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有灵,请让“异乡国宝”早日归家
8月16日,大英博物馆被曝出丢失近2000件文物。只要了解一下国外博物馆的“黑历史”,就能明白,“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的说法,并不准确。
大英博物馆不是文物保护的栖息地,而是忍辱负重的劫掠文物的囚牢。多年来大英博物馆以英国议会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为由拒绝归还文物,该法基本上禁止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然而,其自身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能力保护文物,除了近年来多次发生的文物失窃事件,大英博物馆的安全措施也是极其糟糕,其“编目非常混乱,许多藏品都是存放在同一间藏室里。藏室有报警系统,但是没有其它监控。数十名管理员、专家和研究人员可能会在同一周甚至同一天内进入任何一个藏室”。此外,我国文物有专业的修复人员,而一群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修复专家根本无法还原文物的本真,结果只有文物损毁。既无法专业修复文物,部分馆藏文物还被私下出售,大英博物馆继续用本国设定的法律作为拒绝履行国际道义与责任的借口,显然是十分虚伪和荒诞的。
文物追索,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中国不能停止脚步,中国人民更不能停止行动。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政府追索推动海外文物回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劫掠文物归国问题。而法律困境是文物回归的最大障碍。“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尤其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文物流入国”并未加入公约。可见,我国必须加强与其他文物追索国家的合作,共同探索多元渠道,找到更加有效的追索方法,早日让劫掠文物回家。
(摘自2023年9月3日红网,有删改)
8月30日,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爆火出圈。截至目前,B站播放量3482.8万,抖音播放量3.5亿、2400万点赞。
短剧采用拟人化手法,从一盏小玉壶的角度,讲述在外文物回家的故事。“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神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下一站,归家路”……一场场跨越千百年的文物对话,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①近期,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3月开展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明确提出要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此前,关于“消失的课间10分钟”的话题就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③教育场景不仅仅在课堂,同学们和老师们可以围绕“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主题,面向全校进行活动征集,推出有益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课间十分钟”。
(有删改)
①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性能受到儿童身体状态、周围环境以及社交互动的密切影响。基于脑科学原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因素,使课间十分钟更具教育学意义。
②通过运动解放大脑认知。大脑与身体的关系是双向的,身体不仅受大脑指挥,而且可以影响大脑。在课间十分钟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身体活动,如简单的站立,可以使大脑更加敏锐兴奋。研究表明,使用站立式课桌的学生在任务参与度方面表现得更好,执行能力也得到增强。
③通过环境减轻大脑负荷。脑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在自然环境中能表现出更加平静、从容的状态。在自然环境中舒展身心,有助于恢复被耗竭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因此在课间十分钟,我们应亲近校园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
④通过社交激发大脑活力。研究表明。在社交活动中,大脑更积极、灵活,更多的大脑区域被激活。同时,课间休息形成的同辈文化对学生今后的社交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游戏性、交往性和合作性的课间活动,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社交激发大脑活力。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12日,有删改)
“科学实施‘课间十分钟’”倡议书
“课间十分钟”十分重要且必要,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安全、科学、快乐的课间,我们有以下几点倡议:
◆学校打造好绿色、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并在教室、走廊等区域摆放绿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我们的倡议书能够被采纳,并对建设美丽校园有所帮助,谢谢!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①一个人不吃饭只喝水可以生存7天,而不睡觉却只能活4天。人为什么要睡觉?睡觉,绝不仅是人体最本能的生理需要,调查发现,睡眠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②睡眠不足可导致血压升高,也使得熬夜人群患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③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内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清除,进而增加产生认知障碍的风险。
④睡眠不足可能让人发胖。研究显示,晚睡以及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容易肥胖。睡眠不足会降低能抑制食欲的“瘦素”水平,升高促进食欲的“饥饿激素”,进而导致进食过量。
⑤充足、优质的睡眠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提高大脑对应激性事件的调节能力。由于睡眠能从各个方面改善健康,所以如果夜间睡眠没有或很少起夜,早晨起来精力充沛、无明显困倦感能让人表现出最好的状态。
(摘编自《百科知识》)
②报告针对我国居民基本睡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在22~24点上床睡觉,在6~8点间起床。有睡眠障碍的入睡后容易被轻微声响惊醒或醒来后不能很快继续入睡。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因失眠影响睡眠的问题最为突出。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①“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素具有助眠功能。
②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也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物质,它也是大脑制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能让人心情放松,减缓神经活动,从而引发睡意。色氨酸在人体内可转化成褪黑素,这种激素能宁神助眠。想让色氨酸发挥作用,应选择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饮食组合,同时又以碳水化合物在先、蛋白质在后为最佳进食顺序。所以,晚餐或睡前不妨以此为饮食原则,可以帮助你很快入睡。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牛奶、小米、燕麦、香蕉等。
③B族维生素是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营养素。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复合在一起共同作用时,可让色氨酸转换为烟酸,强化助眠作用。研究发现,让失眠患者服用维生素B12,数天后多数人的睡眠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酵母、全麦制品、花生、胡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牛奶、肝脏、牛肉、猪肉、蛋类等。
(摘编自“科学猫”网)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自唐宋以来一直到建国后,维持近千年,其生命力依然旺盛。然而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兴趣的广泛化、娱乐化,中国戏曲也迎来了史上绝无仅有的寒冬。据统计,中国戏曲剧种从20世纪50年代统计的368个,到20世纪80年代初编撰《中国戏曲志》时的317个,再到2005年的267个,已有101个剧种在50年间变成历史。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的剧院剧团约3000个,而目前能坚持演出的只有1000来个;数十万艺术家流失,其中有大量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或离开人世,或淡出舞台。另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也导致了传统戏曲受众的不断流失。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戏曲,逐渐失去芳华,今天已是处境艰难,举步维艰。
保护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甚大。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地方方言与一定程式的结合。通过地方特色戏曲,可以体现出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如河南的豫剧,湖北的汉剧等等都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剧种”,河南的豫剧通过《梨园春》栏目组走向了世界,这不仅展示了河南人的风貌,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魅力。当然,在这些戏曲中,绝大多数还是有一番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人民,团结群众,引导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从较为典型的戏曲代表作来看,有弘扬爱国主义的剧目,如各地戏曲中的杨家将戏等;有歌颂廉正清明的清官戏,如各地剧种的包公戏、海公戏等;有宣扬忠贞孝慈、勤俭持家的伦理剧,如各地剧种改编的《琵琶记》等等。这些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不无益处。
(摘编自《群文天地》)
戏曲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最近,“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燃爆北京大舞台,多场大戏让北京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
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以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
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戏曲行业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
(摘编自《河南日报》)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