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大量珍贵石刻及石雕文物映入眼帘。其中12块石刻浮雕“讲述”了苏武牧羊、耿恭拜井等历史典故。今年8月份刚完成备案的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是北京博物馆大家庭的新成员。此外,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博物馆、北京天元中医药博物馆、视障文化博物馆也将于6个月内正式向公众开放。
建设“博物馆之城”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2020年起,北京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快打造“博物馆之城”。3年多来,这座“新城”拔节生长、初展风姿。(导语)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上参观西周早期礼器何尊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地标性博物馆串联成群
今年2月公布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北京博物馆之城“两轴四区多点”的规划布局。根据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挖掘整合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发展潜力,面向全市着力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构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2条博物馆之城的关键空间轴线,以及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4大政策分区。
如今,沿着北京两条关键城市轴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地标性博物馆已串联成群。
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坐落于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前不久重新开放。经过半年多的修缮,祭坛区域恢复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首次对观众开放。宰牲亭一直保留着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其独特的重檐悬山顶结构,被古建专家称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
先农坛内,有“天下第一仓”之称的圆廪神仓,因存放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田地所收获的粮食而得名,储藏的谷物需要在此经过祭祀仪式后才能成为祭品。“神仓历史文化展”,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主题展览,系统阐释了神仓的历史文化和功能,让观众零距离了解谷物的加工过程。
中轴线南段东侧,有着70余年历史的北京自然博物馆今年6月升格为“国”字头博物馆: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国家自然博物馆现有馆藏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中位居首位;然而,现有展厅面积只有8000平方米,受空间限制,展出的展品不到4000件,建设新馆迫在眉睫。
南中轴延长线上,大红门地区,新馆正在变成现实。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面积是目前展馆的10倍,展览面积将达6万平方米。
未来,新馆不仅成为南中轴上的标志性建筑,还可以成为城市的客厅、连接中国自然博物馆行业与世界自然历史博物馆界的桥梁。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学习,还可以休闲、娱乐,比如喝上一杯三叶虫拉花的咖啡,沉浸式感受自然文化的魅力。
将目光转向另一条城市轴线——长安街,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大馆提速建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每天客流如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璀璨的地标明珠。
小博物馆“各美其美”
在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观众成了“布展人”。该馆展出的“流动万象”沉浸式光影展,灵感来自永定河。策展人通过扩展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光影空间,营造出不同形态的“水”,让观众感知自然之美与城市文明。
这座颇为时髦的博物馆坐落于首钢园内,类似由料仓、筒仓等工业遗产改造的博物馆、艺术馆,迸发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活力。
今年,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正式以“类博物馆”的身份加入北京博物馆家族。
据北京市文物局统计,除备案博物馆外,目前北京存在500多家有开放空间、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条例》备案条件的场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民办场馆。近年来,《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私家珍藏实现了社会共享。
不同形态的“类博物馆”,正在成为北京的特色名片。
今年,全国首个声音艺术博物馆在通州区宋庄开馆。82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声音总站”“声音艺术空间”“声活中心”等部分,以声博物,观众可以“穿越”到20世纪初的老北京城,在胡同鸽哨声、游商叫卖声中,找到最亲切的北京文化记忆;也可以从昆虫的鸣叫、鲸鱼的歌声里,共听、共享世界七大洲中七个独特的自然声场。英籍声音艺术家秦思源是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在他眼中,北京是声音元素最丰富的城市之一。“鸽哨、空竹、叫卖……我愿意用声音记录北京的城市发展,通过探索、采集、保护、传播声音艺术作品,架起一座联通世界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5月23日,经过培育和专家验收,北京半壁店村史馆、北京宏音斋笙文化博物馆2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加上之前挂牌开放的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北京祥体育博物馆、声音艺术博物馆、国玉印象和田玉博物馆、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京报馆(邵飘萍故居),截至2023年5月,北京已有8家“类博物馆”挂牌。
在城市更新中,北京注重融入更多博物馆功能。东城区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利用腾退后的文物建筑、名人故居、会馆,建设小型博物馆;朝阳区利用工业园区腾退空间和集体产业空间,建设主题博物馆;海淀区一批高校博物馆各具特色;企业博物馆、乡情村史馆等“类博物馆”成为所在区重要名片……多种类型博物馆竞相辉映,其中蕴藏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城市留住丰厚文脉。
北京推动博物馆功能进社区、乡村,部分博物馆错峰开放、延时服务,打造“随时可闻、随地可见、随机可讲”的“全域博物馆”,使“博物馆之城”越来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畅游不打烊博物馆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市文物局推出的“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馆城”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博物馆“资源云聚”“服务云通”“数据云连”“展示云浸”,用户可以在虚拟时空畅游北京,感受古都的无穷魅力。
首个以首都文博文物为主题的元宇宙平台——“文博”跑酷上线,打破了传统文物展示模式,一站式实现“虚拟场景”“虚拟文物”“虚拟交互”“虚拟电商”四大核心要素场景聚集,通过文物趣味小游戏等闯关任务及线下场景实物奖励激励,让用户获得成就感。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利用网络交互的优势,广交世界朋友,联合办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各类博物馆纷纷“触网”,一座座云端博物馆24小时不打烊,不间断地讲述古都故事。
延伸阅读
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首都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也是加强文物博物馆工作,促进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
截至2023年8月底,北京备案博物馆达218家,全市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
依据《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各类博物馆(包括类博物馆文化空间)总数量超过4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建设将成为推动首都文化事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东里北京青年报大厦邮政编码: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