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之二”分论坛线上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陈炼)“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重点研究项目。鉴于中国当代的文化发展正迈入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接轨的新阶段,博物馆既是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前沿地带,亦是新兴思想的实验场域,近日,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大学博物馆承办的“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之二”分论坛在线上召开。

“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之二”会标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将历史感与未来使命作有机结合

论坛开幕式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吕红亮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教授,叶祝弟分别致辞。

吕红亮认为,以往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是早期文明探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学术圈内的讨论。而在另一方面,学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响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把学术研究动态向社会公众进行客观、全面的表达,此次会议便是一个宝贵的契机。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包括1场主旨发言,8位青年学者的主题汇报和专家评议,以及6名资深专家学者的圆桌交流。

参加“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之二”专家学者合影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聚焦新文明形态下的遗产研究与转化

下午的第一组发言主题是“视角与理论:数字技术与考古成果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席乐以“从社会认同角度谈二里头与东下冯的关系”为题,结合考古学与社会认同的视角来看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豫西地区和以东下冯为核心的晋南地区的人群,认为二者的社会认同有着明显不同,而解决夏代和早商国家构成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郑洛地区与周边的关系非常关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报告题目是“从内容的角度理解数字化技术对于考古展示的意义”,报告提出从考古资源、遗产类型和内容内涵区分等方面理解数字化技术对于考古展示的意义,提出未来博物馆数字技术发展需从突出器物之美、突出逻辑线条方法论过程、突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结合,以及突出当代性等方面进行革新性探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肖波报告题目是“遗产支撑与文化治理:元宇宙的历史向度和发展趋向”,报告提出针对数字技术,结合对遗产支撑与文化治理的思考,提出在未来元宇宙的构建进程中,应为数字技术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形成科技与人文协同的良治局面。

下午的第二组发言主题是“实践与转化:博物馆中的数字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胡盈报告题目是“文物修复上线:技术想象与媒介融合下的文化传承新路径”,报告提出文物修复的线上直播互动、模拟游戏、数字众筹等现象,为公众提供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同时提出要审慎对待技术与媒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腾讯研究院数字内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童祁报告题目是“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路径与价值”,报告展示了新一代数字内容技术在博物馆领域应用的典型案例,提出3D数字建模、数字引擎等技术的爆发,为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的交融协作、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多元的策略和路径。技术迭代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从真实再现走向动态交互、虚实结合。

郭骥以“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路径与价值”为题,提出在博物馆针对早期文明的展示中,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构建虚拟的自然和历史环境,呈现文化演进与传播的全貌,针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展示,以及动态化地展示古代文物的功能等方式,发挥提升展示内容完整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作用。

在两组青年报告结束后,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点评与指导。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淼应邀作为青年专家的代表担任评议部分的学术主持。

张小朋主持圆桌会谈环节。包括评议专家在内的六名资深学者基于多年来在我国考古文博领域的深耕与探索引领了与会者圆桌讨论环节,围绕“数字技术与遗产活化、文明传承”的主题逐一发表了见解。

王方提出了“合理建构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几点思考”,他的发言基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工作实践的经验,提出针对遗址博物馆构建智慧型博物馆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她认为,建构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体系至少应当包括智慧化管理、智慧展示平台的应用和智慧化服务平台3个组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利用技术必须围绕博物馆的业务核心,以内容为主,坚持为观众服务,同时考虑采用相对成熟、稳定的技术。

唐淼作了“虚拟的限度——例谈博物馆展览数字化表达”发言,他以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为例,分析了目前博物馆展览数字化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包括运行成本高、技术团队对内容理解不足、数字化展览与展览的融合度低,以及虚拟限度不明确等,她提出的解决路径包括“最小干预”“非必要不数字化”,以及把握虚拟的限度,以展品研究为内容基础,利用综合手段作传播主体向传播平台的过渡。

THE END
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全球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中;1995年,欧美区域的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进一步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化。 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2.博物馆“数字化”,寻求最佳技术策略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也为博物馆的知识传播与公共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最新消息传来,历时6年多打造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今年将全面建成开放。新馆设置了丰富的数字化互动体验空间,包括面向青少年的“古代文明探索宫”、让观众在现场沉浸式游览的“数字馆”、开放式的“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等。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710508
3.智慧博物馆数字化解决方案国华文旅五位一体助力传统博物馆数字化升级 基础技术架构 软件架构 采用云原生微服务架构,各组件采用微服务低耦合架构,方便服务间协作与业务整合。前后端分离技术实现,后端负责数据存储,处理,分析以及对应用层服务输出,前端负责博物馆文物的展示,业务逻辑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的持久化和存储。 http://museum.gdghwl.com/
4.数字化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建设也得到较好发展,很多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博物馆中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数字化媒体技术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在博物馆各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可使博物馆各项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博物馆。本文就数字化媒体技术在博物https://www.yjbys.com/bylw/qitaleilunwen/146270.html
5.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数字化技术在各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普及。如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也在积极落实应用数字化技术。当然,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来看看。(一)http://www.whhuayu.com.cn/industry/98.html
6.博物馆3D数字化的优势有哪些?3d博物馆展示的好处博物馆的3D数字化进程正不断向前推进,这一创新技术在提升观展体验、促进文化传播以及加强文物保护方面,均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一、观展体验的革命性提升 1、动态与多角度展示: 3D云展览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文物能够以动态、多角度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能够全方位、细致地欣赏文物的每一个细节。 https://blog.csdn.net/mirrornan/article/details/143435621
7.数字化转型中的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纸质材料、电子信息转化成具有多媒体性质的可视图像和交互式媒体数据。博物馆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以实物为载体,通过对各种信息手段的利用和改造来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不断发展完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各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96
8.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是经北京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是北京地区科技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开发、推动科学技术普及的群众性团体,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推进“数字北京”的重要社会力量。 目录 内容简介 前言 一、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的数字化创意 数字博物馆https://mall.cnki.net/Xinke/web/Info/DZ2108010103
9.「故宫牵头」“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标)首稿发布—中国体育2020年文物上“云”成为高频关键词,而馆藏文物的三维数字化建设成为基础环节。该规范选择博物馆中数量众多的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漆器等器物类文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在三维数字化技术和实践上具有成熟性和示范性,是对全面制定馆藏文物数字化规范的先行探索。 https://www.olympic.cn/museum/news/bowuguan/2020/0911/357947.html
10.浅谈数字化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之路数字化博物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的文物、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形成网络资源,然后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将文物、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展示和传播的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可以为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带来更多的展示和传播机会,从而使文物和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参观http://ylpano.com/news/686693886587965440/8ce7ea49cc7c4d4ea6985640459a136a
11.AI互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纷纷入局,智慧博物馆的未来在哪?谈及对智慧博物馆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的一些技术建议,龚晨表示,第一个是数字化展示的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将更加智能化。观众可以通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与文物进行互动,享受到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展览推荐和导览服务。 https://www.yicai.com/news/101904266.html
12.数字博物馆而数字博物馆打破了时空限制,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而且文物藏品的展示效果通过数字技术的整合、加工和提升,更加全面、细腻、生动,还可以进行网络远程教学,使知识的学习更为便捷、深入和系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融入多媒体、虚拟现实以及视觉互动的研究成果,会给观众带来更为真实的体验。https://www.xakpw.com/single/22337
13.文物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研究中国陈列展览网 | 企业博物馆 | 陈列展览设计_CD&E中国陈列展览网官方网站,创立于2016年8月,依托多家优质的装饰企业会员、众多建材企业会员、以及大量的设计师资源、数百位最权威的专家智囊和全方位的媒体资源,倾力打造最专业的行业资讯平台、最实用的行业数据库、最具效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945.html
14.数字技术让博物馆频频“出圈”不过,虽然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已经普遍成熟,许多博物馆都已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但数字化采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数字化运用和保护才是难题。围绕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配套资金和高科技人才的不足也成为制约瓶颈。 有网民吐槽:“看过某省级博物馆数字化展陈,内容太粗糙!价值连城的国宝,被数字化以后反而像赝品…https://m.gmw.cn/2021-05/20/content_1302306055.htm
15.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案(AI5GBIMVR等技术赋能).ppt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案(AI、5G、BIM、VR等技术赋能).ppt,* 20000流明的国际标准超亮度数字3D投影成像系统;3D数字影像对位校正系统; 数字3D影片播放控制系统;5.1声道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 数字国际标准超高清多通道影片; 数字3D立体墙体秀 - 2.1 核心场景 - 博物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24/5012200224004220.shtm
16.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案(精选8篇)平台、信息应用系统、政策法规与保障体系及技术支撑体系等部分组成,总体上划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管理、元数据管理、地理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等子系统;最后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并针对土地数据库异构现状进行数据库设计.该研究对于我国实施数字土地博物馆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促进我国土地资源信息共享与社会化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4pute8s.html
17.邯郸市博物馆通过藏品信息数字化采集、建立藏品数据库,可以有效揭示文物收藏的内在价值,并缩短文物数据的整理时间,还可以及时有效地收集文物信息,以确保文物信息的完整性,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藏品数字化是现代智慧化博物馆项目中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化时代电子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集中体现之一,它http://www.hdmuseum.org/Home/abouts?id=-2029704429