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1.24
东方明珠香港历来是亚洲艺术品、古玩交易、收藏的重镇,刘銮雄、张宗宪、翟建民等等都是那些叱咤古玩市场的耳熟能详的香港同业翘楚。出于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挚爱,更加膜拜香港的古典家具收藏巨擘,例如斥巨资购藏王世襄先生多年积累的明清古家具,进而又全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从而构成上博“中国明清家具馆”主体陈列的庄贵仑先生,受王世襄先生影响、提点而成长起来的“黄花梨女皇”伍嘉恩女士。这个前贤当中更有收藏、保护、抢救、推广中国传统古玩艺术品的徐展堂先生,乃德艺双馨的老前辈,他们都是收藏爱好者心目中的典范和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之所以能够取得世界收藏中心之一,恐怕与收藏群体和收藏组织密不可分,在众多雅集当中,最为收藏界所熟知的,恐怕非“敏求精舍”莫属。“敏求精舍”成立于1960年,由当年雅好古物鉴藏的“北山堂”利荣森、“暂得楼”胡惠春、“上博”首任馆长徐森玉公子、受郑振铎委托在香港抢救流散国宝文物的银行家徐伯郊等近十位大鉴藏家自发组织。永久名誉会长为著名银行家、上海银行创始人,同时也是外国金银币收藏家的陈光甫,首任及前八任会长是扬州江都籍著名银行家、中南银行总经理胡笔江先生之子胡惠春。对于其组织命名,据说是出自于《论语》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作为香港著名的收藏家组织,“敏求精舍”入会资格标准极严;不仅需要有相当规模人所公认的珍藏,更注重藏德双馨和藏家个人素质,且入会采取一票否决制,由此可见其门槛之高非等闲之辈敢于涉足,这也许正是它区别于香港另一个以古董经营者居多的民间团体“求知雅集”的原因。而但凡正式会员则个个都是身价、收藏双赢且业绩斐然的各界精英与社会贤达。到上世纪90年代,敏求精舍的香港会员达44人,海外会员13人,名誉会员8人。2005年敏求精舍四十周年时,有香港会员36人,海外会员9人,名誉会员22人。敏求精舍中的重要个人收藏,有精舍首届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窑单色釉器收藏、叶义医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罗桂祥的宜兴陶瓷茶具收藏、叶承耀的明清家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鸣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楼葛士翘父子的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徐展堂的历代瓷器收藏等。
不难看出,这些大藏家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必定少不了雄厚的财力支持、畅通的收藏渠道和健康的营销环境。但是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品格、审美的情趣、艺术的修养对于藏家来说更为重要。个人的收藏理念、审美境界、体系建构是决定自身收藏品味和收藏等级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对于刚刚兴起古玩艺术品收藏的大陆藏家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像明清瓷器、古董家具这样的大类收藏类型,在二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自身的等级划分、审美标准、收藏价值等体系的建构。而对于过去曾是偏门小众的杂项类古玩类别,由于其发展较晚、受众群体较小,至今还没有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建构。其中的收藏家和爱好者也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收藏理念和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这或许是在未来几年当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敏求精舍”所有的活动都限定在会员之间,基本实行封闭式的交流环境,甚至连女性都不允许进入,这种近似于刻板的规定反而造就了它的理性与严谨。这样的形态似乎也有一些个人治学的静思、冥想室一样的意味,更有些“闭门造车”的特征。对于“闭门造车”的断章取义,让我们长久以来都把这个成语当做和“故步自封”一样的贬义词使用,其实在“闭门造成”之后还有“出门合辙”一句,正所谓二者之间取法相同。如果没有相对封闭的研究讨论交流的空间,怎能做到心无旁骛、笃定执着的精神追求,如何能够成为首屈一指、开华人收藏之先风的群体。茶、茶器、紫砂亦如此,哪怕是再小的门类都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收藏、价值、审美体系,而这一切的建立也恰恰需要一个专业的群体来完成。
201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由香港华人收藏家学会集结了当地近30个知名收藏家或团体的收藏精品,于初秋时节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香江雅集——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特展”。这又是古玩艺术品爱好者的一次视觉盛宴,由于本号专注于中国传统茶具,特将本次展览中的茶具和家具部分呈现出来,以嗜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