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学校以“感悟自然的神奇感受科学的奥秘”为主题,组一走进自然博物馆,同学们就发出阵阵兴奋的惊叹声。高大的恐龙化石、逼真的动物模型深深的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边走边学习。有的同学还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认真的记录在笔记本上,有的同学则用照相机拍摄下喜欢的。同学们在每个场馆所看到的均是在课堂上难得一见的新奇事物,学生贪婪而兴致勃勃地汲取着不同领域的知识。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自然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
自然博物馆主要从动物的奥秘、探索角、植物世界、恐龙公园、古哺乳动物、古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繁荣、生命的起源等方面进行展出,一件件标本和化石,一组组科学数据,一张张精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最终形成了缤纷复杂的多样性生物世界。然而,看过灭绝物种介绍却让我心情沉重!迄今为止,地球上大约175万个物种被鉴定,科学家们估计地球上大约有300万到1亿个物种。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正是生命形式、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者的结合,使得地球成为唯一适宜人类栖息的场所。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但是,森林滥砍乱伐、偷猎偷运珍稀濒危动植物、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致使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物种濒临消失,我国生物多样性仍面临诸多威胁。目前我们国家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总数的15%—20%,20世纪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接近和濒临灭绝的有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等。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通过参观学习,使我与自然科学有了亲密接触,也极大提升了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使我进一步了解到,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一笔巨大的资源和财富,伴随者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全力拯救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我们的年龄还小,但也同样能够为保护环境,拯救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一份力,我们可以成立环保假日小队,制止那些破坏动植物的行为;我们要成立科学探索小队,和科学老师走进大自然,共同探索自然界的秘密;我们要从小学好知识,掌握本领,长大后也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走在车水马龙的中轴路上,一座古朴的建筑映入我的眼帘,它寂静而优雅,犹如一处世外桃源。
走进自然博物馆,我们首先参观了《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等。各种各样的动物模型和标本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我仔细地观看每一种动物,还让妈妈帮我拍了许多照片。
哺乳动物展厅详细介绍了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在展厅中,我看到了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它是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我还欣赏到庞大的象类家族,包括赫赫有名的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和铲齿象。最后我发现了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标本:目前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
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多媒体电脑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变良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
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
参观自然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神秘而宝贵大自然的知识。我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经历了几亿年的漫长岁月,通过六次生命大爆炸,才形成地球现在的样子。我们也知道了人类是由动物通过劳动进化来的。我还深深体会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动物灭绝了。我带着对神奇大自然的无限感叹,同时又带着许许多多新的疑问走出了自然博物馆。我想: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等长大以后,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大自然的奥秘。
我也经常去观看艺术展,其实说实在话要说巨大的差别,我有时候也体会不到,但是每次去观看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因为在看艺术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欣赏美那欣赏美总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
我觉得如果你想要去好好的观看一场艺术展,那么事先还是需要做一点准备,如果你抱着无所谓的心情,走马观花的看,那肯定看不出有多大的差别,也没有办法获得一些美的享受。我每次去博物馆看展览的时候,其实提前都会做一些准备,我会去看一看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为了表达什么,为什么设置这样的主题展览中的作品都是由谁所创作的,这些艺术家他们的背景大概是怎样以往的作品是怎样。
其实只要稍微浏览一下,你对这个展览的整体内容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体会艺术品所表达的意思,整个展览也会更有趣。如果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那么进去可能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即便你看得再深再久也看不出什么区别。
其次,有的时候我觉得看艺术展其实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仅仅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艺术形式,那你可以换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去休息,没有必要非要去看什么艺术展。
半年前,我第一次看到了“RONG·源空间艺术展”的概念性方案。半年后,临近年底之际,此展在宝龙美术馆正式落地展出,让我较完整地看到了这个展览的推进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展览实践的新趋势:不同专业人员的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创作和策划的界限不再分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作品和空间密不可分,展览本身才是完整的艺术表现。
一、从空间到场域
“RONG·源空间艺术展”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你进入展览现场,首先看到的不是一件件艺术作品,而是感受到一个个由作品与空间共同构成的场域。这是创作者利用新媒体和科技艺术等手段,把展览从视觉的欣赏推向一种全息的“沉浸式”体验。在这里,空间不是展览展示的一种功能性背景,它本身是语言,是构成作品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展览空间得到了拓展,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得到了重塑,艺术作品与展示空间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表现,最终,让展览本身成为整体性的艺术作品。
回顾艺术史,我们会注意到,在极少主义出现之前,艺术创作重视艺术本体的推进,所以艺术发展史基本就是形式与风格的交替史。到了极少主义,开始对空间进行改造。极少主义常常不单单是一件作品,更多是通过一组作品的陈列营造一种剧场化的空间,让观者置身于空间中来激发观众对艺术的体验,并且削减具体的内容,让内容的少来补充观者的多。而后,装置艺术的出现,则让艺术的剧场化更进了一步。今天,艺术创作与展示艺术之间已不再有泾渭分明的区别,艺术家将自己的主权领域从单件作品扩大到整个展览本身。装置艺术对空间的拓展,也让整个空间可以作为一种沉浸式的实验。此时,美术馆从展示空间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场域,观者不再是凝视某一幅作品,而是进入由装置构建的剧场与之互动。
事实上,人天生就有从空间中体悟情感的本能,场所的形态使人本能地感知其中的精神层面。人与环境对话和沟通的前提是人对空间的感知,而这种感知能力跟人的情感、过往的生命经验等紧密相连。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场域承载着一种观念性空间的表达,场域既可以指具体的存在,又可以指代虚无的意象,甚至人的互动行为,都是场域的存在。在这次展览中,场域不仅引发观众的现场感受,更重要的是催生观众的思考。所以,倘若你进入这个展览空间,不妨听从意大利**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建议:“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10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
二、新科技拓宽了艺术表达的空间
应当说,科技是推动艺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此次展览的作品《算力光影》和《风之翼》,借助于最新科技,用实时互动的方式,将原本肉眼无法看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联动关系,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影像,将之显形化,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人与自然那种紧密的互动与依存。与此同时,科技还帮助艺术家在物理空间中建构一个个虚拟空间,当人们在进入这种混合场域时,产生一种新的体验与感受。最近,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就是促使我们要正视这种虚拟空间和虚拟世界存在的现实,以及它对我们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进一步打开了艺术未来可被应用的场景和空间。
基于此,面对沉浸式展览,任何的现场照片、图像资料、文字描述都显得十分有限和苍白。唯有亲历其间,感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沉浸,才是深入解读作品、正确打开展览的有效方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沉浸式展览之所以受人欢迎,主要在于它让参观变成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增强观者的临场感的同时,又获得了多感官的沉浸式审美享受。
三、数字时代的景观与自然
社会的景观化越来越让人类感受到自我的强大,强大到似乎无所不能。然后,新冠疫情的发生提示着:即便我们再怎么强大,甚至成了食物链、生态链的顶端,但是不要忘记我们依然是地球这个生态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除了是社会人之外,我们还是一个自然人。想起巴西著名的生态学家何塞·卢岑贝格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自然不可改良》,就是倡导要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生态,任何人为的改造和改良,最终都是徒劳无功的。从10年前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如今倡导“生物多样性”,反映了我们国家在面对自然和生态方面,认知水平获得了一个极大的提升。
四、国际视域与中国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展览无论从展览的形式、艺术的语言、媒介的多样性、还是沉浸式的现场体验,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目前艺术展览发展的新方向。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展览非常注重艺术和科技,媒介和语言的融合,探索当代艺术在创作方法与语言表达方面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在眼下国际化的语境中,作为当代艺术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要考虑到你的语言、语法、媒介的国际化。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展览在这方面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编辑:李婷
昆明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要来了,活动会在昆明植物园举办,大家可以详细看一下这一次大会的活动信息,活动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明天是中国旅游日,也会有活动哟。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2021年5月22日9时30分,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云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云南·昆明“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活动将在昆明植物园东园举行。
活动现场将设置生物多样性科普展,由专家为你解答生命的奥秘与物种的价值,一起了解一种昆虫、认识一株植物、养护一盆花草、邂逅一种动物,一起走进身边多样的物种世界。
此外,现场还有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孩子们带来的科普剧《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生态文明》、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改编的《明天会更好》等精彩节目。
举办地点:昆明植物园东园——中乌全球葱园大草坪
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宣传月启动
主要内容:
主题宣传月有哪些活动
14项活动名单
1、COP15高黎贡山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采访;
3、“爱生万物”生物多样性科普巡展仪式;
5、COP15之夜交响音乐会&书画作品移交仪式;
6、“春城之约种子计划”活动;
7、“外国人话昆明生物多样性”系列访谈活动;
8、春城生物多样性之美全民打卡活动;
9、开通“生态文明号”专题列车;
10、沉浸式自然戏剧;
11、来帽天山,跟5亿年前的古生物对话;
12、世界环境日连线;
13、国际网络视频演讲大赛;
4大主题宣传展示春城魅力
发放2万份“春城之邀种子明信片”盲盒
“春城之约
种子计划”以“一粒来自昆明的种子”为主题,联合全国30家主要城市新闻网络媒体进行落地宣传推广,邀请全国网友聚焦云南昆明,共赴“春城之邀”。
活动将以昆明为原点,自宣传月开始到9月份,分批次向重庆、广州、深圳、长沙、南京、重庆、西安、青岛等全国30个城市及全省其他州市的网民发出2万份“春城之邀种子明信片”盲盒。盲盒由随机配发的鲜花种子以及展现云南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明信片组成。
全国各地网友可通过“种子计划”小程序进行申领,所有“种子明信片”盲盒都将统一从昆明直接寄往申领人家中,申领人可将自己的种植过程进行记录并发布在互动平台,与全国网友进行在线互动,掀起全国网友的参与热潮。
明信片、申领程序上也将通过扫描二维码、整合图文、短视频等方式,对COP15进行介绍,在传递云南、昆明城市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对大会进行宣传。
外国人讲述昆明生物多样性
宣传月期间,昆明还将推出“外国人话昆明生物多样性”系列短视频访谈宣传活动,旨在充分展示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取得的成就,全面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活动将以问答访谈视频、Vlog讲述短视频、AI机器人主播对话短视频和拟人化动植物对话短视频4种方式进行,邀请在生态领域有建树的外国专家或是对昆明生物多样性有深入了解的外国人,围绕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进行采访报道,对外展示外国人眼中昆明在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环境质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方面取得的成效,讲好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全民打卡探寻昆明生物之美
活动以“探奇多样性
昆明大不同”为主题,从2021年5月至COP15大会结束止,把昆明14个县(市)区、4个开发(度假)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打卡版图。以“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寓教于乐的全民沉浸式打卡互动,邀请市民、游客打卡昆明生物多样性之美,打造一个全民迎接盛会的城市探奇体验活动。
打卡范围
以市为单位的生物多样性公共空间,主要集中在40米以上定植距离的“一路一景”城市特色示范街道、绚丽多彩的“花都”特色网红街;
以县区、开发(度假)区为单位的生物多样性公共空间,主要集中在各县区、开发度假区的“一路一景”城市特色示范街道、绚丽多彩的“花都”特色网红街、“一园一品”布局的花卉主题公园,以及地标性公园、湿地;
以社区为单位的生物多样性生活空间,园林绿化特色突出的居民小区、校园等。
开通5列“生态文明号”专题列车
COP15召开前夕。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确定的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物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州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围绕2021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充挥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展览等重点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同时组织文物法规宣传、文物鉴赏、公众讲座、青少年课程等活动,依托互联网开展在线宣传。
据统计,全省共有105家博物馆、纪念馆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推出陈列展览50个,组织宣传教育活动305项。
云南省博物馆
新展开幕
方位:云南省博物馆三楼临展厅
简介:由云南省博物馆、彼岸艺术机构与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消失中的世界——它们与我们的未来”濒危动物艺术摄影大型公益巡回展将在三楼临展厅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将以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动物摄影艺术家蒂姆·弗拉克(Tim
公益鉴宝
方位:云南省博物馆外广场西南侧(博雅堂)
简介:盛世藏宝,您家里是否也有几件真伪难辨的宝贝,或是心中有几个有关文物藏品的疑问呢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由张永康、赵云、贺苏、李明4名国家文物责任鉴定员将在现场为您免费答疑解惑,快带上自家的宝贝来与专家们交流一下吧!
流动展览
方位:官渡广场
简介:身着红马甲的云博志愿者不仅会在博物馆里为您提供帮助,也会将展览以“流动”的方式送到您身边!18日上午,志愿者们将以《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为主要内容开展巡展巡讲,如果您家住附近或是刚好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哦!
昆明市博物馆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精品展焕然一新,变身古滇探幽——滇国、滇人、滇文化展
主题:古滇探幽
展区位置:昆明市博物馆一楼东区青铜厅
昆明动物博物馆
活动名称:百鸟园
简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昆明动物博物馆共同推出“百鸟园”科普展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来临之际,展现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展览地点:昆明动物博物馆
该展览于“七一”建党节前后推出,共有73个博物馆纪念馆参加,展览内容包括中国***云南地方历史、红军长征过云南、滇西抗战、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等。其中,有已经开展的固定陈列,也有即将开展的新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