https://weibo.com/7310744124/P4EBhvc1m
8.《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逃出大英博物馆》近来爆火,在第三集里,当“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的女孩回国后,掏出一叠大英博物馆文物托付的家书时,来自远方异域的思乡之情令人泪目。 除了与琴师俑相配的笛师俑、分离一百六十三年的唐三彩大马小马之外,视频中出现的众多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都如同远方的游子,期待有朝一日返乡的一刻。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3206953.html
9.「大英博物馆」里有趣的小众展品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拥有800余万件展品。细细观看大概要一周时间,粗略走过几个热门馆大概也要2个小时。 热门展品大致有罗塞塔石碑、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帕台农神庙、木乃伊等。除了这些最热门的展品之外还有哪些容易错过但却很有趣的展品呢? https://www.jianshu.com/p/15453dc881da
10.《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出现的文物你认识几个呢?【逃出大英博物馆】“你要带我回中国吗?”小玉壶,回家吧 如果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会说话… 《逃出大英博物馆》一些隐藏的细节,你发现了吗? 真的会被藏在《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细节给刀死 当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会说话!听听来自文物的自述 中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幕后故事,6个月,16个人,终于把敦煌飞天https://xbeibeix.com/video/BV1vh4y1e73R
11.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个公众号,值得关注近日,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全网。 该剧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人形追寻回家之路的故事。短剧虽短,却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玉壶”回到了故乡中国,同时带回了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们毛笔书写的“家书”,戳人泪点。 https://cgzf.sh.gov.cn/channel_8/20231124/89e1a03359bf4ffcbfa680892e6f6e08.html
12.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中国国家地理网在全世界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而民间的私人收藏量,竟是这个数字的10倍。这些文物的来源、流转问题相当复杂。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仅1840年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为呈现这些文物在海外博物馆的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59506cbd7733330.htm
13.时尚艺术创意化妆包收纳包大英博物馆官方神奈川冲浪里化妆品护肤大英博物馆 盖亚·安德森猫系列 印花绿色清新多功能卡包 挂件 ¥69 大英博物馆 盖亚·安德森猫系列 多功能 抽绳 双肩背包 单肩包 日常出行 通勤百搭 ¥199 敦煌系列 藻井纸雕 飞天纸雕 分层冰箱贴小夜灯 ¥99 敦煌系列 藻井九色鹿可移动金属尺 ¥59 https://h5.youzan.com/v2/goods/2fsxmz4auexnu
14.文史英华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袁征澎湃号·政务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袁征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 大英博物馆(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一隅(孙夏康 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93625
15.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珍藏张媖坐落在英国伦敦市区的大英博物馆,又译名为大不列颠博物馆(The Brtish Museum),自18世纪中叶建馆,至今已有两个半世纪了。而今,该博物馆当属世界最古老、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鉴于大英博物馆之特殊魅力与馆藏实力,从博物馆建馆至今,已有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纷纷将个人收藏捐献赠给该博馆。而博物馆对任 著录项 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art-market_thesis/020123125451.html
16.“中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回到敦煌”火了导演谈幕后在中国馆的入口,用中英双语写着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他们的语言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以同样的方式说和写,他们辽阔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统一文化。”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就像被迫离家的孩子,它们在异国他乡孤苦伶仃,带着伤痕,让人感到心痛。 https://i.ifeng.com/c/8Sj9k8cR1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